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精选10篇】正文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时间:2024-05-31 00:01:3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10篇大道之行也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再齐读课文。

(四)、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八、探究性思维训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九、资料

1.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2.《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三、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四、探究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五、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 篇4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板书文题)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温馨提示:课文第二层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作者运用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说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文章说理透彻,其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关练习。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5

语言运用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大道之行——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使老有所终——

(6)男有分,女有归——

(7)不必藏于己——

(8)谋闭而不兴——

(9)外户而不闭

(10)是谓大同——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 写出与加点词词义相同的成语。

(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讲信修睦——

5.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6. 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1)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2)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课内精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不独子其子——

(2)壮有所用——

(3)矜、寡、孤、独、废疾者

(4)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外户而不闭——

(8)是谓大同——

8. 指出文中加点词统领的句子。

(1)故

(2)是故

9.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简答。

(1)课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2)课文说明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课外选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0焉。

(司马光)

【注释】①晒(shen3)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上与群臣论止盗

(2)民之所以为盗者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轻徭薄赋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数年之后

(8)路不拾遗

13.回答下列问题。

(1)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2)对“盗”的问题,“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5)“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文人墨客——肩担道义者的心。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⒈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⒊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重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资料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⒈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读节奏。

⑴视频朗读,体会朗读停顿。

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

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学法指导: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⑷学生朗读,试着背诵。

⒉二读课文,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选贤与能(jǔ)②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③男有分(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大道之行也(施行);②选贤与能(通“举”);③讲信修睦(培养);④故人不独亲其亲(单独)(以---为亲);⑤矜(老而无妻的人)⑥皆有所养(供养)⑦男有分(职分,指职业)⑧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⑨不必藏于己(私藏)⑩盗窃乱贼而不作(指造反)(指害人)(兴起)。

⑶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⒊三读课文,理一理文章层次。

(第一层:总领全文。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⒋四读课文,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⒈五读课文,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⒉六读课文,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四、七读课文,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⒈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⒉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⒊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检测链接中考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识辨)②还对曰(回答)③咸仰首叹曰(都)

④信如其言(确实)⑤何以去虫(除去)⑥以酒灌(用)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答: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答: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天下为公

社会纲领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能

谋闭而不兴

美好前景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田显玉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

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掌握大同社会的性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__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默读,疏通字词

(1)通假字:与、矜、

(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而无子的人。今:一个词。独自一个人,孤单。)

乱:古——造反。今——杂乱,无秩序。

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闭、为

(二)理解课文

1、文章将理想社会称为什么?(大同)

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个孤儿生活在大同社会,他的幼年、壮年、老年生活会怎么样?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C、节俭、勤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怎样实现大同社会?(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问并让学生翻译)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老师小结:只有权利属于人民,由德才兼备的人来代替人民使用权利,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大同社会。

4、大同社会实现后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全文可分为几层?(然后背诵)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行……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怎样实现和谐社会?(关爱他人、节俭奉献、守信和睦)

(四)课堂小结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背诵、完成北大绿卡。

板书设计:

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安居乐业大同

节俭、勤劳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 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习,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

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

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

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答案:第一关:j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

第三关:

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附录

总提①根本特征政治(社会财富)、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

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爱亲之心、扩充社会

年龄不同,合理安排

残缺人群,生活保障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②③④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职业分配

家庭保障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劳动成果,珍爱无私;

共同劳动,全力无私

全文总括⑤黑暗无存,和平安定,大同呈现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