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10篇】正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4-02-19 00:18:33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10篇】,欢迎阅读。

.悟词识人,感悟豪放之风 篇1

苏东坡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州。他最成功的作品,既不是他的词作,也不是他的画轴,而是他自己那美丽、丰富而别有趣味的人生,希望课下同学们去阅读苏轼的诗文,走进他不寻常的人生!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篇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陶冶爱国情操。

2、品味粗犷、豪放的语言风格。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朗读――译读――背读――写读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抢答导入

他是谁?

他和他的父亲、弟弟都是著名的散文家,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我们常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劝慰受挫折、有痛苦的人;常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话别远方的同学朋友。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朗读全词(体验词人的情感)

1、朗读的核心是理解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源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为此,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请划分词的朗读节奏。

②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③“狂”字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④“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

⑤文中运用三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⑥你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让小组成员议一议 。

预设结果:

①节奏划分示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②上阕写狩猎情况,抒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下阕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③一狂: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二狂:看而须“倾城”。三狂:猎必射虎。四狂:自比孙郎。表达了词人潇洒豪迈感情。

④表达了词人豪放开朗的心胸。

⑤“亲射虎”展现了词人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美少年的狂气和豪情;“遣冯唐” 以魏尚自喻,“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2、交流讨论结果(预设结果)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①学生甲朗读,乙评价。

②学生乙朗读,甲评价。

③全班齐声朗读。

(三)译读全词(领悟词人情感)

1、把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三小组翻译上阕,第二、四小组翻译下阕。

译文预设: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有感情地朗读译文和原词。

A、第二小组学生朗读上阕原词,第一小组学生朗读上阕译文(要求:①朗读时,一句原词一句译文。②两小组朗读情感要保持一致。)

B、第三小组朗读下阕原词,第四小组朗读下阕译文(要求同上)。

C、第四小组学生朗读上阕原文,第三小组朗读上阕译文(要求同上)。

D、第一小组学生朗读下阕原文,第二小组学生朗读下阕译文(要求同上)。

(四)背读全词(积淀词人情感)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规律是背诵的效率。

1、寻找背诵规律

提示:词的押韵情况

2、根据押韵情况,试着背诵。

3、有感情地背读全词

A、个别背读全词。

B、齐声背读全词

(五)写读全词(升华词人情感)

1、词的内容,依靠丰富的想象,在原词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尤其是充实细节描写;保持原词的情感;计时写作,提高写作效率。

写作示例1:

老夫我今天姑且要又像少年一样的疯狂,顽皮了。我于是决定去打猎,我骑在马上。让左边的侍卫牵着一条凶猛的黄犬,右边的侍卫用手向上托着一只苍鹰,看那苍鹰健壮的身体就可知它捕猎的厉害了。在我身后跟着一群穿着汉羽林军的服装的将士,大家一块儿骑着马飞奔,走过的地方因为人太多所以把地上的灰尘都卷得满天飞舞,谁也看不见谁。

为了报答全城人出动的情义,所以我决定要像孙权射虎一样射一个。我喝了一些酒,胆子也突然变大了,心里想虽然说我鬓边添了一些白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派人来让我回去再做贡献。我拿着弓,把它拉得满圆向着敌人的方向射去。

写作示例2:

雪停了,太阳的光芒终于穿透厚密的云层,洒在了白雪的土地上,金色的光芒射入了密林之中……

忽而,强劲有力的马蹄之声划破了林子的寂静。渐渐地,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亮,以至于惊飞了树上的鸟儿。极目远望,一群骑兵正在山冈上策马狂奔。洋洋洒洒,气势非凡,如闪电般迅速,如霹雳般惊人。细看,领头人正是太守!他剑眉入鬓,目入朗星,虽已两鬓斑白,但依旧英武豪迈,意气风发。头戴锦帽,穿着貂皮裘,苍鹰停在他的右肩上,黄犬跟在他的左边,与马并排飞跑。他握紧缰绳,注视着密林,活像一位将军,神采奕奕。队伍后面不远处,全城人都出来了。他们有说有笑,都来观看太守狩猎这一盛事。   寂静的密林顿时活跃起来。太守回头望了望百姓,心中不免感动万分,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心中坚定了信念,决不能辜负他们的盛情。一定要拿出当年孙权马前射虎的胆识和气魄。想到这里,他拿出弯弓,向猎物射去。“嗖”的一声,猎物应声而倒,紧接着连射三箭,箭无虚发。士兵、百姓无不拍手称好。他乘兴又同士兵一起射了许多猎物,将这些犒赏了三军。

暮色将至,天空泛着一抹橘黄。士兵们觥筹交错,好不热闹。可他却端着酒杯,望着国都,感叹到:什么时候朝廷会像冯唐赦免魏尚一样,将我重用,让我建功立业呢?正在这时,偶见天空中飞来了一群大雁,他突然释怀舒畅,一饮儿尽,笑道:“大雁飞来,定会有飞回日。”

夕阳下,马蹄印仿佛被拉长,一直向国都延伸……

2、评改:让完成写作的学生相互交流评改。

3、推荐并展示优秀作品。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5、诗词学法小结:朗读(体验情感) →译读(领悟情感) →背读(积淀情感) →写读(升华情感)

(六)课外作业: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儿狼”一句,写成短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方法新颖,也能让学生受益匪浅。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精心导入,诱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置抢答题形式导入新课,新颖别致,既温故,又引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和方法。本节课,在朗读、译读和写读等环节上都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习进程,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甚至作为一位参与者直接介入其间,启发学生的思维,矫正合作中的偏差,帮助合作者获得学习收获,展示合作成果。这样,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习惯就会不断成长成熟。

3、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词四读”这种学习诗词的方法,是本节课教给学生的核心东西。一节课仅学一首词,其目的就在于此。其次,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均得到了训练。

4、十分巧妙地引导“背读”,极为创新地设计“写读”,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同时,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并试图让学生在精品咀嚼中陶冶情操,思索人生,构建完美人格,接受文化滋养,培养全面素质。

导入: 篇4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篇5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4、思考

(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

下阕抒情,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劲装出猎;千骑相随;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射虎。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冯唐持节招魏尚的典故。

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中有人为自己说情,使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卫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之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再读,体会风格。(初步感知豪放之风格 篇6

这首词在韵律上有什么特点,找出韵脚:狂、黄、苍、冈、郎、张、霜、妨、唐、望、狼。这些韵脚吐字发音的特点令我们口腔大开,气势雄浑,字字铿锵,读的时候要咬住字音。(自己读读体会一下)

读,扺掌跺脚而歌之。 篇7

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

请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核心问题:那么,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首词究竟狂在哪里?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穿着打扮抢眼而张扬,牵黄擎苍炫耀装备,好一个行为之狂!

②随从众多(阵容庞大):“千骑卷平冈”。

③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能让百姓倾城相随,这是一个怎样的太守啊?

资料链接:苏轼在密州

苏轼到密州任上不久,密州蝗灾四起,盗贼恒生,弃婴遍野;目睹此等惨状,苏轼心急如焚,立即采取积极措施,恤民救灾。他和百姓一道灭蝗虫,铲盗贼,养弃婴,甚至与百姓一道挖野菜,吃苦受贫,共度饥荒,痛苦着百姓的痛苦,快乐着百姓的快乐。

这样的太守,百姓爱戴他,拥护他!所以倾城出动,一心相随,只为他们可敬可爱的太守加油助威,鼓掌喝彩,好一个场面之狂!

④“亲射虎,看孙郎”。

问:孙郎谓谁?你了解孙郎的事迹吗?为什么要比做孙郎?

孙权简历:

19岁继承兄位,成为江东之主

26岁,赢得赤壁之战,建立孙刘联盟。

40岁年自称吴王,建立吴国;

42岁称帝。

自幼文武双全,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乘马射虎,胆略超群。曹操曾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郎已然成为了年轻有为,智勇双全的代名词。每一个有志之士心中都有一个孙郎情结。尤其是对于一些壮志难酬的有志之士经常会期盼能像孙郎一样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所以孙郎经常出现在失意不得志的文人笔下,豪放词人辛弃疾也多次运用孙权的典故。比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明确:孙权雄才大略,年轻有为令曹操都为之叹服。自己这个苏郎是多么期盼自己也能化身为那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孙郎啊,亲射虎,看孙郎,其实词人的期冀和追求是亲射虎,叹苏郎啊!让我们师生合作朗读词句,帮助词人呐喊出他的心声!

师生配合演读: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叹苏郎!亲射虎,叹苏郎,叹苏郎!(众生)

过渡:好一个比拟之狂!这种豪情明为狂,实为痴啊,痴心盼望,痴心地向往,都化作一份痴情,一份痴痴地等待,等待建功立业的机会。在词的下阕中这份痴心和盼望更渐浓郁。

⑤“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要读出什么样的意味来?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何日遣冯唐?何日,何日遣冯唐?(读出紧迫之感)

小结:这是词人心中郁积已久的呐喊:一腔报国之志,渴望建功立业忠心热胆!苏轼的这份期待之狂,进取之狂,愤激之狂,令人肃然起敬!

让我们再次扺掌顿足而歌之,体会这种豪情。

(齐读词作,声音洪亮一些,读出这份期待、进取、激愤之狂。最后一句读出回环反复:西北望,射天狼;西北望,射天狼!)

过渡:我们的观猎之旅进行到这儿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份痴痴地狂背后又藏着一份淡淡的忧呢?再次潜入词作的语言,哪个字中隐含着作者的忧伤之情呢?体会这淡淡的忧伤。

读,读出韵律。 篇8

作出之后,找来多名山东(关西)大汉,让他们扺掌顿足(拍手跺脚)而歌之,很是壮观,因此苏轼对这首词颇为得意。

让我们也扺掌顿足而歌之,体会这种音韵之美,豪放之风。

过渡:所谓“诗庄词媚”,而苏轼首创了豪放风格的词风,开创了豪放词之先河,可以说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真是令人敬佩!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学生有欣赏词的能力。

2、初步了解典故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猜他是谁?苏轼

课前演讲:苏东坡奇闻异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感知

预习检测:解释词语 聊 酒酣 开张 会齐读,判定词的风格 豪放

这首《江城子》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四、合作探究

词中那个字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结合整首词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再小组合作,推选代表回答)

(1) 左牵黄,右擎苍 其狂一;出城看而“倾城”,其狂二 ;猎必射虎,其狂三;自比孙郎,其狂四

(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写太守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像狂风一样飞快地越过小山冈。也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 字 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为报倾城随太守 表明观看太守狩猎的百姓很多。

(4)亲射虎,看孙郎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的盛情,作者要亲手射杀猛虎。自比孙权,可见其豪放,更见其“狂”。

(5)鬓微霜,又何妨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又有何妨! 也可看出作者的豪放之情。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第一首豪放词,是苏轼自成一家,突破了艳科的一首词,是饱含爱国情怀的一首词,是体现苏轼乐观豪迈,个性风采的词。

全词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

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更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

学生领读,最后一句和诵

词中只字未提报国,词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微型讲座: 微型讲座——用典,传情达意的生花妙笔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使表达委婉含蓄,生动典雅。

1、“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要像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表现了作者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苏轼被贬官及背景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但是每一次被贬他都表现得很是从容于乐观。被贬杭州时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惠州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他又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更欣赏也更原意接受苏轼的潇洒飘逸,超霸洒脱,乐观开朗,豪情满怀。

周国平说过: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读词知境,感知豪放之风 篇10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