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运动的快慢教案(4篇)正文

运动的快慢教案(4篇)

时间:2024-02-12 03:24:56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运动的快慢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会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3)会用速度图象求匀变速运动中任一时刻的速度或达到某一速度所用时间。

2.通过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使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学习利用公式和图象表示物理规律,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速度图象分析运动规律。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速度图象,使学生明确速度图象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把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加以区别,避免两者混同起。这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时速度是不变的;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时速度是时刻在改变的,今天我们研究瞬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例:火车原以10.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后开始做匀变速运动,

加速度是0.2m/s2,从火车加速起第1s末、第2s末、第3s末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复习加速度概念,提出问题:火车的加速度是0.2m/s2,什么意思?表示火车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根据这道题的物理规律,我们如何用数学表达式分别表示出第1s末、第2s末、第3s末的速度:

v1=10.0m/s+0.2m/s2×1s=10.2m/s

开始的速度加上1s内速度的增加,即为第1s末的速度。

v2=10.0m/s+0.2m/s2×2s=10.4m/s

开始的速度加上2s内速度的增加,即为第2s末的速度。

v3=10.0m/s +0.2m/s2×3s=10.6m/s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t=v0+at——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也可以从加速度的定

明确:①此公式对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都适用。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为正值,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为负值,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

②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上式可写成vt=at。

例: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5m/s,加速度大小为3m/s2,求:(1)第3s末的瞬时速度;(2)汽车末速度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

分析:由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a为负值。

(1)已知v0,a和t,求vt,可根据公式vt=v0+at求。

vt=15m/s+(-3m/s2)×3s=6m/s

(2)已知v0、a和vt,求t,可依据速度公式得:

第3s末的'瞬时速度为6m/s,末速度为零,所经历的时间为5s。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分析:从表中的数据看,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每2s速度增加 3m/s,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它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直线的起点为零时刻的速度v0,横轴的某一时刻对应直线上纵轴的一点即为该时刻的速度vt。

再画直线B,请同学思考这是怎样运动的速度图象?

总结:两条直线都是表示初速度为15m/s的匀加速运动,不同点是AB两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不同即加速度不同,aA>aB,所以从速度图线可以求加速度。

请同学将上述例题用图象表示出。

可以看出做匀减速运动的速度图象是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2所示。

请同学画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图象。如图3所示。

为了巩固同学对速度图象的认识,可做以下练习:

图4中A、B、C、D、E各图线分别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请定性指出。

图5中图线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

图6表示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线,(1)说明该物体在OA、AB、BC三段时间内做什么运动?(2)求各段运动的加速度。

(三)堂小结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运动学的基本公式之一,在我们今后研究运动规律时,经常用它分析。

2.已知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加速度a作为已知数,代入公式中取正值;已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加速度a作为已知数,代入公式中取负值。求出加速度a为正值时,表示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求出加速度a为负值时,表示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3.用图象表示物体规律是一种非常直观鲜明的方法,拿到图象后,首先明确横、纵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分析变化规律。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⑷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原本比较“熟悉”的速度,会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运动物体大致的速度值,学会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是上一节机械运动知识的延伸,后面两节描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也要用到这些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活动1”,引导学生从两幅情景图中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准备。然后教材利用图9-14提出问题:如果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讨论、深思。此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义方法。于是教材接下来一气呵成,顺次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和计算。本节教材的最后是机械运动的分类,运用速度的知识,研究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教学难点: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都不习惯,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过程,学会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