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8篇)正文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4-01-24 04:35:36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大禹治水》教案(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 ,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

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大禹治水》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2—4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找出翘舌音的字,边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第2段。

(1)指名读课文。指说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哪一句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第二,三两句。

A:指名读第二,三两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大禹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B:哪些词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忙尽。“走遍,吃尽”:说明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而是形容很多)

C:“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表示很多)。“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海,说明了什么?(说明治水工程浩大)。板书:挖通,劈开。

D: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E:指导朗读:“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读重音。

(3)学生练读,细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表示数量的词。(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13年”强调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与“一次”强调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十多岁”强调大禹离家时间太长,这几个数量词突出表现了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假如你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当经过他的家门的时候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禹治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第2自然段)

大禹下决心干什么?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干什么?

2、自由练背。

3、指导背诵。

4、齐背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 篇3

作者:薛敏芳    转贴自:丫丫网    点击数:158

听《大禹治水》一课有感

薛敏芳

有幸去听了梅李小学校教学能手黄兰英上的一节语文展示课:苏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感人的传说----《大禹治水》,本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大禹一心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人们对他的感激之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呼后应,黄老师抓住这一特点,采用了先学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方法,百姓在治水前无家可归与治水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通过对这两种生活作比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的呢?

引用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这位治水大英雄名叫大禹。为什么称大禹为“英雄”呢?他是怎样的“英雄”?围绕“英雄”这个词不断将课文精彩地展开。首先用课件出示滔滔的洪水无比凶猛与无情,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面对着如此可怕的洪水,大禹却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树立起第一层英雄形象;大禹想治理洪水,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有好的办法,那么大禹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洪水的呢?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自己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在这一小节的讲解中,“劈”字的分析最令我欣赏:师板画两座大山,用板擦在两座大山中间的公共线擦去,引导洪水在两座山的空隙中流入大海,这一形象的引水板画图,不仅传达了文本的意图,更让抽象的词直观生动起来,显示出了大禹在困难面前想办法,不怕畏缩的第二层英雄形象;大禹带领老百姓在外治水XX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在此,黄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是大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啊,大禹又何尝不想回家看一看啊?但他一心为了老百姓,为大家舍小家的这种献身精神又体现出了他是英雄!面对着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站在大禹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的训练,更是文本的深化。

这一课,黄老师以“英雄”为主线,紧扣文本,拓展延伸,很自然,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简单的语言,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让他们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升华。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不仅节约了时间,更体现了适当讲解的效率,也说明了教师的讲解也是不可忽略的,该讲的时候讲,要讲得清楚、明白,让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探索中自悟自得。黄老师设计的三个拓展想象环节,巧妙地设计了文本中的空白点,达到了心和意的贯通;情和境的相融;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每堂课上都有不同的亮点,而这一课中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体会的。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0

结合《大禹治水》一文来谈“八荣、八耻”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艰难治水的经过,从全文来看,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大禹身上体现了“八荣、八耻”。这里主要结合大禹身上的优秀品质来谈谈八荣。

一、              以热爱祖国为荣。虽然在大禹那时候没有国家的概念,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心为公就是爱国的雏形,是原始爱国主义的表现。

二、              以服务人民为荣。。很明显,大大禹治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有一个安定免受水患的生活环境。

三、              以崇尚科学为荣。从鲧与禹结果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对我们是有多重要。其实鲧治水的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只知道水来土淹的道理,却不懂得一旦水势高了,堤坝筑再高也是会被冲毁的。而禹却能因势利导,率领人们打开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筑起堤坝把洪水引向大海。这说明他治水成功是有科学依据的。

四、              以辛勤劳动为荣。我们可以看到治水的成功是大禹与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五、              至于以诚实守信为荣在本文体现不是很明显,这里不再多讲。

六、              以团结互助为荣,其实大禹治水的成功并非是他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在全体劳动人民的协作下完成了,这也告诉我们团结的重要性。

七、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据史书记载,大禹曾杀了开会迟到的防风氏等,从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出来。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大禹在治水时的艰苦历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在我国古代早已经有了,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要坚持继承下去,为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奋斗。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 本文转载自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要求】

1、 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 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 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 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

(1)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 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 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 第2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 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 “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 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 知道朗读。

2、 细读第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 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 知道朗读。

3、 细读第4段。

(1) 齐读课文。

(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 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 引导背诵。

2、 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 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 指导书写。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习课文过程中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查找资料的兴趣。

5、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会写6个字,并且做到端正、整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体会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了解:大禹是什么时代的人?他是谁?

2、生字卡片。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大禹)同学们,你们知道大禹是谁吗?(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并进行概括提炼。)

(板书:治水)“治水”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2课,看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读),有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助你。读完课文把生字画下来,再读一读。

2、小组同学在一起读生字卡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可指读、开火车读、分组读)。

4、自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和同桌交流。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治水?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为什么要治水?(第一自然段)

(1)播放录像资料:洪水泛滥的景象。

看完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读一读“无家可归”这个词。

(2)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

(3)朗读第一自然段。

2、大家都渴望安定的生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参加治理洪水的人多不多?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体会“成千上万”的意思,读一读这个词。% 课件出示句子:“他们不辞辛劳,日夜苦干。”

你有什么感受?

3、大禹就是这成千上万人的首领,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做出标记。

4、集体交流,读中体会大禹的敬业精神:

5、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1)“……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读一读“牵动”这个词。身边的人见到这种情景会对他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

(2)“他毅然转过身……”

请学生做一做“毅然转过身”的动作,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读一读这个词语,再读句子。

(3)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重点词语:牵动、望了望、毅然,帮助学生体会大禹的心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但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第二次路过家门,大禹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不进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身边的人又会说什么?大禹怎样做?

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父亲,他会怎样问妈妈?

妈妈又会怎样回答他?(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从孩子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大禹的敬业精神)

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经过十三年的苦干,河道疏通了,河水被制伏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8、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知。

大禹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但是他治水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你们最想对大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大禹的精神是人们所敬佩的,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你还知道上古时代哪些部落首领的事迹?可以讲给同学听。

《大禹治水》教案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4

我教《大禹治水》

作者:华美的袍

《大禹治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伊始,一切都很顺利。揭示课题,简介大禹,然后学生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然后导入:“课文具体描写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谁来说说第一次的经过?”

一生说:“第一次是这样的: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意外出现了。一男生坐座位上就叫起来:“老师,大禹不是个好丈夫!”

“对!,还是个坏爸爸,连儿子都不看!”居然还有附和之声。

我咳了一下,说:“……怎么说呢,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了。”

“大禹难道不爱妻子儿子吗?”我引导学生继续学下去,“文中描写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口时,有个词语能告诉我们答案。”

一女生说:“深情!是深情一词!他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

我说:“对啊,大禹忙于治水,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只能把对家庭的爱深藏在心了。大男儿顾大家而弃小家,这种精神就叫公而忘私。”

学生看着我的脸,听得很认真。

……

课后,我思绪万千。现在的学生的确与以前不同了,对于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看法颇为尖锐。我这样教,这样说到底好不好?我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一些思想。

《大禹治水》是一篇传统题材的故事。课堂上我下这样的结论,意在维护大禹的英雄形象,也是照本宣科。备课时我没预料到学生对大禹会有这种评价。而教过后想想,当我做出“大男儿顾大家而弃小家”这样的结论,其实是代表着一个终结、一种权威。学生会望而却步。学生会形成定式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是说,课堂里要有学生思想的声音。《教参》不能代替教师的想法,教师的想法不能代替学生的想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许我该给学生留下一些“空白”;也许他们这样看待大禹并无损于他的英雄形象;也许对于“英雄”的概念也是各有不同。教育的神圣之处在于引领学生到达一个个“驿站”,教育的艺术在于等待学生,留下空间,留下时间,让学生真正表达好自己的体验,留住“童言无忌”。如此,对人性的关怀,对个性的尊重,对创造力的启迪将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嗨,理论说起来是一套一套,课堂中具体如何调控实施还真拿不准。只怕误人子弟啊。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 本文转载自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篇8

预习提示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

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公而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补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课件配画面: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一起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时音乐响起。)生读句子。

师:(课件将本段中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红色的字,再读这一段,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体会出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句话的理解。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师: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的爱戴的英雄,在漫漫历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很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