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春》教案【优秀6篇】正文

《春》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3-10-22 21:16:13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图画,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希望和力量。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春》教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春》教案 篇1

一、   教学理念

1.       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2.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3.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4.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体验之中。

5.       宏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            教学意图

1.       试图让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充满好奇,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2.       试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师生共同探究、体验和合作。让音乐课堂充满新疆民族音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美的情绪中,了解新疆音乐的风格、节奏特点和新疆民族的器乐的各种音色,并有感情的演唱《青春舞曲》

三、            教材分析

(一)《咯什的春天》

1.《咯什的春天》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采用变化重复的方法形成旋律,采用热瓦甫弹唱的形式表现音乐,从而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赞美家乡、颂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思想感情表现的热情洋溢、淋漓尽致。不仅具有新疆音乐文化本土文化上的种种特色,还带有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明显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

2.“热瓦甫”是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手鼓”是我们汉族人民对新疆一种打击乐器的俗称。它的原名是“达卜”,流行在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地区。

(二)《青春舞曲》是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反,有些事物却市是一去不复返。而年轻人正象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在回头。这首词岁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的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时光。F小调,4|4拍。歌曲的旋律采用重复、变化重复衍化动机的手法写成。整个歌曲给人以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感受。

四、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青春舞曲》《咯什的春天》的乐曲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聆听音乐,模仿节奏,创编动作等教学活动,体验新疆音乐的歌舞性的特点。

(2)  通过聆听音乐,辨别胡西塔尔,,手鼓等民族乐器的音乐。

(3)  通过对《青春舞曲》的学习演唱,能试着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明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五、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的歌曲性特点,对民族音乐典型节奏的掌握。

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情景导入  :

(1)播放熟悉的新(★)疆舞曲音乐欢迎同学们进入音乐课堂。

师:刚才我欣赏到的是什么民族的音乐?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新疆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歌舞音乐。

师:你们对新疆有那些了解啊?

(2)播放幻灯新疆风光。

(3)师:我们欣赏了新疆的风景、服装、特产、接下来我们要来聆听新疆的音乐?看看新疆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聆听音乐,体验。

生:在我们中国的西部。服装有头饰。特产新疆葡萄干。

学生观看大屏幕。

学生聆听音乐,对新疆的音乐有初步的感知。

让学生直观感知,对新疆充满好奇之感。

二、感知新疆音乐。

1.       导入  :

同学们!凭你自己对新疆音乐的了解,你平时听到的歌曲,有哪些音乐是属于新疆的?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听听平时同学们不太听的到的新疆的歌曲〈咯什的春天〉

2.       欣赏新疆音乐〈咯什的春天〉

师:聆听的过程中,你要考虑以下问题:

a.       这首歌曲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b.       同桌互相讨论它使用了那种乐器?

(拉弦、弹拨)

c.       它的伴奏乐器又是什么?

3.       图片展示。热瓦甫并再播放热瓦甫的音乐。

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4.       在热瓦甫的音乐中带有手鼓,介绍手鼓。

幻灯图片展示。

三、感知新疆维吾尔族的典型节奏。

1.手鼓(铃鼓)节奏

X. X  X X X X X

2.引出新疆的典型节奏。

X. X  X X X X X

3.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配上点音乐,你们来打打看。

播放〈青春舞曲〉的伴奏音乐。

同时导入  歌曲的学习〈青春舞曲〉

四、学习歌曲〈青春舞曲〉

1.作者介绍

西部歌王——王洛宾

2.播放音乐。(加上律动)

3.学习歌曲。学生随琴声自然歌唱。

4.小结

师:我们这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音乐,通过了这么几首歌曲的欣赏学习,你觉得新疆的歌曲有什么特点?(歌 舞 性)

生:〈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阿拉木汗〉

〈我们新疆好地方〉

《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等。

学生聆听音乐。

回答

生:这首歌曲是用新疆本族的语言唱的。听不懂。

生:弹拨乐器。热瓦甫。

生:手鼓。

音量较小,声音较柔和细腻。

学生聆听教师的手鼓节奏,并进行模仿。

学生双手拍腿练习。

邀请同学表演。

学生随着青春舞曲的伴奏音乐的低音伴奏节奏型音乐配上新疆的典型节奏。

生:王洛宾

生:聆听,并小声跟唱。

跟琴小声哼唱。(要求学生用适当的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

学生分组讨论。结论:旋律的欢快,流畅, 节奏感很强,节奏鲜明,典型节奏。

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认为是新疆的音乐。培养他们自主性,探究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深入体验新疆的音乐。

给学生设置一些引导性的或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学生做到有目的的聆听音乐。在启发学生积极的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

让学生在练习后进行运用,并直接感受在新疆音乐中的新疆典型的节奏的编配。在这里不花多时间,稍稍带过。主要放在第二节课的编配中。

这首〈青春舞曲〉是学生熟知的歌曲。让学生在自身的感受中学习歌曲。不需要老师有过多的示范。

五、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自由分组为这首青春舞曲加上舞蹈动作。(新疆民族的民间音乐风格歌舞性很强,根据以往的经验,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编舞蹈动作)

播放青春舞曲音乐。

哼唱歌曲走出教室。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通过自身的感知为歌曲创编节奏。在课后让学生为音乐创编舞蹈,提高学生在课外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八、            课后反思

《春》教案 篇2

三、赏析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3、 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 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5、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春》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郁郁葱葱的大树,嫩绿嫩绿的草地,鲜艳茂盛的花丛,如诗情如画意。大家看到这幅图想到的是哪个季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杜甫的《绝句》(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贺知章的《咏柳》(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介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宁死不受美国的救济粮。)

三、生词过关

四、感知课文:

1、 听范读,理清思路,感受语言。(读后说说文章的结构。(盼春1,绘春2-7,赞春8-10) )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修辞手法——反复,比喻,拟人。感情喜悦迫切,语调柔和亲切。第1段——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3、 师生同赏绘春图

齐读2-7,说一说,作者描绘了哪些春天的画面?(春草图、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

齐读第2段: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一)春草图:自由第3段,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词句描绘了春草的哪些特点?你能为这幅图取一个美丽动人的名字吗?

喜欢的词语 ①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②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二)春花图: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三)春风图: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四)春雨图: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从文中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从侧面写出雨的滋润。)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五)迎春图):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4、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5、第三段:颂春。朗读8、9、10节。

(1)在描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春》教案 篇5

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鄂伦春族的服饰特点、生活习性等简单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们明白爱护森林、保护林木人人有责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3.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难点:

1.歌曲中“一呀 一杆 枪” “日夜 巡逻”的音准及咬字吐字

2.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并尝试三个声部的敲击并能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教师:节奏卡片、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铃鼓、碰钟、双响筒、串铃

学生:鄂伦春族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随音乐《快乐的罗嗦》律动,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师:我们在“五十六朵花”这个单元学习了少数民族的民歌、民乐,还记得刚学唱过的湖南土家族民歌叫什么吗?《乃哟乃》

2.学生跟琴复习演唱《乃哟乃》,请在音高相同的地方“53  1”加入拍手。

3.我们一起回味了南方土家族民歌《乃哟乃》之后,要带大家学唱一首北方的少数民族歌曲,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板书)

三、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1.播放范唱录音,你仔细听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书,观察鄂伦春族小朋友的服饰特点。

问:看没看到书上有一个背枪、骑马的鄂伦春小朋友?他头戴——皮帽,身穿——袍式的皮服,脚穿——皮靴,这说明他居住的兴安岭地区天气怎么样?(寒冷)

3.再听范唱录音,勇敢的鄂伦春人不惧严寒、不怕困难,在茂密的森林里干什么呢?

像歌中唱的那样:一匹马,一杆猎枪,勇敢的鄂伦春肩负着狩猎、巡逻、守护山林的神圣职责。

4.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1)带学生分句读歌词,要求:划节拍有节奏地读,声音位置要高。

(2)师生划拍齐读歌词,注意反馈第四句节奏及歌词。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   ‖

翻山 越岭   日夜 巡逻   护呀 护山   林

师:连续八分音符的节奏,像奔跑着的什么声音?马蹄声。

(3)学生跟琴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注意每句结尾二分音符的时值。

5.跟范唱录音轻声练唱,听完后问:谁会唱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学的?请你到前面来当小老师好吗?

6.跟着小老师一句一句学唱歌曲。

老师弹琴伴奏(如果没有会唱的学生由老师分句教唱)

7.看学生掌握情况:(小老师(或教师)教得好吗?请你再教一遍。)

8.生生接唱歌曲。注意每个乐句的音准和节奏,特别是唱准“一呀 一杆 枪”“日夜 巡逻”及每个乐句结尾两拍的长音

9.生生交换接唱歌曲。让我们用掌声谢谢小老师——x x x ,请回座位上。

10.分两大组接唱歌曲。

11.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有问题的乐句及时纠正指导。

12.如果你来扮演勇敢的小鄂伦春,你会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表现他不惧严寒、不怕困难呢?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13.自豪的、骄傲的演唱全曲,你可以试着加上动作演唱。

四、巩固练习《勇敢的鄂伦春》

过渡语:大家真聪明,这么快就能一起把歌唱下来,如果你能把歌词背下来唱那就更棒啦!同桌之间背歌词!一会儿要进行男、女生的歌唱比赛。

1.同桌之间背歌词练唱

2.男、女生分别演唱,老师评价。

3.一组男生、女生到前面演唱。跟电子琴的自动伴奏演唱,看这轮比赛谁最棒。

4.个别反馈,一男生、一女生……其他同学评价。看谁自己敢到前面唱一遍。为“小歌手”鼓掌

五、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过渡语:几个同学唱得这么好,看来大家已经学会了。想一想:鄂伦春人骑马巡逻的时候还会出现什么声音?你想用什么打击乐器模仿马蹄声?

1.出示三种节奏型卡片贴黑板上,请一名学生自己选择双响筒,你想用那种节奏伴奏?   提示结尾处用  x,学生选择后老师在伴奏型  前画双响筒图。

2.老师弹琴,一名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他学生边唱边模仿骑马的动作或模仿敲双响筒动作。为“小乐手”鼓掌

3.大家再想像:马脖子上还会有什么发出声音?铃铛声用什么乐器演奏好呢?学生自选乐器并选择伴奏型:铃鼓:x   x     碰铃:x –   老师画出乐器图标。

4.请三位同学一起为大家伴奏,我听听大家的歌声是不是更好听了,脸上更有表情了。

碰铃:    x   -  |

铃鼓或串铃:    x   x  |

双响筒:   x x  x x|

5.为几个“小乐手”鼓掌,学生回座位。

6.闫老师再给大家提高点难度,如何接好前奏23 23 |56 52 |32 32 |1—|111 51|111 51|  再请一组学生用打击乐伴奏,学生演唱。

7.有了打击乐的伴奏歌曲生动多了,但是老师认为还是缺少了一些东西,你们认为呢?

——赶快为歌曲编配动作表演鄂伦春骑马守林的情景吧!

8.跟电子琴的范唱录音学生自编动作。

9.全体起立,师生一起跟范唱录音演唱全曲并表演。注意:接好两小节的|111 51|111 51|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兴安岭有了勇敢的鄂伦春,人们不再害怕野兽的侵犯和偷伐树木的人了,让我们也像鄂伦春一样,努力学习用知识来保护家乡、振兴家乡吧!

《春》教案 篇6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江南词初探

一、赏析示例:

菩萨蛮【唐末五代初·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①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①游人:指作者,此时作者客居江南。

②只合:只该,只应。

③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二、学法指导:

置身诗境: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的整个心灵沉浸其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通常有以下欣赏方法:

1、找找诗歌中的意象,探寻意象是如何组合的,调动思维,将意象串成画面,补充完整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2、找出诗歌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某一联、某一句、某一字,以小见大,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细,感受作者蕴于其中的情。

三、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任选1首诗歌,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体味杏花烟雨里的江南情怀。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谙:熟悉。

②蓝: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④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⑤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⑥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注释】

①兰烬(jìn):香油灯结的灯花。兰:是一种香草,古代用来煎油点灯。②屏:屏风。红蕉:美人蕉,花色艳红。这句说:屏风上画的美人蕉鲜红的颜色也阴暗了。

③萧萧:下雨的声音。

④驿: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

江南春【宋·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①满汀洲人未归。

【注释】

①蘋(pín)一种生在水中的蕨类植物。

四、课后研讨:

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任选一题,小组搜集诗歌,合作研讨:

1、找4首有“月”这一意象的诗歌,品析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蕴情感的异同。

2、将所学过的杜甫的诗积累起来作一个专题,探究杜甫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3、找一找唐诗宋词中的边塞诗,探究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常怀的情感。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