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优秀7篇)正文

语文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3-09-23 01:01:46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在读清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理解一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抓住段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总 分”的方法写一段话的方法。

4、练习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分清主次,找出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抓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板书课题:18翠鸟

齐读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我们就带着大家的问提,深入学习课文。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讲了翠鸟外形几方面特点?

2、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3、读一读有“鲜艳”一词的句予,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一词的意思。课文是怎样把翠鸟“颜色非常鲜艳”讲具体的?

4、课文描述翠鸟羽毛的颜色的几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6、指导有语气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一段有几甸话?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每句话讲的什么意思?

(1)“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说明什么?

(2)“尽管……可还是”说明什么?

(3)“苇秆摇晃,水波荡漾”都与翠鸟的哪些动作有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分组讨论:(投影)

(1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裸文。

5、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投影)填课文内容填空:

四、学习第三自然殷。

1、齐读第三段。

2、这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喜爱翠鸟?

4、指导有语气朗读课文。

五、放录象。进一步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六、齐读全文。

七、小结。

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2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字音字形

(一)字音

玄奘(zàng) 戈(gē)壁 海市蜃(shèn)楼 呈(chéng)现

(二)形近字

戳(chuō):戳穿 戳脊梁骨 截(jié):截断截然不同 戮(lù):杀戮 戮力同心

词语解释

净是沙:副词,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只。

不胜:不能忍受。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开小差:私自离开队伍。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

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异、色彩繁杂。

渴不可耐:受得住,禁得起。

可望而不可即:靠近,接近。

作怪:作祟(suì),迷信的人指鬼神跟人为难。

呈:呈现,显出,露出。

怪异:奇异。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文章的题目点明说明内容,“奇怪”一词,引起人们的探求知识的愿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结构分析

第一节: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出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第二节:以设问开头,暗含着对法显、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第三节: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第四节: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第五节: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的“鸣沙”现象。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段解] 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 ,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出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万里跋涉走过各处,他们对沙漠的感受,集中表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法显和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虽相隔二三百年,“可怕”的感受却完全一致;“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可见他们的说法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愚昧和盲从。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鉴赏]“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将沙漠写得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将沙漠写得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段解]这部分作者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对这一沙漠现象他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娓娓叙说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2、重点语句点拨

(1)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x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

理解:“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身份的交代,寓含着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设问句,启人深思,引人入胜。

(2)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理解: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部分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理解:这是一个递进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地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现象的研究。

3、主题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做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4、写作特点

(1)示异释疑,吸引力强

文章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起笔即以沙漠“十分可怕”、令人“恐惧”的景象吸引读者,而后,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奥秘:“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文章由浅入深,由解说小疑到解说大疑,如开始时只是从古今装备条件对比的角度,指出由于法显、玄奘们“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连清水食品都不足,自然“十分困苦”,而后才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说,进入文章主体核心部分。“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个递进句式,也含着被解说现象愈益奇特,解说愈来愈深的意思。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解说声音作怪现象时,是“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而谈,可见还未形成共识,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就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2)语言准确生动,可读性强。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解说严谨,事情真实,画面逼真,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隆隆之声”“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多姿多彩而富于趣味,值得读者体味。

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3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句子的构成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例如:“春天来了。”“我们是少先队员。”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例如:“外宾们游览了狼山。”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二、句式

有的句子可以变换句子的形式。有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有的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有的为使所表达的语句更简洁,把两句改写成一句。

例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真理吗?”(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为了强调突出劳动创造财富这一真理。)

例2、凡卡说,他在给爷爷写信。改成:凡卡说:“我在给爷爷写信”。(把第三者的转述改成某人直接叙述的话,使人读起更亲切。

例3、我羡慕他。他聪明。改成:我羡慕他聪明。(把两句合并成一句使语句更简洁。)

例4、我把三百颗菊秧救活了。改成三百棵菊秧被我救活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句式:

有的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如:王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

有的一个句子中两个词说法不同但表示同一对象。如:第十一届亚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

三、修饰句子

在学过的课文中,我们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种修饰句子的方法:

⑴比喻。俗话叫“打比方”。一种是明显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例如,太阳象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⑵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大虫怒吼一声,就象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⑶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⑷排比。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如: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⑸对偶。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修改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⑴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

⑵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

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

⑶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⑷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

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

⑸不合逻辑。

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平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

⑹词序不对。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

⑺形容不当。

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形容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5

实词:名词(木)、动词(跑)、形容词(美丽)、数词(一)、量词(位)、代词(你、我、他们) 1、词性划分

虚词:副词(特别、不)、介词(在、关于)、连词(和)、助词(着、的、啊)、象声词 2、近义词和反义词

(1)意思相同的词:“爸爸——父亲”、“互相——相互” (2)意思相近的词:

词义的轻重不同:“愉快”→“高兴”→“快活”词的意义上辨析 词义的范围不同:“战斗”和“战役” 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果断”和“武断” 词的搭配关系不同:“严厉”和“严格”

词的用法上辨析,适用对象不同:“希望”(自己)和“期望”(别人)

(3)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生”→“死”;“富”→“穷”辨析角度:意义和感情色彩 相对反义词:“前”→“后”;“高”→“低”

3、词语归类——分类记忆法例如:按照植物、动物、水果和蔬菜等等分类 4、词语结构 一到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一群群”

一到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BB:“重重叠叠”、“干干净净” ABAB:“研究研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巩固复习认读过的生字,正确地区别平舌音与卷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积累词语。

2.进行用字组词,用词语造句的练习,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读一读,猜一猜,知道蜻蜓的特点及其本领和对人类的益处。

4.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巩固对公鸡本领及对人类益处的了解。

5.读一读,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短文并理解短文的内容。

6.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识字量。

7.通过猜一猜,古诗的诵读,短文的阅读,再次感知各种动物的本领及对人类的贡献,教育孩子保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巩固复习会认、会写字词,积累词语。

2.读中了解常见的动物的本领及对人类的益处,教育孩子保护动物。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认读过的生字,正确地区别平舌与卷舌音节、前鼻音和后鼻音、n和l,积累词语。

教具准备

相关的词句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又到了和《积累与运用》见面的日子了,今天我们要复习哪些字词,锻炼哪些本领呢?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看看课文的内容安排。

2.教师介绍每题的大概内容,学生从中感知本组积累与运用的要求。

3.教师导入:高楼大厦平地起,现在咱们从基础的字词练起。

二、读一读,比一比

1.出示文中的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其他学生评议。

3.全班齐读。

4.指名回答:你们读了这几组词语后,有什么发现呢?

5.教师总结强调,指导读好这些音节。

6.学生再次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7.检查读。

三、巩固生字的认读,积累词语

1.出示,文中的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同桌互相指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调节课堂,活跃气氛,开火车认读,看看哪个小组认读得又快又好。

5.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全班再次巩固认读。

四、用字组词,用词造句

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读一读,明确题目的要求。

2.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

3.指名反馈,教师对学生组的词语,造的句子,进行适当的点评。

五、读一读,猜一猜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

2.指名读,其他评议。

3.学生齐读。

4.你们猜出来是什么了吗?

5.蜻蜓有什么本领呢?它能为人类做什么?

6.你还了解哪些会帮助捉害虫的动物?

7.再读谜语。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巩固对公鸡本领及对人类益处的了解。

2.读一读,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短文并理解短文的内容。再次感知各种动物的本领及对人类的贡献,教育孩子保护动物。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识字量。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还记得昨天我们学生的谜语吗?

2.这些谜语让我们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学习古诗

1.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画鸡》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为人类最熟悉的朋友——鸡。(出示课文插图)

2.指导读题。

3.出示挂图,学生观察,感知内容。

4.说说图上画的公鸡是什么样?

5.诵读古诗。

6.鼓励动手画一画,并根据古诗的内容涂上颜色。

7.展示学生作品,互相欣赏、评议。

三、阅读短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短文。

2.反馈学生读的情况。

3.指名读,其他评议,互相帮助,以便读得更好。

4.通过读短文,你们知道这篇短文又给我们介绍什么动物呢?

5.从读文中,你了解到鸽子的哪些知识?

6.你们还了解哪些关于鸽子的知识?

7.再读短文,整体感知。

四、自主识字

1.小朋友们,你们看,多美丽的花园哪,你们喜欢哪一朵呢?

2.只要你们会认、会教小朋友们认你喜欢的花上的字,老师就把那朵花送给你们。

3.教师说明要求:

(1)花上都有字,会认的字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不会认的字,和同学交流,学会了也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识字。

5.指名认读,后教其他小朋友认读。

6.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五、布置作业

把你喜欢的动物画下来,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本领。

教后感

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7

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nì笑 嗅xiù 膝x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2.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金色花》第4段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国名)文学家,1920xx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纸船》选自《繁星》,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称谓),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