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优秀4篇
时间:2023-09-19 16:47:28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 篇1
突出课文描写上“细”、“美”的特点,课文中的工笔画可作为解决初中生阅读和写作粗疏问题的范例,启发学生领会课文中通过精细的描写、含蓄的抒情,新颖的想象而感悟的人生哲理。对文中表现出的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适当点拨、引导,使年龄小、不注意体会文章内容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联系课文背景讲读一、二段,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进而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对比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联系旧课,导人新课,激发爱美的热情。
我们通过第一课《短文两篇》的学习,认识了生命的美好本质和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今天学习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仍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的,只是文章的形式与第一课有别。
二、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课文的背景,释题。
“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
三、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作者如何在花瀑前,将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宁静,感悟生命的永恒的,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
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文中从欣赏紫藤萝写到回忆紫藤萝,再思索到人生。读后分段。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1—6节:看花(第一段)。
第7—9节:忆花(第二段)。
第10—11节:悟花(第三段)。
四、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抓住描写对象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从第2节开始,作者开始正面描写紫藤花了,描绘非常形象、优美,同学们读2、3、4、5、6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说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和方法。
同学交流后,教师讲述:
这6节文字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上深下浅,好像紫色的沉淀”,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再从描绘的神态看,写花儿一串串“挨着”、“挤着”,花儿彼此“椎着、挤着”,“叫着”嚷嚷“我在开花广“我在开花1”,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再从这几个小节运用的修辞手法看,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以“瀑”为比喻,赞美花之茂与繁,以“欢笑”、“挑逗”等拟人手法,突出花具有人的灵气,这样将比喻、拟人交替使用的还有用“帆”、“舱”喻花朵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这是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表现,我们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善于描绘的这种能力。
五、独立分析、评论第二段。
下面的“忆花”部分,请同学们自己欣赏、分析,赏析时要注意:弄清描写顺序、角度、语言,重点分析一两个精彩的句子,谈体会。
学生发表意见后,点拨:
作者在这段中依次写了“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作者是从自己晶花的习惯说起,从“不摘花”而“凝望”,品味心灵的感受。
花瀑在心上“流过”,实为作者在心灵中感受花瀑的精神内涵,由于花瀑表现出的生命力使她一点一点的从对小弟的病的焦虑、悲痛中平静来,这花不仅色彩,它的芳香也似乎是浅紫色的,将作者笼罩在宁静的喜悦中,于是自然忆起旧日的紫藤萝,再目睹今日的紫藤萝,更探刻地感到随人世变迁的受苦受难的紫藤萝在匠尽劫—难后的勃勃生机,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经历劫难后对生命的认识。
六、阅读第三段,思考回答:
这段的主要内容和表露的感情。
这段的写作特点。
教师点拨:
文章在这段点明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原来使紫藤花如此美丽而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读这段,我们要体会到人开如花,劫难总要被幸福战胜,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结尾句深化了主旨,又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七、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对作者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
一、课文思想主旨
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在作者心情沉重不得排解的时候,作者在花前“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不由得停住”表现了作者被花吸引被花感动的心情。紫藤萝花也曾随人世变迁受苦受难,但是苦难过去,它马上恢复了生机,“在笑”“嚷嚷”,“我在开花!”表现了花儿生命的喜悦。这种喜悦感染了作者,“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使作者从“生死”的思虑、“手足”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超越个人的苦痛,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理。可以说紫藤萝花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文章的脉络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自己的主旨。而这三部分又各有层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发挥出色的想象力,在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紫藤萝花。描写花瀑,“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不停地生长”,以“瀑”为喻,从总体形象上赞美花繁花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突出花的情趣。
写花穗时,更是全用拟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好像肩并肩手挽手的孩子们在嬉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更显得花儿们天真烂漫童稚可掬,突出它们生命盎然勃发。
写花朵时,比喻和拟人交替使用,用“帆”“舱”绘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另外,作者还运用通感、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写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向人的心底”,表现出自己观花赏花时心情趋于宁静平和的细微感受;用“浅紫色”来描绘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逸无形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在眼前,让人感到亲切。
作者用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花繁枝茂相比,并从中感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
四、含蓄地表达感情
作者出身学者世家,本人又是作家,对感情的渲泻很注意尺度分寸,不可能表现得慷慨激昂大悲大喜。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折磨,她也只是淡淡地以紫藤萝花花朵的“稀落”到“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作喻,表达自己的感受;对那时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讽讥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更是不着一笔,用“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自己悲伤欲绝的感情。但是作者这样含蓄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并不是感情不深沉不真挚。作者的出身、性格、教养使她能节制、含蓄,而这种感情上的节制,使她能理性地深刻地洞察到生命的本质。
五、想象新颖,内涵丰富
作者发挥自己出色的想象力,营造出许多新奇生动的意象,把紫藤萝花的生命力形象化,如写“花舱”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闪光的“河流”中“航行”。上面所说的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的手法,也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独特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对于紫藤萝花的描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写花瀑“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不停地生长”,既表现了花繁花盛,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写花朵儿“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既突出花的勃勃生机,也表现了生命的喜悦之情。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来加以体味。
教学目的
1.学习这篇文章,要从作者由花的盛衰感悟出的人生哲理着眼。可以和《短文两篇》作对比阅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生命的思想。
2.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很有特点,可以让学生多做些语言方面的体味。
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审美眼力
精美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心理过程的产物。借助美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9页)培养和历练学生的审美服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还必须谙熟美学和美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审美能力的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让我们还是从一篇短小的美文说起吧。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篇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明白地告诉读者作者的审美注意开始了。继尔,作者仔细观看了这一架茂盛的藤萝和每一穗盛开的藤萝花,这是审美观察过程。在观察中形成了“瀑布”和“帆船”的意象,并且寄予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情感。而后,审美联想使作者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萝,从而扩展了时空境界。接着,作者从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又进一步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哲理。这就是审美理想的升华。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萝面前,摒弃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之后,情感得到了净化,在一片光辉和芳香中“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显然也是一种审美动作意识的苏醒。
简要的说明是为了提示;在这篇美文中蕴含有多种审美心理因素和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如果教师能够自觉地从审美的角度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训练,那么,阅读教学也必然会以它强大的生命力,使学生感到日有新知,月有异进。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4. 感悟生命的永恒。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l)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时事体会)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人,应当赶快生活。"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学的这两篇短文就是谈生命问题,读后必将加深对生命意识的领悟的。
三、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课文的背景,释题。
"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
四、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目标3)
作者如何在花瀑前,将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宁静。感悟生命的永恒的,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
《》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文中从欣赏紫藤萝写到回忆紫藤萝,再思索到人生。读后分段。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讨论、交流、明确:
迸 溅 虬 酿
分段:
第1--6节:看花(第一段)。
第7一9节:忆花(第二段)。
第10-11节:悟花(第三段)。
五、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抓住描写对象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目标2)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从第2节开始,作者开始正面描写紫藤花了,描绘非常形象、优美,同学们读2、3、4、5、6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说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和方法。
同学交流后,教师讲述:
这6节文字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稳、花朵。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上深下浅,好像紫色的沉淀",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再从描绘的神态看,写花儿一串串"挨着"、"挤着",花儿彼此"推着、挤着","叫着嚷嚷我在开花!我在开花!",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再从这几个小节运用的修辞手法看,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以"瀑"为比喻,赞美花之茂与繁。以"欢笑"、"挑逗"等拟人手法,突出花具有人的灵气,这样将比喻、拟人交替使用的还有用"帆"、"舱"喻花朵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这是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表现,我们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善于描绘的这种能力。
六、独立分析、评论第二段。
下面的"忆花"部分,请同学们自己欣赏、分析。赏析时要注意:
弄清描写顺序、角度、语言,重点分析一两个精彩的句子,谈体会。
学生发表意见后,点拨:
作者在这段中依次写了"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作者是从自己品花的习惯说起,从"不摘花"而"凝望",品味心灵的感受。
花瀑在心上"流过",实为作者在心灵中感受花瀑的精神内涵。由于花爆表现出的生命力使她一点一点的从对小弟的病的焦虑、悲痛中平静下来,这花不仅色彩、它的芳香也似乎是浅色,将作者笼罩在宁静的喜悦中,于是自然忆起旧日的紫藤萝,再目睹今日的紫藤萝,更深刻地感到随人世变迁的受苦受难的紫藤萝在历尽劫难后的勃勃生机,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经历劫难后对生命的认识。
七、阅读第三段,思考回答:
这段的主要内容和表露的感情。
这段的写作特点。
教师点拨:
文章在这段点明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原来使紫藤花如此美丽而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读这段,我们要体会到人开如花,劫难总要被幸福战胜,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结尾句深化了主旨,又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八、学生诵读全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与第一课《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比,思考这三篇课文的异同。
学生评述,教师点拨:
这三篇文章的主旨都写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体验,对生命的领悟。都是散文。但前两篇文章的题目都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而《紫藤萝瀑布》一文的题目却只表达文章描述的对象,不反映文章的主旨。就其内容而言,《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揭示人洞察到的生命本质,《热爱生命》重在说理,告诉人们怎样对待生命。《紫藤萝瀑布》是托物喻理,明写紫藤萝的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这种托物喻理的文章就是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物中。因为它具体,可使读者感知,因为它浅显,最易为读者了解。
写托物喻理的文章首先要选准物,显示物与理之间的联系。如本课作者抓住紫藤萝的盛开这么一件小事,将它和十年动乱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从而使小题材具有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感慨。
九、小结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
十、布置作业
a、完成练习一。
b、完成练习二。
c、根据课文内容,写写对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
十一、说课精要:通过双体互促、小组交流的的教学方式,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十二、教学结构:导入--释题--自学指导--提问--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小结。
十三、教学后记: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迸溅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蜂露蝶阵 盘虬卧龙
2、学习本文托物寄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方法细致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景物描写表现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2、联系生活,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启发式。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作品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紫藤萝瀑布》。
二、作者:
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国学大师冯友兰之女。主要作品有小说《三生石》,散文《丁香结》等。
三、背景:
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文革。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
四、朗读:
板书:迸溅 繁密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蜂露蝶阵 盘虬卧龙
五、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再总结)
1、问:本文几自然段,可分哪几部分?
答:11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10),第四部分(11)。
2、问: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1):看到瀑布一样的紫藤萝我停住了脚步。
第二部分(2-6):正面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紫藤萝。
第三部分(7-10):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第四部分(11):紫藤萝给我精神力量,使我加快了脚步。
六、思路:
停步——紫藤萝——生命——加快脚步
七、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 思路:
一(1):停步 悬念
二(2-6):紫藤萝 正面
三(7-10):生命 深入
四(11):加快 照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问:本文分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意思?
答:四部分。
第一部分(1):看到瀑布一样的紫藤萝我停住了脚步。
第二部分(2-6):正面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紫藤萝。
第三部分(7-10):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第四部分(11):紫藤萝给我精神力量,使我加快了脚步。
二、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1、景物描写:
比喻:紫藤萝——瀑布
表达效果:形象
拟人:欢笑——挑逗——嚷嚷
表达效果:生动
2、借景抒情:
景:瀑布一样的紫藤萝
情:热爱,赞美
3、托物言志:
物:紫藤萝
志:生命之树常青
4、前后照应:、
前:停住脚步
后:加快脚步
四、主题:
本文通过对一树紫藤萝花多角度生动形象的描写,突出了花的生机勃勃,赞美了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理解: 鉴赏:
一、停步 一、景物描写
二、紫藤萝 二、借景抒情
三、生命 三、托物言志
四、加快 四、前后照应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的答案 篇4
课堂上,我们搀扶着走过
——《紫藤萝瀑布》教后
暮色时分,一个体弱多病的八岁小男孩,鼓起十二分的勇气,爬到六七米高的悬崖上的时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到。是他的父亲,鼓励他、指导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试探着挪动身子,最后安全地回到了平地上。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的关于自己成长的故事。作者从这番经历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让他一生受用。我在指导学生学完这一课之后,头脑里一直萦绕着他父亲的那句话:“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句话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似乎也是一种启示。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总是广受诟病,这种境遇从“满堂灌”时期一直持续到“满堂问”时期,现今到了“满堂说”的新时期,满意率似乎也未见上升多少。目前,在主流视线关注下的中学语文课堂,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里,师生的课堂行为大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下发生和进行。但是,如实地说,即便是从那些经过反复演排并精炼出来的课例里面,我们在经历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短暂欣喜之后,仍不免有“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慨。
我相信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据我十分有限的课堂阅历看来,教师的教学姿势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前的课堂里,教师似乎无所不知,授课成了呈显才学的机会,是居高临下式的;现在学生主体以后,教师便煞费苦心地将课堂设计成娱乐板快,自己成为节目主持人,还是那种“快乐大本营”式的。我并不否认,教师在课堂里有时候需要作为“知识的上帝”出现,有时候扮演节目主持人效果可能更佳。但教师的本色使命除了课堂的组织者外,更应该是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尤其是参与者,教师应该有身临其境的参与姿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超然于学习活动之外,做一些应节而舞的假动作。而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表现出来的通常就是“一小步一小步”的真实姿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组织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格外注意与学生“同甘共苦”,从而有了意外的收获。
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紫藤萝瀑布》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人生”主题单元。这篇出自学养深厚的名家之手、几于“大象无形”的散文名篇,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津津乐道,即使将它作为大学生的功课,也是很有事情可做的。而初中生学习这篇文章,则只能“取一瓢饮”。所以,备课时,我计划安排课前预习,然后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问题。然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 。
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一些特点:⑴花多(课文是“繁盛”),⑵由“株”、“穗”、“朵”组成,⑶每一穗上的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⑷每一朵花的颜色是“上浅下深”。 学生的正确回答显然得益于预读课文的“先入”作用,为学生观察紫藤萝图片提供了帮助,是真实的收获。同时很自然地获得了关于课文的第一条线索——景物描写的顺序。
接着,我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文章对紫藤萝的描写与我们对紫藤萝图片的观察相比,有那些不同之处?学生听完后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像个在田野里捡拾粮食的长者,忠实地收起他们抛落的谷穗,整理如下:
⑴课文写了紫藤萝的花瓣和花蒂,图片上看不清楚;
⑵课文写的是一大棵紫藤萝树,图片上的只是一棵小树,也可能是一根树枝;
⑶课文写了花的香味,图片上闻不到;
⑷课文中的紫藤萝是立体的,动的,图片上的则是静止的,平面的;
⑸课文还写了从前的紫藤萝,并与眼前的进行了对比,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学生的观察很仔细。我据此指出,很多时候,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本文的作者正是这方面的榜样。
在介绍了作者的有关情况之后,我问学生: 刚才有同学说课文中的紫藤萝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那么,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脱口就说出了文中的重要词语“焦虑悲痛”和“宁静喜悦”。我提示他们:人的感情变化有时流露在表情神态上,有时则表现在言谈或动作上。学生马上明白了,文中的“停住了脚步”、“加快了脚步”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这样,就有了关于课文的第二条线索——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接下来是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经过短暂的思忖,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几番辩诘之后,概括如下:“赏花忆花,感悟生命。”
最后,学生默读课文,整理读书笔记;酝酿阅读感受,发现并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用于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一上课,我就明确将课堂活动分为“交流感受”和“提出问题”两个阶段,并约定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当有同学在重复别人的看法,而且越往后重复越多时,我就在一位同学讲完之后,马上采取“表决”策略,用“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话省去相同观点的重复,尽量让不同的感受有机会得到交流。因为听重复的内容是一种消极体验,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学生的交流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有意识地利用学习笔记上记载的内容思考问题,
⑵根据课前“导读”的指示,从课文中寻找材料加以印证,
⑶解答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用于交流。
我对这种从自己出发,重视经验,有目标的学习策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然后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大多通过学生互动来解决,只在互动无效时我才参与进去。例如,有学生提出:“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生死迷、手足情’到底怎样理解才正确?”
师:哪位同学来接受这一挑战?试一试?
(没有反映)
师:回答问题完全可以猜测。从知道的地方开始,可以从一个词开始,来,老师和你们一起猜一猜。
生1:可能是她的亲人遭到了不幸。
师:说得对。“亲人”是谁呢?
生2:兄弟。
师:何以见得?
生2:“手足”比喻兄弟。
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不幸”又是指什么?
生3:死了?
师:“焦虑”是着急忧虑的意思。“死了”还有什么可“焦虑”的?
生4:明白了。作者的弟弟得了重病。
师:重到什么程度?
生5:治不好。
师:你怎么知道?
生5:悲痛。能治好就不用悲痛。但是还活着,什么时候会死去象谜一样,看着亲人慢慢走向死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很焦虑。
师:你看,不是答得很好吗?作者的弟弟得了癌症,死于1982年10月,这篇文章写于当年5月。弟弟病危,人们常常会悲痛欲绝,而作者在文中只用了六个字一带而过,毫不矫情;作者的性格如何?(齐答:坚强——)这就是她的为文风格。
对于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而难以一下子理解的问题,我就采取“布白”的策略。如,有学生问道:“文中说‘爱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话怎么理解呀?
师:莫名其妙是吧?作者说的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啊?
生:十多年前。
师:十多年前是什么时候?不知道?就算十年吧。82年之前的十年是72年,72 年前后的十年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代。
生:文化大革命。
师:你知道文化大革命吗?
生:不知道。
师:有谁知道吗?
(沉默,摇头)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文化大革命”的?
生:听爷爷讲的,书上也看到过。
师:大家想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吗?(齐答:想——)好,关于“文化大革命”,我只能说,那是一个黑白颠倒,极度荒唐的年代。剩下的就要大家自己去发现啦。这是咱们的一次家庭作业 ,题目是《我所知道的文化大革命》。回家请教长辈,或者看书,或者上网查找,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作业 张贴在墙上交流。
学生自由提问,课堂气氛很活跃。多个话题的快节奏转换,充满了不确定性,不时会有叫人紧张的瞬间出现。就在我打算结束“提出问题”,进入下一个程序,介绍“借景抒情”的时候,真正的挑战出现了——
生:老师,我觉得课后练习第二题出得不好。
师:是吗?哪儿不好?
生1:课文写紫藤萝主要写的是花树、花穗和花朵三方面。第二题列出了四个句子,是关于花树、花朵和枝干的。一二两句应该合在一起,不应该分开。
生2:我不同意。第一句是写整棵紫藤萝花象瀑布,第二句写的是瀑布上的花朵。这是从整体到局部。
生1:但是两句一分开就不是整体了。
生2:“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这不是整体是什么?
生1:你不懂。我问老师,没问你!
生2:你——
师:好好,你们不要争了,先坐下,冷静地考虑一下对方的意见。
两人发生争执,全班同学都全神贯注地看着我。我还没弄清楚问题的焦点是什么。额头上已然渗出了汗珠,好象有人在窃笑。
师:你刚才说“一分开就不是整体了”,这话很特别。你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1:第二句描写的虽然是花朵,但它和前一句不能分开。
师:分开了又会怎么样呢?
生1:分开了——前面写的就是模糊的,象一张淡紫色的彩纸一样,是平的。
师:说得好!你的感觉很敏锐,也很独到。我赞同你的说法,这两句都是在写瀑布的整体。第一句是粗略扫描,第二句是细腻刻画。两句连在一起,紫藤萝瀑布就是立体的,有了质感。我们在前面交流时,只注意到了这一句中的“朵”、“部分”这些字眼,而忽略了“紫色的大条幅上”、“点点”、“每一朵”这些修饰语。你的发现帮助我们大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略到了作者写景状物的高明之处。谢谢。(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另外,我还理解了你的另一层意思。课后练习将这两句话分列开来,容易让我们误以为它们是分别属于“花树”和“花朵”两个方面的。的确如此。不过,这不是编题人的错。这是我们的定势在起作用,定势是一种习惯。
感谢“彩纸”,这是一个天才的比喻!我分明有一种脱险后的庆幸之感。在走向讲台,准备进入下一个程序的时候,我脱口问了一句:“还有问题吗?”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偏巧,一只手已经应声举起了。
生1:老师,宗璞是什么意思?
师:(错愕,不解)你问的是宗璞这个名字——的涵义吧?
生:是的。
师: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去问作者本人。(哄堂大笑)我确实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当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办法来尝试着解决。查字典。先查“宗”,“璞”显然是表示名称的,那么“宗”就应该是表示动作的。
生 2:“宗”表示动作,它的意思是“效法”。
师:还可以理解为学习、师从、崇尚等意思。“璞”呢?
生 3:“璞”是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
师:玉石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品位很高的石头;当然它又不是完美的玉。可以理解为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那样一种高雅、高尚、高贵的品位。连起来讲,“宗璞”的涵义就是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高雅境界。天哪,这倒是非常符合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取向的。现在我倒有些好奇,(转向生1)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1:她的原名是冯钟璞,估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起的。笔名应该是自己起的,她本来可以用“钟璞”作笔名,也可以用一个跟原名不相干的笔名。我想,她选择“宗璞”,应该有她的想法。
师:你想得很独到,也很有意思,作者确实也可以用“钟璞”做笔名,这个笔名还很好听。那她为什么不用呢?大家再看看词典上是怎样解释“钟”的?哪一个解释更合适?
生:人的感情很集中,例如“钟情”、“钟爱”。
师:对。根据我们刚才从工具书上了解的意思,大家比较一下,“钟”和“宗”的差别在哪里?
(沉思片刻)
生:感情是一样的,都是喜爱之情。
师:有没有差别呢?
生:有差别,程度上,“钟”的色彩要强烈一些。
生:表现方式上有差别。“宗”的感情含蓄些,看不出来,很深沉的那种。“钟”的感情浓烈一些,是露在外面的,可以看出来。
师:很精彩!由作者的笔名,我们有了意外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在大家的启发下,我真正感觉到了“宗璞”意谓的丰厚,它不仅揭示了作者高品位的审美趣味,让我们知道了她喜欢什么,而且感到了作者在精神深处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明白了她是怎样做的。同学们,我们这次简直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是了不起呀!(掌声)这次学习,我们不仅读了一篇好文章,还认识了它的作者,拜访了作者的心灵。那么,我们靠的是什么呢?(有学生回答“文字”)对,文字,汉字。汉字是有方向的,可以把我们引向广度和深度;汉字又是有情态的,可以放映喜怒哀乐的故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走向眼帘的那些汉字的形态,实际上就是作者心跳的样子,正在对着我们倾诉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啊!现在再看看课本的封面,上面有我们的名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给我们起了名字。这些名字要么是吉祥美好的字眼,寄托了父母的祝福和期望;要么是独特或典型的标记,包含着动人的故事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仔细搜索一下吧,看看我们自己的名字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今天的作业 是课外练笔,题目:《寻找我的名字》。
下课铃响了。我用赞赏的眼光看了一眼我的学生,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了教室。其时,我完全忘了我的教学设计,也不记得自己连续布置了两个写作练习。可怜这些孩子!他们真实地阅读,他们自由地说话,他们天真地思考……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孩子们聪明的表现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屡屡为之感叹。
三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不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吗?这不就是“探究”的开始吗?。语文教学中,反复地拿“体验”说事,常常是一种滥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要学生比较图片与课文的区别,也是一种“调动”。“比较”的能力,学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节课上从无到有、凭空建构的。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为了激活它,使之浮出水面,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我因势说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一番话,则是现身说法的教化。对于现在“卡通的一代”来说,初中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卡通争夺孩子的眼球。而对“生死谜,手足情”以及“宗璞”的解读,包括《寻找我的名字》的写作练习,正好有利于展示汉字的内涵和魅力。我一直觉得,汉字是汉语文教学的根本凭借。请原谅,我非常反感用“词”替代“汉字”。我怀疑是“词”离间了我们的心灵和汉字的距离,否则,何以有那么多的人在获得了汉字的支撑,站直了以至跑出去之后,就过河拆桥,用全球化的“词”来教训汉字呢?这也许是题外话。
还需要说明,我对“教学姿势”的体会是,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对“宗璞”的理解,很可能是一相情愿的解释,但我们借助工具书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却毕竟成就了一次真实的探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