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杨修之死》教案(7篇)正文

《杨修之死》教案(7篇)

时间:2024-08-29 13:40:20

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就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所以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他们主动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感。”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鸡肋事件

(2)园门阔事件

(3)一盒酥事件

(4)梦中杀人事件

(5)藏吴质事件

(6)试才干事件

(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 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 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搜集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所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点:

1、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一、课前感悟: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片段。播放片段下显示:

聪明杨德修,时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读诗后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提示: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他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

二、谁是情报员(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比一比看谁收集的面)

多媒体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造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的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的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思想。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 )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6、巩固拓展: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明确:真正的聪明人: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状态,试想杨修不是处处表现张扬自己看清别人又看清自己哪会有杀身之祸?

五:总结写法:

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篇4

《杨修之死》说课稿

石湫中学    周跃宝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    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当年袁绍手下陈琳曾写过一篇檄文,将曹操及其祖上全都骂了一遍,曹操后来破袁,非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令其为幕僚,就是看中陈琳的才气。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位有才之士,有诗为评: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便是杨修,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一起爱才之士为何杀掉有才之士。

(二)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在讲解课文之前,学生自由浏览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在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小说讲了哪些事。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梳理文章内容,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内容,以更好地理清小说的思路,揭示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因此,在研读部分,我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刚才对内容的把握请抓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品析曹操和杨修二人的性格特征。(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文杨修死因的分析做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对此精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杨修的死因。

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并在回答结束之后进行相应总结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寻杨修死因的本质:难道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杨修的死因,以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曹操和杨修的语句,结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对待狂士祢衡的故事,仔细品味。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易中天曾经说过“祢衡之死是在于他不了解人,而杨修之死,是因为他他了解人了。并且这两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祢衡则是不知彼,亦不知己,祸从口出。因此,我们做人要谦逊有礼,不能太过于张扬,锋芒毕露必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我会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并在大屏幕上补充相关资料。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去之后找一找《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篇章,读一读,试说一说你喜欢的三国人物,通过典型的事件,试分析你喜欢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教学要点: 篇6

1、在辩论中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2、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

3、检查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音义的掌握情况,学习一些通假字。

竞赛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杨修之死》教案 篇7

《杨修之死》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