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三教案 >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正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时间:2024-01-29 15:25:59

《陈情表》,表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皇帝进呈的奏章,而这样的一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呢?古人讲表的特点在于表达情,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陈情表》。那么他要陈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陈情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本文行文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虛词、古汉语句式等相关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难点: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今天我们走近李密的《陈情表》,看李密是如何陈情,说服晋武帝的。

二、写作背景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护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蜀之旧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据说晋武帝看了此表赞叹“密不空有名也”,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三、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由其祖母刘氏抚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汉州从事、尚书郎等职。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李密44岁时,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孝友列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

李密的作品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主要作品有《陈情表》。

四、题目解说

“陈”,陈述。“情”,情况。“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种文书,一般用于向皇帝陈说自己的情况、请求或愿望。《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写作者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述祖母抚育恩情,陈报养祖母之心,表感激朝廷之情,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

第三部分:(第3段)以“孝治”的道理为依据,表明“辞不赴命”的原因——不是保全名节,而是力行圣朝的“孝治”纲领。

第四部分:(第4段)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终养祖母的要求,并言明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赤诚。

六、全文分析

1.李密遭遇了哪些不幸?从这些不幸看出祖孙二人的关系如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李密的不幸概括为:①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②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走路,伶仃孤苦;③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④祖母年迈,得病多年,卧床不起从上面所列的不幸中可以看出,早年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相依为命。陈述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2.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核心是因为祖母“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

首句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原因—祖母“供养无主”。这与此次推辞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这段话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表达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的?

先描绘了一幅急于星火的郡县、州司催逼上路图,含蓄地表达出朝廷对自己再三“辞不就职”的不满;接着用“奔驰”一词形象地写出自己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然后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最后道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妗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在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以孝治天下”是晋朝的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终养祖母虽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又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找到一个易于被晋武帝认可的理论依据。

5.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为闲笔?

否。从历史背景上看,作者与陈情的对象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6.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有哪些?

①祖母无人供养。

李密确实需要供养祖母刘氏,像文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怀念旧朝情结。

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汊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③不敢盲目做官。

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草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不宜做官。

7.作者是如何看待报国恩”与“顺私情”这一矛盾的?

两者之间只是暂时的矛盾,没有长远的冲突。作者紧扣孝”做文章,从道理上进行分析,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人呢?再说,这也紧扣“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所以作者提出的“先尽孝后尽忠”是解决这一暂时矛盾的良策,双方各得其所,合情合理。

8.李密是从哪些角度打动皇帝的?

①开篇动之以情。

诉说苦难的身世。六个月大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幼年体弱多病,家门人丁衰微,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养大孙子,孙子成人后力辞多次征辟,苦求允许奉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愍

②中间申诉进退两难的处境。

作者如实表明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非陨首所能报答的朝廷恩遇之间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朝廷倡导的孝道。

③极力避免气节嫌疑,再三致谢知遇之恩。

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就愿意为皇帝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感情。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做法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关乎皇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七、中心思想

文中作者反复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实情,陈述自己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全文围绕“孝”字凄切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八、写作特点

①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叙自己的孤苦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歌心,也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来写的。不仅如此,作者还在陈情中晓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②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題。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大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预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③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逼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④语言骄散并用

文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突出了密的拳拳孝心。

九、补充资料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表”,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

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

十、总结全文

作者李密以祖母体弱年老、无人奉养为理由,从不同的方面反复陈述,向晋武帝提出自己“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请求,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文章将叙述、说理、抒情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学习这篇文章后,请就“忠”和“孝”二者关系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等表示授官,“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除”等表示罢官。

B.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凡是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去世,为之服丧,均穿期服。

C.“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D.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15岁。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往往而是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下列对《陈情表》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次。

B.文章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从不同方面反复陈说,行文流畅委婉,叙事具体生动,抒情扣人心弦。而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

C.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因而对本文的评价不宜过高。

D.本文骈散结合、平仄协调,文中大量使用比较整齐的句式,中间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正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

4.下列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非独蜀之人土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除”指授予官职,而非罢免官职。

2.答案:B

解析:A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B项,区区:古义,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希冀,古今义都是希望、请求之意。C项,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D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洗马:古义,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今义,给马洗身子。

3.答案:C

解析:尽心奉养父母、祖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非封建道德。

4.答案:C

解析:A项,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动词,表被动,看见。B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C项,介词,表凭借/连词,表目的,来。D项,一共。

陈情表教案 篇2

《陈情表》(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精读课文。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一年同学,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研读课文,了解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归纳总结主要语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文言词语

对比学习:对比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感人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李密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教学难点:李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四、课时设计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吟诵 孟郊《游子吟》

问题的设计: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设计的意图:以熟悉的诗词导入,可以很快得到学生的共鸣,得出“亲情”这一主题。

引入李密《陈情表》的学习

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不定。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汉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一面是至高无上、不容推脱的皇帝,一面是年迈多病至亲至爱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二、熟读、疏通字词:

注意以下划线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三 、提问:

1、陈情的含义?

明确: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3、在什么背景下陈情?

明确: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4、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5)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导学生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分析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2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1 。学生齐读第三段。 (

2、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小结: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1 。学生齐读第四段。

2 。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明确:(可以自由讨论)

五、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六、课堂小结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李密说服司马炎的武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明哲自保的文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孝情,这个不老的主题,永远都会以它的真诚与纯朴成为人们心中宁静的憩息港湾。

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项脊轩志》,进一步梳理文意。

进一步掌握字词、特殊句式,

《陈情表》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 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诵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前教师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后要稍加点拨)

三、 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1 ) 本文既然课题为《陈情表》,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明确: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在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主要是牵涉到了三个人物,他们是(祖母、晋武帝和李密自己),

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

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研读课文的第一段。

5 )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开头两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

为什么说是统领全段呢?李密都遭受了那些不幸?

明确:四层不幸

一层:父死母嫁。

二层:从小就体弱多病,祖母照顾。

三层:家中人丁衰微。

四层:祖母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6 )作者开篇便述说自身遭遇不幸的苦情,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什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 作用:辅垫。

7)在感情基调方面这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所以应该读出(沉重、凄苦),读第一段。

研读课文第二段。

8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却又对他步步紧逼,朝廷逼迫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9 )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处境当中?课文是怎么说的?(“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进”难在哪?“退”又难在哪?(进则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则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10)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读第二段)

研读课文第三段。

11)作者在前两段中动之以情的陈述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困难,这样就能使晋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心吗?这一段的第一句,李密提到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晓之以理,使之合情合理有合法。

12)古人讲,一臣不事二主,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必须去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他是怎么说的?

明确:“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这一部分主要是“晓之以理”了,于情于理,我李密对祖母都应是“区区不能废远”,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请求。

(读第三段)

研读课文第四段。

13)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能够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课文中怎么说?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文中: “臣密今的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及文章最后李密再表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彻底打消皇帝疑虑,进而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四、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微薄但却真实的回报。

五、作业:

《陈情表》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诏。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微贱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

②衷情(孝情、忠情);

③情理(忠孝之道)。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情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祖母情深似海 沐清化蒙国恩 忠心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之间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情。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总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况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总结: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总结: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陈情表》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习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 。(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 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