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13篇)
时间:2024-05-12 04:18:15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内容导航
具体分析 篇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篇3《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篇4全文归纳 篇5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篇6《项脊轩志》.. 篇7《项脊轩志》教案 篇8整体感知 篇9项脊轩志. 篇10《项脊轩志》教案 篇11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篇12《项脊轩志》教案 篇13具体分析 篇1
㈠析“可喜”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
《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
1、文言认知
(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2)学会体验生活,懂得感恩。
4、教学重点: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5、教学难点: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复习旧知。
(2)接着提出问题“本文为何如此感人,归有光和书房到底有着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维的交锋,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2、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播放视频示范朗读,学生默读体会。
(2)勾画出感动你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名家声情并茂的直观可感的视频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同时掌握阅读方法。
3、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本环节要求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内交流意见的合作方式,具体落实教学目标,进行重点的探究和难点的突破。紧扣文中“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围绕三个探究题进行:
探究1:课文围绕项脊轩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翻修项脊轩、家族败落、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段,培养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探究2:透过这些事和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的细节描写来剖析作者的内心情感,具体采用涵咏法、点拨法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情。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阅读,鼓励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体验与感受文本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情感:对过世亲人的深深怀念,对自己命运多舛的哀叹,对家族败落的悲哀。
设题意图:了解品味语言的方法,培养品味语言的习惯;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探究3:作者叙事和抒情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选材、描写、抒情三方面的特点入手,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
借鉴之处:质朴语言书写生活琐事,典型细节饱含真情实感。
设题意图:鉴赏、揣摩文章的写法,培养从文中找依据的习惯。
4、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本环节我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对本文亲情的理解,以此来触动情感。同时给学生播放平时我们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设计意图:我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突破难点。
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通过导入时的问题:“文章为何感人?”来总结全文。
(2)作业布置:根据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差异性的需要,我设置了3个层次题,学以致用:
①流利朗读本篇散文。
②收集怀念亲人或细节描写方面的材料。
③模仿本文,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感人细节,写一段表现亲情的生活细节。
五、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要重视个体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
2、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文言文文本的利用与开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篇3
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篇4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全文归纳 篇5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的
2、以归有光《寒花葬志》引入
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其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一生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迁居于嘉定安亭,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60岁时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66岁卒于任上。
二、朗读课文
三、译文参考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常漏下来,雨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屋里)就昏暗下来。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矮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我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图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室内,有时长啸吟唱,有时安静独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声响;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西各家的狗相互对叫,客人得越过邻居的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阁中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到轩中来过。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你母亲听见了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成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就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声悲号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在里面读书,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伏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无心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近生病卧床,闲极无聊之际,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高高矗立,枝叶繁盛,像伞盖一样了。
四、整体感知
《项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为两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亲、祖母,补记及于发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神护者”,悼念母亲、祖母,作于18岁;35岁左右写补记,内容及于发妻魏氏。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三世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全文两个部分。
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
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
《项脊轩志》.. 篇7
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张小珍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J(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
1.日过午/已昏 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nbs
《项脊轩志》教案 篇8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扃牖( ) 修葺( ) 栏J( ) 栖息( )
象笏( ) 先妣( ) 阖门( ) 老妪( )
尘泥渗漉( ) 长号( ) 异爨( ) 冥然( )
万籁( ) 偃仰啸歌( ) 逾庖( ) 呱呱而泣( )
2、文言知识积累
(1)、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 而 )通 (尔 ) 含义是:(你 )
(2)、解释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余扃牖而居 连词,表修饰关系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往往而是 连词,表修饰关系
某所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的
(3)解释加点字意义并说明其词性变化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名词用作状语,朝下 )
东犬西吠 (名词用作状语,向着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名词作动词 , 用乳汁喂养)
多可喜,亦多可悲 (形容词用作名词, 喜:高兴的事;悲:悲伤的事 )
3、文学常识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明“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他九岁能属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此处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4、原文填空
三五之夜, 桂影斑驳,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文本探究
第二段首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阅读全文,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又是什么?
一喜劳动有获 ,二喜环境清幽三喜读书有乐四喜夫妻恩爱一悲“诸父异爨” 二悲幼年丧母 三悲祖母之亡四悲中年丧妻
6、感悟鉴赏
请以“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为话题来理解感悟全文
模仿范例1,完成后面的分析:
范例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
5、本文情感变化是如何变化的?由此可见散文的什么特点?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
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整体感知 篇9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知识点归纳
⒊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
项脊轩志. 篇10
《项脊轩志》..
陈凯歌
教学目标 :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照课文段落分段到组翻译原文,并完成课后字词的练习。
2、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公开课为第二课时,将第一课时教案简述如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补充课文注: 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
“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
二、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较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原文较长,这里不赘述。印发的。译文可能是学生翻译的原文)
四、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五、指出证明文中部分实词(顾、胜、cuan、逾、先、比、朝、殆、书、手)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并完成课后第三、四练习题。
(说明:本课排在粤教版新课程教材的第二模块文言文单元之首,所以教师作如是处理,就如何翻译文言文作了系统介绍)
第二课时:
一、简单导入 。
二、
师:上节课里同学们读通了全文,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
生很快找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分析讨论第一段
师: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
生杂然相答,有“杂植兰桂。。。亦遂愿增胜”,有“借书满架。。”。。。
师:同学们都明确了这一段,嗯。我也以为是这一段。来。大家一齐读读。
生放声读“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师:在这里啊字里行间都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看这几处文字的运用,来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投影几个问题:
(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2)“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3)“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
生:不能互换,原文这样更符合现实嘛。
生:原文这样写更有一种美感,因为家贫所以借书,还不少呢,墙不高所以明月照到一半,更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生:“满”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半”,明月只照到墙的一羊,更有一种朦胧的美呀。
师点头“嗯,有道理”
生:。。。
生:“时“写出小鸟对庭院的喜爱了,“偶”字就觉得小鸟不甚爱来了
生 :前面说庭院寂寂,这里的“时”就更见寂寂了
生:还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门可罗雀呢。
生鼓掌。
师:综合刚才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是不换的好,这个问题就这样决定了。下面的问题呢?
生:“移“字改成”摇“不好,是动宾短评短评啦,是风摇着影动。
马上有生反对:是主谓短评,风摇和影动。
(这里两生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师的问法也有点问题,所以学生就只找区别去了)
师:哪一字更可透出作者的“喜“呢?
生大悟。一生马上起来说“是移字,有轻柔的感觉,是微风徐来,如果是大风猛烈地摇,就没有美感了,归有光是文人嘛,讲究一种雅气,也更能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又一次鼓掌。
师微笑点头:好啊,我也要同意你的看法了。
四、分析讨论后一部分的二三段: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悲才是本文的主调,后一部分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为什么说”可悲?“哪件事最能打动你?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
生放声朗读第二、三段。找出了文段所写的几件事和细节描写。
师:作者为什么说生
《项脊轩志》教案 篇11
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
2、 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两课时
一、 介绍归有光: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二、 解题
1、 “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
2、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 感知全文。
1、 听读全文,注音,纠音,标出疑难点。
项脊(jǐ) 尘泥渗漉(shènlù)
修葺 (qì) 垣墙周庭(yuán)
旧时栏楯(shǔn) 偃(yǎn)仰啸歌
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逾(yú)庖而宴
家有老妪(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hé)门 象笏(hù)
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余扃牖而居(jiōng yǒu)
2、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些人物?
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
四、学习第一段。
1、某生读第一段。其余同学疏解字词意义。
2、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质疑。教师补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室仅方丈
又北向(倒装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
3、 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a、 项脊轩的修葺经过。b、项脊轩环境幽雅。c、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d、项脊轩之喜。
怎样的概括更能表达作者原意?
综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4、 为什么写这个?由文字表层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要看到物内之“我”。
物: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来,读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词。(略)
初步感知:作者写了什么事或物?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怀(悲)
怎样由书房之景转入写人?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六、作者是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请读出你认为能写出人物形象、或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意见,再派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引导或补充。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1) 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讨论:“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一细节能否表现人物精神?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否败笔?(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2)“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
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
3、回忆妻子。
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
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传达情感的?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寥寥几笔,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分析略)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补充〗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篇12
马新桥
个性 实用 诵读品赏兼顾基础知识
项脊轩志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理解并背诵第一段。
能力要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课文,教师可依据文段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学法指导:在背诵中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 解题: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四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J( )冥然( )老妪( )先妣( )
呱呱(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偃仰( )瞻顾( )
五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
六 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
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上 名次作状语 从上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旧时栏J,亦遂增胜( )
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胜 沛公不胜杯杓 (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何可胜道也哉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方丈:一丈见方 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 )
七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
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
八 小结
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
《项脊轩志》教案 篇13
邱龙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