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阿Q正传》优秀教案【合集两篇】
时间:2021-07-16 09:42:05
高二语文课文《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阿Q正传》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阿Q正传》内容简介
第一章《序》: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位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第二章开始,为了设置阿Q活动的舞台,作者只是时常露一下脸,并没有浮现表面。
第二章《优胜记略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去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生计问题》: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在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人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走不成。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被带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觉地腿一软,虽然人家命令他站起来,他还是不站起来,跪下了。一个头目说:“奴隶性”。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他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于是头目让他在一张纸上签名,阿Q不认字。人家就让他画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笔,自己想画一个圆圆的圈,但是手一抖,却画成了瓜子模样的。他觉得这是他一生的屈辱,遗憾的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便又放心了。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很想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看了“高二语文《阿Q正传》优秀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一语文《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2.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3.高二语文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4.高二政治《我们的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5.高二语文必修四《原君》优质教案
6.高二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优秀教案
7.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
高二语文《阿Q正传》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 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 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 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一)讲明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二)导入新课。
1.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今天所讲的《阿Q正传》,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分析课文时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2. 教师简介《阿Q正传》有关材料:《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间,以巴人的笔名分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收进《呐喊》。全文共9章(见课文注解)。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目中,这个阿Q“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鲁迅《寄<戏>周刊编者信》)他贫穷而地位低下,“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连姓也没有。“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开玩笑。”他自尊自大,明明穷,和人口角时偏要瞪着眼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或“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当别人嘲笑他的癞头疮时,他就报复“你还不配……”,被别人打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实吃了亏,但他这样一想,精神上得胜了,于是也就心满意足了。当打不过别人,口头上也不能占上风时,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有这“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又得胜了。他还欺软怕硬,“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学,气力小的他便打”,受了别人的欺,他就欺小尼姑,打比他更瘦弱的小D。当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也要“投降”革命,结果被糊里糊涂抓去枪毙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课文选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讲的是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他回未庄“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为向女佣吴妈求爱闯了大祸,全镇的人把他当作怪物,谁也不再请他做工,他在未庄断了谋生的路,只好游荡到城里去。在城里加入了小偷的队伍,一次偷东西出事了,于是他连夜爬墙出城,逃回未庄。正当走投无路之时,辛亥革命波及到了未庄。
(三)梳理课文内容。
第1部分:革命
(1)未庄风传革命
①未庄闭塞落后 ②全村人心摇动 ③反动势力勾结
(2)阿Q宣布革命
①阿Q对革命的态度 ②阿Q对革命的认识
A. 革命纲领 B. 革命对象 C. 革命目的
③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
(3)封建势力投机革命
①样样都照旧 ②反动势力迅速联合 ③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
第2部分:不准革命
(1)未庄没有革命
①城里剪辫子 ②未庄盘辫子 ③阿Q学盘辫
(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
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 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 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
(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
讨论为何从乌篷船开始写起?
明确:①从乌篷船写起,是形象化的开头;载来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举人老爷转移财物,引起小镇的议论,消息得以传开。②日期的详细点明为了突出时代背景。结合注解: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已25天。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由“改良”转变到“革命”,引起了社会巨大的震动。当时离未庄最近的县城绍兴也已宣布光复。但未庄仍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未开化,死气沉沉。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颗石子,引起了一点波澜。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但他们对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点戏里的武打场面和“反清复明”口号的模糊印象。
(四)分析人物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应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突出来。
提问:阿Q前后有哪些“革命行动”?他的心理变化又是怎样? (课文中找出这些段落),作者如何描写他的精神胜利法?
讨论。明确:前后的“革命行动”除高喊“造反了!”以外还有三次,心理活动是随着行动而变化的(结合表格找课文中主要心理描写段落):
作者在描写阿Q心理变化时,突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如①大嚷“造反了”时好像已经是革命党,精神上高于未庄的其他一切人,情绪高涨感觉良好,对原来害怕的赵太爷们也不恭顺了,到土谷祠飘飘然地幻想“革命”后的好处了。②去静修庵,赵秀才已先他一步革了命,他自悔之余马上“退一步想”,他们不来招呼他因为是不知他已经投降革命党。③看到小D竟敢也盘了辫子,本来是要“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的,后来单是怒目而视吐了一口唾沫,表示我已是革命党,不再与你一般见识。④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无聊忧愁,喝了两碗酒又升起了“白盔白甲”的幻想,于是又高兴起来。⑤最后为了报复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想象假洋鬼子满门抄斩,他又马上释然了。
提问:造成这种精神胜利法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你能简单概括阿Q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吗?鲁迅对阿Q是怎样的态度?你如何理解鲁迅说写阿Q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这些话?
讨论。明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被剥夺了人生正常权力的结果,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在外族侵略特别是近百年帝国主义入侵中产生的失败主义的思想影响结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愚昧、贫穷。精神胜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虽一时反对,但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他对革命的理解是错误而可笑的,行动是迟钝而软弱的,最后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梦彻底破灭。鲁迅先生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为了提醒: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鲁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视而不见这支力量。上述两点,无疑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小结: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这表明阿Q并未真正觉悟。辛亥革命之风吹醒的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直至使他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遗憾的是,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满别人的压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胜利掩盖实质上的失败。这种“东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失败主义的毒害,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阶级安于现状和宿命论思想的影响。阿Q被誉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形象,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中间,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造成阿Q性格有其社会原因,那么有阿Q性格的就不只是阿Q了,所以,鲁迅所要疗救的对象也有其广泛的社会意义了。
(五)评析典型环境。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二语文《阿Q正传》优秀教案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 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7、8章的开首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 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另外,还要搞好深化阅读。如读《阿Q正传》全文,读茅盾的《阿Q相》,与《药》等篇对比读等,这里,不再细述。
通过《阿Q正传》(节选)的教学,应让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透过作品剖析人们灵魂的写作动机,理解这篇不朽作品在当时对唤醒国人、改造社会、拯救民族的巨大作用。
阿Q死了,他并未断子绝孙。《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
(六)本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梦境、幻想显露人物个性的?
分析:通过人物的梦境、幻想等形式来分析人物,能够比较直接地看出人物所追求的“形象”,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与幻想,往往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过分”追求时的反映。
阿Q在那土谷祠中绝妙的幻想(虽非梦境,却也近于梦境),就是他所追求“对象”的生动图解。这段畅想曲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他的革命方式,来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拿着钢叉招呼阿Q一同去。第二部分是对未庄里欺负过他的人的处置态度,一概杀掉,“王胡本来还可以留,但也不要了……”第三部分,对于财物金钱的态度,大把大把地拿进:元宝、洋纱衫、洋钱,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钱家的桌椅。第四部分对女人的选择,他充分考虑,认真推敲,有的太丑,有的作风不正,有的“眼胞上有疤”,“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他的得意之态,他的贪婪之心,他的敌我不分,他的“精神胜利”,跃然纸上。这一人物形象的归结,都离不开对主人公的追求“对象”的分析。
(七)本文是如何运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性格的?
分析:有些心理描写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直接吐露或表现出来的。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应该而且必须抓住这些片断,分析人物在想什么,为什么想,从而揭示了人物性格。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以这种形式来描写阿Q心理的。
“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地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
这段回忆和独白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他独白的确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利。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这类描写在文学作品里是比较常见的。
(八)什么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在本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分析:所谓直接的心理描写,就是作者直接出面描述并剖析人物的心理。我们分析人物时如果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倒会显得容易些。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助阿Q的形象来批判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那么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的,也便是对革命的不理解,或对革命的盲从性,或“愚昧”、“麻木”之类。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课文对阿Q的一段心理描写就体现了这一问题。文中说:“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这里边道出了阿Q“神往”革命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举人老爷害怕,二是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慌张。从而可见阿Q对革命是如何的不理解,这也恰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后果。再如“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而阿Q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的”一段描写也说明了以上观点。
(九)概括主题思想。
通过阿Q想革命又不觉悟、最后革命美梦彻底破灭过程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十)总结写作手法。
提问: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用了哪些手法?
讨论。明确:①心理描写②对比手法③言行神态的白描④讽刺手法。如写赵太爷对举人箱子的处理;怯怯的叫“老Q”。赵秀才到静修庵“革命”顺手牵羊拿了宣德炉;盘辫子的描写;买“柿油党的顶子”等。假洋鬼子白着眼吹牛。阿Q表现精神胜利法的地方。⑤词语选择准确生动(这一点放在布置作业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