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正文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

时间:2024-06-08 02:23:35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9篇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汇报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对子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

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主学习(学案引导,读书圈点,发现问题)

1 .交流生字新词

2. 感悟体会,理解诗意

1)一小组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

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四、探究交流(检测学情,合作探究,更正讨论,生成问题)

(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夜书所见 篇2

导学过程

个性修改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板书设计

授后反思:

夜书所见 篇3

诗词概述:《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词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诗词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⑥动:打动

诗词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声,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词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赏析:

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二、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代表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宋】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 。

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叶绍翁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和葛天民呈吴韬仲韵赋其庭馆所有

江远潮痕细,城回路势斜。

竹行穿砌笋,风堕过墙花。

篆叶虫留字,衔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对只杯茶。

夜书所见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动客情

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5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今天的这节师徒结对课,通过几位老师细致的点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通常说古诗难教,实则不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和技巧。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导入花费时间过长

在导入过程中,我描述了李白的《静夜思》的诗句意思让学生猜测诗名,但是学生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由于让他们预习过这首诗,所以他们没有多加思考就回答是《夜书所见》,后来经过我的再次深入点拨才将他们引回了正题,在前面导入上时间花的有点多,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二、释题上的偏差

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用手做了一个写的动作,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

虽然我平时在课堂上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所以在学生对诗歌不熟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句意理解,就难上加难了。朗读的方式有很多,齐读、泛读、领读、诵读等等,形式多样,其实多读并不难,关键是要如何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感情。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采用齐读,然后采用断句读,逐句读,最后结束时在有感情齐读,以读给这堂课堂画上一个休止符。但是尽管这样,还是在读的把握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我的指导老师陈老师给我指出来:读要有层次感,从刚开始的单纯的读一步一步递增到最后以情入境,让学生将自己当成诗人,怀揣着思念家乡之情动情的朗读。听了陈老师的话,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在朗读上把握的不足,给学生朗读时间太少,课前准备还是存在不足。

四、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背诵诗歌和巩固记忆,究其原因,还是课堂驾驭能力不足,除了经验少是一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路设计的不够合理,和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这种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靠的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深入反思、逐步改进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学语文教学,看似简单轻松,实则小课堂有大智慧。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课堂效率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抱着一颗虔诚之心,去学习,去反思,去改善,必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 )

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助解决。(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4、学习生字(促、深)

(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3)生字组词,说话。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呢?

(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3)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4)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5)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2)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互相评一评。

(3)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出示图片,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 思乡之情

想:动客情

夜书所见 篇7

【课前预习】

让孩子们课前完成三个预习作业:1、思考: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有什么强烈的感受。 2、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同学们说说对秋天有哪些认识。3、现在已过中秋,到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写写在寻找的过程中的特别感受。(其中二三项选择完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小黑板及录音机。(音乐: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在别人家里做客的心情怎样?

生回答

师:这就叫做做客的心情,一种思念家乡、思念自己的家园的心情,简称“客情”。(板书:客情)

2、一年有四季,那么在什么样的季节出远门,最容易促使你思念自己的家乡呢?(是……还是……阳春三月、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寒冬腊月)为什么?说说寻找到了那些秋天的足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包括你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摸到的、收藏到的,都可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宋代诗人叶绍翁怎样来描写他秋天客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4、齐读题

师:谁能跟大家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书”、“所见”的含义。

谁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再齐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猜猜看,秋天的夜晚,诗人可能看到了听到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感觉?

2、看图,哪些地方猜中了?诗人还看见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3、自由默读课文,看看使人究竟是怎么写的。

4、师出示生字卡:萧萧、梧叶、促织 ,让生拼读。

指导“促”、“深”的写法。

5、这首诗的左下角有注释,注释就是注出解释,它是帮我们理解生字词的,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现在请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谁先能弄懂全诗的大意。

6、生自由读、讨论。

7、这首诗都能读通了吗?谁来读一读。有谁能背出来吗?

同桌互相背诗,看能背出的有多少。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这首诗。

诗人在夜里到都看到听到了些什么?先读前两句,认真读仔细想,在重点的词语下画一横,想好了举手。说说诗人在这两句写了些什么。

(着重解决“动客情”,引导生领会诗人在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夜里孤单寂寞苦闷的心情,自然的感悟到诗人的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

2、读前两句诗,指名读,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朗读,“动客情”处应低沉、感伤、速度较慢。)

3、正在诗人思乡之情无处排解之时,接下来诗人又发现了什么呢?

指导学生看图,看注释,读后两句(生默读),画记重点词。

(交流画记的重点词,尤其是“知(料定)”、“挑”)

4、读了这两句,你们高兴吗?为什么?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呢?在这秋天的夜里忽然发现远处篱笆下儿童捉促织时提的灯火,他会高兴吗?

师:为什么?他可能进一步的又想到些什么?(想到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 所以,“动客情”就成为了全诗的中心词,整首诗都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的感受这种深切的感情,把全诗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5、生自由朗读。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并及时地反馈学生中读法不当的地方,让大家帮忙思考应该怎样读好。师适时可示范一下:你看是这样读的吗?(前面动客情吐字要清,适当放慢,后面诗人看见儿童抓蟋蟀时的灯火,这场景确实令人愉快,但同时又更进一步的勾起了诗人思念家乡和自己的童年的感情,所以读时可以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6、再读全诗。师和生一齐读。

7、回顾所学过的《静夜思》,背一背。

明月为什么会促使李白思念他的家乡呢?

这就叫做联想。萧萧梧声、江上的秋风同样也使得叶绍翁动了客情,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能猜出这个成语(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诗人写作的根本。

8、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当天诗人内心的内心世界好吗?师带领学生走入诗人内心去领会这种感情(配乐解读):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的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呀,让他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诗人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想越睡不着,兴奋,活像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忽然,几个浪头相互碰撞,“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雪白的浪花。此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呢?就写下了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名为《夜书所见》。

9、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诗诵读一遍吧。

10、学做小诗人,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象,顺口,有感情。小组合作完成。交流

四、作业超市。

1、背诵古诗

2、到生活中感受一下秋天的足迹,写一写。

夜书所见 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9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他动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乡。

师: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乡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接着孩子们背诵古诗。

一堂课在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中结束。

你可以使用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博客手拉手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