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正文

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3-06-17 08:05:36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教案 篇2

课题

绿色蝈蝈

授课时间

课时

两课→←时

总课时

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流程

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

绿色蝈蝈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拓展延伸:

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展示出来。

课后反思

课题

绿色蝈蝈

授课时间

课时

两课时

总课时

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流程

展示积累:

学生展示自己所描写的小动物片段。

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

2阅读短文《为什么啄木鸟不怕震》,然后进行比较阅读。

巩固作业: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将自己介绍的小动物的文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课后反思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绿色蝈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课前准备:

了解文章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新课

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昆虫是这个家庭的一类成员,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昆虫?能用概括的语言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出示投影片(昆虫)。

这都是自然界中的昆虫,你能从中辨认出蝈蝈和知了吗?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蝈蝈捕食知了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同学们来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2、给下列字注音、解词(投影出示)

注音: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

解释:喧嚣

弱肉强食

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

2、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都有什么意义?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读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2、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3、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4、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重点写了哪方面?

5、(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3、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

揣摩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传神的语句,并请说出理由。

运用优美的语言,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事物的特征。

作业

搜集蝴蝶的材料,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完成《蝴蝶》全文。600字左右。

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 篇4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西安市黄河中学  刘春英

一、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绿色蝈蝈》一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五、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优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在初读课文后用填写蝈蝈自荐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

3、合作研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七、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激趣揭题

聆听大自然中生物的声音,让学生判断是哪种动物的叫声,最后由蝈蝈的叫声引出我们课文的主角。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蝈蝈的知识。同学的介绍和视频资料已能够吸引同学去深入了解课文了,由此,导入课文。

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动物声音。介绍蝈蝈。

(二)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2、创设情境,蝈蝈去人才交流中心交自荐书,根据你所了解的蝈蝈的特点,你觉得什么职业适合它呢?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学生可能会说歌手、模特、保镖、猎人、美食家等)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注意总结概括,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特点和习性。(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

速读课文,找到蝈蝈的相关介绍,发挥想象力,填写自荐表,口头表达

(三)

精读课文,合作研讨

1、刚才同学们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这些称呼的变换起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喜爱之情,更使行文生动。

2、比较阅读,发现语言特点。

将《辞海》中对于蝈蝈的介绍与本文比较,能发现本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说一说理由。(师生共同赏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对比突出特征。

学生合作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评一评。

(四)

文本迁移

如此生动的文章来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何他能将一个小小昆虫写得如此趣味横生?我们不妨走近法布尔去了解一下。(作者简介)从法布尔身上我们能发现点什么,那么,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曾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说出来交流一下。(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经历多有趣啊,我们在同学的引领下再一起去自然中看看吧!(展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你心中有何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文本升华,直击难点)

学生结合自己所得畅所欲言,深入实践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大自然妙趣横生,法布尔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份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用这样的心态走进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六)

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仿写小练笔:(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如食性、住处、活动……)

3、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篇5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教案 篇6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著名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作者先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休息引出本文的主人翁——蝈蝈;再描写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最后写“我”对金属笼中的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性。可采用限时阅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课前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多处采用的拟人为主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可以反复朗读、品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传神的语言。课外阅读《昆虫记》,能够做到细心观察身边小生灵的活动,并细致地描写出它活动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典型例析]

例题:课后查阅《辞海》或《生物学》课本,查找有关蝈蝈的条目,然后与本文比较,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笔法特点。

解析:本题意在通过对比,让大家感受法布尔生动活泼的方法。同时,查找资料对比的过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参考答案:

⑴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⑵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尽量生动感人,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⑶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富有文学笔法,增强了可读性。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      )    大颚(      )    吮取(       )    钳子(       )

低劣(      )    篡夺(      )    喑哑(       )    窸窣(       )

gōu (      )火    shǒu(      )猎    贪lān(       )     哀háo(       )

二、请在下面各句中的一个错别字下面划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让我们远离渲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      )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

(      )

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      )

4、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呜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                          )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                          )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                          )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                          )

四、将下列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填在方格里。

1、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2、我投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

3、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

4、自私心是到处存在的。

5、谁要是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忌妒,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6、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7、吃饱了,它便让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

正确的语序是:

五、简析下列句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2、蝈蝈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4、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蝈蝈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训练二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如下问题。

(一)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给句中的空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a、走、咬       b、跑、啄      c、望、吃      d、跑、吃

选(     ),理由: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    )。

a、追赶、逃跑    b、追捕、躲避    c、追击、避让    d、追捕、逃窜

选(     ),理由:

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谁比作鹰,把谁比作云雀,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3、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赋予了蝈蝈以人的什么品质?请你也选择一种动物,看看可以赋予它什么品质?

4、抄写2—3句既能表现蝈蝈的品质,又是你最喜欢的句子。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表达。

(二)蛛蜘

⑴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突然下了一阵不算小的雨,夹带着风,一下子就把我窗前的那些盆花,淋得面目全非。泥水从花盆里向外溢,使铺着花砖的走廊,溅上了许多,也使原来十分清洁的小园子,立刻呈现出一幅肮脏不堪的样子。

⑵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上朝着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

⑶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在窗棂上,在屋檐下,甚至于屋里的吊灯上面,大蜘蛛张着大的网,小蜘蛛张着小的网,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可是那些蛛网,常常在头一天清除,第二天又出现了;它们是那样勤于和人缠斗,好像永远都除不掉,打不散似的。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

⑷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

⑸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的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

⑹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平时,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意随便加以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

⑺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忍,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来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我这个举动,起先一定使它大为惊恐,它一定以为自己是死定了,可是等我把它放到干净的地方,它又似乎有点迷惑起来的样子。我好像觉得它回过头来,奇怪地望着我,似乎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然后便安稳地爬走了。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泰。

⑻夏天的雷雨是短暂的。雨过天晴后,空气特别清新,闷热也消散了。尤其到了傍晚,更是分外清纯美丽。那时候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满淡淡的金黄。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着这难得的傍晚景致。

⑼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结了一个蜘蛛网。蛛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的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适而优美的处所。

⑽我凝神注视着蛛网,心中想着,不知道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来想要把它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悯,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其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⑾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会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有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地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大自然里隐藏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者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5、文章记叙了作者对蜘蛛态度的变化过程:

⑴最初我对蜘蛛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呢?

⑵后来我对蜘蛛萌生恻隐之心,并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是由于我看到它                               还由于它                                        。

6、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反映了蜘蛛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7、第⑺段写作者看到蜘蛛“奋斗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便产生了“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并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作者认为

8、第⑺段写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爬走的神态时,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泰,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9、作者对蜘蛛结网的看法前后不同,第⑺段中表现作者对蜘蛛结网看法发生改变的一句是

10、第⑽段中“只要你用另一种眼光”一句中的“另一种眼光”的眼光是指

11、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会发现蜘蛛有可爱的一面,作者认为蜘蛛的可爱表现在:它有              的精神,它织成的网

12、第⑾段中的“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一句中,“这一刻”指的是

时刻,“我”深深领悟到的内容是

《绿色蝈蝈》训练一

一、mì è shǔn qián liè cuàn yīn  xīsū 篝 狩 婪 号  二、1.鸣 2.津津 3.睦 4.喧  三、1.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2.劫掠:抢劫,掠夺。3.行经:行为;举动(多指坏的)。4.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四、语序:2、5、4、7、3、6、1  五、1.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蝈蝈在草丛中发出低下细小的声音。2. 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再现蝈蝈外形优美、逗人喜爱的样子。3.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及第二人称的写法,流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蝈蝈喜爱吃金龟子一类昆虫的食物习性。

《绿色蝈蝈》训练二

一、1.⑴b,“我”是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所以“我”应该急切地“跑”过去,而不是慢慢地“走”过去;蝈蝈嘴小,蝉大,应该是蝈蝈在一口一口地咬蝉,把蝉咬死,而吃和咬都没有这个意思。⑵d,“追捕”比“追赶”和“追击”更明确地表明蝈蝈攻击蝉的目的;“逃窜”比其他词语更突出蝉的速度很快,而且感情色彩更明显。2.作者把蝈蝈比作鹰,把蝉比作云雀。相似的是捕猎的关系,不同的是鹰比云雀大而强壮,而蝈蝈比蝉小得多,看起来也没有蝉强壮。3.作者赋予了蝈蝈勇敢的品质,比如蚂蚁是一种非常善于团结协作的小动物,还有蜜蜂非常勤劳,狗很忠实等等。4.略 二、5. ⑴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 ⑵那样惊恐,那样吃力地爬着    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忍。 6.拟人  对生存的渴望。 7.蜘蛛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它的结网是为了经营生活。 8.对于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我”不但没有伤害它,还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我”觉得蜘蛛对“我”怀着感激之情。9.它到处结网。原来和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10.欣赏的眼光  11.不折不挠  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或: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  12.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   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着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

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

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

喙(huì)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