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宣传部演讲发言(精选5篇)
时间:2022-10-24 17:48:08
关于宣传部演讲发言 篇1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船载千钧、掌舵一人”,不忘初心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是“红船精神”的承载者。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破浪前行、创新者先”,不忘初心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临近伟大的胜利,往往越面临巨大的困难,就越需要开拓创新。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突破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以改革创新的领先支撑发展的率先。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始终坚持矢志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只有始终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百折不挠、不懈奋斗,才能确保中国号巨轮挺立潮头、行稳致远。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忘初心使命,必须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从根本上失去先进性,以致最终失去执政资格。只有永葆为民情怀,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为喜怒哀乐,做人民群众希望我们做的事,而且只争朝夕地把这些事办好,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时代。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激励前行,鼓舞我们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初心使命,好比“北斗七星”,帮助我们在茫茫夜空中辨明方位;好比“航标灯塔”,指引我们在浩瀚大海上前行的方向;好比“源头活水”,为我们长途跋涉、不懈奋斗提供不竭动力;好比“警钟镜鉴”,警示我们明大德、正衣冠、除污垢。
关于宣传部演讲发言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在这里我们依旧怀揣着曾经的梦想,展望我们美好的明天,首先很荣幸今天能在此代表宣传部发言。其次我很感谢你们在过去的对我部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感谢老师们,感谢我的部员们,以及学生会的所有干事们的付出,因为有你们宣传部才能越来越好。
宣传部是汽车系学生会的门面,负责本系活动的宣传及推广,通过海报,宣传栏以及走班的形式来宣传,所以我们其实更多的是在底下默默的工作,可能很多人只看到我们的劳动成果,而不知这背后的辛苦的默默付出,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没有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只要我们做的海报有人欣赏,宣传栏有人去了解,同学们积极参与。这一切都是值得,这就是我们热情工作的动力。
从一开始加入学生会到现在,从小小的部员到现在的部长,我学到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后来就开始慢慢主动的去学习,去了解。因为你自己不主动,去学就什么都不会。虽然这中间也抱怨过,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担任部长后,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责任真的很重,我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一个部门,不仅自己做好就可以,还要带领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他们一开始毫不了解,觉得很难,不愿意学。我很耐心的去教他们,从基础开始,让他们慢慢开始练习,他们开始慢慢的去接受,去努力到现在了解接手宣传部的工作。从一开始我就告诉他们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做的如何,都要用心。所以态度很重要。这过程很不易,但是很多事坚持了,努力了也就过去了。回过头再看看以前,觉得很骄傲。
最后预祝我们学生会工作蒸蒸日上,希望能在领导及老师的带领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顺利完成学生会的工作,当然我也会更加努力,让宣传部更上一层楼。祝愿学生会的明天更加辉煌,谢谢大家。
关于宣传部演讲发言 篇3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在拍摄电视中的苦与乐,心里十分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党的九大期间我在本县的革命故事调讲团、利用假期,奔波在西韩铁路的各个建设工地。曾几次参加地区调讲,争得荣誉。七二年毕业于象山中学,是学校宣传队的骨干队员,曾演出眉胡剧《扒瓜园》,秦腔《迎着朝阳》等文艺节目。回乡后,是城郊公社宣传队的骨干队员。那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排练演出。后来,韩城市抽调农村积极分子参加基本路线教育宣传队,我被派往城郊公社薛曲大队驻队。七六年到韩城氮肥厂。八三年至九二年在学校任教。我所带班级连续四年获得市教育局组织的统考第一名,五年级语文赛讲第一名,市级教改能手,龙门镇女子教工乒乒球冠军。从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一直干到学校校长。九二年因爱人有病,生活不能自理,我调到韩城氮肥厂,九七年下岗,爱人去世,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大连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还有我养的孤儿上二年级。
面临我身患脑梗塞,手脚麻木,口眼歪斜,没有任何积蓄,没有任何技能的艰难境地,我擦干眼泪,调整好心态,不等不靠,放下架子,丢掉虚荣,从投资十来块钱摆地摊开始。下岗十三年来,我先后四次中风不会说话住进医院,带病摆过地摊,修鞋摊,当过清洁工,拉过大粪,医院护工,保姆,家政员,洗衣工,计生干部,碎戏演员,影视编导,最佳女主角,一路走来是如此的艰辛,又是如此的荣耀。零六年六月九号市计生局发简报表彰我在家庭演绎了一幕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又是计生战线的一块样板。陕西风采,百度网,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韩城电视台先后都报道过我的事迹。我认为,人生就是有苦难和欢乐交织而成的,我战胜了苦难,我就是生活的强者,我给人们带来欢乐,我就是生活的强者。
今年六月,在好友王翠芳的倾力配合下,由她策划,制片,我编剧导演主演的《后妈》在乔子玄的张庄村开拍,历时十五天。演员全部是本乡本土的农民,我再次感谢和我一同奋战的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对于我在工作中的过激言行和不周之处,请各位海涵,予以谅解。但是,我再次提醒大家,拍电视,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好玩,刺激,新鲜。它本身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
在这里,我要隆重的介绍我的合作伙伴王翠芳,他是个普通的农民,去年爱人因车祸去世,给他留下了一千七百万元的债务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家务缠身,债务缠身,官司缠身,纠纷缠身的艰难境地,和我一起运作了好几部短剧,我再次表示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六月二十八日,《后妈》封镜后,巧逢由陕西台主办的西北五省电视大赛,我和摄像商量后,他觉得这部戏很成功,有实力参赛。这样,我和摄像又进行了二次剪辑,合成,制作,出台了电影版的《后妈》送去参赛。最终从一百七十多部参赛作品中杀进前五名,进入决赛。我接到进入决赛的短信后,高兴地哭啦。各位领导,同志们,这次参赛,那叫一个艰难呀。参赛的全是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人际关系方面,只要你能想到的,人家就能做到。谁都希望自己指导的作品获奖,四十几个评委全是大学的专业老师呀。《后妈》无论从题材的新鲜性,作品的趣味性,摄像的拍摄技巧,导演的构想思维都不占优势。
又等了半个月,摄像通知我参加颁奖会。十二月二号西安金翅鸟夜总会举行的颁奖会上,《后妈》剧组共有三个奖项进入决赛,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像奖,最佳女主角奖。随着大会的进程,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像奖都已名花有主了。就剩下我来争夺最佳女主角奖啦。在后台候场时我见到了我的其他竞争对手,他们穿着入时,前露胸,后露背,光着脚穿着凉鞋,染着蓝指甲盖。那样的朝气勃勃,那样的活力四射,站在我身后就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感觉。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说,我战不过你们,他们听了都笑了。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是一场悄然的,不流血的战斗,优者胜,劣者汏。当主持人说,现在颁发今天最后一个奖项,最佳女主角奖,看看谁能最终摘得西北影后的桂冠,而且把声音提得高高的。全场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我在强手如林中最终夺得最佳女主角奖。评委给我的颁奖词是:胡凌,以她挚情挚性的本色表演,彻底颠覆了后妈的概念,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精神,她以平凡的生命和无私的奉献温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彩色炮筒打响,彩纸满天飞。这是陕西人的骄傲,渭南人的骄傲,韩城人的骄傲。我的获奖感言是:我是个下岗工人,我是农民的娃,能有今天我知足啦。全场再次掌声,呐喊声,欢呼声,尖叫声连成一片。当我说要把所得奖金捐出去时,全场又一次掌声雷动。为我颁奖的领导激动的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捐出三十万,五十万,人们认为他有钱,应该回报社会。作为一个下岗工人,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养育孤儿二十年,至今还供养着孤儿上大学的全部费用,不论他捐多捐少,精神可嘉,艺德高尚。全场与会人员全都站起来,再次为我鼓掌呐喊,挥手致意。
我相信,我更坚信,由市委宣传部的亲切关怀,市广电局的直接领导,有龙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一定会飞的更高,走的更远,把更多的欢笑带给喜欢我的电视观众。为下岗工人竖起一面猎猎旗帜,永不言败。再次谢谢大家。
关于宣传部演讲发言 篇4
5月12日,一场大灾难——汶川地震。当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分钟内,新华社就发布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的消息,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两个半小时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开拔灾区。两三天内,全国各路记者300x×余人云集灾区。中央与地方媒体破天荒的,“全制式”立体报道,将灾区与全国、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悲壮、响亮地发出了:“汶川,向世界报道”。汶川,由此全国注目;汶川由此世界关注。
5月18日,由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宣传文化系统大型募捐活动《爱的奉献》,现场募集各方善款x4亿元。《爱的奉献》激起了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什么,人们如此泪流满面?为什么,人们如此手心相连?为什么,人们如此激情迸发?是血浓于水的脉博,是超越时空的情爱,是新闻媒体无可比拟的力量。抗震救灾这场战役宣传,向人们昭示:在开放的新闻背后,是一个开放的政府;在开放的政府背后,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开放的社会背后,是一个兼容并包、坚韧顽强、热情善良、守望相助的民族。
这,就是宣传;这,就是宣传工作者;这,就是宣传思想工作独特的精神内涵。
当今的中国,当今的x,虽然没有上甘岭冲天的火光,也没有云周西村惊人的风雪。但不可以说,我们生活在花团簇拥、和谐世界里。在前进的道路上、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面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达巴铁路、公路立项建设等历史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经济结构不优、后发优势不足、四难问题突出、历史遗留问题繁杂等诸多严峻的挑战。比如:面对市委提出x要勇担全市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新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提神鼓劲;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不断添砖加瓦;面对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各种社会思潮交融碰撞的新倾向,需要我们不断解疑释惑;面对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x县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唯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唱响主旋律,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睿智;唯有坚定不移地传播省、市委的总体工作取向,传播县委、政府“促和谐、保稳定、抓落实、谋发展”的工作举措,坚守x的宣传阵地,架起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连结的桥梁,将民心民力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唯有竭诚服务x发展,引领x社会风气,外树x形象,内聚x人心,勇于说我所做、做我所说,积极营造团结、务实、干事、创业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这,就是宣传;这,就是宣传工作的方向;这,就是宣传思想工作者不竭的精神源泉。
多年宣传工作的体验告诉我,从事宣传工作的人,胸中装着x×个字,胜过3000毛瑟兵。那就是发挥“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的功能和作用。铜头,要你具备认清方向、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之豪气;铁嘴,要你具备博采众长、触类旁通、舌战群儒之本领;橡皮肚,要你具备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海纳百川之品性;飞毛腿,要你具备贴近群众、深入实际、“临门一脚”之作风。归根到底,就是要你具备讲政治、顾大局、倾全力、真流汗、敢破难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这,就是宣传;这,就是宣传工作者的职责;这,就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永恒的精神境界!
关于宣传部演讲发言 篇5
只有切合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写进群众心坎里、发挥应有作用。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古人做学问,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要强调“管用”,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做人民需要的学问,就得走出书斋、走进实践,为人民立德立言。《论语》有载,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与状态,用通俗的语言指导他们如何尽孝、如何为政、如何行仁。他还将“六艺”传播到民间,是将学问带出“象牙塔”的典范。这对于今天如何做学问仍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术研究陷入自我循环,一些所谓的“学术成果”,材料似曾相识,观点人云亦云,一看便知属于闭门造车;还有一些人不甘心坐冷板凳,不潜心做真学问,而是热衷于做学术“明星”、网络“红人”。凡此种种,都不是研究的大道、学术的正途,都不可能做出真学问。
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只有切合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写进群众心坎里、发挥应有作用。
学问一词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贵在“知”,即思想的创新;更贵在“行”,即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北宋学者范仲淹不仅潜心学问,而且开创了义庄慈善事业。这种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学者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帮助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成为村民们眼中的“科技财神”。
在新时代,做学问的实质在于从学术的角度总结、提炼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实践经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