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推荐31篇】正文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推荐31篇】

时间:2024-08-13 21:26:02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通用31篇)

内容导航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3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4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5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6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7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8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9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0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1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2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3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4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5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6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7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8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9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0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1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2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3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4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5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6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7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8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9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30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31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

“这就是‘血战’,我们每一场球都不能输。不能想赢怕输,只能是想赢不怕输。”四年前的世界杯,进入夺冠的关键阶段,郎平曾这样给队员们鼓劲。四年后,这样的“血战”再次来临。激战正酣的女排世界杯上,中美两强再度相遇,这场被普遍视为“冠军争夺战”的焦点战役,最终以中国女排零封对手而告终。看比分,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犬牙交错,但女排姑娘力拼下的每一个球,都重若千钧。

“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在本届世界杯赢得开门红后,郎平的这句话一举冲上热搜,引得网友带泪转发。三连胜、五连胜、八连胜……女排姑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拼搏、稳健,像一股雄奇的力量,叩响每个中国人的心扉。平心而论,这些年中国女排有过高光时刻,也遭遇过低谷困境,但只要站立赛场之上,这支队伍就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不一般的血性。在最要劲儿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这或许就是中国女排最动人之处。

竞技体育本来就不仅是身体、技巧的比拼,也必然会包含意志力的较量——有赛场上对胜利的强烈渴望,更有赛场外向着梦想默默的坚持。郎平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的确,“女排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一点一滴的艰辛付出凝铸出来的。有记者就观察到,女排队员在训练局很少能碰到其他运动队吃饭,因为来得最早、练得最久、结束最晚。就拿此次世界杯来说,女排姑娘刚到札幌就放下行李直奔训练场,郎平亲自上阵,用她的话说,“我一个快60岁的老太婆都还在拼,没有人好意思偷懒。”

女排是中国三大球中唯一夺得过世界大赛冠军的队伍。作为一种情结,女排精神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38年前的冬日,女排姑娘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咚咚的“铁榔头”,敲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战鼓,提振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这支光荣的队伍不仅是竞技舞台上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励志榜样。“三连冠”“五连冠”,在那个国门刚刚打开、人民呼唤精神力量的时代,中国女排以她们无畏的拼搏攀上巅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行”。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让世人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自强意志,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能创造怎样的奇迹。

输过赢过奋斗过,哭着笑着坚持着,近40年来,这支队伍用一次次的拼搏展现体育的本质。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支球队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纵然今天的中国早已无需用更多金牌去证明自己的强大,但正因此,我们才更要去理解、去体悟、去唤起那贯穿于“女排精神”当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分一分去拼”,这是时代和国人对精神的渴望和呼唤。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有了这股子精气神,梦想再大,未来再远,也终将抵达。(北京日报 张砥)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

20__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20__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20__年,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乘组,已完成太空出舱等多项任务,并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

30年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走得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

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升空,我国终于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近三十年间,几代北斗人坚守建设中国人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初心使命,建成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奔向新时代,北斗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斗力量。

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环宇。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下对宇宙探索的脚步,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变的情怀与浪漫!未来,中国航天必将走得更稳、更远!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3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人连其他省都很少有机会去,更不要说境外了,对外部世界所知很少,一旦打开国门,大家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很丰富、很精彩,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实际上,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是真正打开了与外部世界接触、学习的一扇窗,而境外投资者则打开了通往中国内地、了解内地市场的一扇门。

北京航食刚成立的时候,在首都机场附近,整个公司只有一栋十分简陋的二层小楼。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时创办第一家合资企业就如同那二层小楼,条件艰苦、举步维艰。

1980年,北京城里的绝大多数餐馆还在烧煤块或蜂窝煤,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厨房已经用上了洁净的管道煤气。案台、蒸锅、炒锅全部是不锈钢的,清洁时用高压水枪冲一冲就好。通电的煎炸锅外有个旋钮,可以随意控制油温……这些如今看似平常的厨具,在40年前绝对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备。

那时,国内食品物资比较匮乏,香港市面上很容易见到的食品在北京的市面上极少见到或根本没有。比如孢子甘蓝、甜豆、青芦笋等蔬菜都是出口级的;大块的牛排、羊扒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从挪威进口的橘红色三文鱼上,有漂亮的白色油脂线;成箱空运来的大龙虾,到了北京还是活的……绝大多数北京航食的工人都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装龙虾的箱子里还需要放保持低温的蓝色冰块加以保鲜。

当时内地的面粉筋制不够高,烤出来的面包没有嚼劲,当然,稍不留神,面包就会掉渣。为了制作口感筋道的各式西餐面包,北京航食还从国外采购了高筋面粉和其他原料。

曾任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总经理的徐柏龄那时是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长。他说,1980年北京航食成立之前,国内飞机上的餐食都是由北京管理局之下机场的一个下属配餐间来做。30多名配餐人员,日均配餐600余份,仅供应三家外国航空公司。

徐柏龄回忆到,当年,配餐车间的工人们就骑着自行车,提着食盒,里面装点罐头、面包、苹果之类的。罐头是梅林牌的午餐肉、凤尾鱼一类。在一些老式的飞机上,中式炒菜等餐食盛放在一个个铝制的大饭盒里,统一加热后再分给旅客。那种感觉,和普通单位里的大食堂差别不大。为了提升国内航空餐食质量,徐柏龄曾到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专项考察,也考虑过与境外配餐公司合作。“但合作首先要有钱,要有外汇。而动用外汇,是需要外汇指标的,我们民航那时没有外汇或外汇指标。”徐柏龄说。

当时,美心集团提供的不仅仅是外汇、设备的购买渠道,还有在食品制作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技术。“那个时候,伍家在香港的生意已经很大了,对各方面的行情非常熟悉。而且他们经常到外国旅游和商务考察,考察了国外的好多家公司,最后才决定在哪家买。”徐柏龄坦言,即使当时给中国民航相同的资金去国外买设备,也买不到像北京航食这么好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了解甚少。

时间走过40年,发展至今的北京航食,范围远不止首都机场路上那幢二层小楼。1995年,北京航食在原来的小楼旁边修建了一座3层的配餐楼;20__年,又在顺义区南法信镇建起一座占地面积52791平方米的全新配餐楼。

北京航食创立之初,董事长、总经理由内地人员担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由港方人员担任。很多公司事务,实际上都由伍淑清来负责打理。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4

黄文秀用其短短一生,向广大党员、干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毫无疑问,黄文秀是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看齐的榜样。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从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就要以她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学一学她“团结人”的领导艺术。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同时,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心交人,让身边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要像她一样不忘初心,自觉为民造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奉献是党员干部最神圣的职责,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领导干部怎么干?摆在面前的榜样就是黄文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好日子也是干出来的。干部干事,应该以“为民”为初心,以“自律”为内省,以“实干”为要求,把党和人民事业当做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在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先争优,创造出无愧时代的辉煌业绩。

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5】

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周岁。6月16日晚,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

20__年3月,黄文秀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百坭村,472户中还有103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3%。

在黄文秀服务百坭村的1年多里,她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将当地的砂糖桔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通屯的路灯项目,让村民走夜路不用再打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建档立卡户,清晰地记录每一户的致贫原因。

这名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的姑娘家境十分困难,20__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广西基层时,她家刚刚脱贫。

在百坭村的驻村宿舍,记者看到黄文秀曾居住过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除了床铺,仅有简易书架和电脑桌,桌上放着她下村时戴的草帽,书架上摆着两本她的驻村日记。这一年多来,黄文秀在驻村日记里记录着她对百姓脱贫致富的期盼,也记录着她的每一步成长。

“从3月26日到现在,一共67天,我是我们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还不够勇敢。”

“20__年7月26日,我们村产业园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5个致富带头人也在培养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__年8月15日,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

百坭村村民班统茂曾是一名贫困户,在黄文秀的帮扶下,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百坭村那用屯种有300亩砂糖桔,之前因为疏于管理,产量一直上不去。黄文秀到村后,组织力量统一管护,20__年,那用屯砂糖桔产量大增,从20__年的年产6万斤增长到20__年的50多万斤。黄文秀又帮村民联系客商,并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把村路修好以解决运输问题。20__年,共有8户人家的那用屯,有6户靠砂糖桔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黄文秀来到百坭村1年后,当地有88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元,百坭村被评为20__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

6月22日上午,前来送别黄文秀的亲友和群众将百色市殡仪馆的告别大厅挤得满满当当。在鲜花翠柏中,黄文秀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告别大厅中央悬挂着黄文秀的遗像,照片中她笑容灿烂。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5

今年农历元宵节前后,我看到了电网退休女工王娅用生命之光点亮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的感人事迹,这深深震撼了我。王娅三十年如一日热心公益、捐资助学,用一生的默默付出,诠释了无私的真正含义,用真诚的信念和行动展现了电网人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在王娅的事迹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她勤俭持家、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在她身上,待人待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自己,她极为节俭,使用自制竹竿输液、吃饭最爱吃白水煮菜,生活极为简朴;对他人,她不仅坚持30余年帮扶贫困学子,甚至生前就捐出了唯一的住房、死后更是捐出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无私奉献到了极致。

学习了王娅的先进事迹,我将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更大的热情奉献服务他人。奉献是电力人共有的特质,体现在我们全力做好供电保障、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上。

我是电网企业的一名基层班组负责人,负责天津市红桥、南开、西青三区20__余千米的电缆安全运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王娅“三十年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与毅力转化为坚守本职岗位的责任与担当,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方面,持之以恒做好日常巡视和保电工作,充分发挥身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做好“传帮带”工作,将自己30余年来积累的“宝年电缆线路运行维护法”等电缆巡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职工,将“腿勤、嘴勤、眼勤,动脑筋、想办法”的工作精神传承给新一代电网人。

连日来,连续追踪报道了好人王娅“裸捐”助学的凡人善举,她的事迹不仅传遍津沽大地,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王娅生前三十载倾尽一切捐资助学无怨无悔,如今悄然离世又把全部遗产用于公益事业。如果说,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王娅传递的就是这种力量,她用爱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唤起更多人的良善之举。如今,“王娅精神”的火种在津城越来越旺……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6

说到钟南山爷爷,没有人不怀有敬爱之心。因为他有一腔赤子热诚,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他被民间称为“民族脊梁”。

我本不认为“逆行”是一个褒义词,逆的反义词是顺,“顺”才是人们喜欢的词,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前方有危险,还要向前冲,谁喜欢呢?但钟南山爷爷是个例外!

新冠病毒十分可怕,如果被不幸染上,病毒就会慢慢吃掉你的肺,没有肺就不能呼吸,最后人就会缺氧而死,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钟南山爷爷说:“如果没有什么事,这段时间就呆在家里,不要出门,更不要去武汉。”

在武汉陷入危难时刻,在国家面临危险时刻,总需要勇往直前的逆行者,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不顾个人安危,奔波武汉,在一线奋战,以他的身份和年龄,都不用亲自忙碌,但他不怕,“逆行”一下子成了热词,让人感动,让人追捧。他工作了一天后在地铁餐车上疲备地睡着了。

钟南山爷爷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从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这是怎样的情怀?这不正是名族的大义,国家的脊梁才有的仁爱之心吗?

钟南山爷爷之所以受到大家的信任,不仅在于他舍身忘我的战斗精神,还在于他勇于说出真相,敢于告诉大家事实。他的逆行,改写了“非典”的结局,他的逆行正在一步步逼倒“新冠病毒”。他说:“在困难面前不能扯淡。”他的心中,有信念。

他承认自己也会错,发现错了,但他会保持冷静,遵守科学精神,敢于纠正。这比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讳莫如深,咬牙嘴硬的专家,不知道要高出多少!错了,就要承认并改正,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

84岁的钟南山爷爷,有院士的担当,有战士的勇猛,有国士的威严,他有满腔责任为国为民,才让国人为之肃然起敬。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7

1961年2月,赫鲁晓夫突然写信,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米格-21歼击机的制造权。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歼击机,如果真的能获得米格-21的制造权,一方面可以解决空军后继机种告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让我们的飞机设计、制造部门在吃透米格-21歼击机的各种性能基础上,设计制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型歼击机。

为了集中国防科学研究力量,加快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党中央于1960年12月20日批准成立航空研究院,即国防部第六研究院,1961年8月3日,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所(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沈阳正式成立。1962年5月,上级下达了关于组织对米格-21进行技术摸底的指示,在所长刘鸿志、副所长徐舜寿、叶正大、总设计师黄志千等领导下,摸透米格-21成为六院一所建所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顾诵芬等一批技术人员开始消化米格-21的资料。

顾诵芬认为,要摸透气动特性,就应该对来自苏联的资料通过风洞试验加以验证。他的目标不仅是摸透米格-21这一架飞机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探索、总结出高速高空飞机研制、设计、飞行试验的规律。也正是按照他的建议,技术人员通过米格-21的模型的风洞吹风试验,发现了米格-21方向稳定性与苏联提供资料的数据相差了近10倍。

关于先进战斗机的设计,在顾诵芬的脑海里存留着太多的疑问,摸透米格-21给了他一个机会。回忆起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时,他讲了这样一句话——“摸透米格-21起了一个做习题对答案的作用”。通过这次对答案,顾诵芬心中更有底了。事实证明,他的想法与思路是对的。他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确定的方向走了下去。

1964年年初,第一阶段摸透米格-21飞机的技术工作胜利结束,六院同意一所在以主要力量继续进行摸透、仿制米格-21飞机的同时,抽出部分技术力量进行新机方案的探讨研究。1964年10月,六院一所召开“米格-21机改进改型预备会议”,唐延杰院长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现在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自行设计上去了……从形势来看,由摸透转到自行设计也是必要的。”在这次会议上,对于新机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也提出了要求: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2.2,升限20千米,高空高速是那个时代主力战斗机的显著技术特征。

歼8飞机的研制由此开始。1965年1月,上级正式任命黄志千为歼8飞机总设计师,为了帮助黄志千开展工作,成立了技术办公室,蒋成英、顾诵芬、冯钟越等担任副总设计师。而在这之前的1964年6月,顾诵芬已经升任六院一所副总设计师。

不幸的是,歼8飞机刚刚迈出第一步就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艰难。1965年5月23日,黄志千被派往国外考察,为歼8及下一代飞机研制采购测试设备。途中发生空难,一代飞机设计先驱陨落。黄志千因公殉职之后,由王南寿率领的包括蒋成英、顾诵芬、冯钟越、胡除生在内的技术办公室临危受命,接过了总设计师黄志千的重担。

作为一种全新设计的飞机,歼8飞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在得到上级批准后,开始了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气动布局的问题。面对当时两侧进气与机头进气的争论,作为歼8飞机气动力全面工作的负责人,顾诵芬在全面考虑了进气效率、技术难度、研制时间要求等各种因素之后,主张采用机头进气,并得到了当时所里和六院的支持。歼8在确定采用双发方案之后,顾诵芬又开始考虑新的问题。两台发动机靠得很近,喷流的干扰会不会影响飞机的推力性能?“我要气动室赶紧做喷流干扰模型,做地面试验。当时可以在哈军工的发动机实验室做这个试验。最后做了,没问题。”

方向稳定性是设计超声速战斗机必须满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保证高速飞机飞行安全和实现大迎角高机动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也是在摸透米格-21时所遗留下来的,在歼8飞机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顾诵芬在参阅了大量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后,经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用时间矢量法试飞测米格-21方向稳定性的方案,并亲自推导公式,确定测试参数和试飞方法,然后向试飞员讲解试飞中的动作和应注意的问题。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终于首次在国内成功测得米格-21在马赫数为2.0时方向稳定性的大小,也摸清了超声速战斗机在最大飞行马赫数时应有的方向稳定性数值。此后,顾诵芬又主持解决了歼8纵向稳定性、横侧向稳定性等技术问题。

1965年底,歼8零批飞机试制工作开始。1968年6~7月,歼8试验机01、02架相继完成总装。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也正式宣告我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正式结束。

然而,在后来的试飞试验中,歼8飞机在速度达到马赫数0.86时出现了强烈的跨声速抖振。不解决这个问题,歼8飞机就无法满足设计之初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也就无法定型装备部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瞒着家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乘坐试飞员驾驶的教练机上天,近距离观察飞机的振动情况。据试飞员鹿鸣东后来回忆:“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于1978年,用歼教6飞机带着顾诵芬同志,亲自到空中跟随歼8机,观察并拍摄歼8机的飞行流线谱。当时他已是快50岁的人了,他不畏艰险,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观察拍照飞机的动态,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教育了所有参加试飞和研制的人员。”

在弄清了产生振动的原因之后,顾诵芬提出采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决问题,并亲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他与工厂工人师傅一起改装,经试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彻底排除了跨声速抖振现象。

1980年3月,航定委批准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1986年2月生产定型。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前前后后经历了21个寒暑春秋。对于人的一生来说,21年是一个太长久的概念。歼8飞机的设计团队虽然遭受了一次次打击,但顾诵芬和一所的全体设计人员、干部职工面对危机没有退缩,从1972年开始,他接过帅印,带领着这支队伍挺直了腰板,坚定地沿着崎岖坎坷的道路前进。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8

平凡的人虽很平凡,却也同样伟大。20__年已经过去,在这一年中有了很多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不仅感动了中华人民,同样也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定宇,陈陆,张桂梅,万佐成,谢军,汪勇,王海,叶嘉莹,毛相林,还有国测一大队,他们这些人身披平凡的身躯,却做着无比伟大的事情!

武汉医生张定宇院士,身患渐冻症,却依旧奔赴前线。他与时间进行赛跑,尽自己的努力为武汉市的新冠治疗出力,他以自己那舍身救国的精神感动了中国🇨🇳🇨🇳

叶嘉莹,一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发扬中华文化。为中国文化流传于世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们感动了自己,感动了人民,感动了中国......只有人认为中国的蓬勃发献出一份力,中国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昌盛!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9

张桂梅的事迹感动每个人,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妈”、“张妈妈”。

我们学习她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0

8月20日晚,在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体育馆,中国女排在万名现场观众和亿万电视观众的见证下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少女傅园慧的一句“洪荒之力”,让国人感受到一股清新之风。而随着中国女排的登场并且最终摘得金牌,很多国内网友才明白,原来女排精神才是真正的“洪荒之力”,让我们在激动落泪之后能够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

“女排精神”是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和她那一代的女排队员用一记接一记的重扣打出来的,用一座接一座的奖杯铸起来的。但是不可否认,30多年来,中国女排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也曾遇到低谷,经历失落,但女排姑娘们面对失败与低潮,永不言弃,奋力争先。哪怕是遭遇大赛的失利,bfanwen.com面对奖牌的旁落,姑娘们仍旧没有丝毫的懈怠,仍旧用训练场上的汗水与伤痛告诉自己,也告诉国人,希望的启明星仍旧悬挂在前方。这次奥运会之旅同样如此,中国女排开赛之初备受打击与压力,但正是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们走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要想夺冠,都离不开拼搏与奋斗。女排姑娘们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时的风光,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她们在日常训练中所付出的汗水,却是我们看不见的。而她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正是无数个日夜不懈努力和付出的结果。正像郎平所说的,“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里约奥运已经结束,“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却早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我们向女排姑娘们致敬,向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致敬。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1

在20_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到,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守护者每一位病人。

"如果需要组织抗击疫情的志愿者,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自愿坚守在抗击病毒第一线...”1月27日,我的爸爸——一名医生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递交到了医院防控疫情中心。

--“一定要去吗?难道你不害怕吗?”

--“我也害怕,可穿上了一身白大褂就有这个责任。”

过年,本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合家欢乐的日子,医院却是灯火通明,各种医疗设备物资连夜飞赴各地,支援抗击疫情。在这之前,我爸爸刚值班回来,还未来及休息又赶回了医院。妈妈对此似乎习以为常,对我讲述爸爸曾经的经历—

“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他曾去援藏,一去就是一年...”

“非典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亲赴前线,直到疫情缓解...”

“他啊...总是如此。”

爸爸似乎总是这样,曾记得有一次晚上回家途中,爸爸接到一个病人的电话便立刻赶到火车站前往石家庄,直到夜深才回来。

此次疫情也同样如此。面对疫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他选择了“不退”。还有许多其他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下忘我工作上的医护工作者,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到15名医务人员确诊被病毒感染,再到梁武东医生的牺牲...他们不论生死,在我们和疾病之间筑起高墙,在看不见的战场冲锋陷阵。此刻,他们就是一个个战士、一个个英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相反的方向坚定地走去,当人民群众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他们用生命诠释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想最美逆行者学习、致敬!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2

近日,学习了张富清战斗英雄的光荣事迹,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95岁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事迹,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老党员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在20__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其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张富清老党员在祖国需要时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但在和平时期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英雄无言深藏功名,张富清靠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他保家卫国、为民造福、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全体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同志的这种奉献精神,不忘共产党员的身份,努力奋斗。伟大和平凡、赫赫战功和质朴寻常,在老党员张富清同志身上形成强烈反差,融合得如此自然。离开战功的30年,变化的是他的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职责使命的坚守。就像他亲手在阳台上种下的仙人掌,虽然普通,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

作为我们卫生健康工作者,要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实施健康扶贫,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打造健康中国而努力奋斗。

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3】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在张富清身上,集中体现了“奉献精神”。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奉献勇敢,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到地方,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他奉献的是默默奋斗,淡泊名利。奉献是张富清的灵魂,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使者。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

学习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的奉献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勇敢冲锋;和平时期,不怕偏远。初心在心,始终如一,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永远是奉献、奉献、再奉献。在张富清身上,奉献就是底色,奉献就是追求,奉献就是梦想。深藏功名,坚守奉献,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奔跑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奔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精神是奔跑的营养,奔跑有奉献,奔跑有力量,有速度。新时代,我们都在奔跑,我们应该用奉献精神去奔跑,奔跑出一个辉煌的成绩。

学习张富清不改本色的奉献精神。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地方,张富清始终保持着一个英雄的本色,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没有任何个人的名利,甚至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这种本色很淳朴,很洁白,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任何功利。这样的英雄本色最伟大,最可贵。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本色,才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成就的色彩斑斓。我们从张富清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无数“活雷锋”,看到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是中华民族力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追梦的强大能量。

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好榜样,我们要见贤思齐,万众一心,无数中华儿女的奉献精神凝聚起在一起,就是新时代的奋斗强大力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能量。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这是新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必须担当。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3

国测一大队长、党委副书记李国鹏是位性格开朗、身体壮硕的“70后”,爱好是每天早晨出门行走3公里。作为国测一大队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国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这一代测绘人的足迹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川沼泽、河流荒原,从珠峰之巅到东海之滨,从炎热的南海到酷寒的北疆,从地温高达70摄氏度的火焰山,到最冷时零下45度的北疆阿勒泰地区……无不留有他们负重前行、纵横千里的身影。

“我们在一个标注自己去过哪儿的APP上做标记时,别人都是标注去过的地方,我们都是标注没去过哪儿。”李国鹏聊天时自豪地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就中国台湾没去过了,希望有机会也能去那里进行测绘工作。”

国测一大队成立64年来,共产党员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先锋模范作用。荒漠高山,抑或激流险滩,国测一大队承担的每一个重大测量任务中,临时党支部总是建在最前面,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走得最远、爬得的都是共产党员。作为党委副书记,李国鹏介绍说,目前国测一大队队员50%都是党员,他们组成了测绘队最可靠的中坚力量。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4

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希望女排的经历给国人带来正能量。”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 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这,就是女排精神!女排姑娘们就是凭借着这股精神,顽强战斗、勇敢拼搏,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次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

荣誉,是拼出来的

中国女排,是中国各体育团队中成绩突出的体育团队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曾经惊艳世界。女排球队曾为中国获得“三大球”中的首个世界杯冠军,并一举获得五连冠的辉煌战绩。女排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而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女排姑娘们汗与泪的付出。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女排姑娘们训练时没有完善的训练器械,甚至连像样的训练场都没有。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拼。 基础设施不好,训练更似“玩命”。主教练袁伟民站在高台上,把一筐球不间断地扣向对面,女排姑娘以最快速度飞身救球,一个滚翻后立刻爬起来接下一个球。她们在地上摸爬滚打,摔得遍体鳞伤,咬着牙含着泪继续训练。 在上世纪80年代,一枚金牌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中国女排在赛场内外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身影,让更多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行!完全有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 话题速写从世界杯冠军到世锦赛冠军、从奥运冠军到亚锦赛冠军……中国女排以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创造奇迹、铭刻历史。在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中国女排成为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腾飞的象征。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5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穿越时间与空间,拷问着每一个曾经或正在生活的人。

王娅,一名普通的退休电力女工,她用自己的人生写就了一份答卷。

既然生,就拥抱世界:她热爱生活,养花、养猫、热爱运动;她热心公益,青海地震、希望工程、南方水灾、汶川地震,她捐款、献血,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向世界传递美好和希望。

既然死,就了无遗憾:罹患胰腺癌的她饱受病痛折磨,她放弃治疗,将自己名下所有存款和唯一一套房产捐赠给助学基金,连自己的遗体也贡献给了医疗事业。

生如夏花,死亦无憾,王娅的人生如此写就。你呢?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6

有这样一位人,他已年过八旬,却依然冒着被新冠肺炎传染的危险赶往武汉,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钟世攀是的儿科医生,他曾在20__年“非典”疫情中冲锋陷阵,带领医疗团队研究SARS病毒……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钟南山院士。

南山院士于1936年出生在南京,祖籍福建,如今已经有84岁高龄,却依旧挤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奔赴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斗争。有人拍了这样一张照片:高铁上,钟爷爷在餐厅一个窄小的座位上睡着了,满头银发的他微微蹙眉,桌上还摆放着一叠厚厚的未曾看完的文件。这让人看了既感动又心疼,泪水情不自禁溢满了眼眶。

到达武汉后,钟爷爷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病毒会“人传人”的结论,让全国人民一下子高度防备。

“想来想去,我只不过是一个医生。”

“武汉一定能挺过关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待在家里,没有特殊情况千万别去武汉!”

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仍然在耳边久久回荡。谦虚、敢正视真理、为民着想……种种精神都在钟爷爷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当然,最让我难忘的要属钟爷爷积极乐观、永不服老的态度。

在一次盛大的颁奖典礼上,钟爷爷看到别人用“耄耋”这个词语来形容他时,爽朗地笑道:“耄耋?我还没这么老吧?希望国庆xx周年时我还能站在这儿和大家说话!”是的,钟爷爷每天都忙于救死扶伤,医治病人,虽然据他的妻子李少芬说他每天的休息时间极少,但他依旧热爱运动、乐观向上,更拥有一颗懂得追求的爱国之心。

或许我将来不会学医,但我依旧要学他那不骄不傲、永远追求的精神,或许只是当一个平凡的教师,一名公司职员,一位管理人员,但我一定会勤奋努力,刻苦向上,为祖国开辟出一片绚丽多彩的新天地!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7

备受关注的“飞人大战”结果终于揭晓,在亚运赛场最受瞩目、最激动人心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中国男子百米飞人苏炳添以9秒92新的亚运会纪录摘得金牌,引起了全场沸腾。“中国飞人”苏炳添加冕“亚洲飞人”,其9秒92的成绩不仅刷新亚运会纪录,与亚洲纪录也仅有0.01秒之差,他也是参加决赛的8人中唯一一个跑进10秒以内的选手。苏炳添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荣耀。

决赛前,苏炳添的外教兰迪·亨廷顿曾说:“如果比赛的氛围、环境和气候都合适,加上运动员感觉良好的话,苏炳添能在雅加达给中国带来一个奇迹。”外教在训练场上信心满满地留下这番话,而苏炳添果然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骄傲。

在本届亚运会前,苏炳添两度跑出平男子100米亚洲纪录的9秒91,追平了卡塔尔选手奥古诺德创造的亚洲纪录,成为“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带着这样一份辉煌的成绩单第三次来到亚运会赛场,苏炳添的目标很简单——拿到男子100米的金牌。最终以9秒92的成绩夺冠,苏炳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我觉得今天已经破了我的魔咒,作为男子百米选手训练了十几年,我参加的所有运动会都没有尝试过拿一个冠军。29岁,我终于在亚运会上证明了自己。”手捧亚运金牌,苏炳添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飞人”。是的,苏炳添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速度不容小觑。

2020__年初,那些关于“苏炳添退役”的新闻不胫而走,苏炳添的确动了这个念头。然而,苏炳添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日复一日训练比赛。数年如一日的封闭训练,肩上积攒的各种压力,局外人统统无法体会。正是这样的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才成就了如今的亚洲飞人。

在整体水平依然无法与欧美抗衡的亚洲,亚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意义不言而喻,正如苏炳添所言,“这是打破魔咒、扬眉吐气的一晚”。辉煌背后总是藏着无人言说的艰辛,不过还好,苏炳添坚持下来了,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自己也铸就了中国的骄傲亚洲的骄傲。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8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我们看了一期感动中国。第一个女孩叫张琪慧。

她三岁的时候,在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因此,她只能靠轮椅和两个小板凳“行走”。她虽然失去了双腿,但是,她上学从未迟到过。她6岁背起书包上学,9岁学习葫芦丝。还在一次全国表演中吹竖笛得了一等奖。

我被她感动的是:因为她不能体会到正常人走路的感觉,她虽然失去了双腿,但她对学习如此吃力,这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她无论做什么,都是自己做,从不对爸爸妈妈发火。每天起床后,包括背书包,挂竹笛子,一值都是自己做。一看到这,我感到特别惭愧。我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也不用功。我是一个四肢健康的人学习还那么不好。第二个人叫黄珊娇,她今年仅有11岁。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因病去世了,她一直与爸爸相依为命。她爸爸原来是个煤矿工人。不料,在一次意外中,她爸爸失去了劳动能力,连生活都不能自力了。全靠她11岁的女儿全仅照顾他。他们俩人没有生活费,只有黄珊娇每天捡垃圾维持生计。他们夫女一顿两个人才吃一个包子,女儿让爸爸吃一大口,自己却吃一小口。黄珊娇爸爸的伤口还经常疼。这个时候,我又是一次惭愧:因为我经常说饭菜不好,有时菜好了,我会说不好吃,总之我能挑出事来。黄珊娇经常吃不饱,还吧挑事。哎,真对人第三个人叫刘伟,他更是叫人感动。他失去了双臂,但他无论任何事情都不依靠家人,他还坚持游泳,还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刘伟每天早上起床后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虽然他失去了双臂,但他从来不依靠别人。可我发烧感冒就让妈妈喂我吃饭,刘伟却没有。我除了放假,上学时就没有一次是我自己折被,有时到上学的时间我起不来,还让妈妈帮我穿衣服。

今天看了这期感动中国,让我很惭愧,两个不靠别人的残疾人,一个11岁就照顾失去劳动能力的爸爸。我想以后我觉不挑食,不任何事情都依靠别人。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19

说到中国女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中国体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军,各种项目的世界冠军数不胜数,但冠军背后能够总结成精神的项目却不多。改革开放前,中国体育界有两面红旗:一个是中国登山队,另一个是中国乒乓球队。这两支队伍是当时中国体育界最优秀的团队,分别创造了“中国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而在改革开放后,“女排精神”叫得更响,更深入人心。1981年,在日本举办的世界杯上,中国女排同样以七战全胜的战绩,先后战胜美国、日本等世界劲旅,首得世界冠军。从排球运动本身来讲,

东方人能够拿到排球项目的世界冠军并非易事。排球是集体项目,又是“高人”项目,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训练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种精神和动力的鼓舞和追求。中国女排队员在赛场拼搏的身影,让无数国人热血沸腾。比赛结束第二天,时任全国妇联主席邓颖超在《体育报》上发表了题为《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文中写道:“各行各业人民群众都要学习中国女排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作风,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此后,以袁伟民指导为教练核心的团队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们,

在“五连冠”(1981—1986年)中凝聚缔造了“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袁伟民受到了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启发,他认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依然攻克了这个数学谜题,靠的就是“迷”。于是,袁伟民将这股“迷”劲儿带入中国女排,要求队员们对排球也要极度专注和热爱。在训练时,他要求队员们拼尽全力,克服苦累和伤病等困难。在比赛中,他要求队员们极度专注,无论对手强弱都不能松懈。为了让队员记住比赛中的一个教训,袁伟民会在赛后把所有球员留下加练,一直练到很晚才离开。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嘴里喊出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比赛中奋斗出来的,历练出来的,凝聚出来的。

袁伟民一再强调“拼搏”“严格”“协作”,说出来感觉很虚,但这正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凭着在日常训练中锻炼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和扎实的技术,中国女排连续拿下了五个世界冠军,创造了辉煌,成为中国女排不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传家宝”。二“女排精神”代代相传。以陈忠和为主教练的时期,是女排精神传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女排几十年来都是以“夺取奖牌,争取金牌”为目标的。取得“五连冠”后,中国女排成绩起起伏伏。教练换了好几任,但都没有夺得世界冠军。直到20__年2月,陈忠和接队。当时,中国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强队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队,这对一项需要“高度”的项目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的。然而,就是这么一群“小个子”,被陈忠和带到了一个新高度。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这支队伍取得了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冠军以及大冠军杯的第一名。陈忠和曾在袁伟民执掌中国女排教鞭时期担任过陪打教练。为了将中国女排的训练质量提上来,陈忠和实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训练”。如果没有中国女排精神的支撑,那么几乎没有人能承受陈忠和的“魔鬼训练”。

湖南郴州基地的苏仙岭,就是传说中的魔鬼训练场。苏仙岭的海拔并不高,但上、下石阶加起来有3600级。陈忠和要求所有的队员必须在22分钟之内跑上去,只要有一个人超过1秒钟,二话不说,全队一起下去,重新来。登山既可训练队员们的腰腿力量、膝踝关节,又可以磨炼队员们的体能、意志和团队精神。这一“魔鬼训练”使姑娘们的身体和精神几近崩溃,但是每一个姑娘都告诉自己:不能掉队,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队,一定要坚持,哪怕有人坚持不住,也得两个人拖着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坚持、再坚持。每当笔者回想起年轻的队员们手拉手、强帮弱,汗水混着泪水,滴在一级级的石阶上,艰难地向苏仙岭冲刺的画面,仍然激动不已。陈忠和时期,中国女排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女排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过三次奥运会冠军,第一次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二次则是20年后的20__年雅典奥运会。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逆转俄罗斯女排取得冠军,无疑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发扬和传承。当时中国女排队员整体条件都不算太好,正是因为坚定地走中国女排的发展道路、发扬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才能有所作为,再次取得了非凡成绩。三20__年,以郎平为主教练的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又带领女排取得里约奥运会冠军,再次将女排精神展示给国人,展示给世界。

郎平为中国女排带来了更加科学的训练方式和先进的理念,但是能把中国女排从低谷带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不仅仅是靠这些。郎平本人就是“女排精神”的最好代言人,浑身伤痛的郎平,做什么事情都拼尽全力。中国女排队员朱婷就曾说过,进入国家队以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苦耐劳的“女排精神”。有时候训练很辛苦,她就会想到,打排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集体荣誉的一部分,就会咬牙坚持下去。

郎平曾说:“每一次训练,我都是这样要求,要求她们努力,要求她们拼尽全力,要求她们团结,正因为平时训练是这样要求的,所以在场上比赛的时候,她们就可以做到。而不是说,平时训练很松懈,然后去到赛场上就一个劲儿喊口号,这是不行的。”比赛时积极向上,遇到困难时团结一致,这不就是“女排精神”吗?在里约奥运会开始之前,中国女排并不被人们看好。在小组赛上也仅仅获得了三胜两负的成绩,最终却夺得了冠军。赛后,主教练郎平在微博里写道:“今天,姑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让我们再次荣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赋予我们的金牌,感谢奋斗拼搏的日子,感谢代代相传的女排精神!”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女排精神”不是口号,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行动、力量和能力。四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取得佳绩的重要精神动力保障,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正能量,学习传承女排精神意义重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排精神始终需要继承发扬。

然而,女排精神该怎么发展,怎么打造,怎么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去探索努力,而不能故步自封,甚至抛诸脑后。首先,女排精神是为国争光。中国女排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家队,它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数十年如一日,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把为国争光视为己任。只要入选中国女排,为国家争光每一名运动员的重要使命。中国女排队员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这种责任,这是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一个点。

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为国争光的责任、志气,就没有中国女排精神。其次,女排精神是永不放弃。中国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看似她们被打趴下了,伤痕累累,她们还能不能站起来,还能不能继续往上冲。几十年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始终都会站起来。站起来并不是一个常态,有的时候站起来又倒下了,倒下了还能再站起来,这才是女排精神之灵魂。我可以失败,但我不能放弃,我可以达不到目标,但是我不能没有追求。最后,中国女排精神就是团队协作。对于中国女排这个集体来讲,团结、奉献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生活当中的团结、训练当中的团结、参赛当中的团结、荣誉面前的团结、困难面前的团结等等。在球队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敢于站出来勇挑重担,敢于冲锋陷阵挑大梁。在痛苦中去求得团结,追求和谐,手挽手,一条心,一股劲,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一切。中国女排一路走来,数次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我们相信,“女排精神”必将继续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的教练员、运动员夺取冠军、为国争光的前进脚步永不停歇。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0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路线学习看榜样,党的干部看彦夫!朱彦夫同志是时代英雄,当代楷模。朱彦夫同志18岁时作战受伤,在战火中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他就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可以躺在军功簿上享受以后光荣生活的普通一名士兵了!但他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做。在他24岁时任村支书,领导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将其本来可以停止的人生延长到极限与无限。尽管他的身躯是残缺的,但他却成为了完美的灵魂播火者,虽然他的四肢并不健全,但他是健全的心灵引导者。朱彦夫同志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个精神坐标,也是我们基层普通党员的一面旗帜,更是村中父老乡亲的贴心人,是子女心中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是我们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工作者精神高地的坚守者。我们所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或村长干部,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更有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可以从身边去找到含有朱彦夫同志精神的典型、榜样,我们每一个教研员,都可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可以从身边小事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事情。

听着他的事迹,我被深深地感动着;看着他那残废的身体,我被极大地震撼着;想着他的精神境界,我充满了感慨与惭愧;想象着他给别人带来的人格鼓舞与帮助,我暗自检讨着自己的工作,思考着自己的差距。

1.他本是个普通人,如何成为了钢铁战士?

为什么伤痛和残疾并没有磨灭他钢铁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挑战生命极限的无穷力量?因为它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与战胜困难的韧性。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看来,朱彦夫同志是经历了人生巨大的风雨与磨难,才在其人生的天空中显现了美丽的彩虹与云霞!与其腐烂,不如燃烧!自己则缺乏坚定的意志,稍微有一点困苦就容易灰心丧气,自然界的凄风苦雨往往就令我感冒难耐,昏昏沉沉,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有鲜明的成效。

2.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神,如何接近普通的民众?

朱彦夫同志领导群众们脱贫致富,功绩卓著。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了一座丰碑;作为一名残疾人,却能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自然是我们普通群众、普通党员心目中的神。可为什么能够不脱离群众呢?为什么没有出现“离亲叛众”的现象,也没有“众叛亲离”呢?因为他俯下身子当群众,眼中有民生的疾苦,心中有乡亲们!我们为什么本身就是普通人,就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何却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样式?为何不能接近一线教师与学生?我们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到学校去,深入课堂,接触学生,才能将学习落实到实处。

3.传承精神因子,成就精彩人生。

近期的群众路线系列学习,是本人入党以来的一次重要学习活动,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有一次全面而具体的认识洗礼,是本人提高认识,提高政治觉悟与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这攸关本人的专业发展提升,是另一种形式的专业技能鋳炼。反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更是无比的汗颜与羞愧!只有勇于传承朱彦夫等人的伟大精神因子,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精彩的人生。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1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精神给我的感悟。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有这种精神带领群众致富,现在我们村面临的情况,往往不是没有事情干,没有好的创业项目,而是你愿不愿意干得问题,部分村组的党员干部敢不敢带领群众干得问题,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分享内容十分贴合实际,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他们都是些敢干敢做,最后成功的人。作为一个村的支部书记,要当好这个当家人,就要有这种精神,要不村组的乡村振兴怎么实现,还谈什么发展呢!各位党员干部首先要有的敢干的精神,各个小组都要好好考虑一下,小组怎么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不要怕失败,要行动起来;其次,我们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想想怎样能带领他们致富,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丢,我们要在脱贫攻坚成果上,让群众在向前进一步;最后,我们大家要团结一致,努力向前,让我们的乡村变得更美更好。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2

告别了青春激昂的季节,告别了放飞梦想的日子,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工作岗位。曾经憧憬的画面马上就要在赤裸的生活中构图和绘画,激起了对于工作和梦想的信心,然而在躁动的憧憬背后却是充满无限疑惑和迷茫的眼眸。但是在培训过程中,观看的两段《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视频,使我的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霎时,眼前一片光明。是他们的气节和精神融化了我,感动了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具有他们那样的品质,始终把学生当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位,把关爱当做教育的第一步,用心去传授知识,用爱去感化心灵。

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上教书18年,培养了一百多位彝族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文化,摆脱愚昧,走出大山,走向文明。李桂林第一次攀上中断了十几年读书声的高山学校,感受到了山民们的纯朴热情和心底呼唤,他们夫妻用十八年的坚守做了回答:把青春献给孩子。同时十八年的耐心关爱,十八年的执着坚守,换来了感动中国的盛情礼赞。生命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翱翔于天空,有的呼啸于大地,有的驰骋于沙漠。无需褒贬哪那一种形式,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本质才是最感人的。李桂林夫妇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动人的育人赞歌,彰显了生命的价值、本质和辉煌。他们感动的不仅是正在贫瘠的土壤中寻求知识的幼苗,而且感动了我们这些在教育的路途中充满迷惑的教师。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3

看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不由引起万端感慨,我由衷的敬佩这些感动中国的人们,他们让我感受到平凡中的爱和奉献亦是同样伟大。而这其中,我更愿进一步看清我的前辈朱彦夫那平凡可爱的面庞。

“冰雕”战士、“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他身上的光芒,朴实而耀眼,让人沐浴其中。

回顾朱彦夫伟大又艰辛的人生,我一路震撼,一路感动。

曾经,那残缺的躯体一度让朱彦夫绝望崩溃,那个肢体健壮、身经百战的革命军人,没有了双手双脚,没有了一只眼睛,成为特等残疾军人,还能干什么呢?陷入绝望的`朱彦夫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甚至尝试了结生命。但冷静后的朱彦夫意识到,在残酷的战争过后,只要活着就好。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本色。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如果放弃医生历经艰辛奋力抢救过来的这条生命,谁来记录全连兄弟们的战争经历,谁会知道他们流过的鲜血和眼泪,谁会记得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惨烈战斗,谁来传承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和不怕牺牲、勇敢奉献的伟大精神?

“对党忠诚,燃烧生命,爱国为民,甘于奉献”,是朱彦夫人生的真实写照。朱彦夫从头开始学习吃饭、穿衣、洗脸、戴假肢,数不清摔坏了多少碗,打翻了多少次盆,磨坏了多少副假肢,朱彦夫终于能够自己吃饭穿衣,自己穿戴假肢。朱彦夫钢铁般的精神激励着乡亲们坚持不懈地与贫困战斗。张家泉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乡里的先进村。

纵览朱彦夫不屈又坚韧的经历,我带着感动,再次出发。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平凡人发出的无限光芒,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引着我们向光前行。他不追求令人艳羡的权利财富,不向往万众瞩目的地位荣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始终默默奉献,完成着自己朴素又崇高的使命。

身边的伟人,使我在震撼之后倍感自豪,在自豪之后,更会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笃行不怠的意志,深耕三尺讲台,托举更多孩子的未来!

作为一名园丁,我深知“老师”这个称谓背后所承载的寄托与期盼。我愿跟随朱彦夫的脚步,在自己的岗位上倾注最大的热忱,担起作为一名“老师”所应肩负的责任。戒子纳须弥。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也可以折射出人性中最伟大的力量。就像朱彦夫,坚持无私奉献,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的美丽。

师道如此,人生亦然。在生命的途中,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虔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做好分内的工作,握住“爱”的手,一路平淡,一路充实,于奉献中寻找“感动”的真谛,实现“感动”的价值。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4

十个小人物用自己的故事让13亿人的心灵感到颤动,他们的灵魂高度都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林俊德便是这样的人物,一生为科技事业付出,在他眼里惟有把鲜血洒在中国科技才值得。

在影片中,林俊德很早就投身于核实验中,见证了我国核实验的发展历程,就是周总理对他也有极好的评价。可他于一年前被查出患癌,治愈的几率不大,他得知自己的病情,非常淡然地继续工作。过了不久,他的病情恶化,躺在了病床,四五根管子深入他的血肉,痛自然是不可免的,可他说:“躺在病床上的是病人,坐起来的是正常人”,家人搀扶着他坐起来,他勉强地将两只手放到电脑的键盘上,这时,他身上仍然插着各种输管,嘴上还带着一个呼吸罩。他全心地投入于科研工作的编程中,在他的身旁,医生护士都在为他担心着。这样一直过了很多天,20__年5月30日下午,他感到已经无法继续坐在病床上工作,便让人办公桌搬到了病房中,坚持工作了5个小时,他终于得到了休息。20__年5月31日20时15分,他在坚持工作了长时间后,久别于人世。

林俊德把自己的生命付诸于了科学事业,拿自己的时间,他把能够拥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他的脑海里只有科学的实验计划,其实他对国家的付出够大了,他又为何如此执着,将生命献出呢?或许在他眼里,一条命换来一个科学计划,科学计划能换来中国未来科学的发展,一条命值这么多,鲜血洒得如此灿烂也便是值得的。他去世前曾说过将自己埋于马兰,马兰是个黄沙漫天的地方,而他的故乡却是一个温暖可爱的地方,他的心里已经被爱国情怀彻底霸占了。

最后,那一根柱子上赫然地出现了一句诗:纵死终令汗竹香。即便战死,也要使自己的名字在史册上千古留名,我还记得一句话“为国当军,捐躯于国家是当然的,鲜血洒于五星红旗之上才更为耀眼”。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5

在看过《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之后,我更深切的有了对于祖国的崇敬,对于那些可爱的人的发自内心的崇尚,他们坚强有责任,无畏肯奉献,拼搏示大爱,坚持架暖炉,勇敢展技艺,心细寄热血,突破长腾飞,报国携风雅,开山又拔路,吃苦献国力,英勇常留存。我们更多的感怀,是源于他们的义无反顾,无私无畏,勇敢向前,有担当,不气馁,不放弃,他们从平凡走向了伟大,他们的事迹,他们带给我们深思的伟大历程,是精神的财富,人格的精炼,价值的提升。

他们从人民中走来,为了人民,他们舍弃了许多,遗憾了许多,激动了许多,悲痛了许多。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说能够帮助别人很幸运,壮烈也很平常,一声定宇兄,一脚为民生,抗疫一线他冲向前;抗洪防汛战士陈陆,与家人最后一张合照,村民不曾遇见的大洪水,不愿相信他已离去;山区老师张桂梅,一块两块为女子搭一方校舍,重疾缠身,时间留给女孩,丧葬费留给孩子;“抗癌厨房”,万佐成,熊庚香,早点铺成炉火处,万家厨房,偶然改轨迹,必然见善良;空军英雄王海,跨过鸭绿江,不畏强敌,140米开炮,不怕死,死不了。他们的精神体现,让我们更加懂得,生活并不总是如意,或是难以接受,但我们应该坚强,把一切都交给时间,为了未来,拼就再拼一点,健康就是财富,对美好持有期待,对一切怀有热爱。

志愿者汪勇说,十公里不能让医护人员走过去,他察觉医护需求,迅速解决,他认为医护是神圣的;技术突破人谢军,他倾心倾力北斗国产原子钟,三次晕倒,关键器件全部国产,工作值得;风雅先生叶嘉莹,筑民族修养,颂经典,结诗缘,文化传播,书生报国,谦虚自谦,传承一家;开路主任毛相林,修路是可行的,改变村庄命运,挑战艰难,身先士卒,架起康庄路;猎猎风旗国测一大队,珠峰高程测,扎西德勒,双腿丈量,生死考验,年轻人接力,情谊深。汪勇坦诚相见,持之以恒,汪勇真勇,热血融化恐惧,新的目标挑战,奋勇向前,品格提升见价值,无声觉悟有声教育,敢于抗争命运,不忘向往美好家园,感受集体的珍贵,无私无畏。

他们的事迹启发着我们当代的少年,一代一代的少年,唯有将自己的热血洒注祖国,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感动中国,感动你和我,支撑感动的背后,是我们共同有责任,为我们的国家而奋斗,挥洒青春汗水,激扬美好乐章。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6

那个追风跑了17年的少年,在东京奥运会上,追上了被赋予厚望的自己。

从小对体育运动痴迷的我,对速度有着迷之的热衷,所以短跑,就成了我最热爱的运动。百米赛道是神圣的,它记录着无数关于速度的追逐与史诗。小时候趴在电视前,看着百米决赛上精彩的速度对决,看着博尔特一次次甩开对手,轻松打破世界纪录;看着布雷克,盖伊一遍遍追赶着人类速度的极限;看着百米赛道上,一个个黑皮肤的人在缔造着短跑史上的奇迹。

我曾天真地问我爸爸:“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像他们一样快。”

“这是天赋,我们不可能赶得上他们的。”

直到一个人出现,缔造了属于中国人、黄种人的传奇。苏炳添,这个注定要载入人类史册的男人。

20__年,尤金的一声枪响,9.99,一个中国人第一次打开了十秒大关。20__年,亚运会的跑道上,9.92,一个中国人夺得了亚运会冠军,亚运记录也一并收入囊中。

属于苏炳添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我也慢慢相信,一个黄种人也能在百米赛道上创造奇迹。有很多人说黄种人的极限在9.90,但极限,就是用来超越的。

延期了一年的东京奥运会在20__年悄然开幕,三年的沉寂,与伤病对抗,与状态对抗,与被寄予厚望的自己对抗,我多么希望31岁的苏炳添能在奥运会上追上曾经的那个自己,也多怕这朵嫣然绽放的玫瑰,会在这场风雨中凋谢。前面的赛程基本都只在关注战况,而只有田径赛跑,虽然只有寥寥数秒,却让无数热爱者为之心惊,为之抓狂。

半决赛关键的一枪在8月1日傍晚打响。强势进入半决赛的苏炳添,能否创造黄种人的历史,挤进决赛大门。一名31岁的老将,跟这么多拥有很强竞争力的年轻选手,进决赛是我不肯奢望的。提前半小时,我就打开电视,为苏炳添这可能是最后一届的奥运会默默祈祷,只希望他不留遗憾。

比赛前一分钟,我像小时候那般趴在电视前。苏炳添上道,预备,跑!苏炳添的起跑强势,稳定住,我的心也随着飞快的步伐飞跳,在要冲线时,我已经跳了起来:“要第一了!要第一了!”苏炳添身体前倾,望向旁边的计时器。

9.83!9.83!苏炳添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苏炳添瘫倒在地上,眼泪夺眶而出,我也不禁流下了眼泪。9.83,对于一个31岁的黄种人,他追上了,超越了所有人对他的期待,三年的努力,让他站在了奥运会的山巅,站在了亚洲的山巅,站在了所有人心里的山巅。半决赛第一名,强势踏上了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百米决赛跑道。

当百米决赛的第六道,赫然印上“SU BINGTIAN CHINA”的时候,所有的质疑与痛苦都隐匿在这夜晚。他已经创造了奇迹,即使没有拿到奖牌,也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神。

苏神,激励了太多对速度热爱的人,也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击碎了所有人对黄种人的刻板印象。他也会激励我,在人生的跑道上,永不放弃,创造奇迹。

我看着他站在决赛时,那个自信的笑容,向全世界展示着胸前的“CHINA”时,我就知道,那个追着风的少年,回来了……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7

百色市凌云县遭遇强降雨,持续暴雨引发山洪,黄文秀在抗洪救灾途中不幸遇难。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百色支援建设,成为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

听完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导,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科学家、建筑师、军人一个个为家为国且高尚神圣的职业一直是我们在孩童时代的理想,而随著年纪的增长,思维以及认知的具化,理想渐渐成为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经济独立、独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够拼凑得起最初梦想的蓝图。也许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也许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许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认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荡涤灵魂、砥砺初心、呼唤担当。

每每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时,带给我们的都是无数的震撼和感动,伴随的也必定有牺牲和死亡,缅怀悼念后我们要擦干眼泪,努力继承烈士们无畏艰难险阻,流血牺牲,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伟大遗志。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8

今天,最让人振奋、最令人激动的消息莫过于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世界巅峰,取得了20__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的冠军。一瞬间,中国沸腾了、世界华人被点燃了。在女排姑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就是“女排精神”。究竟何为“女排精神”,我想用我粗鄙的文字来浅薄地进行梳理,以便日后习用。

一、“女排精神”之团结奋进、一致向前 比赛中,2人及2人以上的比赛项目,最需要的就是团结一致。在女排身上,这种精神尤为突出。场上的每一次发球、传球、进攻,都显示出女排队员之间的团结,得分相互鼓励,失误互相打气,电视屏幕上传递给我们的是她们的团结,也正是在队员团结一致的协作中,女排一步步走向成功。“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是对这种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二、“女排精神”之永不言弃、敢于拼搏 且不说女排在经历辉煌后所渡过低谷期时的坚韧努力,单是在本次奥运会上,每一场的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和勇敢,就已经够让我们领略在她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本次奥运会上,女排的前行之路甚是坎坷,每一场比赛的对手都是在国际上比较有实力的队伍,每一场比赛都打得让人揪心又兴奋。女排姑娘们面对对手没有放弃拼搏,一分一分追,一分一分赶,虽然一路踉跄,但目光坚毅。可能姑娘们的目标不是冠军,而是告诉自己即使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但依然竭尽全力,永不言弃。

三、“女排精神”之逆境奋起、不骄不馁 在首战失利的情况下,中国女排迎来了主场作战的卫冕冠军巴西队。在这场比赛中,女排姑娘顶住了强大的压力,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敢打敢拼的姑娘们奋起直追,最终以3比2的成绩逆转取胜。像这样的逆转,在本届奥运会的中国女排身上并不少见,包括最后一场对塞尔维亚队。顶得住压力、下得了决心,谁说逆境不可破?

四、“女排精神”之爱国情怀 本届奥运会中,中国女排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背后凝聚了一种精神、一份情怀,这就是“爱国情怀”。为祖国而战,为祖国荣誉而战、为五星红旗能在马拉卡纳体育场升起而战、为国歌奏响奥运会赛场而战。中国女排在这种情怀的强大支撑下披荆斩棘,创造了专属于她们的辉煌。 有种精神,只有中国女排拥有;有种精神,它叫“中国女排”。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29

辗转5个乡镇,奋战96小时,出警411次,历程600余公里,成功转移和救出被困群众2665人。一个个数字如陈陆迎战洪水时激起的朵朵浪花,折射出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形象风采。

面对浊浪滚滚的洪水,是进是退;本已疲惫不堪的身躯,是战是休;回望群众的殷殷期盼,是留是走……陈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陈陆快速反应,连续作战,36岁的年轻生命被永远定格在抗洪抢险途中。

陈陆短暂而闪耀的人生,为我们标定了前行的坐标,点亮了奋进的灯塔,树起了光辉的榜样。向英雄学习、向先进看齐,就是学习陈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竭诚为民的崇高品质、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斗志,投入到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崇高事业中。

以陈陆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党中央对防汛救灾各项工作高度关注,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庐江防汛救灾中,陈陆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时刻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哪怕已经连续奋战了96小时,哪怕被洪水浸泡得全身浮肿,他依然初心如磐,自觉扛起如山重任,向着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逆水而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履行使命、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将火红的党旗和鲜艳的队旗牢牢插在抗洪阵地上。

以陈陆为榜样,学习他赴汤蹈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加入消防救援队伍以来,陈陆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500余次,曾奋战两昼夜抗击特大冰冻雨雪灾害,也曾千里驰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在此次防汛救灾中,他多次请缨打头阵、当先锋,执行生前最后一次任务中,主动要求上首艇,为后面的救援队伍开路。作为教导员,他有着清晰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有他参与的任务都是急难险重,但他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他的感染下,指战员个个勇敢、人人争先,始终冲在抗洪抢险的最前沿。在他牺牲后,他那种身先士卒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广大消防指战员在防汛一线再立新功。

以陈陆为榜样,学习他牢记宗旨、竭诚为民的真挚情怀。面对被洪水围困的群众,陈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不顾个人安危和身体疲劳,义无反顾带领指战员营救转移灾区群众。作为基层大队主官,他带领大队不断提高消防执法水平,满腔热忱地为群众服务,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筹建乡镇消防救援站,为沿街商业门面、弱势群体居住场所等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千方百计为贫困户拓展销路……他用一点一滴的行动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时时刻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以陈陆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担当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合肥支队纪保科工作仅一年,陈陆便主动提出到基层去,并服从组织安排,到了防火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庐江县。到任之后,陈陆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基层指战员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以自身的过硬作风感染带动部属,带出了过硬的班子和队伍。改制后,陈陆本可转业,但他说自己喜欢基层,热爱消防事业,而且群众家门口的消防站还未建设完成,便毅然选择留下,继续在火热的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在防汛救灾的关键时刻,陈陆坚守岗位,寸步不离。自己的手术一推再推,家人的团聚一盼再盼,陈陆却一直坚守在抗洪一线,与基层指战员肩并肩、同作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陈陆的一生已在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我们扎扎实实干事业、兢兢业业作奉献,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次救援、每一次值守中体现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应急人”的奉献之歌,将个体生命融入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大局,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30

前往山区支教,是周秀芳心中一直以来的愿望。这也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十岁时,周秀芳因家贫面临辍学,她的老师主动承担了周秀芳的学费。之后,周秀芳半工半读完成了初中学业。初中毕业后,周秀芳参加了工作,凭着勤奋刻苦的劲头,又完成了高中和师范专业的学业。“当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你这么喜欢看书,又对孩子有爱心,你以后当老师的话,肯定是一位好老师!”在周秀芳的学习生涯中,几位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是她前进的动力和立志成为老师教书育人的初衷。

20__年,已经退休12年的周秀芳偶然得知湖南溆浦山区有不少贫困学生,童年时的亲身经历让她做出决定,前往溆浦山区支教并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从周秀芳开始支教到现在,她已经发动爱心人士筹建了22所希望小学,将价值20__多万的物资运往溆浦山区。周秀芳介绍,大部分的捐助,来自她曾经的学生。

周秀芳和在场的“未来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育人心得。她说:“在教育中,我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发挥他的长处。我曾经有一位学生是从别的学校被退学后转来的,我时常鼓励他,还让他担任班干部增加信心。如今他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人了。”

“现在的支教工作,很缺乏教师。”周秀芳说:“现在,不少支教教师一周要上二十多节课,很辛苦。今后,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偏远山区的教育情况,吸引更多的专业学生加入到支教队伍中去。”周秀芳还表示,现在的学习教育学的同学们,知识储备与技能更为丰富,能够为需要支教地区的孩子带去更多的教育形式和理念。

今年暑假,有三位周秀芳曾经的帮扶对象从贵州来到了宁波交流。最让周秀芳感到欣慰的是,这三位学生目前都就读于贵州师范学院,将成为教师反哺故乡。

“周老师,如果我们也想为支教事业尽一份力,该怎么做呢?”现场,一位教育学专业的大一学生问道。周秀芳笑着:“你尽管来找我!”说着便拿出了手机要和场下的同学加微信。

“知足、感恩、乐于奉献,这些品质是支教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在支教过程中,有所获益。”分享的最后,周秀芳说。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 篇31

20__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像黑色暴雨一般倾盆而下,令人猝不及防。当人们还沉浸在迎接新年到来的喜悦气氛中时,新冠病毒就张牙舞爪地向人们发起了“闪电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可就是在人人惊恐、躲在家里自保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却逆人流而动!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冲到抗疫第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就是来自各个省市的白衣天使,抗击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坐在家里看新闻,一篇篇报道让我泪目,太多的场面让我动容:年轻的护士姐姐剃光了她及腰的长发,只为能穿上防护服;因长时间带口罩,医护人员的脸被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有的甚至出现了发炎、过敏的情况;为了争分夺秒地救治病人,他们休息仅两个小时左右,累了困了,就躺在座椅上休息片刻;他们有的穿着成人纸尿裤,连续12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只怕浪费了身上的防护服,只好憋着,扛着,熬着;他们有的因夜以继日的救治工作而被感染,甚至以身殉职……84岁的钟南山爷爷,本应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却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再次“挂帅出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看着他疲惫的身影,我的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84岁高龄的他,却坚定的走在逆行的最前方……

鲁迅曾经说过: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剃掉秀发的白衣天使,容颜依然美丽;带上口罩、护目镜的战士,眼神依然坚定;防护服下医务人员的衣服虽被汗水浸透,背影却依旧挺拔,一刻不停留地奔波于病人间的脚步,却还是如此从容……他们是最美的人。厚重的防护服,遮住了他们面庞,留给世界的是一个最美的背影。

长夜怕什么,黎明马上就会到来。风雪怕什么,没多久,春天就会回归!

正是这些白衣战士以命来拼,才让那些患者重新看到希望,才让我们这些后方的百姓,心有所依。我相信,在国家科学防控部署下,在钢铁般坚毅的白衣战士的捍卫下,我们中华民族一定能所向披靡,战胜疫情!致敬最美的逆行者,愿你们保护好自己,凯旋归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