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读后感 > 《弟子规》读后感(优秀6篇)正文

《弟子规》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24-05-28 10:08:41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本文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弟子规》读后感(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我觉得《弟子规》真能把孩子们的坏习惯改为好习惯。

放假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留的作业里面有一项背弟子规的。作业,我在放假的第七天,我背会了,说实话其实很难被,后来,妈妈给我把下面的解释,读了一遍,我才一点儿一点儿背下来的,妈妈说;"背《弟子规》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认真,再把低下的解释读了,基本就能背下来了。"

这时,我按妈妈的方法去背,这背了七天,我背完之后,我决定把以前的坏毛病都改掉,要把坏毛病改称好习惯。

第二天早上,我八点多起床了,一看妈妈去上班了,我想:我今天可以给妈妈一个惊喜,我起来穿好了衣服,梳完头,我就开始干活了,等妈妈回来我就打扫到一半,这时,妈妈要干活,我说:"妈妈,不用你,我来就可以了。"

妈妈说:"你今天怎么这么听话呢?"

我说:"我以后天天都会这么听话的。"

我觉得《弟子规》真能把孩子们的坏习惯改为好习惯。

所以,我希望将来我一定要我的孩子也背。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背诵弟子规,写心得,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深受匪浅,改掉了我许多不好的习惯。

《弟子规》记载着许多良好习惯与良好的礼节。说到收获,我体会到的还真不少。比如“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时候,不要边写边玩,一定要学会珍惜时间并把握住学习的机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故事》。外婆叫我去洗我自己的脏袜子,我也不乐意去。心想:”外婆真烦人。我正在看得起劲儿呢,就装着没听见!“当我正要接着往下读时,忽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段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立刻就去洗袜子了。我发现,外婆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像这样的改变还真不少呢!现在,我常常听见外婆外公夸我比以前强多了,也懂事多了。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还明白了许多道理,对我的一生一定会有帮助,我以后会更加认真地学好《弟子规》,做一个有孝心有孝道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近几年里,我校全面推进学习国学经典。我读了《弟子规》,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读书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不是应该在读书的时候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答案很明确:是。但又如何抓紧时间呢?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把自己买来的书束之高阁,上面布满灰尘,这难道是正确的吗?

还有许多同学遇到困难就“不假思索”地去问别人,这也是不好的习惯,应该“遇惑而思,不得则问”。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 “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几个月前,我和爸爸、妈妈和弟弟一起去老家看爷爷,中午吃饭的时候,满桌都是丰盛的菜,我举起筷子正要吃,忽然想起了《弟子规》中的教导“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立即放下筷子,去厨房拿来碗盛满饭、菜,先端给爷爷,又给弟弟倒了饮料,最后自己才开始吃饭,大家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其实,他们还不知道,我是受了《弟子规》的启发。是啊!现在我们多幸福!吃穿不用愁,父母、长辈对我们倍加关爱、呵护,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有些孩子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整天只知道读书,成了高分低能的人。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把孩子培养成温室的花朵,他们往往经不住风吹雨打;还有些孩子不尊敬父母、长辈,认为父母、长辈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体会不到父母、长辈的良苦用心,这都是不可取的。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具备这种美德。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一天晚上,妈妈突然感到不舒服,躺在床上,脸色很不好。我摸了摸妈妈的额头,感到很热,便对妈妈说:“妈妈,你发烧了,走,我带你去看医生去。”而妈妈却摆手说不用。于是,我先找来毛巾敷在妈妈的额头上,并到附近诊所去请了医生来,医生来了后,先询问了一些情况,然后给妈妈打了针,配了药,并嘱咐妈妈这几天要注重休息,之后就走了。这时,妈妈望着我,会心的笑了。接着,我将妈妈扶起来,给妈妈喂了药。这不正是弟子规的体现吗?

《弟子规》还有许多做人的行为规范,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努力,做一个新时期的四好少年!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在这之前,我几乎没有仔细的阅读过整篇《弟子规》,趁这个寒假,我认认真真地学习了《弟子规》,读完之后,感受颇深。

《弟子规》是古圣先贤留下的教诲,至今还影响深远,这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读着整本书,好像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讲到人与人的关系,兄弟之间应该“兄道友,弟道恭”,这样才能和睦相处,在财物上要看轻些,伤感情的话要忍住不说,这样才不会伤和气。朋友之间交往要避免“闻过怒,闻誉乐”,否则就会“损友来,益友却”,而且我们平常要多接触品德高尚的人,如果我们的道德,学问和才干不如他人时,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做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

《弟子规》读后感 篇5

最近,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全文但是360句,计1080字,其基本资料,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规》即据此编写,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这本书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

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明白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职责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职责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里面的资料还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此刻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虽然也有品德课、政治课,却只是背书、考试,过后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

弟子规如何教孩子做人呢?这一段讲的是总的原则,后面还会具体事情具体说。总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能够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这个总的教育原则,到这天也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能够期盼的。机器人能够把全世界的知识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们没有血肉,没有灵魂,因为他们无法做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机器人呢?还是要教育一群人?

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应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摆脱以上烦恼。但是,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不能到达真正好处上的快乐。

《弟子规》读后感 篇6

《弟子规》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之一,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学会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之后,再“有余力 则学文”。

我觉得这本书提倡的做法跟我们现在的学校做法有所不同:首先是“学文”,需“有余力”,才学“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而现在我们根本没有“余力”,光“学文”已经把我和同学们的双休日都给“侵略”走了。看来教育部门也应该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最近才会颁布“减负六条”。

古人还认为,在“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孝悌”的意思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友好相处。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暂且不提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这一点,就说说孝敬父母的礼仪吧!原本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孝顺孩子”,大人们之前也老夸我孝顺,学了《弟子规》,我就觉得比起古人的孝,我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老在做作业或看电视的时候,扯着嗓子叫:“妈妈,给我倒杯水!”按照《弟子规》的礼仪,应该更有礼貌一点,更应该做到:为人子女者应为父母服务。

每次妈妈还在厨房进行做饭的收尾工作时,我总是理所当然地先“吃”为快!按《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我要得到妈妈的“命”才能坐下,当然,这是古代人的看法,现在,不必那么苛刻,所以,我马上作了改进:在吃饭前,我会有礼貌地邀请:“妈妈,快来吃饭吧!”妈妈一般总是说:“你们先吃吧!我马上就好。”“那我先吃啦,你也快点来吃!今天的鸡翅膀好香啊!”去日本游学回来的文文姐姐告诉我,日本人非常讲究礼仪,每次吃饭之前,都要说:“yi ta da ki ma si(我开动了)”,看来,和《弟子规》要求的礼仪差不多,难怪大人们说,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曾认真地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现在比我们传承得还要好!看来,我们这一代人身负重任,要好好学习古人的经典,把精华传承下去。现在,你可以在我家就餐的时候,听到我说:“那yi ta da ki ma si”,这就是我读了《弟子规》后最大的改变。

此外,古人要求的“信”让我觉得很难做到:闹饥荒的'情况下,还要在没人的情况下,在梨树上挂一串钱才肯吃那些梨。我觉得这简直超强悍,如果人们都做到“信”,就不会出现一堆人在街上哄抢人民币这样的新闻了。目前我觉得我还做不到,特别是肚子饿的时候,我总会失去自己的“淑女风范”。

还有“余力学文”的一些内容,平时老师也在提,我一般都当“耳边风”,所以,细细对照,没一条做到的,只能慢慢开始改,比如:“字不敬心先病”——我暑假正开始把自己的字练漂亮;“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我尽量把自己的房间和书整理干净,不至于有人进到我房间,以为误入“地狱”,根本没法走动……

当然,读了《弟子规》,我还觉得自己OUT了。因为这只是古人的启蒙教材,大概相当于一年级小朋友水平,我都十二岁了,才开始“启蒙”,太晚了!所以,我决定用最快的时间,把自己启蒙完毕:暑假我已经背出了《弟子规》,接着我正准备开始“启蒙”《千字文》,有兴趣的你,也和我一起来接受启蒙,以免OUT!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