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童年读后感700字初中【通用三篇】正文

童年读后感700字初中【通用三篇】

时间:2024-05-26 17:33:26

童年读后感700字初中(通用3篇)

童年读后感700字初中 篇1

今天,我读了《肩上的童年》,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文中讲了这样的内容,以作者的童年和作者的哥哥如何尊敬自己的妹妹。例如,每一次去看电影,作者的哥哥曹文轩把自己的妹妹抬到自己的肩上,让妹妹看到电影,自己却淹没在人群之中。还有曹文轩每次从小镇上回来,都会带一些吃的或用的给自己的妹妹。到暑假了,总是带着妹妹去镇上的公园玩。有什么好的东西都会给妹妹的,从不给自己留一点东西。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有好的东西都应该想起自己的兄弟和父母。就像文中的曹文轩一样,当父亲生病了,从千里迢迢的赶回家,照顾父亲,直到父亲的病好了,还陪着父亲。当他的妹妹想看电影,把妹妹抬上肩膀,自己淹没在了人群中。为什么他会怎么做呢?因为他保护自己的妹妹和尊敬自己的父母。

就像曾经有一件事,我正在教我弟弟一道题,我拼命去解释和去教他,他还是不懂,以我平常的脾气早就不教了,这次我忍了忍,还是认真地教了一遍,他这次明白了,还做对了,要是想平时我不教的话,可能会打起来,这样多不好啊,还好我忍住了。

通过书和现实生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让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尊敬自己的父母。

童年读后感700字初中 篇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读了《童年》这本书。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

《童年》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它主要讲述了阿廖沙3岁时不幸父亲去世了, 失去了亲切的父爱,母亲就带他来到外祖父家住。和他们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却也有善良的一面,但贪婪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 也不乏温暖与光明。以外祖母为代表的一些人,以他们的善良、博爱、博学和正直关心着他,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这使得阿廖沙有了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书中的阿廖沙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困苦,但是他从未向困难屈服,而是凭着自己的勇气和信心,成为了一个善良、勇敢、正直的人。而我们再想想现在的学习环境与生活条件根本无法与阿廖沙去相比。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被他们的爱拥护着: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孩子都依靠着父母,比如,有的孩子每天早上去上学,都要爸爸妈妈给收拾好书包,然后再去接送。还比如说,在学校,同学们之间需要互相帮助的时候,有的学生却视而不见,不去理睬。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有一次,同学问我一道数学题,而当时,我有好多道题都不会,她却在我不耐烦的时候,来问我,所以我瞥了她一眼,连理都没理她。但我看完了这本书以后,再回想这件事,我认为自己这么做是错的。当别人很需要帮助的时候,无论你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只要你有能力去帮助别人,那么你就应该毫无怨言的去帮助别人。而我这样做,就是没有爱心的表现,这是我需要改正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与不足,我要以阿廖沙为目标,作为我的榜样,向他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希望大家读了这本书,能够一起带动别人,向阿廖沙学习,学习他的善良、正直、勇敢、坚强和爱心。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他那样的人。

童年读后感700字初中 篇3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