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优秀9篇)
时间:2024-09-13 18:47:38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页是编辑Waner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经典常谈读后感(优秀9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内容导航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经典名著读后感经典读后感 篇2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3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4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5经典名著读后感经典读后感 篇6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7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8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9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
读《经典常谈》谈国学经典斐名中外的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三位著名的系主任,他们轮流坐庄,罗常培、朱自清和闻一多,其中对我个人而言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三篇文章:《春》、《背影》和《荷塘月色》,其他两位大家知之甚少。即便对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知道多少,不知道还有什么作品或者什么精妙。今日读了一本1942年其编写的《经典常谈》,一本大师编写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才领略了大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信手拈来。这是他写给中学生的一本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任何个人的观点的创新创造,却是“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对历史经典的“切实而浅明的导言”。
对于中国的文学经典,虽然每个中国人都度过第一点,但我想有宏观了解的却不多见。既没有人教,也没有人谈。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就是要我们用“科学的选择和阅读方法”,“帮助人们以有效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从浩繁的书海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集成和发扬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阅读经典”,了解经典。中华文字3000年,最早是出现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而在此之前“结绳而治”,“后世圣人”刀笔刻字于牛骨龟甲,用于记录文化历史的开端“卜辞”。传说的“仓颉”或许是“商契”,商民族的祖宗的意思。到了周朝演化为“籀文”(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的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古代文字四种书写方式,契、铸、书、印,对应的不同的材料“骨、铜、简、泥”而异。这是来自于《说文解字》的知识。《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河出图,洛出书”,这是传说的出处。甲骨经火烧断吉凶是“卜”,蓍草数数目断吉凶是“筮”,“筮短鬼长”,古代判断小事吉凶用筮,大事吉凶采用卜。《易经》原来是一部切用的筮书,包含三部分:连山、归藏和周易。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周易》是种哲学,民众的《周易》是种巫术。《尚书》大部分也是卜辞,是当时的“雅言”,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号令,这些号令多成为“誓”和“诰”。平时的号令叫“诰”,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有时叫“谟”。是汉朝人编辑了历史档案,改称为《尚书》,“上古帝王的书”。值得注意的是王肃的《古文尚书》是伪书,伏生《尚书》才是真本。歌谣是《诗经》的源头。
随口唱的是徒歌,随着乐器走的是乐歌。歌谣的词由乐工记录下来就成了《诗经》。“诗言志”,志不是抒情,而是关联着教化或政治。孔子对诗断章取义,诗被用来讨论做学问做人,是要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教化众人。天地君亲师,代表《礼》的三本:天地是生命本源、亲是祖先、君师是政教的本源,礼包罗万象,人情不能忘本。儒家教人和平、教人节制,建立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就要遵守“礼”,叫做“礼治”。“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传说孔子作《春秋》,“尊王攘夷”乃是《春秋》大义。史官记事两个目的:征实和劝惩。《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春秋》三传。左氏重叙事,公、谷重解经。《左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书,要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中庸》传授心法,是儒教道统的根本。韩魏赵三国分晋,田齐代姜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进入战国。六国亲秦抗秦,即是“合纵”“连横”,202年的历史,刘向编纂成了《战国策》,“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史记》《汉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正史”的源头。两书各有所胜,班、马并称。《史记》是通史,记录到汉武,《汉书》是断代,起于高祖终于王莽之诛。
《史记》成于司马一人之手,“文直而事核”,《汉书》成于四人之手,“文赡而事详”,异曲同工,并称“良史”。诸子百家源于士农工商,源于诗礼乐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儒墨老阴,诸子争流;独尊儒术,多亏董仲舒!辞赋最有名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最有名是屈原和宋玉。赋不算是诗,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有韵,但是接近于文。汉武立乐府,调子分为“楚声”和“新声”。楚声成了五言诗的源头。建安三曹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诗。晋代阮籍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唐初仿作乐府,始有七言诗。李白杜甫提升了唐诗的高度。最早的问是商代的卜辞,就是一些简单的句子,最早用于记言、记事和诉讼。文的标准有梁照明太子《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柳宗元、韩愈带领文走上平正通达之路。“顾问不宜说理”,应该“用现在的中国话做文学”。是为记。2019年2月20日星期三
经典名著读后感经典读后感 篇2
在这五月初夏的晚上,我坐在书桌前默默地出神发呆,可有谁会知道,我的大脑却在浮想联翩,高速运转……台灯柔和的光线漫射在我面前一红一蓝封面的两本书上,书名是《200个名人的童年故事》。
这两本书是我自己在新华书店选购的,自买回家后,三个晚上我就看了一大半,书的内容生动有趣,让人爱不释手。讲的是古今中外两百位杰出人物的童年生活。关于他们,有的我早已听说过,更多的是较为陌生或第一次知道,但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他们大多都有一个活泼自由的童年。
在我没看书之前,很难想象,原来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小时候也这么淘气可爱,但转眼一想,无论什么人,不管他取得多大成就,有多大名气,都是由孩子长大的。也许一个人的童年对于今后的未来来说是很重要的,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难怪许多文人、作家那么喜欢深情地回忆童年。
尽管这些人家庭、童年不同,个性、事业也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童年,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将军、科学家、诗人和艺术家。这说明了一个人的成材,在小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因此,现在大人们也不应该用一种眼光和标准去看所有的孩子。
还是书中前言说的好:“每一个天才曾经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可能是一个天才。”和“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完美,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比别人差。”我十分同意编者的话,因为它道出了我的心声。
书看完后,除了得到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名人童年的故事激励和鼓舞了我,让我树立了自信心,内心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说:将来我一定行!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3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 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4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1942年所编写的,六十多年� 文中提及的所有书籍,都是研究古文化学者的首选,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数亿人的筛选,经过时间的蹂躏,依旧能够在社会上,在学术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力的物质,这就是经典,上文所提及这些书籍若不是“经典”,那我真不知哪些书能被称作“经典”了。
几个月前我买了一本《周易》,一直放在书架上,撕开塑料薄膜后,几乎就没去触碰过它,书的表面早已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今天看完《经典常谈》后,我又把《周易》重新拾了起来,抖了抖书上的灰尘后开始了阅读之旅。为何我还愿意去重新去阅读它,此前我一直觉得《周易》无比的晦涩,认为它是古代最难懂的哲学,朱自清在书中对《周易》的讲解,一点点的拨开了我繁琐的思绪,化难为易,攻破了我对《周易》阅读的障碍,朱自清从《周易》的起源讲起,然后阐述了《周易》在各个朝代的变迁,最后把《周易》中最为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了出来,还原了《周易》本来的面貌,从他的语言功底可以看出,朱自清对经典古文的研究十分透彻,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经的我们,阅读古文,匆匆而过,早已忘记了书中的原意,常读常新,没有人能如朱自清一样带领你按图索骥,去寻找古文中最诱人的知识!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5
经典常谈》是巨大的工程,这伟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清先生。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照历史发展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词,文,赋的经典内�
在《经典长谈》的阅读过程中,我不经常被朱自清先生的研究精神,独到见解所感动,也时不时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遭受污及先人,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叶,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历时14年之久,终于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司马迁不轻言放弃,甘愿忍受屈辱,让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艰辛困苦有谁知?
从朱自清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四书”为古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读,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这时候是他们的记忆力金黄时期这个阶段选择进行经典诵读,加强知识积累,会印在潜意识里,能陶冶情操,使心性向善。读《经典常谈》所获的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经典名著读后感经典读后感 篇6
《骆驼祥子》这本书,我去年暑假读过,至今未忘其中的故事情节,这主要是老舍先生精灿的文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介绍一下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以平民出身儿跻身文坛的人之一,而始终保持平民风格,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城市平民生活大获成功者,唯老舍先生一人。我们常见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等,可惜我只读过《骆驼祥子》,且对老舍先生了解甚少,看来我得补习一下空缺了。那今天我就来谈一谈《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叫祥子,之所以书名在祥子前加了个"骆驼"两字,是因为是骆驼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车,所以因此得名,可见起名也有个技巧呀!如果此书定名《祥子的生活》则显得过于直白,毫无生趣了。
老舍先生写文章——平易近人,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像有的作家写车夫是以知识分子来面对车夫,而他是平民对平民,架子放下了,去描写人物的形象就写得真,也容易感动人。
的性格与生活的环境介绍的清清楚楚,语言平实,但又不似白描手法干燥无味,正是文章的精妙所在。
拜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后,给我的感触很深,老舍先生的作品一向都是很真实的,为了打造一个祥子这样的车夫,可见他一定深入地了解过,才塑造了祥子这样一个典型的车夫。
文章一开始写明了祥子是一个高等车夫,他要强,朴实,有自信,剩吃俭用,早出晚归,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又被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终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的一点希望,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
祥子最爱的是车,从没离开过车,而文末祥子竟然连车都不想拉了,便可以清楚地见到他的理想已经没有了,不再追求,对生活已经开始厌倦,祥子的收场是他不要强了,没了干劲,没了理想,对生活的热忠也没有了。
老舍在鞭挞当时社会的同时,也对祥子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当时的人们寄予深深的同情。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7
浩瀚的书海一直延展至天际,终于凝缩成一个点。在宇宙般无垠的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精华凝成一本书,那就是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这巨大的工程,全凭一个人的努力来完成。这伟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清先生。
人有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亦如灵气的人一般,乃浩瀚书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文、赋的经典内� 其中所呈现的内容,有我曾用心通读过的,有偶尔翻阅未曾细细品味的,还有从未涉猎的。朱先生在文中提到,担心一些人以为读了这本书就不必再读书中所罗列的原著了。我倒觉得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正如本书作者的写作宗旨——使经典普及于一般人。
人们若想从经典中汲取一定的营养,对此有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书已将各类经典之精髓一一呈现,读之自然受益匪浅;若是国学的一般爱好者,正能从此书中得些经验,激发一探原著的兴趣——我对其中一些已经粗略读过的著作又提起了再读的兴致,而某部尚未接触过的则已然排入我的读书计划之内,这也应当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若要对其中某些或是所有的经典内容进行研究的,那此书则更能助力研究人员,使其易于把握方向、紧扣主题,无论是研究前的热身、研究过程中的比对,还是研究即将出成果时的总结,都值得借鉴。由此可见,朱先生研究国学经典而凝成的这本精华巨著,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人都会大有助益,真乃善莫大焉!
在《经典常谈》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常被朱先生的研究精神、独到见解所感动,也不时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遭受污及先人、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业,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历时十四年之久,终于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司马迁不轻言放弃,甘愿忍受屈辱,让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艰辛困苦有谁知!
从朱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古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读后感这不无科学道理,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小学阶段即6到13岁,正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进行经典诵读,加强知识积累,将经典内容存入大脑记忆,会烙印在潜意识里,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能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朱子认为,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滋养心根,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从先贤身上所获得的何止是知识,所感受的何止是人格魅力,更有一些永不过时的观念和方法。读《经典常谈》,所获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另外,本书的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全书中也占了相当重的分量。朱先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为我们一一呈现了泱泱诗海中的精华所在,如平仄押韵的诗歌创作方法,用典的优劣,唐代著名诗人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以及一些典型诗作的创作背景、意义、与相关作品的对比等等等等。这些,对提升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学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读过《经典常谈》,掩卷之余,感慨良多。朱先生潜心研究的治学精神,为当代所稀缺;朱先生厚积薄发的学者风范,为我辈所景仰。愿你我在朱先生这位“资深导游”的引领下,能畅游经典之胜境,汲古代圣贤之智慧,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8
近日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该书主要是介绍讲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书的自序上也说这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称作为“国学入门书”。既然能够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可谓不言自喻。这本书的出现也为各个阶层的人群翻阅史籍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 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9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古时的文集就属于后者,非物质化遗产是探究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历史的真实性需要有两样东西,一是文物而是史书记载,只有两样都俱全了,才能证明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当时中国人如此的愤愤不平,端午节伴随国人这么多年,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习俗,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物质丰富,精神贫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节日往往能唤醒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近几年来,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国人在对外的文化输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将《论语》的思想传遍了五大洲七大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底蕴,要想让外国人更多的了解中国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给他们中国的文学思想,国家花费精力在这上面无可厚非,但却有些顾此失彼,在我读初中的时候,还是2000年代初,每天上午的早自习都要自主学习《三字经》,我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古文的学习与研究早已抛之脑后,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的人少之又少,这就如那些曾经靠精雕细琢的木匠活维持生计的匠人一样终究被时代快速的发展所吞噬掉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1942年所编写的,六十多年� 文中提及的所有书籍,都是研究古文化学者的首选,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数亿人的筛选,经过时间的蹂躏,依旧能够在社会上,在学术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力的物质,这就是经典,上文所提及这些书籍若不是“经典”,那我真不知哪些书能被称作“经典”了。
几个月前我买了一本《周易》,一直放在书架上,撕开塑料薄膜后,几乎就没去触碰过它,书的表面早已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今天看完《经典常谈》后,我又把《周易》重新拾了起来,抖了抖书上的灰尘后开始了阅读之旅。为何我还愿意去重新去阅读它,此前我一直觉得《周易》无比的晦涩,认为它是古代最难懂的哲学,朱自清在书中对《周易》的讲解,一点点的拨开了我繁琐的思绪,化难为易,攻破了我对《周易》阅读的障碍,朱自清从《周易》的起源讲起,然后阐述了《周易》在各个朝代的变迁,最后把《周易》中最为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了出来,还原了《周易》本来的面貌,从他的语言功底可以看出,朱自清对经典古文的研究十分透彻,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经的我们,阅读古文,匆匆而过,早已忘记了书中的原意,常读常新,没有人能如朱自清一样带领你按图索骥,去寻找古文中最诱人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