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英语作文 > 英语学习 > 发表英语教学论文【最新3篇】正文

发表英语教学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24-01-21 19:58:5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发表英语教学论文【最新3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发表英文论文 篇1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导师;引路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8-03

一、引言

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人才竞争,把自己的研究生培养成为“勤奋、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每一位导师追求的目标[1]。多年来,本文作者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些探讨工作,并取得了一点成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准确把握研究内容,科学判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合理确定研究目标,严格督促检查。由于严格要求,方法得当,使得研究生取得了较好成绩。每人发表SCI英文学术论文两篇以上,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近三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0%以上被SCI收录,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6.1,培养的研究生毕业时考取博士研究生达42%,并获2009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清华大学的尤驭球先生在一次指导博士生座谈会上幽默地说:“我的主要体会就是:带博士生比带硕士生省事儿”,这句话道出了硕士生培养的难度和重要性。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是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2]。本文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明确培养目标,全方位正确引导

硕士研究生年轻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缺少社会磨炼,比较看重个人价值,思想容易波动,自觉性和自制力不强,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使其明确培养目标,并进行全方位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不受功利与名利思想影响,甘于短期寂寞,树立远大理想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和勤奋苦学的学风。其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与研究目标。为学生制定学术研究指导计划,让学生第一学期就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不但知道自己在三年里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具体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在这个指导计划中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和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掌握专业英语、信息收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分析四项基本技能,并通过要求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实验经验有很大局限性,易判断失误而漏掉一些很重要的实验现象,所以,导师要经常亲临第一线指导,亲自动手,亲自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抓住一些重要的现象,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锻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善于观察的科学作风和方法,提高科研水平。第四,引导学生善于协作与协调。协作协调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3]。平时有意让学生去联系处理校内外有关科研的一些事情,锻炼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协调能力,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启发,共同提高。

三、关心鼓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强调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导师的责任。导师的人品、学问以及如何对待学生都将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导师应该始终把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由于硕士研究生正处在谈婚论嫁的时期,经常会遇到一些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作为导师应该细心全面了解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例如,一位研究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入学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学习成效不佳。通过主动与他谈话,和他探讨学习、生活和就业相关问题,才知道是恋爱出现问题才造成他情绪低落。通过耐心开导,想法帮助他解决问题,鼓励他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之后该生不但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而且变得善于与他人交流,学习成绩优良,学习期间6篇,其中第一作者英文论文4篇,单篇最高SCI影响因子为3.05,并荣获2007年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生,博士后出站后在河南理工大学工作,现已经是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些研究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在生活上要尽力去帮助他们,例如,有一名学生的母亲住院急需住院费,导师知道后设法帮助他解决困难,使他非常感动,也激发了他的学习和科研热情,使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习期间发表SCI英文论文4篇,荣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获2009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博士生,博士毕业获德国洪堡奖学金,现在德国读博士后。

四、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学风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一言一行对树立良好的学风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不断感染学生,真正起到表率作用。遵守时间能反映一个人的作风和精神面貌。在参加任何活动中,导师自己要提前到,对无故迟到的学生会毫不客气地批评,让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与学生约好的事情导师一定要认真的去做,从不违约。平时经常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讲解一些有关的知识,探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和严谨的作风。有时约好与学生一起作实验,甚至需要晚上继续做,我们也会一直坚持到最后。在科研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研究成绩突出,例 如,2009届周伟家同学发表SCI英文论文8篇,获2010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荣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博士生,博士毕业后进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另外,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英文论文的影响因子有很大提高,分别达5.985(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和6.1(Chemical Communications)。研二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很多的实验数据,已经发表出了中文综述论文,并都至少撰写出了两篇英文论文进行投稿实践。

五、把握学科前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写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引导学生要选新的、有一定难度的、属于学科前沿的课题,把握好研究方向,使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这是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前提。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首先就要求导师自己要紧紧跟上最新理论的发展,并要特别注意一些新兴学科的成果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只有在学科的前沿阵地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

2.近三年来,本实验室根据本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以纳米功能材料的仿生合成为研究方向,提出微生物催化绿色仿生合成新技术,利用这个新技术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结构的介孔磷酸盐材料,解决了传统化学法合成的非氧化硅介孔材料稳定性差、难以合成、无法调变其结构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实现了介孔磷酸盐材料的批量合成,合成的介孔材料在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等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引起了同行专家的重视。由于本研究方向属于新兴交叉学科,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有关微生物发酵原理、生物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配位化学、纳米化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跨学科方面的知识。所以,鼓励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扩大专业知识面,深入理论分析,才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互相取长补短,创造学术探讨式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性工作。

4.引导和帮助学生不但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包括与同样方法制备出来的空白样品的对比分析、与不同方法制备出来的同种样品的对比分析和参考文献中的结果的对比分析等。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实验结果,找出其创新点,并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学术写作,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出去,让同行专家们认可。要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一丝不苟,从实验方法的严格性、结论的可靠性以及句法、标点符号、专业名词、格式、结构布局、参考文献等都要严格要求,尤其对论文的每一个结论都要非常慎重,不确定的结论不要急于发表。投稿前至少要修改五遍。

六、结语

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行之有效,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基础上,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徐匡迪。学师风范做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

[2]吴孟超。用一生为理想去奋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6-8.

[3]陈学飞。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02,(4):7-10.

[4]李连。浅谈当好硕士生导师的几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1-14.

[5]薛惠锋。研究生成才需重点把握的四大观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272144,51172132,51042003)。

发表英语教学论文 篇2

Abstract: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es shows that use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in English class is popular. Most students agreed with the use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in English class, and they think that the proper use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save learning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y, the proper use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can promot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ase students' anxiety.

关键词: 汉语辅助;英语教学;社会文化理论

Key words: Chinese aid; English teaching;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37-02

0引言

汉语辅助教学是指在英语课教学中部分运用汉语进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英语教学中汉语辅助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教学界及语言学界争论的问题,其作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仍无定论。但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辅助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多数师生对此持肯定态度。

我国学习者在掌握英语之前,所藉以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主要工具是汉语。汉语作为代表存在事物的符号系统或信号系统,在大脑里是根深蒂固的。由汉语形成的概念最明确,由汉语形成的判断和推理模式也最易于接受。因此将汉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利用汉语与英语的对比,不仅可以提高教学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不断总结、归纳、内化语言规则,进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实施汉语辅助教学,需要对汉语辅助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能够为我们探究汉语辅助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

维果茨基的理论也被称作维果茨基文化心理学或文化――历史心理学,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则被通称为社会文化理论。它不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层面或文化层面的理论,而是一种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1]。该理论认识到社会关系和文化制品在组织人类特有的思维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提供了一个不孤立社会环境而可以系统研究认知的框架。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中介(mediation)、控制(regul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临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搭手架(scaffolding)、私语(private speech)/内语(inner speech)、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以及心理发展研究方法(genetic method)等,这些概念相互联系。

社会文化理论考虑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英语学习的新窗口。本文将围绕大学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教学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有:①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使用汉语辅助?②学生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持何种态度?③学生如何看待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的地位、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参加本研究的受试对象共300人,都是延安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其中文科学生150人,理科学生1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调查开始前,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情况,设计了20个单项选择题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使用情况、学生对英语课堂使用汉语辅助的态度与期望及评价。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五级评分,1=很不赞成、2=不赞成、3=无所谓、4=赞成、5=比较赞成。然后将问卷发放给选取的文、理科学生各150名,回收有效问卷文科148份,理科140份,有效率分别为99%和94%。

1.2.2 数理统计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受试人员对汉语辅助使用情况的反馈和所持态度,对汉语辅助的作用、地位的看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的情况调查

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1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情况比较普遍,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要较少。教师在汉语辅助的使用上文科班要少于理科班;文科和理科学生在课堂上都较少使用汉语,可能的情况是大学英语的课堂环境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师生间及学生间的相互合作都较少,使用英语口语的机会较少的原因。

2.2 学生对使用汉语辅助的态度

表2的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持赞同态度,赞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平均值文科为3.44,理科为3.28。在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平均值,分别为文科3.56,理科3.55。说明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并不赞同和喜欢自己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尽量使用英语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述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在难以完整表述的时候,用动作、手势、表情配合一连串英语句子,能够培养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在教室讲解难的单词、练习、串讲课文和语法的时候,学生期望教师能够适当的运用汉语辅助。在这些关键的时候运用汉语辅助,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某些结构和规则的特点,能够借助汉语辅助使学生掌握英语中的某些概念。

2.3 学生对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使用作用的看法

表3的结果表明,英语课堂上利用汉语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提高英语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节省学习时间。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使学生学习的时候更放松,有助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3讨论

3.1 发挥汉语辅助作用,促进英语教学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通过中介来实现,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英语学习也是一个中介参与的过程。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在临近发展区进一步的发展是通过专家和新手间的协商完成的。二语习得研究一个广泛认同的结论是,中间语的发展必须经过一系列的阶段,不能跨越。实验表明,对临近发展区敏感的、通过协商的中介比不考虑临近发展区随机提供的帮助更有效果[2]。因此,利用社会文化理论的中介概念可以研究搭手架的效果,如何提供搭手架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搭手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而汉语辅助教学就是搭手架。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一定的策略,使用好汉语辅助这个搭手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3.2 使用汉语辅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赞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辅助。使用汉语辅助可以使学生能表达想表达的思想,使用汉语辅助可以更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使用汉语辅助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有助于缓解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焦虑。

母语是在英语学习中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3]。母语是学习者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语言知识,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达到最高水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共同点,让学生运用其掌握的相关汉语知识,来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焦虑越小,学习得效果越好,焦虑越大,学习得效果越差。在英语教学中,完全摆脱母语,采用全英语教学,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当教师语言或教材超过学习者现有水平和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外语课堂焦虑。Nation曾指出,不使用母语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负担,会对外语学习者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使学习者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用母语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知识来帮助新的语言的学习。教师适当利用母语来阐述学习者理解不透、吸收不了的外语信息,可以缓解学习者的焦虑感,同时也能使其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大胆地去尝试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从而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

3.3 汉语辅助的使用应注意适度把握尽管汉语辅助在英语教学上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汉语辅助的运用并不能取代其它形式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并适度把握,并要注意采取适当的策略使之与其它教学手段进行整合,以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并非所有超出学生认知的概念、词语都要用母语解释。有的词语在上下文的理解中起关键作用,用母语道破,可起迎刃而解的作用。母语的提示仅起疏导作用,在教学中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紧张感,让他们的推测能力发挥作用。汉语辅助的目的是把学生从疑团中拉出,再回到目的语中去,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母语解释中去了解目的语词语的深层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汉两种语言没有绝对的对等,用来解释的译语绝不等于原文,还有些意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4结论

本次调查探讨了汉语辅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结果发现:大学英语课上使用汉语辅助的现象比较普遍,调查对象普遍对使用汉语辅助持肯定的态度;认为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节省学习时间。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教师应从整体的活动安排和具体的细节处理两方面人手,适当以汉语辅助做中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建构搭手架,帮助学生成功通过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牛瑞英。《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7.

发表英语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口语 重要性 口语交际

一段时间来,我国高等院校每年进行两次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四、六级全国考试,对促进大学生重视英语、掌握英语起到了很大作用。各大院校对英语教学也非常重视,学生对外语学习兴趣也越加浓厚,应试能力逐年提高。然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却不尽人意,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中,说的能力明显为薄弱环节。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用所学外语的对外交际。因此,加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势在必行。

首先,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十分有必要加强口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说的能力方面,基础阶段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就各种熟悉的话题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在应用提高阶段,说的能力要求:“能用英语进行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作简短的报告,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到高级英语阶段教学中对英语说的能力要求:“能就各种熟悉的话题进行口头交际,能比较自如地表达思想,讲话比较流畅,语音基本正确,语调自然。”按照上述大纲中要求:近几年来除了笔试外,增加了口语测试,这一举措足以证明口语教学必须加强,并迅速有效地提高利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

其次,根据我国国情来看,加强口语表述能力,强化学生走向社会后用外语更好地进行交流这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要。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国改革开放及加入WTO,国际上各个领域之间交往增加,不同文化和语言交流机会自然随之增加。全球化交际已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上急需一大批既懂业务,又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人才。因此,无论是按大纲要求,还是社会需求的反馈,都逼迫我们认清这一文化趋势,应加强口语教学的力度,尽快地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

另外,在与所教过的本科生交谈接触过程中,也感悟到学生们也对口语表达深感苦恼。事实是,他们从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每次考试只考笔试,从不重视口语表达,更不进行这方面的严格考试,练不练口语也不影响考分、升学。对外语口语教学不重视,甚至于没有适度地安排措施。学生学了数年之后,竟学成了哑巴英语,不张嘴讲,缺乏灵活使用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见了外国人只能表面上肤浅地交谈,不能深入、高层次交流。学生本身缺乏这方面培养训练,也自然地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嘴巴越闭越紧。其实,学生们企盼口语交际能力。

加强口语教学,提高学生们口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搞好教学,最关键一点就是校方应重视,安排保证口语教学课时、人力及教材。再就是师生齐动,重视实效。近年来,高校本科扩招,英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都在超课时工作。为了应试,大部分教师忽视课上灵活地组织教学,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搞双边活动,致使学生主动运用英语表述能力难以提高。其实学习语言就是要学习交流,一开始练习讲口语出些毛病在所难免,不应对学生出现错误横加指责,而应多鼓励学生练习口语。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能使学生在交往中多使用英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语言潜能。教师应对学生口语练习多加指导,当好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媒介。如同桥梁一般,把学生与所教的材料架起来,不仅起组织作用,还要在口语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同时要当好教学目标最客观的评判者。

由于语言本身有不断变化的特点,而且常常是以相对非正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应根据客观实际,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就目前情况看,强化口语交际能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一是校领导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口语能力。二是注意教材的选择。其内容应由浅入深,新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是针对学生没有用英语交际的习惯,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积极性,在不同场合都愿意用英语进行交流。四是上口语课时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如把学生划为几个小组,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尽量综合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知识等。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贵在参与,贵在运用,要善于使对方开口讲英语,促成面对面的交流。开口讲英语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要想办法促成双方积极参与、听说并进。

学生们能开口讲英语非常重要,这是起步,但要进行交流,更深层次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既注意语法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语言和文化互为依存,密不可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两大主要功能:认知功能和交际功能。认知功能指人们用语言表达他们对客观世界各种事态的理解和推测;语言的交际功能指人们用语言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相互建立和谐关系,以促进团结、信任和亲善。交际功能正如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在《论交际能力》中指出的那样:“这种涉及语言能力的理论,抽象地论述理想的事物,而未把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其描述的内容。这种能力的获得,也被认为和社会文化特点根本无关,只需要儿童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掌握适当的言语。语言运用这部分理论或许包含特殊的社会文化内容,进行交际。”他还进一步讲道:“从语言行为上的优先经验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的相互依赖关系出发,人们要参与和理解社会生活,从小到大逐渐地学会判断什么是得体的提问方式,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什么、对谁说,又是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说。因此,语言不仅靠运用语言法则,而且还要通过言语行为即语言运用。”在客观上,东西文化差异对交际成功与否有着重大影响。在语言的交际场合,英、汉两种语言往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双方交往时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所以,在交际活动中应注意考虑语言的文化差异存在,得体交流,以使交流达到讲话人的预期效果。

就目前不少高校的英语教学实际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仍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高校是新生入学后学两年英语,通过四级之后就停止外语教学。即便有些院系接着上专业外语也只是注重阅读,不讲口语。有限的英语教学时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种状况,对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极为不利。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输送相关信息,使之在学习英语语言法则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背景,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只有把两者结合好,才能真正拥有对英语的使用能力与交际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同时要注意利用学校英语教学资源相对较好的优势,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口语交流,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

[2][美]海姆斯。论交际能力[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