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文体 > 写景作文 > 关于南方的冬天作文5篇正文

关于南方的冬天作文5篇

时间:2022-01-04 17:45:20

冬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可能只是寒冷、残酷和光秃秃的形象,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冬天的美景!特别是南方的冬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南方的冬天作文5篇精选,欢迎阅读分享。


更多“冬天作文”的相关文章推荐【↓ ↓ ↓ 】

 冬天作文高中通用

冬天话题作文5篇合集

冬天的早晨作文700字5篇

冬天来了优秀作文10篇

关于描写冬天作文5篇


南方的冬天作文1

很多南方人向往北方雪国的风情,但我却觉得南方的冬天同样能给我们带来非同寻常的感受。

每到冬日,梅岙的梅花就会迎着寒风怒放。一株株梅花亭亭玉立,展现它独有的魅力;一缕缕淡淡的梅香,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们驻足观赏。在严寒的冬天里,她是多么得引人注目啊。若站在山脚下,你会觉得那是天上飘落的红色朝云,是雪地中燃起的熊熊火焰,是冬姑娘那颗血红的灵魂。不信你去看,那夺人眼球的梅花啊,将会给你带来一份刻骨铭心的感动。

你若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前行,便会发现家家户户的平台上、院落中都会架着一根竹竿,竹竿上晾着那香飘四溢、色泽诱人的腊肉,或一字排开,或三三两两地晾几块。这时,你肯定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眼里充满了期待,希望那香喷喷的早点出炉,好尝上一口啊!还有路旁那一个个胖乎乎的瓯柑宝宝们,会静静地等着你去品尝那先苦后甜的独特味道呢。对美食的期待,会让你觉得南方的冬天确实有点不一样。

但最与众不同的,恐怕是南方那少有的雪花了。那大概是前年的一个课间吧,雪花突然降临了,我们欣喜地跑出教室,心情比过节还要兴奋。同学们有的跑在雪中,去拥抱雪花;有的伸手去接雪花,把雪花放在嘴里,尝了一尝;有的把伞倒过来,去接雪呢……这时,我们便感到快乐装满了我们的心田。

瞧,南方的冬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五彩斑斓的心情体验啊!

南方的冬天作文2

半片黄叶落下,我听到一丝生命枯萎的声音。是的,雁子又要南飞了,树杈上又只剩下了枯枝,泉水渐渐干涸,寒意悄然袭来,这一切都告诉我,冬天到了。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的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末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站在户外,轻轻的嘘一口气,一团白雾裹着一份温暖袅袅升空,在半空中伸展,氤氲,半晌又汇入了干冷的空气。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有破灭了,消失得轻悄而又平静,仿佛从来就不曾有过,又恍惚有过这末一份特别的湿润。小澍长成大树,到了冬天便成了老树,老树枝桠交错,只有几片稀稀落落的叶子点缀着生命的痕迹。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的失了神采,半卷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和倓叶,仿佛悄悄的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倘若再来一场冷雨,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

南方的山向来不如北方的高大巍峨,到了冬日更失了往日的润朗,之留下了略带灰蒙的身影悄然耸立于天地间。默守着一份寂静。倘若在北方,来一场大雪,将群山覆盖上一层苍茫的白色,那有是一副磅礴的好图景,巍芒间孕育着新的希望。只可惜南方无雪,如同土丘半散漫开的小山零零落落的点缀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山间便只剩下松柏苍翠的影子,但之绿色都如同带着一层霜,淡绿中隐隐的泛出青灰。远望去仿佛被飞扬的尘土覆住了。

站在江边,这才发现昔日里的天堑而今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灰链,昔日里浪拍千石的江畔现下已是波澜不兴。江水仿佛被冻住了,连东注的流速都似乎被停住了,一切都现着一片死寂。

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天地间唯存单一的灰蒙。这种萧条的氛围充斥了万物,一点一点的抽走了它们生命的活力。

身于此,只有寄情于窗前,遥送上一瓣心香,盼望能有一丝新绿破土,寄来春的希望。

南方的冬天作文3

似乎,农民们热爱的秋天已经离开了大地。似乎,南方的冬天已经渐渐到来了。

南方的冬天,不会像北方的冬天那么寒冷,只会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南方的冬天,不会给大叔铺上一层雪白的皮袄,只会让树叶飘落在肥沃的泥土里;南方的冬天,不会给马路铺上一层雪白雪白的地毯,只会让马路多了一些汽车的喇叭声和人们的喧嚣声;南方的冬天不会……记得,南方的冬天唯一缺少的就是雪,北方所特有的雪。南方的冬天从来不会下雪的,所以,南方的冬天并不像北方的冬天那么寒冷。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温柔多了,永远不会带着严寒把小草们逼得枯萎、死亡。

我并不怎么喜欢冬天,不为别的,就因为太冷,让我觉得这原本奇妙、活泼的世界变得那么僵硬无力,整个世界都木木地闭上了双眼,安静地冬眠。立在窗边定眼向窗外望去,树上的叶子虽没有掉光,但树木却显得如此憔悴,街道上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偶尔听到几声大笑,但仅仅一秒不到,瞬间万物奄奄一息。这时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和喇鸣声,再大也唤不醒这沉睡的一切。

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冬天的过去,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南方的冬天作文4

我不是很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太冷了。

不过,我们南方的冬天还不是太冷。

我是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我们这里几乎不下雪.从我出生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过雪呢。

到了冬天,我们小区的树还是碧绿的,花也开得很香.花的颜色可漂亮了,有红的象小朋友的脸蛋,白的象雪,紫的象水晶.....

周末,这里就是我们小孩的乐园.一大早,我们就不约而同的走到花园,开始做游戏.我们先划石头剪子布,谁输谁就当老鹰,然后老鹰就来抓小鸡了.小鸡被抓住后就接着当老鹰.有一次,我被捉住了,就当了老鹰去捉小鸡,结果我一只手抓一个,心里好开心,一直玩到吃饭,最后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南方的冬天作文5

我出生在南方小镇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文人,所以家中也有藏书及名人字画,其中描写江南的居多,对于南方各地的风土人情,我也略知一二,所以对于南方,我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但至于北方吗,我也去游历过几次,但是映象模糊,不记得什么了,直到一年冬天,我才深刻了解到了北方,尤其是北方的冬天。

那一年,我寄居在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家,按辈分他应该算是我表叔,就同我一起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内。

在秋末冬初时,北京就开始下雪了,但在南方,雪根本是没印象的。在第一场雪过后,天气也越来越冷了,而且干燥的很,我想老天是在孕育一场更大的雪吧。果然没错,这场雪终于在一天早晨开始落下来,我和表叔就在屋里呆着,雪越下越大,也不知什么时候,只听见轰的一声。我从窗户往外看,由于雪的缘故,看不清楚,只是听见外面有人在喊雪把树枝压断了,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雪停之后,便打开了门,雪确实挺大的,而且大得让人吃惊,我看了看那压断的树枝,很粗。听表叔说,这在北京城也算是大雪,而且也极少有,恰逢被我赶上了,也不知何时还会有如此大的雪。

我想,下这么大的雪,外面的雪景也应是美的,于是萌发一个念头,想去看看银妆素裹的皇城,所以离开了院子,独自出外走走,因为在夏天看够了绿色的皇城,所以在冬天,皇城有些变了,枯藤缠绕着古树,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雪,看上去像樱花的盛开。走在古老的石阶上,看着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心中不免有些感伤,看上去这冬天的皇城有着萧条,没有生气,冷清的很。感伤到这里,心中不免有些想家了,于是来到一座公园内的草坪上,拨开厚厚的积雪,平躺在上面欣赏着北方冬天特有的天空,天空是淡淡的篮中带着苍白的云朵。天又开始下雪了,我起身来到园内的亭子来避雪,在亭上,零星的撑伞的行人,走在每天重复重复又重复的走的水泥道路上,每天都做着单调的同样的事情,人生不免就有些空虚了。

我回到屋里,发现表叔在家,便对表叔说了我的见闻,并说出我对北方冬天的看法——那就是萧条,表叔并不赞同,他要我认真的去体会一下什才是北方的冬天。我并不知道北方的冬天除了萧条还会有什么,就这样糊里糊涂的就来到了地坛。我读过史铁生的散文《我于地坛》,知道了地坛的荒凉,我看着地坛的建筑,剥蚀了的阿古殿檐头,几根淡推了炫耀的朱红的腐朽的柱子和那浮夸的玻璃。我再也不愿看见萧条的景象了,准备离开时,一棵古树上黑色的物体将我的步伐止住,我现在清楚的记得到是一个蜜蜂的蜂巢,我才了解到了并且是真正的了解到了北方冬天及感悟到这棵树的伟大,在它的垂死之际,还不忘感受它的一生,并且敬畏生命,让新的生命取代自己的地位,延续着生机。

北方的冬天是伟大的,因为它伟大的铺上积雪,让来年的春天更加多彩,在春天,我想看看那棵大树会不会被北方的冬天赐予而发出新芽。

由于春节的临近,我离开了北京,我对表叔述说着我的遗憾,那就是我想看看春天里的那一棵有蜂巢的树。但是没有办法,只好带着遗憾走了。

回到了南方,冬天依旧没变,依然是那么绿,绿的竟然让我觉得乏味无趣,春节过后,我收到一封信,里面有张照片,这才弥补了遗憾,蜂巢依然在上面,依然还有雪,我想知道它是不是接受了北方冬天的恩赐,我仔细看着照片,发现上面有些绿点,很小很奇怪……

关于南方的冬天作文5篇相关文章:

★ 关于南方的冬天作文

★ 关于描写冬天作文5篇

★ 南方的冬天作文

★ 描写冬天景色的作文5篇

★ 南方的冬天小学作文400字

★ 关于冬天的作文400字:南方的冬天

★ 描写南方冬天的段落

★ 冬天的美好初二学生描写作文五篇

★ 小学生五年级描写冬天的作文六百字

★ 描写家乡的冬天作文400字5篇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