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优秀2则优秀4篇正文

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优秀2则优秀4篇

时间:2024-06-10 14:46:15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如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4篇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优秀2则,仅供借鉴。

关于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 篇1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宋应星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也被刷上热搜。

节目中提到的《天工开物》,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则拥有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此语出自《天工开物》正文首卷《乃粒》,大意说,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

《典籍里的中国》将时光的指针回拨,在明朝万历年间,年轻的宋应星一头扎进稻田忙碌着,期待“五谷丰登,物阜民康”,他立志要写成《天工开物》,总结实用之学,使之流传后世。

在屡次科考不中的逆境里,宋应星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记载下来,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晚年,他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福泽百姓。

在《典籍里的中国》里,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院士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故事临近结尾,年逾古稀的宋应星看到了袁隆平研究出来的高产杂交水稻,激动不已;而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令观众潸然泪下。

热爱科学的少年

节目播出后,许多人重新认识了宋应星这位科学家。他天性豁达,但人生特别跌宕起伏。

因为聪明,他很小就与哥哥在家塾中就读,后来拜在一位举人门下做学生,颇得老师及长辈的喜爱。年纪稍大一些,顺利考入县学,熟读经史典籍,尤其推崇张载的“关学”。

从阅读内容来看,宋应星真正做到了“杂学旁收”,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甚至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科学类的书籍也很感兴趣。

虽然很喜欢安静地读书,但他在生活中基本能做到诗与远方兼顾,喜欢音乐、写文章,空闲之余会与好友出游,饱览风景名胜,一边赋诗留念,一边纵论天下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宋应星的少年时代,那大概是“顺风顺水”。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跟随兄长,来到省城南昌参加当年的乡试。

这次考试,有考生一万多。他的考试成绩也不错:全省第三名。其兄名列第六。

但这之后,他参加了6次科考,均以失败而告终。大概是心太累了,宋应星不再惦记着参加科举考试,选择成为彼时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

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典籍

算起来,宋应星这次的任教时间不过短短三四年,但却是他重要的人生阶段,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发表于此期间。

闲暇之余,他决定写本书,捡起当年的梦想。

宋应星整理昔日科考路上的见闻,又查阅本县所有的文献记载,还去外地考察各行业的技术。除了整理收集资料以外,他还画出了很多设备的操作图。

花了数年时间,这部书才完成,取名《天工开物》。该书最终在宋应星好友涂绍煃的支持下,得以出版。

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兵器、火药、纺织、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宋应星对上述技术经验进行梳理和概括,令它们成系统、有条理,更易于流传。

比如,书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亦有“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难能可贵的是,他坚决驳斥鬼怪迷信之说,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科学方法。对未经亲自检验的事物和现象,也不会随便下断言,十分严谨客观。

这种对待学术的严格态度,一直持续到《天工开物》正式刊行。据说,初稿中,原本有“观象”和“乐律”二卷,但他后来认为这两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

“它是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典籍”,对这个评价,《天工开物》当之无愧。

科学精神,传承不息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还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经历科考落榜的失意,宋应星没有消沉,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从这个角度说,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所言:“每一次都落第而返,但对宋应星而言又是满载而归”。

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节目中的一个细节: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心心念念的“乃粒”,宋应星既惊讶又欣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天工,人其代之”,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仍然在读《天工开物》,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依然传承不息。

【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优秀2则】相关推荐文章:

关于中秋节的名人故事素材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素材

笔尖流出故事作文素材 关于笔尖流出故事的优秀作文

诚信身边的故事 关于诚信身边的故事作文素材(五篇)

宋应星人生经历感悟作文 篇2

明代的宋应星本想通过科举入仕,可是多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他改变了人生方向,将目标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领域即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最终经过长期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他写出了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成为名垂青史的科学家。

好一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初看,宋应星的成功似是偶然;细究,却有其必然。世间没有无因之花,任何结果都有其原因,正所谓花开皆有“因”。那么,“因”在何处?

花开有“因”,“因”在兴趣至上。宋应星一直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感兴趣,在准备科举考试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没有完全埋首于四书五经的书本之中,而是借赴考出游的机会,深入田间、酒坊、染坊,调查了解各地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新式机械,并作详细记录,即便是一次次考试失败,也未打断这份爱好,可谓不忘初心,兴趣至上。更可贵的是,在宋应星的时代,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是正途,也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通行之道,他却花大量时间于“闲事”,可谓有些离经叛道,然而,正是这种“离经叛道”的初心与兴趣,奠定了他日后事业的基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向上的动力。宋应星对科技充满兴趣,才不惜辛苦,遍访各地;也因为兴趣,他才能将功名抛在一边,去从事这个不能给他带来功名的学术研究;还是因为兴趣,他才能在寂寞的学术研究之路上行走数十年而不觉辛苦。如果不感兴趣,他又怎能去从事毫无名利的学术研究呢?又怎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呢?

花开有“因”,“因”在校正航向。人生的航向很多,能不能到达彼岸,那要看航向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在一条错误的、不适合自己的航向上挣扎,挣扎得越久,则离彼岸越远。科举的多次失败,已经证明科举入仕之路不适合自己,硬要在这条路上走,不过是多几次失败的记录。正因如此,宋应星决意放弃科举之路,校正人生航向,回到自己的初心与兴趣上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实践证明,宋应星重新选择的人生之路更适合自己,而他选定新的人生之路后,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地向前迈进。正是这次转向,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

这种转变人生航向而获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张文举若不放弃并不擅长的小说创作转而专攻硬笔书法,怎能在硬笔书法上占有一席之地;杨振宁若不从自己连连出错的实验物理转向理论物理研究,怎能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摘取诺贝尔物理奖;蒋雯丽若是安心于当个小工人,而不转向自己一直倾心的影视表演,又如何能使自己的人生如今天这般耀眼……

人生,有时需要你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想想追逐的目标。若只顾一路狂奔,却是南辕北辙;目标看似光华灿烂,也许是杯弓蛇影——岂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些“北漂”“南漂”的“空巢青年”,怀揣梦想,在那喧嚣的路上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们多数人何曾想过这条路是不是适合自己?目标本是南柯一梦,他们几番撞破南墙却不回头,幸耶?悲耶?何不校正一下方向,路也许就更好走?

花开有“因”,“因”在锲而不舍。选对人生航向,只是成功的起点,并不意味必然成功。要想成功,还必须有锲而不舍的韧劲,专劲。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首先,在准备科举的十多年里,他没有间断过到各地考察,可谓韧劲;他深入田间、酒坊、染坊,脚步所及10多个省行程上万里:访问,调查,记录,画图,可谓专劲。其次,他绝意仕进后,又花了十余年时间对笔记进行整理补充,这需要忍受多大的寂寞,付出多少辛苦?这,不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没有他十余年的考察记录,没有他十多年的整理研究,哪有《天工开物》的问世?正是这种常年累月的坚持,使他最终登临人生绝顶!可见,锲而不舍的恒心,对于成功是何等重要!

反观当今学术界,一些人心浮气躁,缺乏“板凳需要坐得十年冷”的定力与耐力,为求名利,学术研究粗制滥造,论文东拼西凑,他们早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科学严谨这些基本素养抛之九霄云外;甚而还堂而皇之抄袭,造假,不以为耻,成为坑蒙拐骗的“学术”骗子,这些人缺少的正是锲而不舍的恒心,对照400多年前的宋应星,不觉颜面尽扫吗!

有兴趣,才能有动力;走对路,才能才尽其用;能坚持,才能凌绝顶。宋应星的人生选择,天下之人当佩之!鉴之!

【宋应星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精选2篇】】相关推荐文章:

人生作文高一1000字 感悟人生话题作文

人生美文感悟人生-感悟人生的美文五篇

大学生打工的心得体会-大学生打工经历及感悟

宋应星人生经历感悟作文 篇3

世界名著《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六次科考屡屡受挫,从此决定从事学术研究,从此名垂千古。有人说他是万分之一的偶然,是不幸中的万幸,才成功的。而我认为,如果他不是灵活变通,熟读百家著作,细心观察记录,就没有今天的《天工开物》,所以转变思路,夯实自己,坚持不懈,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

面对人生失利,有时我们需要学会变通。试想,如果宋应星坚持科考,第七次第八次甚至二十次,也许一生无缘官场,碌碌无为,也许会成功,怕是也落得如范进一样的下场--------所以,人生在于尝试创新。常言道:“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只把自己困在死胡同里?宋应星就学会取舍,决定从事学术研究,最终功成名就。

里尔克曾言:“满怀信心地站在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面没有夏天到来。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走来。”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若不是宋应星之前饱读名家著作,细心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他在决定放弃科考人生迷茫时,是没有资本转攻学术研究的。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还是为乡村教师时,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如若不是他先前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又怎么会培育出杂交水稻,使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远离饥饿呢?我们高考亦是如此。若没有寒窗苦读12载,谁又能取得满意的分数,进入理想的大学呢?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经验都曾被平庸磨练,我们看到聚光灯闪闪发光的成功,都曾在无尽的黑暗深渊痛苦挣扎,所以,在机会未来临之际,只有不断磨练,夯实自己,才能等到机会来临时,好好把握它,绽放自己的光彩,成为成功道路上的铺路石。

反观当下,浮躁的青年人一心只想急功近利,年少成名,成为人生赢家。可往往机会来临时又抓不住,还怨天尤人,说自己“生不逢时,满腔抱负难以实现!”实则不然,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资本没有底气去把握时机。

新时代我们,生逢其时,又肩负重任,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自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为祖国的长明灯添一点油。

关于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 篇4

宋应星主张减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呼吁罢除军界、政界中的贪官污吏,代之以廉洁奉公,一心为国的清官。使工农能获温饱,商人能有利可图,贫士有获得科举入仕的机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各安其业。然后,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养兵练武,则国运也许会有救。书中有许多精辟思想:譬如认为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增加社会财富就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来提供丰富的劳动产品。宋应星的这种财富观为经济学原理做出了贡献。由于《野议》在一夜之间写成,所以在文字上略逊一筹。宋应星同时又整理发表了他的自选诗集《思怜诗》。《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

《思怜诗》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看法。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型人物,分别给以褒美和讥讽。他继承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诗论传统,主张写诗应当揭露时政弊端,反映社会现实,并且给人以启迪和教化。宋应星还著有《画音归正》《原耗》二书,可惜均已失传。《画音归正》是讨论音韵、乐理的作品,与《乐律》的内容相近。《原耗》万言,除与《野议》有类似内容外,还谈到桑麻、绵葛等“小”事。

公元1637年,宋应星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天工开物》。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首写了一篇序,序中说: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伤哉贫也!欲购奇(购买奇书,奇器)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在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