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日记 > 民情日记500字以上6篇正文

民情日记500字以上6篇

时间:2022-09-30 09:28:45

虽然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看不起他们,如果没有他们一年到头风雨无阻的辛勤工作,哪来今天漂亮壮观的高楼大厦,他们不应遭到鄙视,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是我们建筑工地上最可爱的人。每日一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1

随着炎炎七月的来到,北方地区也进入了雨季,近期持续性降雨天气给广大村民们的农作物带来了生机,老乡们都很高兴。当然,这样的天气也给居住在陈旧房屋的村民们带来了威胁,泥淋的道路使村民们出行相当不便。为避免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我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开始对每个自然村进行雨季防洪防汛排查工作,大力宣传防汛减灾知识,减少雨季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安全度过汛期。

今天一天都在村里入户走访排查安全隐患,下午5点多的时候接到后营村村民池振华的电话,其家门口因降雨量大,排水不畅通,导致积水严重,池振华和郑振华两家人都出不了门,雨水已经上了郑振华家院墙的三分之一了,并且现在还在持续下雨,怕院墙承受不住导致塌陷,希望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能给与帮助。我接到电话后马上组织驻村工作队前往现场进行了查看,随后组织大家挖出水路线,整整80多米的出水渠在大家一个多小时的奋战下终于挖好了,大家又开始忙着排水,在晚上七点多的时候池振华和郑振华家门前的积水已被清理干净,郑振华家的院墙安全也得到了保障。村民池振华握着我的手说:“真是感谢你们,我自己腿脚也不好,自己得弄到什么时候啊,你们下乡干部真是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看着队员们全身都湿透了,我心里感触良多,队员们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真真的打动了广大村民,我坚信以我们每个人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为民解忧的朝气一定能把各项工作都圆满完成,真正的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

民情日记2

用过中餐,我们直接前往住地,滩头村杨家湾组。杨家湾组离洪江城区虽然只有六公里,但在海拔700米的高山上。一车宽的山路,弯急路险。一边是崇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深渊。车外山青树翠,但大家的心揪得很紧,不敢向外张望。对长年居住于此的村民而言,大抵也是同样感受。半小时后,我们安全抵达杨家湾,十几栋古朴木屋散落在空旷的山谷。滩头村虽然去年已经整体脱贫,但看到这些简陋民房,知道他们还是比较贫困的。

车停下来,没有迎接的山里村民,没有陪同的县乡干部。几位一同上山的村干部没有顾得上寒暄,直接将我们引入住户。我们九人分住四家,我和另两位住周基发家。周家四口人,一栋半木屋。之所以有半栋,是与弟弟共同继承了父辈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栋木屋,两家合居,共厅共厕,相敬如宾。去年儿子结婚,家里花尽积蓄,新建了一栋两室一厅的小木屋。儿子儿媳过完年外出打工,我们便借居于此,两个住楼下,一个住阁楼。到了周家,家里没人,一条黄狗狂吠不停。在屋旁干活的老周夫妇赶紧回到家里,为我们铺好铺盖。看得出,老周对我们的到来很是欢迎,但也有点拘紧。

要让群众把咱当亲人,咱得先把群众当亲人。我们同老周聊起家常,话匣子一打开,彼此心里亮堂堂。不到一小时,大家相熟似故。就连来时狂吠的黄狗,也把咱们当成了主人。大家进进出出,小狗不吠不叫,还摇头摆尾,十分亲近。

民情日记3

住在杨家湾,醒得特别早。不到五点,鸡鸣狗叫,此起彼伏。在这和谐的动物交响曲中,早早起床,出门散步。顺山而下,步行二公里,遇上一位老大爷。他背着几株青菜,赶着三头黄牛,往山上缓缓前行。我立马改下山为上山,与大爷同行。老人姓周,八十一岁,身体健朗,住在山下,今早上山走亲戚,顺便将邻居家的牛带到山上,自然放养。

周老告诉我,现在农村政策好,扶贫有钱,贫困有助,无劳家庭有低保。他每月有100元的生活补助,逢年过节还有慰问品。我问,“病了怎么办?”他说,“治病可报销”。问到家里的情况,老人直言不讳。老伴与他同岁,四个小孩,三个女儿嫁到外省,儿子又有一子两孙,四代同堂。周老说,家里虽然人多,但只有两个老人住在村里,儿孙们全家外出,异地打工,聚少离多。虽有两栋房子,但长年空置。“想不想孩子”,我问。“很想,天天想”,周老回答十分干脆。

不知不觉,老人到了通往亲戚家的小路。站在交叉路口,我向老人道别,祝他幸福安康。看着老人孤单前行的背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了一份工作,为了生存发展,农村的年青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们,农活自己干,衣食自己做,没人说话,没人照顾,生活孤苦。让留守老人拥有一个温馨愉悦的家园,让他们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这已不是一个家庭问题,是一个社会课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那些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祖辈父辈们不再孤苦廖寂。比如,可以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机制,让进城农民的父母也能一同进城,一起生活;可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话有倾听,衣食无忧。

民情日记4

袁家盘组比杨家湾组,海拔更高,山路更险。那里住着几位贫困户,我们坚持去看望。从杨家湾出发,开车师傅一路小心翼翼,花了整整四十分钟才到袁家盘。在乡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邓长富家。屋顶在危房改造时已换新瓦,但从那黑乎乎的木体墙上还是可以看出这栋老旧房子的历史沧桑。

看到家里来客,邓老披着一件棉衣从屋里蹒跚走出,外表看起来十分虚弱,但掩饰不了内心的强健。邓老说,他86岁,60多年党龄,曾任滩头村十多年的支部书记。听着邓老这么一说,大家不由肃然起敬,围坐在邓老周围,请他讲入党故事。解放前,邓老就加入了共青团、农协,参加过土改;解放后担任过村支部副书记、书记,大跃进时被免职,后来又恢复了支部书记职务。说起过去的岁月,邓老激动地说,在村里工作,他没有拿过集体一针一线;被免去职务,主要是自己不识字、没文化。邓老的坚定和淡定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党、经得起检验。

说起家境,邓老略显悲伤。继子长年在外,一年难回几次。八十多岁的老人,和老伴相依为命,自己养着自己,生活非常清苦。邓老的事迹让我心存敬意,但他的晚年让我心怀忧虑。我们给邓老送上慰问金,反复叮嘱同行的乡村干部,要经常到邓老家,及时帮助老人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从邓老家出来,我有一种释怀的感觉,但又陷入了深思。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今后更多农民可以不离土不离乡发家致富,更多老人可以在家与儿女们共享天伦。

民情日记5

17日上午,4小区92栋131号居民李瑞江、李瑞萍来社区反映:92栋121号李华家在污水管道处私设卡子,使自家卫生间污水排放不畅,去广原物业站反映几次均未解决,与121号居民协商几次也协商不通,希望社区出面解决。

我接案后与罗永刚、张新龙立即跟随李瑞江到楼栋单元调查了解情况。经过3天的连续楼上楼下逐户走访,将情况彻底摸清。原来111号居民家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每次堵塞111号居民就主动找楼上几家协商,共同集资疏通,但多次碰壁后,自己一怒之下出资疏通下水管道,并让维修师傅安装了“卡子”,后续二楼、四楼居民分别也在自家下水管道处也安装了“卡子”。了解了具体情况后,考虑到居民的共同利益,及现实情况,为了尽量维护大多数居民的利益,我立即召集调解小组成员开会研究,最终形成两种方案:方案一:说服一、二、四楼拆除“卡子”。方案二:说服131号居民李瑞江做出让步。随后我积极行动起来,再次找到李瑞江,稍之以礼,动之以情的沟通说服,经过3次的沟通说服,李瑞江最终同意自己疏通自家被堵下水管道,并将自家下水管道处安装一个“卡子”。至此一起邻里纠纷得到解决。

事后,我利用回访的机会,又将相关几家人召集到一起,宣读了小区居民文明公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小区居民文明公约,维护好下水管道的畅通,做和谐邻里。为争创平安和谐社区尽一份力。

民情日记6

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推进乡村振兴?这些天,我们一直在思考。下午四点半,我们在村部召开滩头村乡村振兴座谈会。

大家结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从不同角度为滩头村发展献计献策。我长期工作在农业系统,滩头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我首先发言,提了三点建议,一要做好林下经济、农旅一体、农业升级三篇文章,二要推进生产与生态、集体与农户、挖掘资源与引资引智三个结合,三要着力解决土地利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三大瓶颈。尹健同学结合在中南林科大工作的科研优势提出,“滩头村要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林下产业,重点做好竹文章、做大竹产”,自愿为滩头村林下产业做好宣传、作好规划、搞好技术培训。刘五星同学立足滩头村的产业基础建议,“做足竹子、做透园子、做够院子三篇文章”。对滩头村知之甚深的罗国宇同学说,“把老乡资源和外出务工青年用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加强留守人员技能培训,长远发展要解决农村青年人才缺乏的问题。”

“诸葛会”上,大家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说出的是掏心话,献上的是“金点子”,描绘的是滩头振兴图。我有理由相信,滩头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