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10篇)
时间:2022-11-12 18:06:13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内容导航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2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3《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4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5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6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7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8《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9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10《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
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
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
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2
看了电影《孔子》后,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时侯人的打扮和现在的人不一样,男人都梳着一个发髻,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那时侯的字都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碰到水,字会慢慢消失。而且竹简很重,要用车子来搬运。比较起来,我们现在写字读书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在鲁国当官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敌人都非常怕他。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干。
在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路上,他们受冷受饿,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保护好自己的书。在回鲁国的路上,地冻天寒、大雪纷飞,装满书的车子突然翻进了冰窟窿,弟-子颜回不顾寒冷,跳进了进去,书被救回来了,颜回却失去了生命。
孔子还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礼。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战场上被敌人围困的情况下,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和我们现在的差别很大很大,但是要读书还是没有变的。很爱看。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3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所选取的一些故事单元也比较吸引人,孔子由中都宰而大司寇,进而代国相;夹谷会盟,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叛将陷都,镇定自若,救大厦之将倾;堕三都,三桓掣肘,功亏一篑。比射艺夺兵符,守周礼以身作则,机智辩勇救家奴,一把古琴弹得如痴如醉;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弟子颜回、子贡、子路、冉有性格各异……,影片中有东周诸侯争霸的宏大战争场面,也有子见南子时说的“爱德如爱色”的观众笑声,让我们有幸对两千年前的这位君夫人想象一番,周游列国,或许也只有这位君夫人才算得上是知己,因此对君夫人的离去心中不禁惋叹,也客观上调节了下半场故事的节奏。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4
一个懒散的下午,一部经典的电影,一位传奇老者,半世颠沛,看尽世间疾苦,半世官场,体验勾心斗角,一生一世,坚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爱人的圣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这便是人们对他的理解。
我们只知他被人们推上儒圣的高度,却未知其所经历的艰辛苦难,我们只知他满身仁义道德,却未知其所思所想。我们只从古书中了解到他所做的伟大的事迹,却忘记了即便再伟大他也只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所思亦有所想。我们只知其伟大,未知所付出的艰辛。
他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在他赢得一些功绩后,不曾骄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师,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使得我们深思。
最为讽刺的,便是他游历各国时,向路人询问渡口方向,路人们却只是反问道“他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吗?怎么连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过他也是个人?
最让我敬佩与迷惑的是他周游卫国时,卫国国君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种丰厚的条件,他都全部拒绝,并选择离开了卫国。我敬佩他的所作所为,却疑惑为何不接收极大的利益,选择了带着众弟子们游历受苦。
最觉得他做法有误的,是他放下一切,周游各国,弟子们跟随他受苦,他考虑过弟子们的想法,关心过他们的安全,但却未能带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过于他教出的弟子,当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说要等他回来接回夫子,可最后却做了把夫子逼出鲁国的,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后再见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为了一个家奴,不惜与势力极大的家族对抗,为了救回颜回,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颜回的身体,虽然只是改编,但足以见得,哪怕圣人也有人类最基础的情感。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他还是那个孔夫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已无人记得,但他带给我们的,却无法忘记。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5
电影《孔子》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跟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跟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是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6
《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弗洛伊德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7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2小时,一个20xx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电影也将孔子所通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著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电影是非常的难拍,弄得不好,难免说教,孔子是个圣人,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他是圣人,巍峨耸立,为万世师表,但在观看电影之前最担心的是电影流于说教,幸好导演的功力加上几位大牌明星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尽可能的逾越了此类古装片的'“台词槛”,既未戏说,又轻松诙谐。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8
孔子,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也只知道他大体的一些作品和事迹,《孔子》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9
影片的开头是伴随着悠扬的铃声开始的,让人不自觉的就想到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习惯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封制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分封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逐渐瓦解,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形势,诸侯国不再遵循周天子,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而孔子,从小就在礼乐的熏陶下成长,自是不愿大好的周王朝如此衰败,礼乐从此没落,于是他青年起,就发誓要实现礼乐仁和的梦想。
该影片按照一生回忆的方式展开,开头展现了孔子白发苍苍,而他礼乐仁和的梦想,也只能交给未来去实现了。其中演员所表现出的的沧桑,眼神中的无奈,无一不让人觉得,他就是孔子,孔子就是他。之后从孔子青年时期,鲁国三桓叛乱开始,展开对孔子一生的叙述。
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观影者的兴趣。
细节把握较好。该影片主演孔子周润发,从影片中的细节可以看到,孔子去拜见鲁定公的时候,门前的侍者道孔大人您可到里面再拜见,而孔子依旧坚持自殿外就开始拜见,这样的行为是很符合周礼周范的,再其次,孔子进入殿内后,殿上座鲁定公还未到,他依然坚持上座好像有鲁定公一样拜了下去,恭恭敬敬的等待鲁定公的到;再者在鲁定公想要依靠孔子的主张,使鲁国强盛起来的时候,问是否可以按照齐国那样强盛起来?孔子说齐国的百姓之所以不犯法,是因为害怕刑法,而若能够使百姓因为讲仁义而不犯法,那不是更好吗?在说这话的时候,孔子眼中的光芒,亮的吓人,那是一个人对梦想的渴望!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却始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容得下他,容得下他的主张。这既是孔子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纷纷的年代,孔子的礼乐征伐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诸侯国要的是能使他们的国家强大起来的主张,所以孔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礼乐衰败,百姓流离失所,别无他法,但我想他是恨的吧。即便没有一个国家任用他的主张,他还是不肯放弃,于是回国后办私学,著文章,说来有些许可笑,孔子一生未能成就官业,他的学生却很多都做了官。
他一生求礼问和,也许大多数人觉得他失败了,但我觉得从长远意义上来说,他成功了,通过他弟子记录的讲学的内容,将他的仁义清清楚楚的传达给了后世,他的仁义必将在后世发扬光大!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10
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孔子》,这是一部与文学有关的电影,至于它的主要内容,也是十分简单,孔子当时生活在鲁国,原本生活是安康的,可有一天,孔子的妻子收留了一个家奴,名叫漆思弓,他是季氏的家奴,原本应去陪葬,但被孔子的妻子所救,孔子向鲁君提出废除这个陋习,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但是孔子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使鲁君废除了这个陋习。我从这里面明白了对于那些不应该有的陋习,应立刻去废除它,而不是把它持续下去。后来由于鲁君不采取孔子的建议,孔子便周游列国,途经蔡,陈,郑等国家都不欢迎他们,反而去驱赶,孔子与弟子们路上风餐露宿,艰苦的生活着。
从这部影片中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那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去反对那些不成文明的陋习与坏势力去做斗争,要尊重师长,重视贤人,自己说到的事就要做到,不能出尔反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自己不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我们有很多事都不愿去做,总是推给别人,让别人的替我们完成,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习惯,我们应该及时改正。
《孔子》这部电影令我受益非浅,我也推荐大家去看一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