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15篇】正文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15篇】

时间:2024-11-10 21:03:49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

现在众多历史类纪录片都在强调“年轻化表达”,其中的“年轻化”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一议题,《如果国宝会说话》给出的答案是“让文物自我讲述”。《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或历史人物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历史讲述,沉浸式打造“有温度”的对话感。

在《瑞鹤图》一集中,开篇一句“政和壬辰年,我已在位壹拾贰年”立刻有种在现场聆听画者宋徽宗赵佶本人的讲述的画面感。同时,《瑞鹤图》一集运用动画技术让图上的仙鹤飞起来,观众仿佛置身于政和二年的汴京,亲眼看到了群鹤飞舞的场面,深刻地感受到这幅画作的亮点和所深藏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于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宏大叙事,这样生动的讲述和呈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不仅好看,而且好玩。

令人惊喜的是,《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描述文物的故事,更记录古人的心路历程。在深阔的时间与空间坐标系里,观众得以窥见古人未竟的故事旅程,极大地消弭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如《黄州寒食帖》这一文物背后,是苏轼因贬谪黄州后政治理想的幻灭。“皇帝远在九重,祖坟遥隔万里,想效仿阮籍作穷途之哭,但心已如死灰,再吹不起。”寥寥几句,不仅介绍了文物来历和文化脉络,更让观众与千年前的苏轼达成了心灵的共振。

用“轻松”对抗“沉重”,《如果国宝会说话》构建出了一套年轻的话语体系,以微观叙事承载宏大主题,连接历史与现在。文物成为历史的承载者、见证者进行“自我讲述”,以“朋友的身份”与观众平等交流分享,这种别有风味的自我讲述,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消除了国宝陌生感的同时,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立体化叙事和技术共同发力,实现中华文明“微解读”

《如果国宝会说话》不用全知视角去讲历史,而是让文物置身于历史和文明的场景中,立体地向观众展现文物背后深邃的历史命题。同时,通过结合现代叙述方式和技术来有力度地展现文物本身的'张力。历史“冷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自然而巧妙地融入解说表述与影像叙事中,既将文物的历史文化脉络精准梳理到位,又将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纪实与写意并存,以“故事化”开辟叙事新风格。《如果国宝会说话》跳出了以往千篇一律的文物模式,把文物放置在极具故事性的场景中描摹,力图还原文物的本初模样。在讲述“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时,以晋江布袋木偶戏的方式讲述了一场“福船回家”的故事,生动还原宋元时期从外洋返航的种种困难,展现了我国如水密隔舱等先进的造船技术,同时也让古老的器物在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中焕发全新的光辉,给整个叙事增添了一份情感的厚度。

另一方面,《如果国宝会说话》借助多媒体融合与现代技术的加持,全方位展现了文物的细节特征,将国宝的“静”转化为鲜活的“动”,赋予其重返光彩的生命力。比如,在《朝元图》的展示中,采用高清电子扫描技术还原文物色彩,以“满墙风动”为切入点,体现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衣袂飘飘的独特艺术魅力。从收藏到展示,从展示到让文物说话,国宝之重与技巧之轻在作品中完美邂逅,让沉重的文物拥有了飞翔的翅膀,国宝也“近”了起来。观众不禁感慨:“这才是揭秘国宝的正确姿势。”

打造共享意义的空间,激活文化记忆共鸣

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来,作为其载体的文物投射出古人的精湛智慧与人生哲学。跟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关于理想、信念、情怀的价值叙事。无论古人用天球仪向星空“问好”的科学探索精神,还是苏轼在困顿人生中无限飞扬的乐观主义,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从国宝看文脉、思英魂,这些蕴藏在文物身上的文化内核,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影响着观众的文化记忆建构。

《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文物的自述来唤醒根植于观众内心的文化记忆,让观众通过纪录片所讲述的一个个鲜活文物,感受其承载的文明与历史,在激活文化记忆时也在无形中建构观众的身份认同。《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赋予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来的文化认同,还增强了我们根植于优秀历史传统中的文化自信。

聆听国宝的话语,听见的是故事,坚定的是文化自信。从这一角度看,《如果国宝会说话》既是在记录和传承,也是在观照当下时代、讲述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在纪录片里,观众发现中华文化包容博大、超越创新的精神特质,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或许,这样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作品正是通往观众内心的“一把钥匙”。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2

《如果国宝会说话》从远古而来,走过龙飞凤舞,穿越彩陶青铜,终于来到魏晋隋唐。笔墨纸砚都已备好,书圣王羲之酒至微醺,提笔写下《兰亭序》;诗仙李白酣畅淋漓,开口咏出《将进酒》。

那是一个美学觉醒的时刻,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飞天从恒河飘过黄河,回翔在敦煌壁画里;海伦踩着丝绸之路从爱琴海走进中国,栖息在一只鎏金银壶上;阿罗本从波斯来到长安,留下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中华文明敞开胸襟,包容世界,渲染出缤纷的色彩,咏唱着自由的`歌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3

第二季时间跨度是战国秦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的诸侯国走向大统一的时代。秦汉时代开创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范式,以及创制的政治制度和形成的国家观念,奠定了后来两千多年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物质与文化成就,均达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所创造的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已�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至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创造的文物,其类型之多、工艺之高、形态之美,超越了后世想象。秦汉紧连战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许多制度得以创制并固定。从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底层基因。秦代虽短,但以其超越时代的行动力,创造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制度与体系。秦代留下的器物,兵马俑及车马器、秦简等,无不令后世仰望。汉承秦制,其雄放昂扬的时代面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为历史强音。两汉总体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力水平很快达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表现在器物上,就是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汪洋恣肆的创造力、大气磅礴的行动力,并且精巧的结构与流畅的线条能够并存。

这个极精彩的大时代,以超越想象的创造力,留给我们超越想象的文物。制片方以有温度的专业、有态度的知识、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叙事,回望、重建这些文物的影像,让丰富多样、光华灿烂的战国秦汉文物,穿透历史,在今天熠熠生辉。

片子的技术与形式,以及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国内纪录片界,应该是前所未有的探索。目前看,应该达到了“超越想象”的目标。期待后续,也期待中国纪录片能够超越观众想象,越来越好。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4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如果国宝会说话》。每当听到“叮,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时候,我都特别兴奋和激动,因为我又将了解一个新的`国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了100件文物。五分钟讲述一件文物,短小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对“精”更高的要求,该片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该片介绍了人头壶、陶鹰鼎、龙山蛋壳黑陶杯……等国宝。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山玉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温都乡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它由墨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玉龙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因其形状如同字母C,又称“C”字形玉龙。它是我国已发现时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形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我之所以喜欢红山玉龙,因为我的名字里面也有龙这个字。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同时为我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5

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第一集。讲的是人头壶,我觉得非常有趣,国宝都会说话了,那岂不是都成精了?

人头壶出士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收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距离现在约有6000年时间。我看到这里时一下子就惊叹了,这个国宝真的成精了,居然离现在有那么多年了!

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做为“知乎大神”来回答这个问题,它没有明亮的舞台、绚丽的灯光舞美,有的只是聚焦在灯光下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360度无死角的呈现只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

人头壶是红陶质地,被推测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它的整体造型像一个葫芦,正面雕刻出了人脸,背面有有一节凸出的管道用于注水。倾斜瓶身,液体会通过眼睛和嘴巴流出来。我觉得她真是太厉害了吧。怪不得叫人头壶呢!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句经典的开场语就来自于爆款综艺《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推出的微纪录片,利用5分钟时间就带领观众穿越了上千年的时光。

人头壶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

我觉得《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节目特别新颖,它会把未知的跟国宝一起结合起来。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6

仰望天空,6000年过去了。

6000年前,人类文明是怎样的?他们创造了什么?

人头壶——史前文明的象征者,透过它,折射出了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类从摆弄泥土开始,在水、土、火的交织中,完成了陶的制作,它们模仿自己的面孔,捏造成蕴意深长的器具。

人头壶,听名字就是一个人头形状的水壶,但它真的就只是一个人头形状的用来装水的水壶吗?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通过对人头壶的观察,会发现,壶身部分像一个怀孕了的'肚子,并且人头部分的嘴巴,眼睛都有开口。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水壶怎么用来倒水,所以虽然人头壶的背后有注水孔,但它的用途远不只是用来装水。至于它是用来干嘛的,那要问制造它的先人了,但远隔6000年,我们只能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揭开谜底。当然,我一个外行是一窍不通的。

凝望着这个昂着头的人头壶,凝望着这一片天空,我充满好奇,未来是什么样的?宇宙的外面是什么样的?浩瀚星空,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也许,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也曾抬头望天,思考着一些不解的问题。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人面器具外形丑陋,但我觉得这是史前文明的美。如果国宝会说话,你想对它说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7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近期大热的电视节目《如果国国宝会说话》的开场白。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武。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武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是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五分钟的视频里。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哪怕乘公交车、坐地铁的闲暇片刻来一览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可谓是“是充电五分钟,穿越8000年”。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8

今天语文课,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民创造的国宝叫做“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材质的作品。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

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集中在一个人头壶上面,把它充分的表达出,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穿越了6000多年,但是依旧是那么的唯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它在仰望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思考。

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9

第一次看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就被开篇的洛神赋图给震撼了。原本以为只有文字才能穿越古今,没想到画作艺术的魅力也一样可以。

这卷洛神赋图原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朝摹临,它的一笔一墨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为十大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在艺术的渲染之下,画中的洛神似乎有了一丝丝灵动。特别是纪录片里抑扬顿挫的讲解,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楚楚动人的`洛神,她那娇羞的脸庞,以及飘动着的长发,不禁让人心生情愫。

难怪对岸的曹植会被眼前的洛神给深深迷住,正如他所形容,“偏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又如云笼月,雪回风般朦胧”。

这也就有了后来他与洛神的凄婉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画作正是还原了曹植所写的《洛神赋》。

如果没有唯美文字的解读,或许这卷洛神赋图只能静静地观赏。

随着画卷的一点点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站在岸边的曹植,他的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虽与洛神有盟誓,但因人神殊途,曹植却陷入犹豫与狐疑。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而曹植逆流而上却追索不得,最后只能踏上归途。

看到这里,既为曹植与洛神的凄婉爱情叹息,不禁又感叹文字与画作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国宝也能说话,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到更多画作背后的奥秘!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0

“叮!您有一封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每当听到这个开场白,我都激动地手舞足蹈,赶快期待地凑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收看。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详细讲述一件文物。在讲解员专业严肃却又不失幽默的生动语言中,许多古老生冷的。器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彷佛会说话一样,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还意犹未尽。人头壶、贾湖骨笛、龙山蛋壳黑陶杯、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鸮尊、利簋、三星堆青铜人、太阳神鸟金箔、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越王勾践剑、虎符等25件文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陶鹰鼎”。

为什么对陶鹰鼎印象最深刻呢?难道它比龙山蛋壳黑陶杯精致吗?难道它比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华丽吗?——不,我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精致、华丽,而是因为它很“呆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睁着,又长又尖的大嘴巴紧钩着,胖嘟嘟的圆肩倒背着手,粗粗的。腿伫立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只又呆又萌又笨拙的大胖鸟,一点也不像我们看到的老鹰那样威猛,也不像其它陶鼎那样严肃认真,更没有国宝常有的神秘感。但我还是深深被它折服,太喜欢了。等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亲眼看看它。

这个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的古代器具,都是国家的重要宝贝,强烈推荐大家看哦,看看能不能找到你们心仪的宝物!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1

相对于常规纪录片的“长时单片”而言,《如果国宝会说话》把整个节目划分为100集,分四季播出,同时将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呈现为一种化整为零的小体积形式。当然该形式也并非独创,早在2012年的《故宫100》就以每集6分钟的时长,来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从传播角度看,一方面,这种短小精悍的小体积形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上视频传播的要求,拓宽了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大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在闲暇时间,只需5分钟,就可以了解一件国宝信息。

虽然体积小,但它的文化意义丝毫没有折损。《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时间向大众讲述一件国宝主角的故事,出现的国宝都是精品,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每一句解说都经过细心打磨。在有限的5分钟里,有机地组合了一件国宝主角所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积小,传播内容却不少,受众从每一集当中都可以见微知著。如在《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一集中,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伏羲女娲图所象征的'阴阳相对、生生不息的涵义。纵使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但最朴素的观念道理从未改变,深深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而在手法上,节目改变了以往以人为主角,借人讲述或记录的方式,改为由国宝自身作为主角,并始终处于纪录片的中心位置,使观众的焦点都在国宝身上,全身心地接收传统文化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创新,将网络流行的表达方式与主角国宝完美结合,一件件国宝在镜头下变得鲜活有灵魂,极具二次元的特征,迎合了时下年轻人的喜好。例如在《唐代仕女俑》一集中,专门代入观众的视角,解说词道,“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这恰恰符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态度。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2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如果国宝会说话》。每当听到“叮,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时候,我都特别兴奋和激动,因为我又将了解一个新的国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了100件文物。五分钟讲述一件文物,短小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对“精”更高的要求,该片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该片介绍了人头壶、陶鹰鼎、龙山蛋壳黑陶杯……等国宝。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山玉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温都乡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它由墨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玉龙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因其形状如同字母C,又称“C”字形玉龙。它是我国已发现时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形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我之所以喜欢红山玉龙,因为我的名字里面也有龙这个字。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同时为我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3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角度,一直是困扰学界和业界的热点问题。系列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找到了中国故事中,一个先天具有普适性话题优势的叙述主体——国宝,让这些曾经高不可攀的“老祖宗”,成为平易近人的“宝贝儿”,纷纷化身近邻密友,你言我语,你唱我合,讲述着那些从未被仔细聆听过的故事。

融媒体创作手法的美学创新。

影片采用1集5分钟的时长设置,这是主流电视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命题时,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一次主动性适应,大道至简,举重若轻。

一站地铁的乘坐时间,即可在咫尺屏幕中,感受曾居殿堂之远的厚重国宝。在视听语言方面,影片也进行了多种修辞创新,彰显了传统电视语言面对融媒体环境时的变革决心。它主要体现在科技感和人文感并重的视听包装手段上,将国宝之“静”化为鲜活的“动”。

首先,是静态文物的动感化。

匠心独具又繁杂浩大的后期技术,使一幅幅古画变身为“定格动画”。敦煌飞天的舞姿、随唐祖开疆拓土的奔腾骏马、“对偶神”伏羲和女娲,所有曾需“脑补”的对象,都真正实现了“跃然纸上”的字面意义。

在雕塑类文物中,影片通过动画手段,为国宝赋予了丰富的表情与形体动作。仕女俑点绛唇、搽脂粉,彩绘舞女俑甩起飘逸衣袂,迈出妙曼身段,三彩载乐骆驼俑上,乐师们琴瑟和鸣,十二生肖俑中“未”之神的怒目圆睁……这些处理方式,不仅让国宝产生了鲜活的“拟态”效应,也能帮助观众达成对文物细节与个体特征的深层记忆。

其次,是观看角度的动态化。

在传统博物馆观赏环境中,观众哪怕迈开双腿,也只能隔着玻璃远观文物的全景。但借助高清运动摄影的生动气质,影片在电视中打造了一个纤毫毕现的“细节”博物馆。

与传统博物馆网站那些基于静态图片的3D建模影像相比,影片对文物局部和美学元素进行了分拆,使节目能更好地多方位展示文物的细节局部,这种“拟境”效应,也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构成方法。

再次,是视听语言的'动跃化。

多集影片针对拆分后的文物构成元素,建立了颇具现代性影像特征的视听传达方式。如《立狮宝花纹锦》中基于当代平面设计构成的版式布局、二进制数字和图案的像素化处理,《阿斯塔纳佣与文书》中高昌集市上的吃瓜群众,《敦煌经变画》中勾连当代的资料影像等,均亲切地贴合了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4

一个黑暗的背景下,闪烁着无数希望的曙光。每一颗都有人的无限幻想和无限希望。抬头仰望星空,这是第几次抬头?我忘了。

是谁第一次仰望?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六千六百年前,曾有人仰望这浩瀚星海。

那人早已不在了,但他的作品——人头壶还在。这陶承受住历史的打磨,穿越千年与我们相见。这个人头壶,它的脸像个婴儿,那么无暇,纯真。微微翘起的嘴唇增添了几分可爱。整个通体像个孕妇。我想,她孕育知识。因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崛起,从人像陶开始。陶,这一伟大的发明,它让人类知道自己拥有创造的`非凡能力。可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人面壶?若只是水壶,那这样子未免太奇怪。我想,那人也想到岁月变迁,自己终究会融入这泥土,不如就用这泥土捏一个自己,永恒的保存下去。

第一次在水中相遇自己,我竟然是这个样子。那 于是,我们便脱颖而出。这一切都是这奇形怪状的人头壶引出的。

六千年过去了,村落变成国,符号变成了诗,呼唤变成了歌。无数问题的答案变成文化。这传承,需要我们去学习,发扬下去。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5

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呢?

近年来,央视出品了系列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和综艺节目,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其诗意的文案、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拉近了国宝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我们与国宝的“对话”。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人头壶

当我们抬头仰望浩瀚的星海,目光跨越千年,与那尊陶俑隔空相望,她抬头与我们仰望同一片星海,思考宇宙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大大的肚子里装的是对知识的渴望,许多在那时困扰着她的问题,于今天有了答案,而现在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在未来某刻也终会得到解答,这是属于历史的魅力。

九千年前的声音是怎样的?“那时风动,此刻心动”——贾湖骨笛

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将翅骨留在了原始部落,人们用它制成骨笛,耳边仿佛响起了群鹤的悲鸣,文明的先声由此响起。直到今天,我们演奏的竹质笛箫,身上都有着它的影子。当两种乐器同时奏响,一场跨时空的音乐会由此完成,从声音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稚嫩的音符,一步一步成长,演化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音乐,这是属于传承的`魅力。

“胖妹的春天”——唐代仕女俑

今天,我们部分人渴望成为人们眼中的“完美人物”,被外界的眼光所束缚。而在几百年前的大唐,这个“小胖妹”表示有话说:“无需在意他人的眼光,想以胖为美就以胖为美,不用投他人所� ”这是自由选择的美,也是繁荣的唐朝给予她的底气。几百年后,我们同样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选择成为自己眼中的“完美人物”。

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物自身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演化、文明的传承。世事更迭,故土不在,但精神文明的延续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终点。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