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观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4-07-15 01:49:57
乔治奥威尔预言的极权政治社会仿佛已经成了遥远的童话。直到日本作家坂本幸太郎在《摩登时代》再次提醒我们“这世界比你以为的要恐怖,你我都被监视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5篇《摩登时代》观后感,仅供参考。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1
今天看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让我感到有点深沉,虽然这是一部以轻松的幽默手法来呈现的电影,但是看到其欲表达之内涵就感觉到欢乐的沉重了。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喜中见悲的诠释方式、辛辣犀利的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概括了“摩登时代”这一矛盾的本质。辛辣犀利的讽刺、精湛绝伦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以及温馨感人而焕发着人性光辉的爱情,这使得影片至今还散发着不朽的魅力。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因为机器设备的广泛运用,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工人夏尔洛在工厂干活,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失控的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夏尔洛在大街上被警察误认为是工人的领袖而关入了监狱。被提前释放时,他似乎并不愿意接受似乎是人们期盼已久的自由。因为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饥饿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
的确,他在外面确实还不如在监狱中,虽然获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却依然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牢笼中,在这个牢笼中,有钱的人随心所欲,无钱者无家可归。后来,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虽然生活是十分窘迫的,但夏尔洛和流浪的女孩相濡以沫的温暖场面,也给人温馨感动的感觉,焕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影片的结尾,虽然所有的努力都没能让卓别林和流浪的女孩看到任何生活开始好转的希望,但是在一个荒郊野外醒来的早晨,卓别林和流浪的女孩依然携手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使人振奋。
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资本家们还发明了自动喂食机,来变相的延长工时。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影片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写,运用夸张滑稽的行为动作,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看过影片之后,我开始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多么的幸福。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时代,然而我们现在的发展也沿用了很多资本主义的模式。因而《摩登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应该使每个人都要反思。虽然说不上“居安思危”,但是我们也应该为了创造出美好和平的社会而努力吧。
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2
今天把它翻出来看,觉得卓别林真的是个天才!
《摩登时代》便是卓别林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36年,是卓别林对西方大工业社会的弊病批判最犀利、揭示最深刻的作品。在影片的开头,流浪汉查理在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繁重而紧张的劳动,使他无暇喘息,甚至在被卷进齿轮当中时,双手还不停止工作。而冷酷的老板还嫌不够,拿来一台喂饭机器在查理身上试验,企图连工人吃饭的间歇也要剥夺掉。然而可怜的流浪汉查理,连这样的工作也无法保住。他不断失业,到处碰壁,挣扎着走向没有尽头的远方……
影片最出色的,当然是卓别林运用的喜剧语言。他善于把主人公置于尴尬的境地,创造出最自然而又最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一个简单的道具,他信手拈来,便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喜剧要素,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掉牙的无声电影,千篇一律的追逐情节,在他的手下,竟显得那样新鲜耐看,妙趣横生。另一方面,卓别林的喜剧要素,是建立在他对贫穷的大众深切的同情之上。这样,他的喜剧影片,能够引起最大多数观众的共鸣,也能够激发起观众的善良和同情心。因此,他的影片不仅在当时深受观众欢迎,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为广大影迷所喜爱。
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3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不包括最近一次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影片开始的镜头是一些巨型齿轮,之后便是一个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动作。主人公夏尔洛也是如此——不断地在传送带上拧螺丝,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这一动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还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总的看来,影片里的工人已经等同于机器部件,自由几乎被机器剥夺了,人的健康也被机器毁坏了。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给工人带来了更多的贫困生活。工人的无时不刻不再给社会创造着价值,当然这些价值全被资本家榨取走了。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一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工厂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其中发明喂食机来缩短用餐时间这一成产模式又用能用另一个理论来解释——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为了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讲:“我雇你们来是为了用你们的体力和操纵机器的能力。至于用头脑,我们另外雇了人。”显然他把工人等同于机器,忽视人性。人在有生产力的同时也有主动性。资本家在久而久之地执行这一管理理念时,与工人的积怨则会越来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罢工,工人运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有几个美好的理想:夏尔洛的进监狱的梦,伊莎贝尔的“小天堂”梦……监狱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个少女渴望的归宿。可见当经济危机到来时,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是这么的悲惨。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一事实,工人农民无力购买商品,这又是一事实。资本家就不能降低产品价格来“救济”贫困的人吗?我应该多问了,资本家的宁可销毁食品等商品来限制商品数量从而保持价格不变,甚至还想将商品价格提高。这对矛盾似乎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永远都会存在。
Buckup-neversaydie.We'llgetalong!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携手微笑地向前走去,这似乎给影片画上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但他们会走向哪里?那里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他们仍然不知,这一切还只是个未知数……
摩登时代观后感 篇4
由查理·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摩登时代》早就看过,但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有幸在半层书店再次观看,观众们的笑声依然不断,我想这应该就是卓别林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这部片子首次上映于1936年,距今恰好80周年。影片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况。然而,近百年过去了,美国社会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失业这个问题。行为和言论另类的特朗普之所以能够在2016年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恰好证明了美国中下层人民对其处境和现状的强烈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说,《摩登时代》今天依然摩登。
《摩登时代》能够成为电影的经典作品,我认为这是卓别林非常敏锐地捕捉和恰如其分地聚焦了美国城市病的核心——失业问题。虽然,当年工人失业是由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引发的,而当下美国社会的失业是因全球化、福利崩塌和种族矛盾等触发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深层次的和无法调和的矛盾。
另外、影片中更有卓别林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和对命运的哲学思考。例如,查理和流浪女虽然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但又过于短暂。但最终两人还是一起携手去勇敢地面对城市生活的各种未知和挑战。
临了,我非常期待中国大陆能够有类似《摩登时代》那样勇于突破、敢于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喜剧电影的出现,拍出比《摩登时代》更摩登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经典电影。
《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 篇5
看过这本的人应该不是已经看了《金色梦乡》就是读完这本马上要去读《金色梦乡》,时隔快半年我还记得当时一口气读完《金色梦乡》时的畅快,边读边听GoldenSlumbers,一口气写了2000字的文章感慨我真是太爱伊坂了。
很多人说这本不如《金色梦乡》,可能是程序和系统这样的东西其实在这里最终也只是抽象的东西,不像金梦里是为了找刺杀首相的替罪羊那样焦点集中,金梦里的青柳在朋友的帮助下最终活下来,整容后变成另一个人生存下来,那些一路帮助他的人都是小小的英雄,而在摩登里每一个人陷进去的人遭受的都是折磨和痛苦。
最受触动的相似点是,永岛丈很像金梦里那个被派来看着青柳最后被青柳父亲对媒体讲的一番话打动流泪的警察,永岛是系统的一个工具,他深知这一点,自己被塑造成英雄,却也无法看清系统的。全貌,自觉虚无却还是甘心成为推动国家的一部分,然而这样的人却被渡边的话打动,终于认识到小的目标才更重要,选择了解救眼前这几个想要探究系统背后真相的人,其实得到解救的何尝不是他自己,即使他还是无法摆脱系统的控制,不得不为了工作而去做事,但意识到了小的目标更重要的他,得到了真正对自我的救赎,这也是系统里表露出一丝人性的地方,这本书里绝望处表露的希望,如果没有永岛的觉醒,渡边和佳代子也不可能有选择去北海道旁开咖啡店不理世事的可能。
越是身处高位的人,是否抱着“就是这么一回事”的心态越是至关重要,每一个决定的角度一旦发生微妙的变化,带来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就算只是完成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身处平凡世界的我,从这里看到的,就是伊坂在两本书中都强调的,金梦里青柳的父亲对记者说的做什么工作就要承担什么责任,摩登里最后提到的,工作不是借口,做了错事要感到羞愧,要付出代价。
书中是虚构的故事,但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的系统也许就在我们周身的世界发挥作用,我们可能也只是这个巨大系统的一个小工具,平凡地过一生就是不触发任何搜索的开关,可能有很多人选择了看清楚,于是上演我们想象不到的故事。书中不断提到的“你有没有勇气”倒是可以在日常生活常常审视自己,你有没有勇气?你的勇气可以走到哪里?抛开大的理想目标和意义,你有没有为小目标而奋斗,行动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