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9篇】正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9篇】

时间:2024-03-11 20:44:34

以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9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教室的电视机旁,我和同学们一起激动地观看这次太空授课直播,看见亚平老师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太奇妙,太漂亮了。在教室里,每当主讲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一个实验演示,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发出“哇”的惊喜声,并伴以热烈的掌声。

虽然在小学二年级在语文课本里,我读过一篇《到太空去》的课文,课文里也介绍了一些太空原理,但是内容太过简单,不能满足我对太空的好奇心。今天的太空授课直播正是一个学习航天科学知识的好机会。我认真的听着讲课,在惊喜连绵中,让我进一步放飞科学梦想。

这次授课是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之后的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是在前不久刚刚发射成功的,它是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一页。二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个飞船飞行到两飞行器对接组合飞行,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性飞行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突破,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也让人类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而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虽然太空授课在美国早就已经开展了,但是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这次授课,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了解航天、走进科学的热情。

作为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次的“太空授课”呢?我认为,要立足于现在,也要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找到了需要借鉴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梦想的不易,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将进一步领悟它的真谛,转而为己用,去追逐未来,去实现梦想。梦想是生活的航标,我们在生活中追云逐月了好久,把美好与希望寄托给了梦想。要有梦想,要爱学习,要有毅力,要敢于拼搏。

云海中升起朝阳,恰似人生需要梦想点亮,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去追求探索吧!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篇2

把测控站搬到天上

在距地球数百千米外的太空中运行着成百上千个航天器,这些航天器犹如人们放入太空中的“风筝”,而控制这些航天器的“无形之手”,就是航天测控。一个国家无论在地面建了多少个测控站,造了多少艘海上测量船,都很难完全满足大型航天任务跟踪测控的需要。在太空中建立卫星观测与数据中继传输系统,是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继卫星堪称航天测控的革命性成果。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空天数据中继,相当于把地面测控站搬到距离地面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

作为在太空中运行的数据“中转站”,中继卫星与传统地基测控相比,具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优势。与通信卫星不同,中继卫星主要捕获跟踪在轨运行的高速动态目标,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获取的数据实时下传,极大提升了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

中继卫星系统由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中继卫星、地面系统和用户终端3部分组成。“中继”的概念,就是传递地面应用系统和用户终端之间的信号,类似于“用手机转发短信”。具体而言,中继卫星将地面系统发射的遥控指令等数据转发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接收、解调遥控指令,并按照指令规定内容做出0向应,同时返向传输其自身数据,中继卫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再反馈给地面系统。

中国的“天链”

2003年1月,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第一颗中继卫星被命名为“天链一号01星”。2008年4月25日,“天链一号01星”成功发射并顺利在轨运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中继卫星的国家。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天链一号01星”得到成功试验验证,突破了高动态条件下的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技术,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由陆海基向天基的跨越。

2011年7月11日,“天链一号02星”发射成功并与“天链一号01星”组网运行。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中,中继卫星系统作为我国陆海天基三位一体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航天测控覆盖率从18%提升到近70%。

2012年7月25日23时43分,我国第三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3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中继卫星系统迈入全球组网运行阶段。“天链一号03星”与“天链一号01星”“天链一号02星”实现组网运行后,使我国航天测控覆盖率提升到近100%,基本消除航天器测控盲区。

载人航天更有看头

在“天链一号01星”发射前,远望号测量船队加上十余个地面站,才能为神舟飞船提供12%的测控覆盖率,而一颗中继卫星即可覆盖卫星或飞船50%的飞行弧段。如果把过去的载人航天天地通信比作“乡间小路”,那么中继卫星参加后的天地通信就是一条“双向高速公路”,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完成信息传达。

中继卫星系统具有高码速率、高动态、高轨道覆盖率的优势,提升了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测控覆盖率和数据传输能力,增强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实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实施手控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提供了稳妥高效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

神舟六号任务中,聂海胜在太空能听到女儿为他唱《生日快乐歌》,却不能看到女儿可爱的笑脸。神舟七号任务中,翟志刚手举五星红旗向全国人民送来问候,却看不到战友关切的目光。而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不仅能够与地面进行双向视频通话,还能通过中继卫星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使天地之间沟通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待到神舟十号任务,青少年们都可收看精彩的太空授课直播。

智能化管理卫星

24小时不间断管理3颗中继卫星,执行数十个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任务,自动化智能化是必然选择。为此,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了卫星控制脚本及自动化调度模板,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自动化运行模式,系统内上百套设备均实现了“有人值守、无人操作”。中心还开发研制出系统自动化运行监视软件和卫星故障自动诊断系统,有效缩短了异常状态的发现、判断和处置时间。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2013年6月20号上午10时,中国首位“太空老师”女航员王亚平在神十的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太空授课。我们班在老师的组织下,准时观看了这次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内容使我们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太空老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还与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通过太空授课进行科普教育活动,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让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更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在这次太空授课之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4

2013年6月20日,这是一个令许多热爱科学、向往太空的人们激动的时刻,神舟十号上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为大家进行授课。我们也没有忘记,美国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也曾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展开人生中精彩的一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光荣的女教师却随着“挑战者号”陨落在了茫茫太空。今天,中国的三位英雄航天员实现了她的梦想。

授课航天员分别是女航天员王亚平,男航天员聂海胜,由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在浩瀚的太空上为我们讲授了精彩的一课。这节课共40多分钟,王亚平共做了五个实验,分别是在太空中的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球和水膜的实验。这五个实验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许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物理知识,这一课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晶。

首先,王亚平老师讲授了质量测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用幽默、亲和的语言为我们讲了一些太空中的基础知识,又让聂海胜老师在太空舱里表演杂技——半空打坐,我惊奇地发现,聂海胜老师用手在地上一撑令自己浮起来,然后竟然在半空中盘起来双腿,稳稳当当的坐了起来。然后,王亚平老师又说她有“大力神功”。她用手指在聂海胜老师身上轻轻一推,聂海胜老师就向后飞了过去。王亚平老师说,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人的体重会轻很多。那么,怎样才能测量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体重呢?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速度,根据这个原理,就能测出物体在太空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王亚平老师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这时我想:这小球一定会左右大幅度摆动的。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慢悠悠地悬浮着!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很好玩,材料是我们熟悉的玩具——陀螺。王老师把干扰力用各种方式施加给陀螺,它就在太空中以不同的方式飞行着,多有趣啊。

第四个实验的。材料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放大镜的架子和一袋水。王老师首先挤了挤水袋里的水,我不禁有些担心:水洒出来不会带来麻烦吗?但是王老师挤了半天才挤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珠!这个水珠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毫不犹豫的落下来,而是像航天员们一样在空中飘浮着,格外有趣。然后,王老师张开嘴,一口将小球吞了下去——我还真没听说过“吞水喝”的呢。然后用到金属圈了!王老师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又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抽出后的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这个神奇的现象。

第五个实验还是需要水膜,王老师将水膜体积变大,又用针管将红色液体打入其中——只见红墨水的颜色在水球中慢慢漫延开来,逐渐“占领了”水球,圆圆的水球好像巫婆的水晶球,充满了妖娆的红色。

神舟十号空间交会对接,说明我国为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和逐渐昌盛的国运。我看到,中国这个巨人又站起来了!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5

同学们可苦学习,为中国梦增添色彩带着航天员的美好祝愿,我们结束了今天这堂特殊的科学实验课,我也相信我们能够为中国梦增添色彩,能够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一幕幕令人震撼的科学实验结果实在令人感叹。

科学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在我们得瑟还能干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去努力,还需要我们去用科学的力量建设我们的祖国。今天宇航员叔叔阿姨给我们上的这堂特别的科学实验课,将会是我以后的动力,是我为中国梦增添色彩的动力,竟会是我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加油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力量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增添色彩!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6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看神十航天员太快授课活动,这真是令人激动的一件事,这次的课堂很特别,当然让我感觉很好。观看了这次的神十航天员太快授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到科学实在是太强大了。

在这堂课上,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陀螺了,只有这个旋转起来的陀螺在地面和太空中的状态不会改变,而其他的东西都让我们大跌眼镜,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现象,对于太空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我希望未来,我也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的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能够探索宇宙。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篇7

6月1日,主席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统卡莫纳时表示:“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在记者会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主持记者会的特多官员在记者会结束之时致歉说,当天应该由东道主特多总理先发言,然后才是来自中国的贵宾讲话,但事实上这个顺序被弄颠倒了。这位官员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这是特方犯的“很严重的外交错误”,他还说:“大家想怎么惩罚我,都可以。”微笑着表示理解,让这个小小的尴尬顷刻间消除。

出访时引用中国古语,既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也传达出中国与特多的深厚友谊。“小插曲”的出现,更是让此次出访充满了温馨的色彩。一边是东道主坦诚认错,诚意致歉,不文过饰非,不掩盖不逃避,特多领导人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是风度;一边是宾客微笑,毫不介怀,包容大度,中国领导人善解人意是气度。

解读:特多官员犯下小错误时,用微笑以示谅解,化解尴尬,这微笑就像一股暖流,滋润、温暖着特多人民的心,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个大国领袖的大度和宽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外交上,我国一直遵循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展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彰显了一个沉稳大度、宽容自信的大国气度。

神十航天员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6月11日17时38分许,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顺利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5次载人飞行,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7次航天发射。

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出征太空,开展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神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此次太空授课由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指令长聂海胜辅助授课,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6月20日10时04分,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开始上课,师生们一同观看了讲述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

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航天员给师生们讲解了各项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解读:神十升天,并在太空上进行授课,让人们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了太空。宇宙浩瀚苍茫,唯有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才能进一步解开太空的奥秘,开发太空资源。神十的成功发射与太空授课的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的进步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航天事业有着巨大的潜力,为此,广大青少年应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开创祖国更辉煌的明天。

10岁小妞李馨巧获最年轻“影后” 上影节进入“00”时代

6月20日,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10年未得“金爵奖”的中国电影再度无缘最高奖。汤姆・霍伯领衔的7人评审团还是给了大家惊喜,他们将“最佳女演员奖”授予中国影片《激战》中的10岁小演员李馨巧。这位马来西亚的小童星成为上影节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影后”。《激战》男主角张家辉将上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收入囊中。张家辉直言“没想到”:“在这里拿到这个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竞争这个奖的已经不只是华语片,竞争实在激烈。”最令张家辉感到意外的是,年仅10岁的李馨巧成为最佳女演员,而《激战》不过是她主演的第三部电影。张家辉感慨道:“她那么小已是‘影后’了,以后可怎么办啊!”

“影后”李馨巧首先发表获奖感言,面对媒体她十分“老练”,不仅保持着灿烂的笑容,而且回答问题也滴水不漏,落落大方。她年纪虽小,却多才多艺。除了精通演技和歌艺,擅长钢琴和小提琴外,她在学校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李馨巧能说多种语言,如英语、马来西亚语、华语和日语等。光环背后的李馨巧是个勤奋谦虚、活泼机灵、乖巧懂礼貌的小女孩,深受人们的喜爱。据悉,因为拍戏需要,这个10岁的小女孩曾泡在海水中7个小时,敬业精神更是令人啧啧称赞。

解读:年仅10岁的李馨巧凭借自己的实力,夺得“影后”之衔,这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更是一种突破。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没有付出汗水与努力,就没有进步与成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争取,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就是10岁的“影后”李馨巧教会我们的道理。

老师坐轮椅送考 考生献花致敬

左手吊着绷带,腿脚上全是伤疤,坐在轮椅上的他却一脸笑意,朝着即将走进考场的学生们竖起大拇指:“加油!”一位女生激动地走上前,将一捧百合花献给他。6月20日早,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考点门口上演了这感人的一幕。

坐在轮椅上的是武汉十一崇仁初中初三化学老师吴会平,就在中考前两天,他还坐着轮椅为初三年级三个班近160名学生上了最后一堂化学课。

今年5月的一天,吴会平骑着电动车赶往学校时,被一辆小轿车撞倒,当场昏迷。救护车赶来时,他苏醒了,挣扎着要下担架赶到学校上课,被救护人员制止。他立即摸出手机,请同事代他上一节课,说自己马上就回学校。肇事车主十分感动,连连称赞吴会平“好敬业”。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8

今天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更是中华人民值得骄傲的一天。因为我们即将会上一节非比寻常的课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在清晰的电脑画面上,我们能看到三位伟大的航天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程。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

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篇9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自1958年至今五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不到发达国家1/10的经费投入,实现了与之比肩的不凡成就。特别是在“神九”、“神十”两次任务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想共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仿真实验室,大量通过仿真将大量不确定性和风险识别、排除在发射前,并设计出系统最优的任务方案,极大提升资源利用率。ThinkServer服务器和ThinkStation图形工作站服务于该实验室和主要研制单位,在轨道计算、模拟仿真、航天器设计等关键环节,以卓越的品质和性能,稳定、高效地承载了大量重要的计算工作,成功助力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已经成为我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十”宇航员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里,两位地面教师还利用联想电子教室解决方案,为学生们创造了全新的课堂体验。联想凝聚全球领先的创新科技,助力中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令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不断向前推进!

在轨道设计阶段,载人航天科研人员会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仿真实验室中,利用ThinkServer服务器、ThinkStation工作站模拟测试航天器从发射到回收的全过程,利用数万次仿真计算,校验载人航天全系统的匹配性和兼容性,对各种太空物体的位置进行模拟计算以避免碰撞,并优化推进剂管理方案,最终确定实际发射时的轨道方案。

在“神九”、“神十”任务中,手控交会对接对航天员的操作水平要求极高。为了让航天员在任何情形下都能顺利对接,在地面进行仿真对接训练时,系统设置了不同距离、不同光照条件、不同初始偏差、不同突发事件等无数种突发状况。航天员在地面利用对接训练模拟器进行仿真对接训练时,后台模拟控制系统需要实时测量位置姿态、从敏感器读取数据,并将读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变成控制量输出,在此期间要把上百个环节做成数学模型,利用ThinkServer算出正确的轨道和相对的空间位置并进行实时在线监控,这对服务器和工作站可靠性和计算性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飞行产品研制离不开充分优化的设计和试验验证。由于实物验证成本高昂,在设计阶段往往要通过软件模拟,进行虚拟设计、虚拟装配和虚拟测试。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各个主要研制单位,ThinkServer服务器和ThinkStation工作站都在承担着设计数值计算、数据关联存储和虚拟界面计算生成等重要的任务,大大提高了设计的质量、速度和可验证性。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