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驴得水》观后感(优秀7篇)正文

《驴得水》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2024-02-04 06:02:07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驴得水》观后感(优秀7篇),欢迎参考。

驴得水观后感 篇1

在一个新晋教师眼中,《驴得水》是一部关于教育初衷与欲望的片子。诚然,电影里边包含许多关于体制的探讨。政局的动荡、官僚的欺压逼迫教育者们欺上瞒下,换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教育经费。私以为,知识分子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制影响人,但不可决定人的底线高低。

“魁山,你还记得我们来这里的初衷是什么吗?还记得我们是为什么来这里吗?”孙校长面对裴魁山的分财要求,如是问道。这个说着初衷的校长面对铜匠不配合第二天的照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张一曼出卖身体、在铜匠老婆的胡搅蛮缠下将张一曼推出去、面对特派员的强权剪掉张一曼的头发、屡次欺上欲获得额外津贴、求自己的女儿假嫁给铜匠……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一次又一次陷入深渊。尽管他并不是为了私心而屡犯错误,但我想,若是他的学生知道教育经费是通过这些荒唐途径而来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心安理得受用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当这个校长送书给铜匠并说“有教无类”时,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教育者。而这个质问别人是否保持初心的校长却一次次在身体力行地告诉别人,为了所谓的教育经费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女儿。很多人都说这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决定的。我记得《中国合伙人》片尾有一句话,我不能改变世界,世界也不能改变我。在时代的大潮流中,个人很难影响整体发展,但君子穷则独善其身。为何不能保持本心,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放眼当下,我不知道有多少教育者还能保持初衷。所谓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个别学校强调“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为了名利尽做些形象面子项目;个别老师将学生当成摇钱树,俨然把自己“打扮”成商人形象。我从来都不愿将“教师”这个词神圣化,这只是个普通职业,和医生、律师、环卫工、厨师一样。老师需要生存,也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这是人之常情。我完全赞成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老师有一些兼职收入。但教育不是生意,教师要守住道德底线。

人有欲望不可怕,但欲望不能不断膨胀。

张一曼的欲望在于生理刺激;裴魁山、指导员的欲望在于名利;孙校长的欲望在于所谓的教育理想;铜匠对于张一曼由爱慕到报复,周铁男对佳佳的情感变化……都是欲望作祟。

我同情张一曼。她是个无辜的受害者。她在男权逼迫之下走向毁灭。校长、裴魁山、铜匠、特派员……将她一步步推向深渊。她单纯可爱,崇尚自由,活得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小山坡上,背后草色青青,日光明丽,将大蒜皮抛向天空、爽快地边笑边问“昆明有雪吗”的那个张一曼真美啊!可是,我并不十分喜欢张一曼。有人说她超前的性观念使她不为当时社会相容。她超前的性观念就是一种膨胀的欲望。她勾引和自己完全没有感情的铜匠,转眼就忘了还在等她的裴魁山。我不知道这种所谓的超前性观念有什么可宣扬的。人非动物,难道看到一个壮硕男性,放纵自己的欲望就是自由了吗?我始终不敢苟同。

剧中唯一守住初衷的是孙佳佳。她单纯可爱,像一张白纸未经染色。她有原则有底线。不像周铁男和裴魁山,在经历一些变故或生死考验后人性改变。她目睹了自己亲生父亲和指导员一干人的荒唐行径,仍然坚持真理。韩寒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而她,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底线。

已踏入教育界的自己,见贤思齐,将以佳佳为榜样。

驴得水观后感 篇2

今天看了《驴得水》,想写些东西。《驴得水》真的能如鱼得水吗?毛驴的死,一曼的死,看到最后铜匠的变化,真的让人心寒,当然也值得深思。

其实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个穿貂皮的伪君子,(原谅我把名字忘了吧)为什么他会活到最后,只是因为不喜欢,或者是一个不算抛弃的抛弃,性情大变,竟然如此对待一曼姐,或许别人看来一曼的人设是肤浅是堕落,可是他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呢?

再说说那个帅气男,是中国人的一种常态,我愤青,但是在我有生命的前提下,如果威胁到生命,我可以投降,在生命面前,爱情、亲情、同事之情,变得微不足道,这种常态,很正常。现如今,在金钱、利益下,我们的爱情呢,亲情呢,何尝不是一种附属品,我们大部分都应该属于帅气男类型,珍爱生命。

一曼,一曼姐,在山丘上,你一身旗袍,坐在石凳上,俘获了多少人的心。你美丽、自然,可是,你为你的放荡付出了代价。

一开始是多么美好,而美好的时光又是那么短暂,学校还在,你们永远消失了。.。.。.

驴得水观后感 篇3

开心麻花最近新出了一部电影,叫《驴得水》。如果你以为他像《夏洛特烦恼》一样是一部让你在电影院捧腹大笑,一秒接着一秒不会停息的`欢乐喜剧那就会失望,我在最近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是这几个月来在电影院里看到最好的一部电影了,所以我需要写点观后感,不然他也就仅仅成了一部杀时间的电影而已。

从电影形式上来看,他更像是一部话剧,夸张的人物表情,简单和快速切换的舞台布景,和因为没有旁白而演员的对话特别多的台词,就像是把一部立体的舞台剧放在了二维的影院屏幕上;从市场营销上看,各大中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也没有大肆的宣扬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推倒风口上,而是在上映几天后,人们偶然知道了这部电影,然后打开影院购票信息一看,喔,排片率还蛮高的,我猜测是各大院线经理相信开心麻花的实力,也由于《夏洛特烦恼》的成功,而给《驴得水》这么高的排片率。

至于票房,电影分析等,就不在研究和调查了,自己毕竟要写的是观后感,而不是影评。我认为,任何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故事要讲的好,编剧是最重要的,故事的走向贯穿着整部电影的剧情,剧情的变化使观众的代入或者联想,从而达到与观众共情或者观影后给观众带来启发。《驴得水》这部电影的故事给我带来了一些感受和启发,这些感受或许我现在的这个年龄阶段似乎体会的不是那么深刻,但在这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其实远比电影本身精彩的多。

我最喜欢的张一曼,老裴给她表白后她告诉老裴,自己好不容易跑到一个没人管的地方,就是想要过放荡和舒爽的生活,谁说了这辈子一定要找个男人一起过。张一曼挥洒着剥完大蒜的外皮,撒向天空,呼喊着下雪啦,下雪啦,活的自由又开心。铜匠的老婆找上门来,张一曼为了赶走铜匠,就给铜匠说,你就是个牲口!关于这一点,说的坚决而又彻底,像极了在现代都市中那些洒脱而又飘逸的白骨精。

整部电影,由于剧情的转变,每个人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而每个人都是所谓的「知识份子」,知道无数的诗歌、历史、坚定的人物形象和不屈的知识份子形象,而正是由于大家都是知识份子,在陷入一个利益集团之后,为了满足各自的利益或者是面对强权的压迫,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开始发生了转变。当然我无法得知当某个人的语言和行为发生转变的时候,他的思想是不是也发生了转变,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一样,我们无从得知,人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绝对不是用几个句子或者几个词就可以论证出来的。

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如果我无法靠自己个人的才华或者能力赚的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欲生活,而是需要靠某个组织或者某个团体,来谋取自己的物欲,那么就会永远逃不脱:有知识的害怕有钱的,有钱的害怕有权的,有权的害怕给钱的。我并不会把我逃不脱的这三点定义为「人性」,因为「人性」这么庞大的话题,哪是我所能用几句话就可以论证的了得。

很多人都不愿意谈钱,我身边还有一些朋友同龄的90后朋友都还可笑的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仔细一想,自己毕业这三年所面临的巨大问题依然一个都没有解决,买房、买车、结婚。三件大事依然还是零!虽然这三年来,我的性格和能力以及思考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和升级,可是一谈到「钱」,依然空无一物。《驴得水》这部电影中,让我感受很深的一点也在于此处,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让自己的工资提升400倍,但要满足这个机会必须要说一个慌,然后要承担起这个慌被败露之后的风险,你会做吗?

这四位教师做了,这四位知识份子,为了得到满足于自己工资400倍的金钱,把一名铜匠打造成一个知识份子形象,最后,也是被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这个形象所毁,像极了无数贪官的场景和一切套机取巧的真相。可是,现实当中呢?如果一个普通人,想要靠自己的工资在一线城市买房?可能吗?想要靠工资获得某一份安全感?可能吗?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走向那条道路,因为有钱,有资产的生活,才是一切安定的基础。

电影看到最后,铜匠的老婆跑出来,你以为是发生了一场喜剧般的闹剧,却发现整部电影中始终没有变的是铜匠的老婆,这个满脸发油到处是痘,蛮横不讲理的非知识份子。别人骂铜匠是牲口的时候,她回骂到,你们才是牲口;别人用枪指着铜匠的时候,她跑出来抢夺枪,从头到尾只有她始终没有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哪里会有愿意一直活得满脸是油到处是痘呢?

最后,这部电影之所以给我某一种特别深的感受,也是因为,当你看过很多电影之后,你成为一名电影爱好者,你愿意接受所以形式的电影,在生活中,你或许会突然停驻下来,发现这里是不是之前某一部电影中的镜头,你会突然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沉驻与其中,像是在寻找着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某种东西,但回过神来,你又必须于现实的生活当中,一切如梦幻泡影,一次又一次的打起精神来,寻找你想要的生活,寻找你喜欢的人,赚更多的钱,创造更多的愉悦。

感慨了,结合这部电影和自己的经历,发出一种反思。

屈从生活,又抵死不服输,你我不都是这样?

驴得水观后感 篇4

近日开心麻花新作《羞羞的铁拳》如日中天,自己却因多种原因无法前往观看,翻看视频介绍时,无意间发现,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竟是《驴得水》。去年确有耳闻,然而并没有多大的声响,今日在家,满怀欣喜的观看电影《驴得水》,欲一饱眼福。

本以为是无厘头的喜剧,观看过程中几次三番的想要关闭,但还是坚持下来,等待着剧情最后的反转。

或许是自己对教师行业具有一定的情怀,当看到影片前段支教教师的种种行为,心中一直不是滋味,初定:这是对教师的侮辱,是对乡村教师的不尊重。当看到一半时,多次移动鼠标至播放器关闭处,却心有不忍,总希望该影片可以在最后有次爆发、转折,强制要求自己坚持了下来。怀着这种心情看完后,心中满是失落。

影毕,放下情绪,认真思考,对于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有以下些许感受,预记录供自己以后参详,或以后再来认识现在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足。

所有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保护个人利益,而不顾忌真正应该需要去坚持的事情,然而他们却不自知。当观众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任意一个人物中时,或许会觉得他们所做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可以被支持的。在自己担心自己的成就毁于一旦时,在自己被所爱之人随意无视时,在自己的 生命安全被人威胁时等等,或许我们也会那么做,或者说是自己以前也那样做过。

当自己掉入受害者牢笼后,感觉全世界都是欠自己的,自己做什么都是情有可原的,应该被允许。然后自己就在受害者牢笼中一直转圈,一直伤害他人,自己也一直无法解脱。而解救自己的方式却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然后放下。毕竟负重前行那么累,哪还有心情去观看沿途的风景,心中也就只剩下了烦闷。

影片中的佳佳,一直是一个单纯的存在。她没有去想什么名利、人情,用最简单的思想去看事情,所以能够做出很明确的判断,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是需要改正。

整部影片中,我本认为可以反转剧情的角色是铜匠,最后却以这种形式来结尾,虽然没有按照我的预期来发展,但这样的结尾要更加真实。他渴望获得知识,渴望有思想,渴望得到成长,就像刚毕业时的自己,或许这些渴望都是对的,也可以叫做有上进心,但这渴望若过于激烈,就会变为一种贪婪,将所有的美好向丑陋的方向去发展。

放下自己对教师行业特有的情怀,单看影片还是不错的,值得去看,值得去思考。

驴得水观后感 篇5

因为对这部话剧的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当得知开心麻花的原班人马要将其搬上大荧幕时,内心自然是有些激动地。当然也会有所疑虑,担心电影不能将话剧所要表达的精髓传递过去。事实证明,即使是电影,开心麻花也从来不会让观众失望。

电影一开始打的是“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的宣传标签,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简短的标语更能够形象地表达出这部电影的内涵。

《驴得水》这部电影沿用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喜剧手法,前半段刚开始还是让人捧腹大笑的,但是到了后半段就画风突变,直达人心,带给你深刻感受。所谓有因必有果,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喜剧,《驴得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观影的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人为什么会变,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民国的时候,在一所叫做“三民小学”的偏远山村的学校中,几个各怀梦想的年轻老师还有年老的校长在这里畅想教育,然而这一切的平静都因为教育部下拨教育资金而打破了。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校长不得已把养的那头驴算作人头,起名为“吕得水老师”,一场欺上瞒下的闹剧就这样开始,在利益面前,该何去何从,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于观影观众的拷问。有些时候,当你开始撒了第一个谎,那么就要再撒更多的谎去圆它,可是事情终究会有曝光的时候。

就像电影中张佳说的那样:“糟糕的日子如果就这么算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驴得水观后感 篇6

这一部片子一面展现了开心麻花通过长久舞台剧磨炼出的深厚剧情矛盾拉扯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的一重优秀的演员。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操作完成了对自我团队多样性的打磨,呈现给了观众的更多的丰富和立体感。

故事设计的非常老道,一个舞台剧的放大版,甚至向一个丰富了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大小品。围绕着一个荒诞的谎言,所有在正常秩序下都文质彬彬步履生风的知识分子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沦落,变异,成为了一个个能吃人的恶魔。而片中不符合中国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女主却在追求自由精神,解脱女性传统束缚的激烈挣扎中,用最绚丽最饱满的盛放后的凋零完成了一次对人性和男权道德的抨击。

而后你爹不得不摘出剧中女演员任素汐对张一曼这个角色的演绎进行赞叹,我查阅到她在舞台剧版的《驴得水》中就一直演绎张一曼这个角色,相信这次电影版的华丽绽放就是她这些年不断对这个角色揣摩领悟的最终升华。这个角色第一次让我通过人物的形式理解了缱绻二字的美丽和神韵。那种娇柔而不做作,平凡又独特。剔除掉对角色本身自带的争议和讨论,至少在我心目中,是近十年来最可爱的女性角色。而任素汐能凭借这个角色从舞台剧无名演员走向小众个性化演员,相信市场和受众也给出了和我类似的评断。

至于影片中讨论的更深层次的人性,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阶段我能为你留下的见解和启发,就是人性中的自私和因之而起的欲望是一直存在的,它无法被消灭也无法被忽视,在环境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它们冬眠起来,把人之形象和状态让给道貌岸然四个字;只要环境与条件具备,它们便能主宰人的行为和精神,卷携着大量的暴戾和摧毁一切的歇斯底里。而我们能做的,一是远离那些使人性之恶复活的人和事,远离那些能让它有机会复活的环境,二是明白可怜与可恨相互转换的道理,万事心怀包容,不因为他人的所作所为钻牛角尖,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尽量从容而善良的过好自己的一生。

驴得水观后感 篇7

刚刚观看了翔宇剧社的《驴得水》,哭了笑了,放弃回宿舍洗衣服的时间跑到办公室开电脑打字,就是为了脑中闪现的想法能够及时得到记录。

在路上听到两人讨论,说没想到这个剧这么负能量,铁匠一黑到底,没有起伏,有些失望。但我却觉得这部戏的编剧着实反应了现实。既然是荒诞的故事,就要荒诞到底,也现实到底,没有鲁迅似的批判精神,只为了迎合”正能量”的社会要求而写成happyending,最后只能是让人心中缺了一些回味。喜剧一般给人的印象很短暂,因为那种理想中的事情分分秒秒都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么有任何新鲜感觉。反而悲剧能够震颤人心,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拒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避之唯恐不及,却要看到它血淋淋的出现在眼前,那种触动禁忌的感觉更能长久的保持。

先说说孙佳佳,她应该是该剧中唯一自始至终保持着理智的人。她的单纯与理智的保持,是建立在父亲与其他教师的保护之下的。她虽然身处在艰苦的环境中,但父兄的照顾与关爱,以及年纪小的理由,让她能够生活的无知无罪,因此她能够在其他人迷失的时候保持着清醒的理智进行劝阻,并且最终得以远离是非。但她能够躲多久?没了亲人的关爱,她将更加直接的暴露于现实社会的阴影之下,那种单纯善良的心性能够躲过四处潜伏于暗处的恶之爪牙么?

女教师一曼是戏中为二的女性。我想她曾经也单纯善良过。如孙校长教导铁匠时诵读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大都市生活容不得底层小人物的天真无邪,为了生存她成为了交际花日夜笙歌,又因为生存她选择了“连草都不长”的山村躲避闲言碎语。她也有自己的追求,当孙校长提出捐出自己的5000元钱用来建校舍时,是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大家将最初骗得的3000元经费挪作私用时,她的花销用在了衣服上。试问哪个女人不爱粉黛华服?在这个充满了男人气息的乡村小学,她也只能靠这种魅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说她玩弄男人没有感情?若真如此她不会因为铁匠的离去而恋恋不舍,也不会在收回钢笔后对着远去的背影说“铁匠,对不起”,更不会在被侮辱后成为了一个疯子。其实我觉得一曼只是装疯,因为她已经无法正常的面对这群人。唯一正常的佳佳在听到“今晚的驴肉”后用深恶痛绝的眼光看她,曾经交付感情的铁匠道貌岸然的回来羞辱她,相伴最久的同事因为各种或冠冕堂皇或自私自利的想法背弃她。她不像佳佳有父亲的支撑,也失去了有过床笫之欢的男人的抚慰,除了痴狂疯癫,她已经找不到方式来挽回可怜的自尊。有时候死亡是最好的结局,如同《致青春》里的阮阮,悲伤失望什么的,从此无须在意。同时我要对一曼的扮演者致敬,舞台剧需要付出与奉献,她将一曼的心路与行动一丝不苟的表现,将角色塑造的十分丰满。观剧者有些不能接受其中的情节,我要说,不出演舞台剧,你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放得开”,什么叫做“牺牲”。真正会品味剧情的人,不是用笑场和嘘声来表达对演员的蔑视,二是从动作和表情中,体会一曼这个角色的在放荡中的挣扎和渴望。

再说魁山,他从开始对一曼的追求、发出具有独占欲的宣言,到心死如灰后性格粗暴,买貂裘费公款,不肯放弃到手的钱款,为升职而对特派员为首是瞻,一系列的活动充分体现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他是剧里面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消极悲观的人物,是汉奸的典型。但这样的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和特派员是同样的人。虽然一个貌似深处高位,一个好像扎根农村。他们都抱有自己的目的。魁山能够跟随孙校长来到农村,说明他还是有一番理想抱负或者说善心。然而生活条件的艰苦、社会环境的残酷逐渐消磨了他的心性。他还能坚持初衷的原因,可能就是一曼的陪伴。能够说出“结婚”这个词,说明他真的动了情,也下定了决心。所以遭到背叛让他崩溃,枷锁除去后释放出的恶劣因子充斥了他的灵魂,于是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坏、损、阴、恶。他狗血淋头地对着一曼破口大骂,粗话脏话假话实话毫不遮掩,正说明他仍然放不下曾经的情和恋。所谓爱的深所以痛的真,是十分有道理的。

至于特派员,正如我先前所说,他和魁山没有本质的不同。现在的他,身份在这个小山村中的校园里显赫非常,但在教育厅中不过是个一抓一大把的跑腿小弟,不然也不会被派遣到山野中公干。他也会投机,背负巨大的任务却只选取了一个地点作为目的地,只因为这里符合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的要求:穷乡僻壤,基础教育。随手找个人滥竽充数应付交差就好,回头就有大把的钞票领取;或许连钞票都没有,只有顶头上司的口头嘉奖而已。作为底层小人物,能够生存就是最大的福利了,当然能够找到机会耀武扬威、发泄郁积的怨气更好。只是他没有想到故事还有后续,美国教育家罗斯来了,这让曾留洋英国、热爱莎士比亚文学的高材生也头痛不已。骗骗骗,编编编,这些都是他生存的必备技能,脸不红心不跳的就能把这出戏继续演下去。只是参与者太不给力,导致困难重重。被驴踢、遇诈尸,最后连钱的皮毛都没有看到,还被调查,只能说“这个气氛很让人气愤”了。说起来被调查只是走个形式罢了,这样的小角色在大人物眼中如同蝼蚁,不仅搞砸了挣钱的途径,还丢人现眼到国外了,一脚踢开,毋庸置疑,反正一个特派员倒下去,千千万万个特派员站起来。社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想洗白千千万万无穷尽的特派员们,任重道远又势在必行。

不得不说的人是铁男。他曾经的意气风华嫉恶如仇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的代表。他鄙视魁山的消极,守护佳佳的纯洁,支持校长的梦想,是个彻头彻尾的“知识分子脾气”,最终却败在一枚子弹上,顺应形势认了干爹找了靠山。说他不坚定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也抱怨,却始终抵抗着侵袭;他和佳佳在一起,就像两个校园中普普通通的情侣,内敛着相爱,为着未来而努力。只是生死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并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年轻人,乞求“活着”,并不过分。他还有长久的岁月需要度过,美好的生活还没体验,要么死去,什么都不带走,要么活着,借用靠山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肉体凡胎抵不过枪炮的攻击,在特派员已经毫不犹豫开枪,并且有再次毙掉他的趋势时,什么嫉恶如仇什么年轻气盛,都抵不过对生的渴望。

时间有限,先分享这点儿体会。有时间再继续。感谢翔宇剧社和剧组成员的精心编排与努力付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挖掘人性的饕餮盛宴。向你们致敬!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