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9篇)
时间:2023-10-21 20:24:25
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这次为您整理了《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内容导航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1《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2《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3《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4《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5《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6《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7《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8《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9《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1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2
今天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受益匪浅。在这部电影里,我知道了许多不了解的知识。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指神圣的意思。普拉村的**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和叔叔去*和冈仁波齐朝圣。这一年正好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许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扎堆的朝圣队伍之中。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妇女,有家徒四壁的**,有自幼残废的少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神山,这十一人组成的队伍,踏**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从芒康到*不但有20xx多公里,还要一路磕长头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废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前行。我想:他们到达冈仁波齐山顶一定会十分兴奋,喜极而泣。我敬佩那孕妇,她的肚子里有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圣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残废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大自然的敬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许成功的就会是你。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3
看完《冈仁波齐》久久内心不能平复,电影里每一个磕长头的场景,都热泪盈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停留喉间、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体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复始的单调动作,在前往圣山——冈仁波齐的路上,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生老病死为伴奏,以救赎为信念。我想这就是人生最平淡却也是最震撼的节奏!就此,写下一段感想,一段关于活着与**之间的感受。
*、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冈仁波齐》通过11个普通的*,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经历,如细水般缓缓道出。从电影画面的角度也许它不够华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也许它不具备太多冲突,但正是这般贴近真实,才能激荡起内心深处的涟漪。电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因果的轮回……
电影开始于一个*的小村庄——芒康,故事开始于芒康的一户普通人家。家中的**带着遗憾去世,为了替他完成遗愿——去朝拜冈仁波齐,这个家庭倾尽一切,宰杀牛羊,变卖筹资,安排一家老小,准备踏上一条漫漫长路,然而这条路上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
现实中,人生许多阶段也许都会遇到需要归零的时刻,初出茅庐的迷茫、人生巅峰的失衡、万念俱灰的绝望。那时,前进与徘徊,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因为心路的前方是什么,你我都没有答案。就像准备朝圣的藏族家庭,倾其全部为的并不是最终的到达,而是为了那一路的忏悔与救赎。
芒康村庄上闻讯而来的村民,纷纷申请加入朝圣的队伍,他们有沾满动物之血的**,有怀孕待产的妇人,有身处不幸的中年,有不谙世事的女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为了同一个信念,他们临时组队。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时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许各自的目的不同,年龄不等,身份各异,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心路更加多彩。没有谁生来孤独,父母、朋友、师长、爱人……我们扮演着生命中每个时刻的角色,同时,更多的角色配合着我们演绎自己的生命,没有谁是单纯的生和单纯的死,因果交织的业力牵引着我们前行。
朝圣之路,注定坎坷,含泪的告别只是开始。沿着318国道11个人开始三步一磕的虔诚之行。重复的动作在不重复的风景、过客、昼夜之间反复。第一件不寻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临,那个被圣山赐福的孩子降生在朝圣之路上。而后经历短暂的喜悦后,母亲加入到磕长头的队伍,一切重新归于脚下。此后,**为一只路过的**让路,孩子带病坚持磕头,老人每晚带领大家念经,路上遭遇**,他们选择原谅司机……因为撞坏了拖拉机,所以男人们拖着行李车行进几百里,再折回远处磕头。遇到泥泞和水潭,他们磕着长头过去,羊皮护具已经破败不堪,水打湿了他们的身体,晒干头发和衣服,他们又重新向着前方出发,直到一个清晨,队伍里的**杨培老人长眠于山脚下。因为杨培老人的心愿,队伍成行,而他的离开并不预示着队伍的终结。他们为老人堆起了玛尼堆,请了*做法事,而后又以玛尼堆为起点开始了长头的叩拜,几百公里外便是*的布达拉宫……
一路上,经历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缩影。生命的诞生象征希望,让人喜悦,成长的过程有痛苦陪伴,而**的寂静,又有些许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绪的诞生,每一个身影的`出现与离开,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出发的目的以及最终的结果,在前行的过程中变得不那么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轨迹,清晰的留在身后。
如果人出生和**的时刻已命中注定,那么中间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细细斟酌。人生没有回头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个路口,我们都要调整步调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边村庄**的提醒:不能带红绳磕头、小孩磕头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来,总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沦的步伐,重新整装出发。
电影最后,朝圣的*们顺利抵达*,他们的钱花光了,头发长长了,十万遍的长头快磕完了。他们在*打了两个月的工,和发廊女孩约定从圣山回来后再相见,之后,重新朝着冈仁波齐出发……
《冈仁波齐》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声音来告诉我们电影告一段落,朝圣之路还在继续……似乎结束但又没有告别。超乎人们以往对结局的认知,在最需要感情升华的结尾,一切又归于平静。而这更符合人生之路的设定,因为对于人生最大的落幕“**”而言,有时也来的猝不及防。即使**过后,依然需要寻找下一个轮回的起点……
结尾继续着下个开头:听着朴树为《冈仁波齐》特别发布的《No Fear In My Heart》,我的观影感想到此暂停了,凌乱的文字记录了小小的一点感想。感恩能在自己归零,准备开始自己第一段朝圣之路之际,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始终坚信因果轮回,世事无常,身为沧海一粟的我们,走在自己的心路上,时刻提醒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坚定,迷茫时不轻易退缩,犯错后勇敢驻足,摔倒了继续前进……享受身边出现和消失的一切,因为这就是你我心路上独一无二的轮回,也是最值得你我继续前行的原动力。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4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去过,那么可能这一辈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仅仅是克服各种险情的发生,更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挑战。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会一往无前,一直开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会去干坏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会变得顽固。
为了能够去朝圣,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众生幸福。这也是我真正通过电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不得不说,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真伟大。这要是换做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个周就不能继续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跟我说过用石头搭一个塔,能把最上边的石头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许愿,并且愿望成真。大**,我跟你说这东西叫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有机会我自己也尝试搭一个,然后许一个**的愿望,希望大**永远健康开心,嗯,我会帮你许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险情的发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积水,更有可能发生**。但是当遇到各种险情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中间穿过*的时候,他们和游人的对比,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最高,那种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种没有游人的匆忙,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五彩缤纷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静如水,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5
《冈仁波齐》一公映,千灯汇的人们就在各地抢着看了。刚过去的周末,**奶也拖着小二哥去看了。你呢?看了没?
**奶在看的时候,哭得直抹眼泪。小二哥没有哭。只记得,当银幕上出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时候,感觉好熟悉啊。20xx元旦,千灯汇一行人到*参加“英雄之旅”的课程,每天或早上或晚间都去布达拉宫转圈。
很多人看完了电影,表示不震撼。我想,这是汉族观众的期望吧。倘若它是一部震撼的,讲述*朝圣的商业片,我想,我应该不会给它评高分吧。《冈仁波齐》中,十一人的朝圣团队,是朝圣路上很普通的一支。也许,在*看来,朝圣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电影很平实的记述了朝圣路上,*们的衣、食、住、行、用,遇到的生、老、病、死四苦。真实,比震撼更可贵。
这是一部不按套路来的电影,要说震撼,震撼到小二哥的,是影片的开头,而不是结尾。影片开头里,村里的*,一听说谁要去*,再去冈仁波齐,都说我家出个儿子,我家出个女儿。四川芒康到冈仁波齐,2500公里的朝圣路,前路漫漫,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可就这么着,一拍脑袋就决定了。这一行十一人,并不觉得自己多伟大。想想我在20xx年,决定要来上海,花五年时间读个博士时,还是纠结了好几个月的。(小二哥快要毕业了,呵呵~)
2500公里的朝圣,把一年的时间浪费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吧?难怪他们穷呢。但*是个“佛国”,*人人心中都有佛。于是,朝圣路上,会有路边的村民请他们来喝茶,或者为他们提供住宿。当十一人的团队,遇上夫妻二人的朝圣团队,会送青稞给他们。尽管他们穷,但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佛教最初就不是“用”来如何如何的吧。
汉传佛教中的禅宗起源是这样的。佛祖在灵山讲法,拈花示众,座中唯迦叶**破颜微笑。于是,迦叶**把“拈花一笑”的含意传播开去,就成了今天的禅宗。花之于人,又有什么“用”呢?它不是木棒,不能用来抵御老虎,它不是果子,不能用来果腹,它不是皮毛,不能用来保暖。可是,不知道从哪一代人起,人见到无“用”的花,就会自然地微笑,心生喜爱。我想,那时人类的语言里,是不是还没有“美”这个词?“
想想我这到上海的这五年来,都是在做仅对自己有“用”的事吧。每天到办公室写论文,周末了逛街买衣服。
我想,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曾做过一些无“用”的事吧?在影院看《冈仁波齐》的时候,我就在追溯,我曾做过什么类似朝圣的,傻傻无用的事?
我想起,我在初中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同班的小女孩。后来,我转学到县城里了。有一个夏天,县城里放暑假了,因为母亲还在原来的小镇上工作,我就回到那个小镇过暑假。那时,小镇里的初中还没放假。好几个夏日的黄昏,我都会提前两个小时,到学校门口的小巷里藏着。放学的铃声响过后,在校门口涌出的人流中,倘能窥一眼如莲花般的面孔,我便可以开心上好久。
在上海这样的都市里,节奏这么快。我们还能否,用最慢的方式,做一些并没有什么用,却很美好的事情啊。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6
最近,张杨导演的*题材电影《冈仁波齐》上映。这部安静的公路片在《变形金刚5》的喧嚣中辟出了一条幽径——9天,票房破2700万,对于艺术电影,这个成绩可以称得上“大卖”了。
因为口碑和上座率持续高走,《冈仁波齐》的院线排片也从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电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张杨导演正带着他在*拍摄的两部电影《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奔走于各大电影节,本刊在那段时间采访了他,从《冈仁波齐》聊到在*风餐露宿的十个月,从近些年的的电影创作,聊到他的坚持、局限和困惑。
那时,张杨对《冈仁波齐》未来的院线表现并不乐观,具体的宣发策略也不明确。对他来说,今天的票房成绩是个惊喜。对于艺术电影进院线来说,《冈仁波齐》也将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
《冈仁波齐》看起来是纪录片,实际上是个故事片。导演的**力在于截取藏族素人演员的生活,讲自己的故事。“一个孕妇,一家三口,一个**,一位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电影中的这些人物是早就设计好的,只有现场拍摄是纪录式的。”张杨说,他让演员们正常烧火、做饭、喝酥油茶,摄像机一直开着,碰到好的场景就暂停,想几句台词,加在刚才的场景里,“整部电影都是这样拍摄的”。
这种“伪纪录”的形式也曾出现在张杨的另一部电影《昨天》里。当年,张杨把演员贾宏声吸毒戒毒的经历写成了剧本,让贾宏声和父母一起,在镜头前表演他们真实的生活。《冈仁波齐》看似与张杨之前的作品不同,但“伪纪录”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过往的作品中使用过,“形式和内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里,马年是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张杨追求仪式感,希望在马年把它和《皮绳上的魂》拍出来。摆在他眼前的第一个难题是找投资。早年拍电影,张杨没为钱发愁过,但眼前的两个片子,无论从题材还是他希望呈现的影像风格,都没有能赚钱的卖相,想要筹钱不容易。《皮绳上的魂》起码是个完整的故事,《冈仁波齐》连剧本都没有,他只能和投资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摄方式和希望呈现的风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谁敢投啊!”张杨也觉得,自己这看起来不靠谱的项目有些为难投资人。
眼看着已经到了20xx年底,再不进藏,《冈仁波齐》就来不及拍摄了。这时,好友李力站了出来。作为合力辰光的董事长,李力最赚钱的一笔电影投资是《小时代》,从那部电影里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劝张杨拍商业片,大制作、大IP、大卡司(演员阵容),张杨总是犹豫不决。他投资过张杨的上一部电影《飞跃老人院》。那部电影没能让他赚到钱,眼前的这两部电影更没有赚钱的希望,但他依然对张杨承诺:“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给你托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xx年11月底,投资还没到位,张杨就带着一个30多人的剧组进藏了。剧组买了七辆面包车,一路走一路拍,遇到县城就住旅馆,没有旅馆就住帐篷。随队的有厨师和医生,饿了吃大锅饭,病了也有人照看。他们还在当地雇了藏族的摄影助理,刚开拍的那段时间,因为高原反应,摄影师扛不动摄像机,全靠助理们出力才能顺利拍摄。
拍完《冈仁波齐》,张杨把剧组扩张到120人,又花费两个月拍完了《皮绳上的魂》。在藏区的10个月,张杨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只有缺钱时,才打电话催催投资人。
10个月下来,张杨成了现在的张杨,皮肤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银戒指,坐在人群中寡言少语,他有意无意地与周遭保持着距离。“刚从原生态的地方回来,大家都不适应或者排斥乱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试着分析张杨,“但他的这个劲头持续的时间有点长。”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7
位于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冈仁波齐山,又叫须弥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雍仲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因此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踏上这条求福之路。电影《冈仁波齐》就是张扬导演用镜头讲述的一个关于朝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当他在家庭聚会时说出这个决定时大家平静接受的态度和闻讯赶来要求同往的村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时影片刚刚开始,作为观众的我还在努力捋清关系的状态中,影片中的人们不管是青壮年还是妇孺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我要去!且不说此去路途艰难,就是这些“朝圣者”让大家看了都不禁说一声:悬乎!他们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自幼残疾的少年……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历时一年,长达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一辆拖拉机充当脚力用来运装备和物资,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仪式,镜头就突然切换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长头,朝圣之路就这样开始了。而未来20xx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们都要这样走过,几步一叩首,五体投地,没有人**,但每一个人动作之规范之卖力是难以想象的,只为求得神明的护佑,甚至途中拖拉机坏了男人们不得不用人力拉车,走到几百米的远处,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继续磕头,一步都不敷衍。杨培老人在某个清晨再也没有醒来,大家也仅仅是请来*,把他葬在神山的怀抱,继续赶路,没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们在风霜里叩首,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他们对路上每一个遇见的人微笑,他们完美的诠释了信念和理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一定标准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此时,仓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荡在我脑海,我知道,*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是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在面对异族猎奇目光的窥探中,他们面带微笑,心向阳光,一步一步迈向自己心中的圣地!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8
这两日,朋友圈被《冈仁波齐》刷屏,看过的、没看过的都被催人泪下的影评感动着、鼓舞着,看过的借着影评再回味对比一下所述与内容是否吻合,再补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摄幕后和没有看到的深度与广度,没看过的计划着拖家带口的去看。
前两天我也去看了,过程中几次被画面击穿泪腺,被他们的虔诚、被他们的平静。。。。。。但是流再多泪,别人的故事终将过去,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怎样让这种震撼通过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发酵成养分、成为向前的动力来滋养我们的生命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如果不能将其中的能量拿来为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几天以后热度平息,一切又回复到从前的样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过着从前惯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场热闹,而是到别人的灵魂里看见自己,观后感也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下问自己会怎么样?用以照鉴自己并修正自己。
我看书和看电影听故事总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问自己,如果那个当下是我,我该怎么选择?
我把这段两千多公里距离,长达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长做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以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行动面对在路上的每一个朝拜,才是我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从他们身上让我领悟到,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碍时时以轻松愉快平静的态度去面对,不用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生结果不必问,就是在一抔黄土下终将化作一缕云烟,而经历过程才是此生最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着那个结果狂奔,过程中遇见花香停下来闻一闻,遇见有缘停下来喝杯茶,遇见山就翻越,遇见水就趟过,只是始终选择迈开脚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负就对了!最终抵达心中向往的归宿——神山。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9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