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红楼梦(精选4篇)正文

高考作文红楼梦(精选4篇)

时间:2023-10-30 22:57:11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这次为您整理了高考作文红楼梦(精选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考作文红楼梦范文 篇1

论文摘要:张爱玲与《红楼梦》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红楼梦》是以女性世界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创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

张爱玲与红楼梦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她自称其小说得益于《红楼梦》的为最多,《红楼梦》成就了张爱玲,而张爱玲回报《红楼梦》的,则是她的“红楼梦魔”。“千古之绝唱,旷世之才女”,才女绝唱十余年间完成《红楼梦》的考据与研究,这段书中的话这足以看出她与《红楼梦》之间的不解之缘。从儿时便接触红楼梦的张爱玲,十四五岁便开笔创写了《摩登红楼梦》。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多少学者各持己见,暂且不谈,但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子便有了自己对于《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的独到见解,如今想来己经很是诧异了。更何况她自己曾说过,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以下,只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对于《红楼梦》有着如此敏感的触角的人,除了张爱玲我实在想不到第二个了。而张爱玲与《红楼梦》之间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的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最吸引我的应属她笔下的小说,所以我今天想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思想角度浅谈一下《红楼梦》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1创作核心

《红楼梦》是以女性世界为核心的文学创作。而女性世界同样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核心。《红楼梦》中的女子形象数不胜数,从位高权重的贾母到身份卑微的丫鬓婆子,还有多如牛毛的太太小姐们。她们的形象各异,优劣不同,但正是这样不同的形象性格造就了一部引人人胜、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的鸿篇巨著。而对于这些女子细致人微的形象描写,让她们的性格特点与故事的情节紧密联系,使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这也正是整个小说的成功之处。与曹雪芹相比,张爱玲本身身为女性,她对女性世界了解的更是相当透彻的。她用细腻的文笔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披露了女性世界的黑暗面,如写心理畸形的七巧、小寒,丧失人格的梁太太、流苏,无奈的红玫瑰、白玫瑰、碧落等等。这些女性形象的创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的。张爱玲既写出了这些女子的喜慎哀怨,又深人的写出了女子们的内心活动以及她们的思考过程。从对女子形象的把握上来讲,张爱玲受到了《红楼梦》影响的同时也丝毫不逊色于《红楼梦》。她对于女性形象的内心把握甚至要比曹雪芹更胜一筹。可谓出之于蓝而青于蓝。

2创作重心

无论是曹雪芹也好还是张爱玲也好,他们的思想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他们的创作重心都是重在情感的表达。曹雪芹的《红楼梦》,在阅读时能让人随之而喜随之而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他注重了在故事情节中情感的表达。而这种情感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了男女之间的感情上。小说中感情的表达我觉得正是曹雪芹本人情感的一种寄托。而正是因为这些投入的情感在小说中真实的呈现,使得小说有了深切的感染力。而张爱玲的创作重心同样是情。我想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情的表达一方面来源于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以及她的家庭背景等原因,这使得她需要在小说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另一方面,这样的女子从小便阅读《红楼梦》而曹雪芹在小说中对于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对于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同样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不可忽视的。

3创作风格

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过于大胆的,不被当时的政治社会所接受,被列为禁书。但也正是因为他这样大胆的创作,使得《红楼梦》取得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成功。而对于张爱玲的创作风格曾见过这样的评价“强烈的残酷”和“无奈的苍凉”。乍一看,似乎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什么联系。但细想起来,这样大胆的创作又与当时的《红楼梦》有着殊途同归之感。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清晰的看到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并用自己犀利的文笔毫不留情的将其揭露出来。对于这样的创作在当时我想也应该说是十分大胆的,她把她对社会的认识都倾注在其笔下。张爱玲在1943年和次年的创作一下子风靡了上海文坛,之后又悄悄的隐匿,好象是熄灭了一般,可她带来的文学上特殊的风格却至今不衰。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说《红楼梦》成就了张爱玲的原因。

4创作视角

红楼梦高考作文 篇2

一曰:高考作文是急中生智的快速之文。高考语文试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多,涵盖面广,洋洋洒洒几人版块。对高考而言,喻考场为战场,多少有点道理。诸君皆知,在战场上容不得你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你必须运筹帷幄,当机立断。考场亦如此,尤其是写作文。你必须立即审好题,马上立好意,高速选好材,赶快布好局,急忙定好调,匆匆作好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贾岛,写高考作文必败无疑。作《红楼梦》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写高考作文必无佳绩。写作以慢著称的福楼拜,写中国的高考作文想必也会惨不忍睹,因为他完全可能作文字数达不到要求。当他思考是用这个动词还是那个动词来描写动作,当他斟酌是用这个形容词还是那个形容词来确定属性时,比黄金还宝贵的时间三分钟、五分钟地溜过去了。苟如此,作文得高分,岂不难哉?

二曰:高考作文是沙里含金的亮点之文。写高考作文,压力之巨大、心情之激动、时间之短暂是写其它文章时所难比的。欲出佳作,难上加难。除非你学富五车,奇才七步,才高八斗,如王勃作《藤王阁序》一样,倚马可待。然而,四海人无数,天才有几人?我们凡夫俗子、平常之人大可不必有天才之幻想。所以,鄙人不客气地说,大多数高考作文如泥如沙,一部分如花如草,极少数如金如玉,考生只能披沙拣金,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自己文章的亮点来,如:高迈的立意,优美的语言,新颖的题材,独到的见解,幽默的风格,古韵的典故,有趣的寓言,生动的描写,动人的抒情,深刻的议论……这些都能吸人眼球。须知,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也并非人人皆文章高手、个个是写作大家,他们或许是凭长长的胡须,或许是借深深的皱纹才当上“文章判官”的,何足为奇呢?再说“自古文章出少年”。亮点越多,文章色彩越艳,成美文的可能性越大。

三日:高考作文是循规蹈矩的模式之文。科学贵在创新。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的座右铭就是“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其实作文也贵在创新。“文似看山不喜平”,实乃经验之谈也。它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云亦云、陈陈相因、老生常谈、跟风随潮的作文,决不是荚文。道理虽如此,但创新文章毕竟寥若晨星,绝大多数作文也就是表情达意而已。清朝有个皇帝,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几乎全是平庸之作甚至是垃圾之作。若想考生作文有创意,除非他有才气、胆气、豪气、天赋。有经验的老师知道,“规矩文”打基础。“放胆文”见才气。对于才气不旺的考生,想剑走偏锋、想别出心裁、想另辟蹊径,往往风险很大。所以大多数考生为安全起见,还是写模式之文,因为保险系数大。更何况模式运用得巧妙,也可成美文。文章大家粱衡总结的“三点一线公式”、“四有标准”、“文章五诀”不都是模式吗?一个写作成功者一般都要经历学模式、反模式、创模式的反复过程。当然,像韩寒、郭敬明、蒋方舟这些才气加灵气的小家伙、小妮子不在其列,他们是怪才。

四日:高考作文是令人扼腕的遗憾之文。在高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虽没有“沙场秋点兵”的磅礴气势,却也有“考场决雌雄”的紧张气氛,出现写作时的遗憾在所难免。在这个战场上,你很可能“饥不择食,贫不择妻,慌不择路”,抓到篮子里就是菜。你很可能把西汉的刘向说成是东汉人,很可能把英国的培根误写成法国的伏尔泰,很可能把芙国的《独立宣言》与法国的《人权宣言》混为一谈,很可能把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的《沉思录》当咸了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很可能把“航天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张冠李戴,这些虽不影响文章大局,却也是瑕疵。正因为如此,高考作文滴水不漏者少,漏洞常出者多,何也?短暂时间里孤军奋战之缘故也。高考考生不可能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请教教师,更不可能象宋朝欧阳修写《昼锦堂记》,对于开头几句,再三斟酌,写完后派人送去,忽觉不妥。又派人快马加鞭追了回来。重新改写。出现遗憾之处在所难免。欲少遗憾,须熟读诗书也。

五日:高考作文是知晓度高的公众之文。此句乃笔者杜撰的句子,其意思是说,高考作文所写的事物、景致、情理、过程、方法等,必是全体考生都知晓的,决不会囿于一时一地一域一法,否则就有可能对一些考生有利对另一些考生不公。笔者斩钉截铁下此铁言,并自认“铁论”难移。高考作文不可能写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不可能写险峻的华山雄姿,不可能写古老的法源寺,除非你是有奇才的范仲淹、金庸、李敖。他们全凭图画、资料、想象,分别写出了《岳阳楼记》、《华山论剑》、《北京法源寺》。高考作文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让其有话语可说,有体验可谈,有观点可论。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言,高考作文题应倾向于理性思维和开放性。

高考作文是什么?真正的作文应该立意是高远的、正确的、第一位的。像北京市特级教师王德山所言,立意从高到低可粗略分为五个档次:人类、社会、团体、他人、自己,可谓点石成金之论。真正的作文应该是情真意切的。因为写作的第一道德就是诚实,正如巴金所言:“说真话,掏出自己的心。”真正的作文应该是建立在广泛阅读、长年积累、积极写作的基础上的。“汝果欲学文,功夫在文外”,考场只是检阅,训练都在平时。

特级教师高万祥希望在150分的语文考试题中,作文应占90分到100分。温儒敏教授则认为,语文考卷要从目前的150分增加到200分,其中作文增加到100分。看来,人们对作文是越来越重视了。愿高考作文成为风向标、指挥棒,引领写作的潮流、方向。愿所有考生都成为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的大智慧者。

高考作文红楼梦范文 篇3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难点;译本;典籍翻译

前言

《红楼梦》,作为唯一拥有专门研究协会――红学会的古典名著,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之高毋庸置疑,历代文人学者研究、推敲《红楼梦》,可谓乐在其中,而《红楼梦》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和另三部古典巨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一样,深入人心,即便未通读过全书,也一定知道“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林妹妹,“人未到声先到”的脂粉英雄王熙凤凤辣子,三进荣国府、逛了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的刘姥姥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细腻曲折的情节描绘都让人读来意味盎然。这样一部瑰宝巨作在中国加强东学西渐的进程中自然应该是首当其冲的,让西方国家也能领略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需要翻译,然而《红楼梦》的翻译现状却差强人意。1830年John Davis翻译了第三回,开启了《红楼梦》的翻译之路,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一百八十余年间,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共出现了十二种英译本,一种德译本,但只有三个英译全译本,剩余都是片段或节选的翻译,而在这三个英译全译本本之中,最贴近当今的也只是完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霍克思、闵福德翁婿的版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版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翻译困境呢?这三十年间《红楼梦》的翻译为何止步不前了呢?本文将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略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翻译之难。

1.《红楼梦》的研究现状

要讨论《红楼梦》的翻译难题,不得不先涉及《红楼梦》原著的研究现状。红学研究从最初的索引派到后来的“新红学运动”,从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到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从考据派、学院派到新索引派、草根派,如今的研究百花齐放,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目前,红学研究者人数之众多,前所未有,红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广大《红楼梦》的热爱者们都积极参与,见仁见智,畅所欲言,红学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在诸多研究学者之中,通过参加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录制,再度引发大众阅读研究《红楼梦》热潮的刘心武学者独树一帜,他的原型研究新颖独特,结合文本细读与历史结合,揭开《红楼梦》神秘的面纱,虽仅代表一家之言,但其严密的逻辑与细致的推敲也吸引了不少认同者,俨然自成一派。可见国内学者仍然对《红楼梦》有着高涨不衰的研究热情和取之不尽的研究对象,然而正由于《红楼梦》研究正酣,研究成果具有多样性,不定性,对于译者而言,无疑加大了理解原著的难度,缺乏对原著确定的理解,翻译便无从下手,即便翻译有所出,也常常带来翻译错误或是翻译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

2.《红楼梦》版本众多

1792年,经程伟元、高鹗续编修订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印刷版问世,这也是如今我们通常看到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的前身,而在程高版之前,这部小说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不同的手抄本附有不同署名或是无署名的批注,连正文也有所不同,这可能是抄写者的笔误或是故意为之,现在已不得而知,仅这些手抄本也就是古本《红楼梦》就有戚序本、甲戌本、庚辰本等十二个版本之多,之后的印刷版也有程甲本和程乙本之分,除程高本经续编而至一百二十回以外,因历史原因,且年代久远,古本红楼梦流传下来仅有八十回,许多版本都是残缺不全的。Hawkes就曾经指出:“中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这部小说竟然在作者死后近三十年才得以公开发行,并且还存在着不同的版本,甚至没有一个版本可以说是绝对‘正确’,这多少令人吃惊。”(Hawkes,1974:14)因此,在这样一种版本众多的情况下,译者又当如何取舍,是像霍克思一样充分利用红学研究的成果,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各版本在一般读者中的普及度,以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为原文,同时参阅修订其他古本,最终呈现出霍克思版本的《红楼梦》;还是像杨宪益一样,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将《红楼梦》作为展现政治斗争的政治历史小说,同时部分考虑原作者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前八十回以戚序本为原文,后四十回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修订的程高本为原文;又或是另辟新径,以周汝昌先生耗时近六十年静心磨练完成的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为原文,并且仅翻译曹雪芹残留的这八十回。无论选择何种版本,不仅要选,还要选得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这对译者都是极大的考验。

3.《红楼梦》原著残缺

当今读者所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大都以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为范本经过部分修订而成,但如今红学界普遍赞同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应当是当时的出版商程伟元发现了民间流传的《红楼梦》手抄本,欲印刷出版,但苦于手抄本内容残缺,不利于出版与大范围的流传,抑或是出于某些政治原因,便找来书生高鹗进行续写。红学研究者中有一种声音认为,首先高鹗和曹雪芹不认识,生平毫无交集,生活年代背景不同,在现在的通行本中将高鹗作为《红楼梦》的合著者与曹雪芹并列其上,是非常荒谬的,如果非说《红楼梦》有合著者,那也应当是在众多版本的手抄本中留存大量评点的脂砚斋;其次,曹雪芹是完成了《红楼梦》的全本的,只是无法确定到底全本有多少回,但在细致探究曹雪芹的生存背景和写作手法后,对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以及小说后文的情节流动、人物命运还是可以探轶一二的,这时就会发现高鹗的续写不仅在文字表达的造诣上无法与曹雪芹媲美,连小说的内容都常常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所勾勒的图景不相符合,有些地方甚至南辕北辙,比如曹雪芹的原意是将《红楼梦》创作为一部悲剧,几大家族最终没落,优秀多姿的女子难逃薄命,贾宝玉流落村野,而高鹗却迎合大众乐见喜剧的心理,创作了大团圆结局,完全改变了曹雪芹的意图和小说的基调氛围,让人唏嘘不已。这种看法已越发得到《红楼梦》学者和爱好者的认同,在这样的研究趋势下,包括版本问题在内,译者该当如何对待翻译原文内容的选取确实让人头痛,翻译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会有翻译的并非原版《红楼梦》之嫌,这样一个文化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均达不到一定高度的作品有必要作为国之瑰宝推介到海外吗?但若是仅翻译前八十回,无论是选取某个古本,还是集大家之长的周汝昌版,也会有情节残缺,难以得到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并认同的效果。

4.《红楼梦》文化历史内涵厚重

经考证,《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中许多的人物、事件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原型,曹雪芹在这些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与创作,成就了这部不朽的巨作。我国大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评价《红楼梦》是“封建社会上层的百科全书”,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小说对园林建筑、服饰打扮、食物、摆设、风俗活动、礼仪规制等等都有着细致到位的描写,但这些种种都是带有那个时代深深的文化烙印的。翻译界历来都把涉及文化内涵的翻译作为一大难题,对此提出诸多解决方案,但仍然争论不朽,没有定论。而处处体现时代文化特色的《红楼梦》翻译起来就可谓是举步维艰,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翻译功底,还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驾驭。

5.《红楼梦》文学艺术价值特殊

《红楼梦》不仅是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极高,在西方,在多译本章回翻译缺乏,全译本稀缺的情况下,仍然颇受赞誉。《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曾这样评价道“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诗歌比赛……在西文翻译中,这部分大多被删除。尽管如此,有些西方评论家仍然认为该小说是世界最优秀的小说之一。”(Vol.16:238)这是因为《红楼梦》不仅文笔细腻,描绘逼真到位,除本身的小说体裁外,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习语、谚语、灯谜等更是贯穿全书,而这些都是让译者犯难的关键,稍不注意,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除此之外,《红楼梦》在文学手法上,更是造诣深厚,从人名称谓等的精心处理到情节设置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处其右,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可以占据一席之位。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象征手法突出,一个字母象征了多重含义,为人称道,而《红楼梦》中随意一句诗歌,一首曲赋,一个人名都可能蕴含了多重作用,揭示人物命运、时局背景,架构小说框架,梳理线索脉络,每个看似轻微的人物,看似随意的情节,都可能透漏着小说后文走向,这样的功夫不愧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然而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手法有异,翻译要想传达这样高妙的艺术价值,并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结语

上述关于《红楼梦》五点翻译之难,还仅仅是粗浅探讨,但由此已然可以看出,《红楼梦》的翻译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尽管霍克思和杨宪益的译本有其不足之处,但能够细致谨慎地完成全译本,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佳作,也因此,自杨宪益译本现世以来,至今无人再能着手如此艰难的翻译。

然而笔者认为,这项难于上青天的翻译任务虽然极附挑战,但还是需要有人前仆后继的去完成,这是一项事业,不能只靠某个译者去完成,笔者在此也呼吁对中国典籍翻译具有热情的译者和红学的专家、学者、爱好者都能团结起来,为《红楼梦》的翻译出谋划策,共同造就新时代的译本,让《红楼梦》不只是中国的经典,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明珠。(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北鸥雀。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J].红楼梦学刊,2004(4).

[2]陈国华。《红楼梦》和《石头记》:版本和英译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3]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5).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5]洪涛。《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改译和等效问题[J].红楼梦学刊,1998(2).

[6]洪涛。论《石头记》霍译的底本和翻译评论中的褒贬――以《浅析霍克思译石头记中的版本问题》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06(1).

[7]洪涛。外文出版社《红楼梦》英译 “节选本”纠谬[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Z〕.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红楼梦高考作文 篇4

二、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三聚氰胺。2008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使三聚氰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氰胺”应读qíng àn,但不少人误读为qīng ān。尤其是“氰”字,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氰化钾”、“氰化钠”的“氰”读成qīng,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误读。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撼”为手旁,义为以手摇物;“憾”为心旁,义为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大凡景点都会重点介绍当地名人,告诉游客某地是某人“故里”。有人误以为“里”的繁体字是“”,结果在用繁体字书写的说明牌中,“故里”往往误为“故”。其实“里”字本有其字,和“外”的“”不相干。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角狙击赤潮”。两处“狙击”应为“阻击”。“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不同:“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媒体新闻中,经常把“非营利机构”误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曾三上北京”、“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两处“期间”应为“其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如“怎能望其项背”。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近年来“红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