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二作文 > 初二话题作文(最新4篇)正文

初二话题作文(最新4篇)

时间:2024-03-29 21:51:00

我们都经历过亲人的离开,如今我们的脑海中只剩下零零碎碎的片段,她的身影在我们的回忆中逐渐模糊。下面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初二话题作文(最新4篇)。

初二话题作文 篇1

【关键词】话题复习 策略指导 教学反思

初中英语复习在初三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依据广东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英语科考试大纲中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把初中六册书进行知识板块重新整合,以话题式进行英语的第一轮复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英语复习的效率。

一、传统中考复习的弊端

在多年的初三教学中,发现英语总复习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学生兴趣不高。课本复习,按照课本和教辅资料,一个个模块复习,内容零碎,进度又快,知识量多。这种炒冷饭式的复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效果不明显。复习缺乏新意,不能起到帮学生归纳、总结、查漏补缺的作用,效果一般。很多老师深有体会,一轮复习下来,英语会的同学依然会,不会的依然不会。

二、中考复习模式尝试

(一)以话题为主线,进行知识整合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中话题项目表,中学英语有24个话题,外研版共6册书,66个教学模块。因此可以以话题带动,巩固词汇,操练句型,知识整合,题块训练,达到系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话题式复习法”是在遵循外语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同类归纳”方法,围绕一个开放话题对初中各年级学习内容进行“同类聚合”的教学整合。教师按照 “归类词汇---重温课文---导入话题---操练句型---结合阅读训练---提升话题写作”步骤,结合听说读写四技能的综合训练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下面以初三第一轮复习中的一节复习课实例,介绍这一节复习课的流程。首先,将七年级上 Module 5 、九年级上 Module10和九年级下Module≤≥7这三个模块,归入话题健康和饮食,进行知识整合。

(二)教学过程

Step1词汇大比拼

进入复习阶段,词汇的积累和消化,也是学生复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词汇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针对饮食、健康话题,可以将词汇进行分类:1. 健身运动 2. 水果、蔬菜3. 肉类、食品4. 餐具,以学习小组进行抽签、竞赛。这样的词汇复习,避开了传统的听写单词,在小组互助的基础上,将健康、饮食话题下的单词进行归纳、系统学习,加深单词的印象,增加了单词学习的趣味性。

策略指导:词汇学习中,学生会在单词拼写上存一些通病。指导学习用联想法、拆词法等纠正错误,巩固词汇。

Step 2 复习法导入话题

有了词汇热身铺垫,导入复习话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首先,要求学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为了减低学生复述难度,可以将课文主要内容,以短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词完成短文,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短文填空中,适当重现复习模块的重点句型和词组,例如,

1.Junk food isn’t just bad for the body.

2.Children whose midday meals were unhealthy were……

这样在复述中,便于梳理课文知识点和句型。经过一轮“温故而知新”,围绕饮食、健康的话题就呼之欲出。接着,向学生展示图片、图表,学生分组讨论话题:

1.Eating Habits (How to keep a balanced diet?)

2.Table manner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other countries?)

小组选择讨论话题,运用模块词汇和句型,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熟悉的话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且拓宽知识面,理解英语的饮食文化,熟悉情景交际,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策略指导:在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可以适当渗透话题相关的情景交际,例如,

1.---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soup? ---- No, thanks./ Yes, please

2.---The food you cook is really delicious. --- I’m glad you enjoy it.

学生平时对交际英语语境把握不好以及中文的定势思维,造成这类题目出错率高。

Step3 导入话题题块,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接着选用有关饮食、健康的阅读文段,培养学生的语感及通过上下文捕捉信息的能力,并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

中考短文阅读是检查学生是否具备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 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识别、选择、归纳所提供的信息, 探索语篇的表层和深层含义的阅读能力, 从而达到获得正确的语言信息的目的。所以阅读理解不仅要求学生有全面、夯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必备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主要题型以有:细节题,归纳题,推理题,猜词题等。针对不同题型,适当指导学生如何读题,如何从短文中获取信息源,并利用关键词、句领悟隐含的意思等阅读技巧,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策略指导:阅读训练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广泛接触各种体裁的文章,积累经验,减少中考失误。

Step 4 话题升华,引入热点写作

英语写作是英语中考试题中最大的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以及运用目标语言进行简单书面表达的能力。近年来广东英语中考作文话题,紧扣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例如,2010年校园安全,2011年环保话题地球一小时以及2012年留守儿童和公共行为规范。

因此,可以借助新闻图片,向学生呈现热点食品问题,例如,地沟油,染色馒头,“骨汤门”、“豆浆门”等。学生从话题复习中,重温饮食、健康词汇,再到话题讨论中词汇和句型的运用和阅读文段的语言输入,已经形成一定的写作素材。食品安全话题,能刺激学生写作的冲动,让学生感觉有话要说。

所以2011年广东顺德中考真题的引入,就再合适不过了。

B.书面表达

现在,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和担心的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可以确保安全饮食呢?请你以“Eating Safely”为题就以下问题发表你的见解:1、在哪里就餐?2、如何烹饪食物?3、购买怎样的食品?

写作要求:全文80词左右,文中至少列举2—3点建议。

策略指导:作文要包括所有要点,语句表达流畅,注意上下文的承接或转折词语的运用以及卷面工整。

三、教学反思

1.紧扣教材,渗透中考,有效指导学习策略。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组织复习立足于课本,以话题为中心进行知识整合,结合中考题型考点,环环相扣,有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2.梳理知识,体验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生活话题,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一节课让学生训练各种题型。因此,教师备课,应活用教材,在不同复习课中,有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庆娟。2011初三英语复习课有效教学探究——从一次市级公开课“话题式”复习谈起学英语(初中教师版)第5期。

初二话题作文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话题作文

1.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2.“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2.1 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2 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2.3 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2.4 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3.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3.1 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3.2 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4.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首先,要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其次,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题材,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如以“流水”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滴水石穿”思路写凡事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流水不腐”的思路谈死水一潭易于腐败,而大浪淘沙才富有生命力,进而联系社会谈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谈竞争机制对陈规陋习和“铁饭碗”的冲击,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初二话题作文 篇3

说话是一个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因而也常常是一个人气质、风度、智慧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综合表现。高雅的谈吐仪态,幽默的语言风格、严谨的讲话逻辑,得体的语调表情,无疑都是现代人讲文明、有教养、有知识的表现,也是当代中学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人格。所以,说话不仅是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更是道德情操,文化教育,性格气质的“外化”。因此,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然而,初中生说话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定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较差,故加强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刻不容缓的现实。

一、初中生说话能力现状

为了取得可靠的素材,找出初中生说话能力不强的真正原因,本人于2003年3月对不同层次的两所中学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各发问卷25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3份和198份,结果如下:

表一: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调查结果统计表

城镇农村

初一初二初三初一初二初三

表二: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不强的影响因素统计表

城镇农村

生理有缺陷(如舌头大)7745.734.623.20000

对说话能力与读写能力关系的认识应该并重66664260.94062.55487.14171.95569.6

不应该并重6645.834.734.823.567.6

(注:各项表达标准:好:说话语音标准,几乎没有方言,表达响亮流利,意思完整,有中心,仪态自然。一般:说话语音较标准,偶有方言,表达较流利,意思较完整,仪态较自然。差:语音不标准,方言较多,表达不流利,意思不完整,仪态很不自然。)

那么,造成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二可看出,主要有:

(一)、思想不重视

首先是老师不重视训练,表中显示,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的情况大多是“偶尔进行”,城镇各年级占47.2%以上,农村各年级占67.7%以上,而认为“经常进行”和“不进行”的数字比例都显示越往高年级情况越糟。这种情况拿来与上面的表一对比,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老师注重说话训练时,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比较好,学生在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也有所减轻。为什么老师不能从初一到初三一如既往地注重说话训练呢?笔者与所调查的学校的老师交谈(因条件限制不能问卷调查)了解到:一是应试教育使然。教学大纲虽然规定从初一到初三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在初一和初二进行,到了初三就没什么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因为初三复习紧张,进行中考的最后冲剌的准备,而且从初二开始就要对学生不断地考试,排名次,并且以此作为衡量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砝码,如果学生考不好则老师甚至有被分流或下岗的可能,所以虽然认识到说话训练对学生以后工作生活有重要作用但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课只好尽可能地把可能要考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顾不上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况且中考也不考说话能力。二是观念上存在不足,认为人除了聋哑之外都会说话,能说会道的就是能说会道,口绌的就是口绌,你训练那么几分钟就能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吗?有那份时间还不如用来培养读写能力呢。

(二)、存在“惧说”和“怯场”心理

表中显示,在公开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感到紧张的学生在城镇除初二所占比例较小外,初一和初三都占53%以上,在农村则相对高得多,其中初二占77.2%,初三60.8%,初一竟达87.1%。

(三)、语言换码有障碍和感到没话说

表中显示不懂用普通话表达语言和感到没话说的学生,在城镇占23.4%以上,在农村占32.2%以上。

(四)、缺乏说普通话氛围

表中显示在普通话说话环境方面,认为没有讲普通话氛围的,在城镇占60%以上,农村高达80%以上。

二、初中生说话训练对策

针对以上的情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提高对“说”的意义的认识

毋需讳言,现在的初中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围着“中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中考不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专门考核,故直接导致了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把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变成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培养,课外也难有锻炼的机会。为了对付各种考试,课时开得满满当当,有许多学校连双休日都要补课,理应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成了中学生失落的梦。因此,要想改变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状况,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提高培养“说”的意识,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

1、应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己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工作节奏高速度化,生活内容高社交化,以往大量以文件和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活动逐渐被人们借助现代通讯工具、以口语交流的形式所代替,侃侃而谈的机会比起落笔成文来将会越来越普遍,语言表达本领甚至己" 被列为人类21世纪必备的生存本领之一。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运用口头语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口头能力办公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远远不是为了个人之间交往的便利,而是一个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②那些能言善辩会推销自己的人将倍受青睐,而那些一与人交谈就而红耳赤、期期艾艾者则难以找到立足空间。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对下一代负责的认识高度上,努力改变现存局面,学生也应该改变为考而学的思想,师生共同树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听说读写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就算是在准备中考最后冲刺的初三也不应忽视说话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安排一些有利于复习的内容作为说话训练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上也应改变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的局面。老师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学生也应积极配合练习,以全面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真正成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2、提高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有不少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有必要进行说话训练,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胡说八道,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不如让老师多讲点知识点。确实在课堂上如果控制不好学生的发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有时学生的某些观点还会令老师下不了台,但如果老师引导得当,这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把之引导为出色的说话课。其实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③叶先生把“说”看作是“用嘴来写”,可见他对说与写是同等看待的。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来看,一般是先学说话后学写文章,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依据,能“出口成章”的人必定文思敏捷,也就有可能“下笔成文。”当然,这里的“说”并不是毫无思绪的胡说八道,而是中心明确、意思完整、条理分明、准确生动、得体、能吸引人、感染人的整段话。重视说话教学不但不会影响写作能力,相反,它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要想把自己的话有物、有理、有感情、有顺序地说出来,就必须调动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参与,这就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而说话时又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做到尊重他人有礼貌地表达思想,渐渐地就会养成良好的交际品质,所以加强说话教学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此绝不可忽略。

3,改变对老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的评价观念。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制订了关于老师业绩的考核办法,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仍是以学生的成绩高低去评价老师的工作能力,看不到老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老师要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培养成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思想品德和健全体魄的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分晓,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老师的教育影响当时不一定就能显示出来,往往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④如果教育部门只盯住学生的卷面成绩去评价老师业绩,则会使老师为了切身利益而投其所好,在教学中就只注重培养应试木偶了。我们应该看到高分低能、口才不佳、书呆气十足的人在当今社会是难以立足的,在各种招聘会上一些学习成绩佼佼但不善交际者遭受冷遇便是实证。所以,教育部门领导必须认真执行客观的教师考核方法,不要再片面地以学生成绩论英雄。

(二)、改革中考制度,加试口语项目。

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要想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就读,必须经过严格的中考,而中考语文只考读写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挥棒的中考和面对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评价取向,老师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故要想有效地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除了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外,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中考命题中增加听说能力方面的检测了,就像英语科那样加试听力和会话,这样也才能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三)、说话训练制度化。

1、学校必须制定制度,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但在方言区,大家都是用家乡话交谈,不习惯用普通话交谈,或者怕用普通话与人交谈被讥笑,所以学校必须有所规定,迫使师生共同遵守。如规定老师要用普通话上课,并且不仅仅限于语文课;学生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校园广播必须用普通话播音,并且每天定时播放一些普通话知识;师生员工在公共场所交谈必须全用普通话,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用普通话去与人交谈,这样形成制度后,学生也就会慢慢适应用普通话交谈了,也不必担心被人讥笑了,时间久了说普通话的气氛就造就起来了。另外学校也可在校园内印刷一些标语如“大力推广普通话”“请说普通话”等渲染气氛。

2、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不能随心所欲。说话能力的形成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主要靠经常练,循序渐进地练,它既要体现系统性,又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所以要提高说话的训练效果,就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目标训练计划,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不同学年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要求(即初中一年级:“敢说”普通话。回答问题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清楚。能介绍课文和内容简单的读物、影视剧。能讲述见闻。初中二年级:“能说”普通话。跟别人交谈,注意用语恰当,当众发表意见,意思清楚,态度自然。能借助资料清楚地介绍读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语基本上达到简明、连贯、得体。初中三年级:“会说”普通话,能做简短的即席发言,有中心,有条理,态度自然,语言优美。讨论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有条有理,能随机应变地运用表情、体态、手势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制定“年度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并把它张帖于教室内,使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说话目标。例如:“课前五分钟发言训练。”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按如下方法操作:

(1)、“话题”由熟悉到生疏。先请每位学生说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话题,如介绍自己过去的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父母、亲友或自己的见闻和经历等,学生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由老师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话。

(2)、“话量”由少到多,由片断到整体,可以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再说一段话,最后再过渡到“长篇大论”。

(3)、表达方式由单一到综合。先就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进行单项训练,最后再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材料性质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体生动、有形象感的材料训练,如请同学在讲台上模拟待人接客,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过程。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机、收录机、幻灯机、VCD等电化教具给学生提供形象材料进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打开他们说的源泉,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第四学期以后,学生的思维品质已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和阅历丰富了不少,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则可逐步进行阐述见解、评论、演说、辩论等较高层次的训练。

(5)、在仪态方面,则应在初一就开始作出明确要求,无论在座位上说还是到讲台上说," 都应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是最低的要求,宁可少说一句也要做到这一点,之后则要求他们语调要有起伏顿挫,语言得体简洁,态度大方,姿势端正,并能配以适当的手势和动作,要知道手势和动作除了可以传达说话者内心活动的节奏外,还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不至于给听众一个僵硬麻木的感觉。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经过专门剪辑过的有针对性片段,如央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形象,辩论赛主持人和辩手形象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加以效仿。

(四)、说话训练目标序列化、科学化

1、说话训练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口语训练既要多练,更要巧练,建立训练序列:其一、应以朗读和问答作为基础方法,打开缺口,来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说话的技能;其二,应以复述和讲述作为由读到说的过渡手段,以期实现听说读写并重;其三、建立诵读独白辨论,从易到难的口语训练方式系列;

四、建立叙述说明议论综合的由浅入深的口语表达训练系列。

2、说话训练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又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科学地训练,不搞“一刀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1)、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就应充分发挥其在说话方面的特长,制订一些高要求的话题进行训练,使之能说出感情打动听众,还可任命他们为“小老师”,交给他们一些帮助其他同学说话的任务,协助老师搞好说话训练。

(2)、对于“惧说”“怯场”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话说不好很正常,让他们知道一些名人也有说不好的,比如可以讲一些诸如古希腊杰出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原先并不擅长演讲,他第一次在公民大会上亮相时,场面十分难堪,听众骚动不安,有的还讥笑他,整个会场乱作一团,差点使他下不了台。⑤还有林肯、马克•吐温、丘吉尔等名人,他们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懈练习才获得成功的等例子,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另外教给他们一些克服害羞、恐惧的方法,如自我调控情绪,说前默念“我能说好”;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上,不要听别人的议论,不必为想不起某个字、某句话停下来,要一气将内容说完。另外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多疑,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可允许他们不必盯着听众,视线可以越过听众移到正前方,因为万一看到有同学在微笑,就会怀疑别人是在嗤笑他,心里就会越发紧张,等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后才按正常的要求他们。

(3)、对于语言换码不障碍的同学,可以为他们举办一些普通话知识讲座,举办一些语言换码沙龙,帮助他们归纳出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例如词汇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方言词在说法上与普通话的不同,并让他们懂得在普通话中的相应说法;语法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着重了解量词、动态词、语气词以及语序、比较句、疑问句等在表达上的不同,让他们逐步懂得正确的表达形式。

语言换码训练也可以分阶段进行,先说规则再由他们进行语言转换,如由一同学说方言,另一同学接着转换为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说好标准普通话而不至于是“方言普通话”。

(4)、对于在说话时感到无话说的同学,则可要求他们多积累知识,丰富说话材料。如有的同学胆子大得很,每次说话课都跃跃欲试,但真叫他说时则往往刚说两句就无话可说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知识不够丰富,语汇贫乏,生活经验不足,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造成底气不足。所以要想让学生做到滔滔不绝,就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充分地占有材料。

首先,要求学生读书要广泛,并且要强记,积累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无论他(她)的声音多么美妙动听,如果知识不丰富是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的,广博、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正如培根所说的;“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⑥所以老师要要求学生多读书,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词库”。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以减少他们的盲目性。

其次,要要求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观察生活。中国有句老话:“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沸腾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善于从平常的普通生活中观察思考,善于获取典型材料,以备说话需要时能随口拈来。

再有,提高日记质量。有的同学把日记变成了单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这种日记往往是带锁的。由于题材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向学生说明好的日记不仅写个人的生活,更去评议看到的、听到的、社会上的人和事,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5)、对于读音不标准的同学,可以把他们集中起来,利用语音纠正读音,教师要耐心给他们讲解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然后让其戴上耳机,反复听示范发音,对比自己的发音,辨别自己的发音缺陷,这样学生边说边听边纠正,心理放松,不必担心老是说错而被老师批评,训练放得开,进步就快了。

初二话题作文 篇4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偏向。教学中过多的架空分析和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五花八门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而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却往往被忽视。汉字书写基本功差,口语表达能力差,应用文写作不过关等问题,在初高中毕业生中都表现得相当普遍。当今时代,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恰恰在这些方面捉襟见肘。

我们深切感到,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加强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社会效益,造就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研究。1990年10月,山东省教研室在《关于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写字、口语、应用文等实用性语文能力的训练,力争在初中阶段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并提出了每周用一课时,初一进行写字训练,初二进行说话训练,初三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初步设想。在学习讨论省教研室的意见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下两点:第一,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其毕业生除少部分升学外,大部分将直接进入社会,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初中学生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以小学训练为基础,在初中各年级每周用一课时分项进行集中训练,既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既可行又容易见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于1991年上半年建立了实验组织,印发了实验方案,下半年已将这项实验在全市推开。

二、基本做法

1.保证课时,落实实验教师。我们首先强调,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方案中活动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校从各年级的语文课或活动课中每周拿出一节,分别为初一、初二、初三安排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训练课,列入课程表中,以保证时间落实。实验教师尽量由各班语文教师兼任,有些学校语文教师写字、说话基本功参差不齐,我们便要求他们依据专长挑选胜任者为专职教师,以保证训练质量。

2.设计训练程序,用好训练材料。任何能力的形成与训练,都应有个序列,这个序列应该体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从实验一开始,我们便着力研究和解决训练程序问题。通过广泛摸底调查,分析学生的基础状况和能力形成的因素与过程,在多次会商之后,为三项训练确定了以下程序:

写字,先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再进行软笔书法训练,以硬笔为主。在训练过程中,先进行用笔要领的指导,再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再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最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背帖练习,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书写个性。

说话,先以排除学生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心理障碍为重点,鼓起勇气,激起兴趣;然后在说的练习中依次突出发音、吐字、语速、语调、把握中心、分清条理、表意准确、礼貌得体等说话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掌握口头答问、复述、解说、即席发言、交谈采访、讨论、辩论等各种说话形式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写作,先练习那些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格式和内容较为简单的文体,再练习学生较陌生但社会生活中又经常用到的、内容较为复杂的文体。每种文体按先研究格式结构,再研究内容语言的顺序,以后者为重点进行训练。

我们选用的训练材料是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初中写字训练指导》、《初中说话训练指导》、《初中应用文训练指导》,在使用时根据已确定的训练程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补充,这样既保证了训练有据,又突出了训练重点。

3.坚持以练为主,改进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必须突出一个“练”字。从实验一开始,我们就特别强调训练课要以练为主,要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为提高课堂训练效率,我们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了很大功夫。

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如写字课上的“讲解示范与定量练习相结合”、“小组矫正与板演评析相结合”、“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相结合”;说话课上的“放开说与放开评”、“阅读吸收即知即传”、“设置情境竞赛发言”;应用文写作的“掌握格式,规范训练,联系实际,用于生活”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从1993年春季开始,我们便着重探索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写字课我们总结推广的基本模式是:“讲解示范--领写练习--自练自悟--讲评矫正”;说话课的基本模式是:“朗读课文--讲解要领--组织练说--评价指导”;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试写--讲评--矫正--成型”,另一种是“集中讲解--分项突破--组合成文”,前者适用于学生较熟悉的文体,后者适用于学生较生疏的文体。根据“教学有路,教无定法”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灵活变通,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4.将训练向课外延伸。学生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单靠每周一课时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开通多种渠道,尽量向课外延伸。

一是向各科教学延伸。要求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说话能力的检查指导,在作业批改与讲评中注重写字的规范要求与评价。二是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如在写字课后开展每天练百字,一周一展评活动;在说话课后开展每天三分钟,同桌讲新闻活动。有些实验教师还采取让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结合的方法,开展出报刊、办专栏、轮流主持校广播室组稿、编稿和播音等竞赛活动。有的班级还与车站、商场、展览馆建立了联系,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开展语文实用能力观摩实习活动。此外,学校和市里还经常组织书法比赛展览、口头作文和专题演讲比赛、设置情境变换角色写应用文竞赛等大型活动。

5.以鼓励为主,搞好教与学的评价。为鼓励教师积极搞好实验,我们设立了“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奖励基金”,每年用本人总结、学校推荐、教研室现场考核的办法,评出一大批成绩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取评议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每学期搞两次。评议包括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意见三部分,重在评价努力程度和提高幅度;考试包括单独安排的写字、说话技能测试和纳入语文命题中的应用文写作测试,主要评价这三项能力达到的实际水平。评议与考试结果综合考虑,划出等次,填入成绩单。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各校也给予专门奖励。

三、实验效果

通过三年的实验,我市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