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最新8篇)正文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最新8篇)

时间:2024-08-16 07:23:20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征途帮家人们整理的8篇我的理想作文开头的相关文章。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 篇1

作者:祝 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小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材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利用图画,启发想象

小学低年级的写作,大部分为看图写话,但画面是静态的,人物的动作、表情跃然纸上,而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则需要小作者去想象了。因此,在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上,要鼓励学生根据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或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如看《小白兔迷路》这幅画时,老师启发学生想象:“乌鸦会怎样安慰小白兔呢?小白兔能找到家吗?它是怎样找到家的?”这样,学生通过想象,丰富了画面内容,写出的习作也会具体生动。

二、理解词语,诱导想象

课文中有些词语与中心密切相关,内涵丰富,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外,还可以通过想象,加深对词语内涵的理解。如《师生情》一文中,“王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为了……日夜操劳……”其中,“和蔼可亲”和“日夜操劳”两个词对表达中心起主要作用。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后,再让学生想象王老师平时对学生是怎么和蔼可亲的,怎样日夜操劳的?通过想象,学生深刻感受到王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犹如母爱一般,从而产生无比的尊敬和爱戴之情。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词义,而且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

三、比较求异,引发想象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特点。教学中,为了强调和突出作品中任务的形象或某种特定的环境,突破某些教学难点,可以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萝卜头》一文的教学,为了使学生理解小萝卜头在监狱里所受的生活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我让学生把小萝卜头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苦的学习条件做比较,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求异,使小萝卜头在艰苦的环境中刻苦学习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受到了革命理想的教育。

四、补充情节,丰富想象

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课文的适当位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故事情节,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如《小萝卜头》一文讲到“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一下小萝卜头在盛夏和严冬是怎样坚持学习的情节,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萝卜头学习条件的艰苦,既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续编故事,发展想象

有很多课文的结尾,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巧设悬念,引导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如教学《小摄影师》一文的结尾时,老师话锋一转:“那么,小男孩(小摄影师)还会再来吗?故事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请自拟题目,续编故事。”结果,学生设想的故事内容丰富,合情合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 篇2

笔者认为凤头应该具备以下共性:首先,开篇要点题,即简明扼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其次,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最后,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那“凤头”的技法到底有哪些呢?下面谨以人教版七八册教材为例来说明。

1.点题法。即用简要的语句点题或点明文章的主题。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开宗明义的效果,行文不至于迷失方向,而离题偏轨。 如七(上)《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八(上)《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他如七(上)《风筝》等。

2.悬念法。即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引起读者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其作用是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七(上)《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却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另外如《背影》等。

3.矛盾法。即在文章开头向读者展现事件的矛盾焦点,利于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读性,也可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吸引人读下去。如七(上)《羚羊木雕》:“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样的开头立马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设问法。即写文章时,开头从发问入手,引人注意,令人深思。也就是开篇提出来一个设问句。这种开头写作技巧叫“起句发问手法”,也叫“设问式开头法”,还叫“设疑法”。其目的是造成悬念、疑问,激发读者兴趣、深思,把要写的主要内容,开篇摆在读者面前。提出问题,以引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内容的关注。对此起突出 、强调的作用。

如七(下)《观舞记》:我应当怎样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个诗人……假如我是个画家……(问句的开头马上就能引起读者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向往之情。)

八(上)《你一定会听见的》:你听见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其他还有七(上)《化石吟》等

5.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开头法。如果是议论文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若是记叙文,散文,可以引用歌词诗句等以引起下文,便于抒情叙事。当然引用的范围是很广的,还可以包括:谚语,俗语,流行语,专业术语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而且更显文化底蕴。如八(上)《桥之美》:“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引用俗语,巧妙引出说明对象。)七(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提纲挈领。)

6.修辞法。修辞是语言运用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会给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像对偶的严谨整齐;排比的增强语势;博喻的形象开阔等如七(上)《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且一气呵成,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七(上)《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修辞的运用,把作者盼春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7.描写法。主要包括场面,景物,人物的描写等。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景物)描写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

如七(下)《登上地球之颠》: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一种即将登上珠峰的喜悦之情)

另外如八(上)《芦花荡》等。

提示:注意特定的时间,场合,氛围;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一般用于记叙文。

8.抒情法。文章以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作文开篇,以情感人,可以激起读者在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如八(下)《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赞美了海燕勇于搏击风浪的英雄气概)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 篇3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我国古代作家对文章的开头都是很讲究,所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好,写得漂亮,让人愿看、要看、想看下去。

1.拟人化手法的开头使文章显得活泼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

有位学生在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中这样开头: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地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岛,那么,你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煽动的翅膀。没有你,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你,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这样拟人的开头手法,既形象生动,又含有深刻哲理。对评卷老师来说既印象深刻,又有启发作用。这样的作文开头高分非她莫属,往往在48分到50分之间。

又如,有位学生在以“生活”为主题作文中这样写道:“生活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时刻告诉我们要学会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这样的开头比喻中蕴含着哲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能得高分。

2.标题撑骨式开头,这样的开头令读者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给人清晰的感觉

“标题撑骨式”即在开头点题后,用三四个小标题概括要写的事件、故事情节、人物感情、人物特征、生活片段等。文章的主题部分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美丽的形体当然会夺人眼球,为文章设置小标题可以“塑体成功”。如有位学生在作文《我读唐诗三百首》中这样写道:“带着对自然地仰慕,《唐诗三百首》邀我共山水之气,携着这对灵魂的敬畏,《唐诗三百首》陪我共唱云天之歌,怀着对思念的遐想,《唐诗三百首》伴我共品风月之韵。吟咏着华夏经典,品悟着三百首唐诗,我诗意的前行”……然后以“山水之气”、“云天之歌”、“风月之人”的诗句,将经典的三个古代画面还原成立体的场景,语言生动,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积累,令读者唏嘘不已,感叹之极,高分非他莫属。还有一位学生写《秋》,用“镜头剪接式”分别刻画了两个镜头:“一叶扁舟浮于江中,虽是江上春好,却无奈心中的孤寂,几朵,怎敌晚来风疾。秋雨碎了我的梦,我融入了凄苦的秋。”既写出了秋的凄凉也写出了人的孤寂。

3.“穿越时空式”结构

“穿越时空式”适用于想象类文章写作,指的是我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游走历史隧道,去到你想到的任何时代,任何时光站,在那里看古人演绎人生悲欢喜剧。还可以将几个朝代的人物杂糅合并到一个朝代,上演所谓“关公战秦琼”的悲喜剧。这种构思方法的特点是:以一种情志、一种事物,一种环境等为触点,运用联想、想象,描绘意境、幻境,构建全文,显现主题。做好此类文章,关键的工作是找准切合点,这是想象的基础。找准切合点,就给我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其次,要做到想象合理有序,想象大胆创新,两条原则力求兼顾,不可轻视忽略任何一面。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 篇4

一、基本考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小说等)阅读的基本要求如下: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巾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就2014年全国各地市的中考小说阅读而言,其内容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人文性丰富,多反映人性美、人情美;

二是贴近学生生活(如福建福州卷《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多以亲情友谊(如甘肃白银卷《转场的哈萨克》)、团结互助、友爱和谐、道德修养为主题,充满理趣;

三是文本表现技巧以铺叙、对比、对话及突变式为主。

2014年中考小说阅读试题的题型大致有简答、填空、选择三种,其中95%以上为简答。

涉及的考点:

1.品味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其传达的思想感情,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如山东东营卷《命系悬壶》第24题、浙江衢州卷《爬树的男孩》第6题。

2.整体把握小说的内容和思想,理解并概括小说主题,如湖北襄阳卷《渡》第17题。

3.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如云南卷《最初的温暖》第22题。

4.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如湖北随州卷《北京的爷》第21题。

5.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湖北黄冈卷《长在心上的眼睛》第32题①。

6.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如广东卷《怯懦》第16题。

7.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云南卷《最初的温暖》第20题。

8.就小说某一点,结合实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悟等。如云南卷《最初的温暖》第23题。

二、命题设置思路

就命题素材来源看,2014年的小说阅读材料几乎都来自课外,且多选自《小小说》《读者》《文汇报》等报刊。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价、写法揣摩、感悟体验为考查着力点;突出“三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以亲情友谊、团结互助、友爱和谐、道德修养、教育成长为主题;命题的首选是采用铺叙、对比、对话以及突变式手法创作的现当代名家名作或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佳作;命题的方向和重点是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解读能力,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技巧的把握。

从命题形式来看,仍以主观性简答题为主,选择、填空等客观性试题较少。近年来,鼓励学生创新性阅读和表达的开放型试题有所增加,旨在进一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发展要素。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观照自我、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题量一般为5~6道试题,分值为15~25分。

三、例题解析与错答探因

【真题回放】

(2014年广东广州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22分)

一块烫石头

【苏联】盖达尔

村里有个孤老头,靠编篮子、缝毡靴、看守农庄果园不让孩子进去过日子。他身体很坏,瘸着腿。头发过早地白了,还有道弯弯的深疤打颊帮一直通过了嘴唇。这一来,就算是笑吧,他那张脸看上去也像是很悲伤,像是凶巴巴的。

有一回,一个叫小伊凡的孩子爬进农庄果园。想偷苹果吃。没想到,裤腿在围墙钉子上一挂,扑通一声落到下面带刺的醋栗丛里了。伊凡浑身是伤,哇哇大哭。好,这一下给看守人抓住了。不用说,老头儿可以拿荨麻抽他,甚至可以拖他到学校去告状,可老头儿可怜伊凡。伊凡两只手都被刺伤了,裤腿被撕破了,一条破布片挂在屁股后面,像条羊尾巴,通红的脸颊上淌着多行眼泪。

老头儿一声不响,把吓破了胆的伊凡从园子门带出去,放他走了,没打他一下,甚至没有在背后说他一声。

伊凡又羞又恼,溜进林子,走迷了路,到了一个沼泽地。他累坏了,看见青苔中间露出一块石头,就往上一坐。可他马上“哎哟”一声跳得老高,因为他觉得就像坐在一只野蜂上面,野蜂打裤子后面那个窟窿狠狠地螫了他的屁股。

可回头一看,石头上根本没有野蜂,只是像被烧烫的煤块似的。石头表面上还露出些字,给泥糊住了。这是块魔石头――伊凡这样想!他踢下一只鞋子,用鞋后跟擦掉石头上的泥。

他读到这样的文字:

这石头放到山上,谁打碎它,

谁就能返老还童,从头活起。

文字后面还有个图章。这图章很复杂,有两个“十”字,三条尾巴,一个圈圈加一竖,还有四个逗号。

伊凡读后,觉得很不痛快。他才八岁,要是从头活起,他一年级就得再念一年,这他想都不敢想。

这块石头要是让他不用念学校里的功课,一下子就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那又另当别论了!

愁眉苦脸的伊凡打果园经过,又看到那老头儿正在咳嗽,老停下来喘气,手里提着桶石灰浆,肩膀上掮着把树皮丝刷子。伊凡想:“瞧这个人,他本来可以随便用荨麻打我,可他可怜我,没有打。现在让我也可怜可怜他,叫他返老还童吧。这样他就不再咳嗽,不再瘸腿,呼吸也不再那么困难了。”

于是好心的伊凡来到了老头儿面前,开门见山,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他。老头儿好好地谢过小伊凡,可是不肯擅离职守上沼泽地�

老头儿叫小伊凡自己到沼泽地上去,把石头挖出来,搬到山上去。他待会上那儿,拿样什么东西把石头敲开。

事情闹成这样,叫伊凡很不高兴。可他没有拒绝,他不想让老头儿生气。第二天早晨,小伊凡拿起厚麻袋,戴了双粗麻布手套,为的是不让手给石头烫伤,就上沼泽地去了。

伊凡弄得浑身是泥,好不容易把石头从沼泽地里挖了出来,接着他就吐出舌头,在山脚的干草上一躺。

他心里说:“好吧!我把这块石头推到山上去,等会儿瘸腿老头儿来了,就敲碎石头,返老还童,从头活起啦。大伙儿都说他一辈子吃够了苦。他年纪大了,孤单单的,挨过打,遍体鳞伤,不用说,从来没得到过幸福。别人却得到过。”他小伊凡虽然小,这种幸福也得到过三次。一次是他上学要迟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司机用闪闪发亮的小汽车把他从农庄一直送到了学校门口;另一次是春天里,他赤手空拳在沟里捉到一条大梭鱼;还有一次是米特罗方叔叔带他进城过了一个快活的“五一”节。

他想到这里,站起身子,耐心地把那块石头推到山上去。

太阳快下山了,老头儿才上山向小伊凡走过来。这时小伊凡已经精疲力竭,浑身发抖,蜷成一团,在烫石头旁边烘烤又脏叉湿的衣服。

“老爷爷,你怎么不带锤子、斧子、铁棍啊?”小伊凡惊奇地叫起来,“难道你想用手把石头砸碎吗?”

“不,小伊凡,”老头儿回答说,“我不想用手把石头砸碎。我根本就不想砸碎它,因为我不想从头活起。”

老头儿说着,走到惊奇的小伊凡身边,摸摸他的头,伊凡感到老头儿沉重的手掌在哆嗉。

老头儿对小伊凡说:“当然,你准以为我老了,瘸着腿,残废了,很不幸,其实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我这条腿是给一根本头压断的,可那时候我们是在推倒围墙,正在构筑街垒,举行起义,要你只在画片上看到过的沙皇。

“我的牙给打落了,可那时候我们被投入了监狱,齐声歌唱革命歌曲。我的脸也在战斗中被马刀劈伤,可那时候最早的人民团队已经开始反击白匪。

“我害了伤寒病,待在又矮又冷的板棚里,躺在干草上翻来覆去地折腾,说着胡话。可有一件事比死更可怕,就是我听说我们的国家遭到包围,敌人的军队要战胜我们。然而,我在重新闪耀的太阳的第一道光芒中清醒过来,我知道了,敌人又被击溃,我们又进攻啦。

“我们这些幸福的人相互从一张病床向另一张病床伸出了瘦骨嶙峋的手,当时胆怯地幻想着,即使不在我们生前也在我们死后,我们的国家将变得像今天这样的强大。傻伊凡,这还不是幸福吗?!我为什么要另一次生命,要另一个青春时代呢?我曾经是过得很苦,可我过得光明正大!”

老头儿说到这里停下来,拿出烟斗来抽。

“对的,老爷爷!”小伊凡听了轻轻地说。“既然这样,这块石头本可以安安静静地躺在那个沼泽里,吗费劲把它搬到山上来呢?”

老头儿说:“让大家看到它,小伊凡,你看看以后会怎么样吧。”

许多年过去了,那块石头依然在那山上原封不动,没有被砸碎。

不少人从它旁边经过,走过去看看,想了想,摇摇头,又走了。

(有删改)

1.小说中的“魔石”有哪些奇特之处?请分点概述。(4分)

【解析】本题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信息概括题”,既可考查文本局部,亦可考查文本整体。题目问到“魔石”的奇特之处,也即要求学生慨括这块魔石的“特点”。这一部分在文章开头已经介绍。答题时注意按照“谁做了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的格式来回答。

【参考答案】①石头烫得像煤块似的;②石头上面刻有文字和复杂的图章;③它可以使人返老还童;④它在山上却没有被人敲碎。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对老头儿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情节(细节)的作用。答题时的思考方向为: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前后照应。④与其他情节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或深化主题。本题巾“小说开头”这四个字实际在暗示“语段情节的作用”,因此答题时需要从这两方面回答:①外貌描写的作用,主要在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从文中“瘸腿”“白发”“伤疤”等字眼中,我们不难总结出答案;②语段情节的作用,学生需要联系上下文,从人物形象、文章情节两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老人年迈体衰、丑陋悲伤的形象特点,一方面与后文他放走小伊凡体现出的善良宽厚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其丑陋可怖的外貌特点与下文老人提到自己的参战经历遥相呼应,使文章情节更紧密、有逻辑性。

3.“事情闹成这样,叫伊凡很不高兴。可他没有拒绝,他不想让老头儿生气。”伊凡为什么会“很不高兴”呢?从“他没有拒绝”,能看出伊凡是个怎样的人?(4分)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章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概括的试题。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以分析人物性格必须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学生必须细心体会和领悟。学生需要清楚伊凡对老头的心理变化历程:想偷吃农庄果同的苹果被抓(羞恼)老头并未责备自己(内疚感动)希望用“魔石”补偿老头(同情、怜悯)。另外,在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时,还需要注意多角度、多方面,以更多地踩到得分点。

【参考答案】老头叫伊凡自己去沼泽地挖石头,实际上是不愿搬石头,伊凡认为自己的“一番好意”不被人接受。因此“很不高兴”。从“他没有拒绝”可以看出伊凡是一个乖巧、懂事、为他人着想的人。

4.文中说“不少人从它旁边经过,走过去看看,想了想,摇摇头,又走了”,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人,你会怎样想呢?请展开想象,写出你当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4分)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对小说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种题型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宠,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试题的呈现形式有: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解答这道题,一方面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另一方面,需要把握人物从犹豫到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我要不要砸碎它让一切重新来过呢?虽然过去不如意的事儿不少,可重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要幸福,关键还是把这辈子活好啊1

5.伊凡和老头儿对幸福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你对其中一人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需要学生结合文章中心、主旨来回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都属于C级题。具体到本题,学生要明确伊凡和老头对幸福的定义有何区别。结合伊凡的“三次幸福”及老头儿认为自己幸福的原因进行判断,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更倾向于表面上的物质上的快乐,后者则饱含爱国情感和人生理想。接下来,学生可以选取伊凡的“幸福”来谈,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让人满足,这样幸福感更高,使人活得更快乐,也可以选取老头的“幸福”来谈,有目标和理想的幸福更伟大,人生更有意义等。

【参考答案】(1)伊凡认为“幸福”就是得到满足、身体健康、得到奖励,是一种单纯简单的快乐,是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幸福;老头儿在经历了战争、命运的摧残后,仍然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是活得光明正大、自由而充满希望,是一种饱含民族大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是满足于精神的幸福。(2)我认为老头儿的认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是浅薄的,我们需要追求精神上的幸福。老头虽然过得很苦,但他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满足,这使他即便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有着坚强不屈的性格,活得充实。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才能在社会中拒绝名利的诱惑,实现自我价值。

【失分探因】

由巾考小说阅读试题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表达能力差,对个性化阅读试题无从下手。一是不能整体理解全文或段落内容,不能理解段落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断章取义,概括不全面,表达不到位,内容丢三落四;二是语言概括性不强,不能突出要点。为此,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一)解答“分析标题在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时,学生易停留在其表层意思上

学生一定要明晰小说标题,窥视小说导向。一般来说,小说的标题起着画龙点睛或穿针引线的作用。有的标题,含义非常丰富,有利于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有的标题,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小说中人物的主次地位;有的标题,确定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确定了小说的情感。答题时,要根据情节来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二)没有抓住小说三要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发生偏差

有些学生认为,阅读小说分析其三要素,太陈旧和落后了,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因为小说能够存在,靠的就是这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环境描写及其表达作用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重要,差不多所有小说阅读试题都会涉及,只是考查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分析小说三要素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理解小说内容。

(三)容易对文本作架空分析,主要体现在“品味揣摩”类试题上

一般来说,小说的精彩细节或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之处,或是对人物所处环境的细致描绘。作者往往运用大量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并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痛快淋漓,饱含深情。仔细品味揣摩,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主要的是能够避免对小说作架空分析。尤其是对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有些学生容易异想天开,脱离原句泛泛而谈,不着边际。

(四)对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剖析不深入

对这一类题,学生容易把人物形象简单化、单一化。其实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其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再加工后的产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应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人手,注意全面、深入,注意人物的多重性格和变化过程,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对环境描写的指认及其作用的分析,缺少思维的缜密性

解答这一类题,应从环境的特点、情节、人物等多方面考虑,而学生往往考虑片面,致使要点缺失。

(六)写作技巧题,学生易张冠李戴或无从下手

这一类题常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平时阅读时应对此类问题多一些了解和关注,以储备知识、积累经验。另外,有的写法往往有多种作用,应从结构、内容等多个角度思考。

四、复习建议与备考策略

解答小说阅读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阅读规律,在“读懂”上下功夫。为了能在巾考时达到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境界,我建议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备考策略。

(一)对作品内容与情节的把握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须着眼于全篇。先要读懂原文,细致地梳理情节,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清事情的原委及其意义,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到小说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要素,然后再经过思考、筛选,从而概括出故事情节及文章中心,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记住一句话即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如果故事较复杂,就要理清行文线索,从同一个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注意事件涉及对象的前后贯通,语言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

(二)对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剖析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的分析,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征;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及社会意义。解答这类题,应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人手,要注意全面、深入,注意人物的多重性格和变化过程,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常见答题模式是:“……是一个……的人。”“文章表现了……的性格特征。”

(三)对环境描写的指认及其作用的分析

解答这一类题,首先要了解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搞清楚什么是环境描写,分清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其次,要明了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如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境,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展示世态风情。答题时,注意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谈,不能脱离作品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孤立的分析,要有针对性。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常用词语有: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设置背景、衬托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四)对重要词语和优美语句的体味与赏析

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和精彩语句往往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它们一般都是为文章主题或揭示人物性格特点服务的。分析时要在关照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围绕“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来答题。

若是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要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二要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若是分析语句的作用,一般先谈结构上的作用,后谈表意上的作用。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一是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若是赏析语句,或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则可从两方面人手:(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必须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等。此外,还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作用:给人以启迪教育。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 (2)注意答题格式:①方法(句式)类:修辞方法十作用十思想感情。②喜欢类:我喜欢……� 不妨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1)提取法。即提取文中的主旨句、情感句等,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命题专家说:“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就在文中,学生不要凭空去想。”因此,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原文,依文解文。

(2)组合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小说阅读情感题的答案往往不是集中在文中某一处、某一段,而是分散在几处、几段,甚至全文中,答题时须将它们分别找出来。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小说或文段。组合的视点要放在小说的主干上,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上。值得一提的是,理解小说的主题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六)对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

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答题时要注意写作技巧与人物、情节、主旨的关联。表述的模式为:写法十一般作用十具体分析。

(七)合理想象,进行个性化阅读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 篇5

在接到《整治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有关事项的通知》后,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深入发掘本单位可能存在的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现象或苗头,引导全体工作人员深刻反思、查找问题、深入剖析。现将具体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第一,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了解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3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了整治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专题工作会议,全体工作人员参加。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坚决杜绝一些党员干部搞“小圈子”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严肃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纵观十八大以来因一些“老虎”“苍蝇”的落马而牵出的窝案、串案,甚至一些地方部门出现的塌方式腐败,无不与大大小小的“圈子”有关。有些党员干部以亲朋故旧、同乡、同学、同事为主体,结成利益同盟;有的同气相求,相拜结盟,称兄道弟,甚至沿用青红帮的称谓;有的崇洋媚外,向党抹黑;有的与宗教甚至邪教相勾连,讲究风水,崇拜鬼神;有的“小圈子”盘根错节,难分难解。各种“小圈子”都是背离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的,他们是党的健康机体上的毒瘤,危害甚大。我部门同志尤其是年轻同志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坚决予以清除。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最新8篇)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最新8篇)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 篇6

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把握作者的“情”,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如何把握这个“情”,现在提出以下解题策略:

一、看开头和结尾

1. 看开头

文章的开头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文章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中心。《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开头,落笔就点明了中心,作者的“情”当然也就不难捕捉到。

2. 看结尾

文章结尾虽然各异,但一般总结性的结尾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比较明显,容易捕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卒章显意:“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开头作用往往比较明显:点明主旨、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细细分析,不可一概而论。而文章结尾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需要我们仔细甄别,从而领略作者的“情”。

二、析文章标题

按照是否直接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标题分为直接型标题和联想型标题。

1. 直接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的中心意思。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课文。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种子的力》一文,就是借助种子的力来赞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2. 联想型

联想型标题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需要我们进行合理想象,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竹》初看此标题,只知道本文写的是竹子,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了。我们对于这样的文章标题就要反复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大胆想象,看看是否有哪些事物与文章的标题可以联系在一起,找出其共性所在。“岁寒三友”:松、竹、梅。松:四季常青;梅:傲然而立;竹:宁折不屈。想到这,我们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轻松地挖掘出作者的“情”了。

三、找中心句

所谓中心句,就是概括了段落的主要内容,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需要我们用慧眼把它找出来。

《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中心句比较多。第二段“天空一碧如洗”,从这儿就可知道本段讲了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天空的特点是“一碧如洗”。从这个“一碧如洗”,就可得知作者对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喜爱之情。第三段“小河清澈见底”,第四段“原野热闹非凡”,从这三个中心句中,我们就可以断定作者对北大荒的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由此可见,中心句对解决阅读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挖细节描写

细节是对重大情节而言。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于细微处见真情。具体说,细节描写是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又有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细微的生活情节进行描写,写出一个人的特点,表现出一个人特有的精神面貌,把人物性格刻画得非常深刻来突出中心思想。细节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定要把文章的细节挖掘出来。

1. 细节与故事情节

在《故乡》这个故事中,闰土的着装以及表情的变化,与故事情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文章具体而且细致地描绘了闰土的着装以及表情,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气,这反映了被压迫农民的辛酸与不幸。

《小英雄雨来》的第一段里有“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的细节描写,表面看,这些细小动作的描写在文章中好像没有多大的作用,其实不然,这个细节不仅为雨来能逃跑,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做了铺垫,而且通过“露、抖、抹、吹、忘”等动词,进一步从行动上准确地反映了雨来机智勇敢的性格。

2. 细节与人物性格

好的细节应该真实、典型,在刻画人物时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雪地里的红棉袄》一文,只要你挖出来“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这些细节,然后对其反复读、细细品、慢慢嚼,把这些细节描写与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你就可以感受到嫂子那淳朴、无私的情感。

3. 细节与文章结构

《妈妈喜欢吃鱼头》一文中“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细节是文章的“文眼”。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这个细节有力地刻画了含辛茹苦、对后辈呵护有加的母亲形象。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你就明白了,“我明白了,人做了母亲之后,都喜欢吃鱼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有趣”这个文眼进行描写。一方面细致地描写了金先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外貌,另一方面又细致地描写了金先生不同寻常的提问方式与讲课方式。这些细节贯穿文章之中,无不体现出金先生的“有趣”。

在课文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别看是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普通的句子,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对于这些细节描写,我们一定不要轻易地放过。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 篇7

一、开门见山型

开门见山式开头。即指开头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地直接进入文题,干脆利落地交待出文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道理等。

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为了凑字数,开头写得特别长。比如,在写命题作文《校园一角》时,有的学生先介绍了学生学校的位置,又写了我家与学校的距离,接着写了学校的老师与同学,最后才写出我喜欢的校园的某一角落,这样的开头实属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开头入题不能太慢,但也不能太急。同样写《校园一角》,有的学生的开头写成校园一角在操场的西边,那儿有…这样的开头似是开门见山,却缺少必要的铺垫,写到下边就无话可说了。因此,一定要选一个恰到好处的入题点,既能开门见山,直接或间接入题,又不能入题过急,给人一种形式紧迫的感觉。

其次,使用开门见山为开头也应该注意的几点:1.写作前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提炼出要写的中心思想。2.开头要非常精炼,激起人的阅读欲望。

二、非开门见山型

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衬托的作用。

2.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法。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例文《不寻常的考试》都是用了这种开头方法。

3.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三、描写开头法

描写开头法,既可以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物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能烘托气氛,渲染感情,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影像。

夜色凝重,如腐烂的尸体身上流出来暗黑冰凉的血,蜿蜒覆盖了天与地,月亮孤零零的盘旋在学校上空,光线暗淡,仿佛女人眼角的怨泪,高大的建筑物被黑暗模糊掉棱角,树木和泥土的皮肤开始溃烂一般,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味道。雷鸣电闪,描绘着身不由己的宿命,让整个夜晚土奔瓦解,景物在一瞬间苍白,又迅速黑暗,哭泣的鬼影无路可逃……

以上就是一段关于恐怖气氛的描写,第一段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恐怖气氛把人的神经绷得紧紧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人物描写中,我们一般用到,外貌描写式开头。即人或物的面部特征、体态形状、举止习惯、衣着打扮等作为开篇形式的写作内容。肖像刻画要生动逼真,使人或物的形象丰满,达到呼之欲出的效果。如:我,一个贪吃懒惰的孩子,顺理成章地长成了一副猪八戒模样,日趋膨胀的肥脸,把本来就不大的眼睛挤得越来越小了,每次都要费劲睁开眼睛,才能看清这美好可爱的世界。同样给人一个清晰地映像。

四、心理描写式开头

即以人的思想、心情作开头,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心理氛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第一次看到自已的文章变成铅字被刊登在报纸上,第一次握着凭着自已的本事挣来的稿费,激动、骄傲、自信等等一切幸福的感觉一涌而来。我真了不起,同学们一定会羡慕我,我要好好地祝贺祝贺自已。

在自己思想的转化上可以用到这样的开头,更容易表现真实的自我,让大家明白你的心理活动,比如说老师教你打扫卫生,你就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为开头,我来做个示范,这样会多很多的趣味性,

五、借物式开头

这种开头与以上几种的区分不是很明显,也可以归入以上的类型,但由于这种开头写起来形式多样,容易找出恰当的入题口,所以把它单列开来介绍。它主要有借物和借声两种类型。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 篇8

一、写好开头,先声夺人

1.解析题意,自然落笔。学生习作的自主性较强,有广阔的表达空间,文题也多数是自拟的,敲定了题目,也就对整篇习作有了一个整体的构想。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从解析题目着手,开宗明义,自然落笔。如课文《烟台的海》开头:“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接着,作者写了烟台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的海景,让我们看到烟台的海的确与众不同:它“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2.即景联想,倒叙开头。这是目前在习作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由生活中的眼前景物,勾起心灵深处的美好回忆。如课文《赶海》的开头:“‘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篇课文采用的就是倒叙。“赶海”这件事发生在“唱歌”之前,当“我”唱起这支歌时,不由地回忆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接着,作者由现在写到以前:“那是暑假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很自然地叙述了赶海的经历。

3.问题激趣,唤起注意。用提问式的开头,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不由得他不往下看,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抓住读者,感动读者,激起读者的共鸣。如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确实,许多人都不知道大海深处的情况,但人们都有好奇的心理,必然会随作者的笔端看下去,认识海底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就落笔扣题,直截了当地讲明自己将要阐明的道理。如《学会合作》的开头:“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不加任何修饰,不作铺垫与渲染,直接进入正题,揭示主题,特别适合小学生学习运用。

5.揭示矛盾,引出故事。文章的开头,先创设一种情景,把主人公置身其中,在活动中产生矛盾。问题出现以后,必然要设法解决,便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故事。如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开头:“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好的开头,不胜枚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切题、新颖、精练。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慢慢领悟,迁移仿写,经常练笔。

二、收好结尾,余音绕梁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要精雕细琢,收官之笔,当如丝竹之音,余音绕梁,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下面,笔者继续结合有关课文,说说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水到渠成,呈现结果。叙事的习作,一般都要描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几个层次的情节变化,由因到果,自然发展。事情的结果,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认同基本一致,从而形成行为共识。如课文《二泉映月》的结尾:“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文章的结尾交代了《二泉映月》乐曲的诞生,肯定了它在国内外乐坛的价值,也是故事发展顺理成章的结果。

2.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结尾与开头互相呼应,这是学生在平时习作中用得较多的方法,许多课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白鹭》一文的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文字清新纯美。开头说它是“精巧的诗”,结尾又说它是“韵味无穷的诗”,是作者对白鹭赞美之情更为强烈的流露,气氛、情态、基调等方面与开头相照应,有着复沓回环的节奏,显出浑然圆合的韵味,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

3.画龙点睛,揭示哲理。这种方法,在写寓言故事或哲理故事时运用得较多。如课文《最大的麦穗》的结尾:“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是不起眼的小事,作者却把在麦地中行走比作人生,将摘取最大的麦穗与追求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赋予了“摘麦穗”深刻的意义。

4.意犹未尽,联想补白。习作中,有时故事的发展似乎一切都已成定局,读者都在期待预料的结果出现,作者却就此搁笔,故事戛然而止。写作技巧熟练的人,常常就在这里设下悬念,留出读者想象补白的空间。如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结尾:“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几十年来,母亲挑着家庭生活的重担,不怕劳累,毫无怨言。现在,母亲病倒在床,“我”心存愧疚,决定反哺母亲——抱母亲睡觉。故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浸满浓浓的母子亲情。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