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自动生成【优秀3篇】
时间:2023-02-17 17:33:35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弄自动生成?有什么方法技巧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论文参考文献自动生成【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论文参考文献自动生成 篇1
毕业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小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或者博士毕业论文。
一般的小论文就四五页,而硕士论文动所以有些东西如果要人工的去修改,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痛苦的事情至少有两个:目录自动生成和编号、这两个方面说说小技巧,自动生成,非常方便。
先说两种痛苦情况。
设定好文章的目录结构后,突然发现中间要添加或者删除一个章节,添加删除容易,可是其后遗症就是后面的编二章,那么原理的第三章就要改为第二章,后面的要跟着动,添加也一样,很麻烦。
第二个情况就是参考文献的上标问题。
硕士论文参考文献都有好几十个,一般论文会要求按照论文的引用顺序列参考文献,那么这些参考文献的上标号又会跟着变动。
目录自动生成简单说下,将文档切换到大纲视图,然后设置你要设定成目录的文字的大纲级别。
如果将大纲级别一般我们会设置到3级,这样会生成1、2、3级目录。
设定好后,在要插入目录的地方,点击“插入”-->“可以了。
格式在另外设置下就行了。
现在来说说这两个的简单解决办法。
首先都要设置成段落编号。
将你要设定的一级目录设定成一级编号,二级目录设定成二级编号等等。
参考文献一落编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插入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个项目时,其后面的变好会跟着变动,所以这就解决了时修改后面的编号问题了。
目录的更新,只需要在“大纲视图”下点击更新目录,或者在页面视图的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即 将参考文献设置成段落编号后,在需要插入参考文献引用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交叉引就可以了。
然后再自己设置一下格式。
还有几种方法,从网上摘录下来的。
(一)采用书签、交叉引用方法:参考文献的编号和引用步骤如下:
(1)在word文档末尾添加几个文献,如:
[1] 杨秀章。Word 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Peter Weverka. Diane Poremsky.中文Word 2002专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注意,输入时应采用word的自动编号。
如果word没有自动编号,可自己插入(这个就不用细说了。.。)
(2)给每个文献制作成书签。
如,选择“杨秀章。Word 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插入——书签,输入书签名(成),然后添加。
注意书签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可包含数字但不能有空格,可以用下划线字符来分隔文字,否则献名一致,这样在它位置变化后,你仍能识别它。
(图1)
(3)在需要引用文献的位置,执行插入——引用——交叉引用,类型选择书签,选择需要引用的项目,内容选成!(图2)
在全篇文档编完后,全选,右键选择“更新域”,编号就会改变成文献的最新位置。
还有一个通过插入脚注的方式引用参考文献。
1、 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
(已搜索,无重复)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对论文而言)。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
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
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
论文参考文献自动生成 篇2
1、目录的自动生成
1.1 在“格式”菜单中选择“样式和格式”,设定文章的主要大纲级别(一般为三级,即有标题1 、标题2、标题3)。
1.2 几级大纲对应几级目录,如果将大纲级别设定为1级,那么就是1级目录。
1.3 在要插入目录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设置目录字体及大小,单击“确定”即可。
2、参考文献的自动生成
2.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
2.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
2.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2.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2.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2.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2.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
2.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
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
2.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2.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2.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2.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
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
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
论文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技巧 篇3
1、以尾注的方式插入第一个参考文献。
将光标定位于word文档中将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按“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
出现一菜单,选择“尾注”,“文档结尾”,编号格式为“1,2,3”。
按“插入”按钮。
2、按要求的格式输入参考文献内容。
这时你会发现文本中的。序号“1”字是上标格式的,这是你所希望的。
但尾注中的“1”也是上标格式的,这不是你希望的。
其余的格式也不合你愿,别急。
用鼠标在最左侧处选中尾注中的序号“1”,按快捷键“ctrl+shift+=”就可以使序号不再是上标,或用鼠标右击,出现一菜单,选择“字体”,在第二张菜单中去掉“效果”栏中“上标”前面的“√”。
3、说明:
序号周围有似隐似现的框,这表示所插入手稿的尾注是一种“域”,不必理会它。
插入第二个尾注的方法是同样的。
Word会根据所在位置的前后自动排序。
在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前面有一条横线,你会发现无法删除。
它叫“尾注分隔符”。
4、 去除“尾注分隔符”
我们一般的编辑界面叫“页面视图” ,选择“视图/普通”进入普通视图。
按“视图/脚注”,此时编辑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编辑框是尾注编辑框。
选择尾注编辑框中的“尾注”下拉框,选择“尾注分隔符”,出现一条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再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也会出现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页时会出现的很长的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
关闭后,再按“视图/页面”切换回来。
5、 交叉引用
当你在文档中第N(N>=2)次引用前面文档曾经引用过的文献时,这时宜采用“交叉引用”。
方法:按“插入/引用/交叉引用”,出现一菜单,在引用类型中选择“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这时在菜单中会出现你曾经编写过的所有尾注,选择你需要的,按“插入”按钮即完成交叉引用了。
(注:若你后来又在前面的文档中插入新的尾注,这时后继的尾注会自动更新编号,但交叉引用不会自动更新。
怎么办?按“ctrl+A”选择所有内容后,按“F9”键就可以完成手动更新。)
附带介绍一下如何自动生成目录?
1、首先保证你的论文各级标题都正确使用了样式格式(如“前言”为一级标题,选中后在“样式”窗口内选择“标题1”,“方法”为二级标题,选择“标题2”)。
2、使用“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之“索引和目录”,选择“目录”,取消“使用链接而不使用页码”,选中“显示页码”和“页码右对齐”,选择合适的“制表符前导符”,选择预显示的目录级别,在“修改”中选择目录中的字体和字号,确定后即可生成目录。
3、每次变更内容引起页码变化,可以直接在目录上点右键,选更新域,选“更新页码”。
若标题有变化,选“更新内容”。
4、如果生成的目录有很多非标题的内容,可以选择这些内容,在“样式”窗口内选择“清除格式”。
5、生成目录前,使用“视图”中的“文档结构图”,在文档的左侧会显示你的文档的大纲结构,所有带格式的标题应该完整地显示,而且与目录的三级标题一致。
只有文档结构图完全理想无误,才可以生成目录。
文档结构图还可以用来迅速定位编辑部位,使用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