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专题范文 > 热点范文 >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11篇正文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11篇

时间:2024-10-08 11:35:53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精选11篇)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1

我和电视的不解情缘

1981年,我所在的小山村发生了一件大事,村里的能人李全从城里抱回了一台电视机,是全村的第一台电视机,北京牌14英吋黑白电视机。

从此,村里人不用跑到三四里开外的煤矿上去蹭看电视了。

吃过晚饭,或者来不及吃晚饭,拿着刚出锅的或黄或白或黑白相间的馍馍或者红薯,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像赶会似的都搬着自家高高低低的凳子或椅子去看电视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七点前赶去看新闻联播,喜欢看电视剧的,新闻联播之后赶去。

主人家早早将那台耀眼的电视机摆在院子里一张高高的桌子上,调到唯一能收到的河南电视频道上,《新闻联播》《敌营十八年》《大侠霍元甲》等等伴随人们度过了一个个或快乐或悲伤或义愤填膺的夜晚,直到屏幕上出现“再见”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走回自家的路上,人们三五成群津津有味地讨论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方向。

有时微波信号不好,电视上会出现雪花点,或者没有图像,就有人自告奋勇,站到电视机旁边,扶着天线,充当人体天线,胳膊酸了,就有另一个人顶上去。

春夏秋三季还好,可以在院子里看电视,到了冬天,实在是冷,人们就挤到主人家的堂屋里去看,去的晚了,挤不进去,只好趴在窗外或怏怏离去。

我因为在外求学,只在寒暑假或节假日目睹过体验过村里人看电视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高中求学期间,在学校看过一次电视,学校特意让所有年级停上一个晚自习,将学校仅有的两台电视机放在校园里,收看世界杯中日女排决赛的实况,宋世雄那特有的口若悬河激动人心的解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铁榔头”郎平气势如虹的扣杀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女排坚忍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我也因此喜欢上了排球运动,后来以至现在只要有比赛转播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看比赛,那成了我的一种精神寄托。

就这样,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在外折腾小生意的堂哥有一天抱回来一台索尼电视机,也是黑白的,于是看电视的人们分流了,观看环境似乎一下子好了许多,不用每天去抢占有利座位了。

就在这一年暑假,村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我成了我们村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从村里走过,村民们都热情地与我打招呼,流露出艳羡的目光,勤劳朴实善良的父母似乎觉得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光耀门楣的大事,拿出仅有的积蓄开始为我置办上大学的行装。

一部经典的电视剧陪我度过了一个最轻松愉快的暑假,想必六零后七零后很多人都看过,它就是《血疑》,从此,主人公幸子、光夫,演员三口百惠、三浦友和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的记忆。

在大学过第一个中秋节,辅导员将年级办公室的20吋大彩电搬到了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欢度中秋,第一次看到了彩色图像的电视节目,精彩的电视节目一扫离家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阴霾,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抛诸脑后,第一次一人独享了完整的一块月饼(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中秋和兄弟姐妹分月饼,一人五分之一)。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晃大学毕业了。

我被分配到当时陕县的最高学府——陕县高中(现陕州区一高),怀着忐忑怀着憧憬跌跌撞撞上路了,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上演了现实版的裸婚时代,住在学生宿舍里,寝办合一,每天充实而忙碌,走过婚姻的两个年头,终于拿出了两人几乎全部的积蓄购置了我们家的第一台电视机,凯歌牌17英吋黑白电视机,从此,三十年时间家里的电视机不断更新换代,从17英吋凯歌牌黑白电视机换成了20英吋的黄河牌彩色电视机,从32英吋的TCL纯平电视换成了48英吋的4K超薄液晶智能语音遥控电视,每天快乐地教书育人,闲暇之时,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感受时代从渐变到巨变。

如果回到三十多年前,在那时畅想未来电视机的模样,任何的奢望都是天方夜谭,如今这一切真真切切地摆在了人们的眼前,电视机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节目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人们生活的又一伴侣。

四十年前住着土坯房点着煤油灯的人们畅想未来现代化的生活情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如今到处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人们生活在电子产品不断更迭的智能时代,回首往昔,不禁感慨时代的巨变。

我感恩我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发自内心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喝彩!

在追梦的路上,我将继续奋力前行。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2

求学记

过了年,锁孩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爹一直没有说让他上学。看着邻居宝贵身上他娘做的新书包,锁孩别提多羡慕了。

这天,锁孩给娘说:“娘,我想上学。”娘摸着锁孩的头,没作声。娘也是没办法。正是家里困难的时候,怎么办?锁孩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家里没有人帮忙干活怎么行?

晚上,孩子们已经睡了。娘在院子里跟爹商量:要不,让锁孩上学吧?爹点点头,把旱烟袋子放下,眼睛看向远方。爹小时候也想上学,可是家里穷,一直未能如愿。现在,就是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

第二天一早,锁孩知道自己可以上学了,脸立刻笑成一朵盛开的花儿,早饭后,锁孩跟着爹来到村里的小学。那时,村里只有一间大教室,只有一位老师,大大小小的孩子坐在不同的位置。锁孩怯怯的躲在爹身后,不敢出声。老师热情地向他们走过来,对锁孩爹说“欢迎孩子来上学!您有事就去忙吧。”边说边用他温暖的手拉着锁孩坐到第一排。锁孩偷偷扭脸看爹时,爹已经走了。

锁孩看看桌子,是枣红色的长条桌,再看看四周,墙壁是石头砌的,上面有两个大大的窗户,和自己家的泥皮窑洞不同,这里更长,更大,更亮堂。这就是学校吗?锁孩用小手摸着老师刚发的课本,心里真的好开心。

每天回家,锁孩都要把老师的教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因为高兴,他总是找着活帮娘干,一边干活一边复习,等到一切收拾停当,就在煤油灯下练习写字。他想:我比宝贵开始的晚,一定不能落后。时间转眼到了夏天,期末考试时,锁孩考了第一名,还带回一张奖状呢!

好景不长,锁孩上到小学毕业就辍学了,爹身体不好,他要挑起生活的担子。老师和村长觉得可惜,就来家里拜访,希望锁孩能继续上学,可是,看到锁孩家实际情况之后,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锁孩接过爹手中的锄头,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有一天,村里通知,县里的黄金冶炼厂要招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锁孩去报名了,不料竟因此改变了命运。

虽说那时候工人的工资不高,但是比起农民还是好一些,锁孩高高兴兴地报到了。入厂考核顺利通过之后,锁孩被安排在化验科当化验员。因为年轻好学,又有师傅手把手地教,锁孩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但好胜心强的他并不满足,还报名上夜校,来填补自己的求学空白。在这里,他有意外的收获——认识了招娣。

招娣,一个让人初见就难忘的人,一个爱问问题的人,一个不服输的“拼命三娘”。这个女孩进入锁孩视野后,渐渐填满他的心,让他惦念,让他忧愁。这一年年终,锁孩和招娣同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据说,在技术比武时,两人不分伯仲……

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向招娣表白,问招娣愿不愿意接纳他。招娣红着脸点了点头。两个有志向有追求的人走到了一起。

1980年,锁孩的宝贝出生了,他给这个女孩取名“金凤”,希望她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在托儿所呆了3年后,金凤开始上幼儿园、小学。锁孩主动承担起接送金凤的任务。

第一天送金凤上学时,锁孩就已经注意到了:幼儿园和小学相邻,幼儿园是三层楼,小学是四层楼。听说,这个小学已经超过1000人了,看来,计划生育还是很有必要的。锁孩自言自语,如果每个班都超过60人,老师管理难度也不小。呀,再这么发展下去,一个班就比我当年“全校”的人数多了。转念一想,不对,过去怎么能和现在比呢?不论是校舍还是师资力量,不论是书本资料还是各项活动,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锁孩笑笑,继续上班了。

不知是先天性格的缘故,还是优良基因的关系,还是家庭教育的影响,金凤打小就表现突出,俨然是“别人家孩子”的模板。只有金凤知道,父母的耐心陪伴与全力支持是她进步的不竭动力。

金凤被市里的重点中学录取了!虽说在意料之中,但好事让人精神爽!听说只要考上这所学校,就是一只脚迈进了大学。金凤高兴,锁孩、招娣都高兴!

开学时,锁孩和招娣一早就把金凤送到学校,他们都想一睹这所名校的风采。只见大门正上方悬挂着“xx高中欢迎您”的横幅,校门两边插着很多彩旗。走进去,还有很多带着红帽子的学生做志愿服务,这种热情让人感觉每个毛孔都熨帖的很。办完手续后,他们交待金凤说:“好好学习,周末回家注意安全。”金凤点着头,鼻子酸酸的,第一次离开父母,真有点不舍得。

金凤知道,从今天开始,不仅要学习独立生活,还要学习适应新环境——在学霸的世界里求生存!

为了让自己安心,假期里,金凤已经预习了高一的全部知识,把自己不懂的部分做了笔记。开学前,她还买了几本学习资料,准备给自己开开小灶。啊!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目标——向前冲!

走进教室,金凤看到了崭新的桌椅,看到了最新的投影仪,显示的幕布在黑板旁边,像是微型电影屏幕,一个60人的教室能看得很清晰。金凤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开始了高中的求学生活。

时光飞逝,转眼高考在即。金凤早有了自己的志向,只是还要得到父母的允许。趁着放假,她向父母提出,自己想报考师范学外语专业,将来还要回到家乡,叫更多的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锁孩说:“你不想到大千世界闯一闯?”金凤坚定地说:“爸,您无意中讲您小时候的求学经历,一直深深刻在我心上,我要帮助更多的家乡孩子……”锁孩点头答应了,眼里闪着泪光。

四年的大学生活,金凤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见识了外面的世界,领略了电视机里没有发现的精彩。她带着满腔热情回到了母校,回到了当年那所人人仰望的高中。她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家乡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飞出去,让更多人去外面的世界拼搏,让更多人体验命运的华丽转身……

站在操场,仰望天空,金凤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求学的孩子们会有哪些变化呢?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祖国会有怎样的变化?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3

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实现四个现代化。

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而是当时全中国人共同的梦想。连课本上都写有振奋人心的时间节点:**年。

那个时候,**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遥远啊!我们常常掰着指头算着,到**年时,我们有多大,四个现代化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那真是一段美丽而幸福的时光,我们盼望着快快长大,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向往。语文老师仿佛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写一篇作文,展望一下20xx年后的生活。我们一个个文辞激扬,热血沸腾:“长大后,我要为实现四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一首歌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准确传达了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憧憬和向往:“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为了这一天,年轻的朋友们都有了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时至今日,当重新唱起这首歌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青年身上洋溢的那种奋发图强的火热激情,依然会被他们投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所打动。

**年悄然来到了。当年豪情满怀的青年,都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都实现了重大突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的梦想也在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些年,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中,我们的目标始终坚定,我们的脚步始终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中学地理课本上,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南水北调的彩色图片。图片下方的文字告诉我:这是一个酝酿很久的国家梦想。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中学生。看着图片上血管一样的三条红线,我天真地想,如果中线工程哪天破土动工了,我一定要到现场看一看。

**年7月,我到南阳邓州去看望一位同学。车子途经一个施工工地的时候,因为堵车,我就从车上下来透透气。放眼望去,一条十分宽阔的壕沟正在开挖,机声隆隆,数不清的民工在挥汗如雨。出于好奇,我向离我较近的一个民工打探。民工自豪地介绍说,这是南水北调的引水渠。没想到我竟到了令我神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施工现场。那天,我在渠边站了很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年12月的一天,我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河南卫视正在直播南水北调的试水画面。屏幕里,陶岔渠首大坝的闸门徐徐开启了,清澈澄碧的丹江水喷涌而出,汩汩奔流,向着遥远的北国澎湃前行。至此,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其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艰苦施工,无数人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浇筑而成的南水北调梦,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

渠行千里,水润大地。豫、冀、京、津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喝上了水质优良的丹江水。

**年,我参加了一项水资源调查,实地踏访了南水北调的几个标志性工程——烟波浩渺的水源库区、蔚然壮观的长渠大坝,“河上飞河”的沙河渡槽、“江河相遇”的穿黄工程。这些高难度的水利项目,每一个都给我的心灵带来了经久不息的震撼。

一泓清流,流淌着中原儿女满满的家国情怀。

40年前,水在我的老家很紧缺。从我记事起,村里的饮水就主要靠两眼水井。这两眼井,都属于泉眼井,出水量不大,远不能满足村民的饮水需求。没办法,大家只好排队取水,谓之“等水”。

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家里急等用水,那就得到邻村杨家沟“借水”,或者到更远的老周沟拉水。到老周沟拉水,得套上牛车,单程就有三里地。老周沟原是一处山泉,因为人迹罕至,泉水积聚成潭。不过,那里山高路陡,拉一车水,得三四个人帮忙:一人牵牛,一人驾辕,两人在后面推车。有时,为了不枉跑一趟,帮忙的人还得每人再挑一担水。

山路上,牛拉着沉重的水车,缓缓爬行。车轮吱吱呀呀地碾过凹凸不平的碎石,后面的人使出浑身的力气推着车。汗水沁出他们的额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推着沉重的水车,我的心里就生出一个梦想:如果我们村能用上自来水,那该有多好哇!

不久,有好消息传来,国家要在黄河的最后一个峡谷小浪底修建水库。

1994年9月,距离我老家不远的小浪底水利工程开工了。我们村虽然不搬迁,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却发生了改变。几个在外面长了见识的“能人”勘察了地形,认为从村东的杏树沟,打一条穿山隧道,通到老周沟的泉眼旁,就可以把水引到村里了。他们买来挖山工具,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我的父亲也参加了这次引水行动。我那时大学刚毕业,回乡时还专门到隧道现场看过。谁知主意是好,但隧洞掘进50米后,就挖到山石上。最终因技术难题,引水计划被迫搁浅。

**年,小浪底工程竣工了。一条通往库区的柏油马路穿过我们村。水库蓄水后,黄河水顺着黄鹿山谷回流,我老家所在山岭的地下水得到了涵养和补充。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村里两眼井的出水量竟然比以前多了。

**年初,一个好消息传到村里:县里要拨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村中水利建设。县水利局来了专家,实地踏勘后优选了一种方案:从芦苇茂盛的桫椤沟,把泉水提灌到我们村所在的山岭上,并在山岭上修建一座储水用的水塔。村里有一个在县城工作的热心人又捐助了一万元资金,购买了塑料管、水表和水龙头,把自来水管网铺到了各家各户。这样,困扰村民几辈子的吃水难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通水那天,我专门回到了村里。只见全村人都穿上了新衣服,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笑声,流水声,锣鼓声,把整个山村都沸腾了。

因为有了自来水,我们村就成了美丽乡村。山村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各种野菜山果应有尽有。村民们劳作了一天,回到家,水龙头一拧,水哗啦一声就来了。现在,原来在县城居住的村民又纷纷搬回来住了。村民们坐在村里的老皂角树下,喝喝茶,唠唠嗑儿,或者坐在冬暖夏凉的窑洞前,晒晒暖儿。

谁会想到,苦了几辈子的村民,现在的日子竟比神仙还舒坦呢!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4

搬家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次变迁与异动,搬家,成了居住环境转换和举家外迁行动的一个过程。看似平淡无奇,琐碎得紧,不见得有什么惊动人的去处,但把搬家与当时所处的年代相联系,从中也能发现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我家三代人,就有不一样的搬家经历。

父亲那一代,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成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根据《民役法》于1937年8月30日明令征集国民兵,以备前线兵员补充。为了躲避“抓壮丁”,父亲只得离井背乡,将家从双门搬到姥姥家所在的三道沖居住。

说是搬家,其实是在逃难。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父亲一头挑着大姐、大哥,另一头挑着一口破锅和几个山芋,母亲背着一床烂得像鱼网似的破棉絮,一路草木皆兵,一路胆颤心惊,一路跌跌撞撞。如果这算是搬家的话,父亲当时所有的家当,用一副挑子就能全部挑走。

到了我这一代,真正过上了改天换日的新生活。1987年参加工作后,我成为村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人生也迎来了重大转机。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房改政策,单位向我出售了一套50多平米的住房。这套房子原是办公楼,上下两层,高大宽敞,出场也好,是除老家草房之外,我在集镇上真正拥有的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搬家这天,老家很多亲友都来帮忙。内弟开来自家的四轮车,大家七手八脚地往车上搬一些旧家具之类的东西。临行前,妻子看着老屋里坛坛罐罐、破破烂烂的一大堆东西,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拗不过她,最后只得统统带走。那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也没什么值钱玩艺,搬家时所有的家当装起来,只有一四轮车的东西。

新世纪之初,我赢得了人生的第二次飞跃,从乡镇调到县城工作。头几年一直租房居住,周末才能返回镇上的家里,和妻子女儿团聚。在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下,我在县城北街购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虽然是“二手房”,但采光、通风都挺好,对于我这个没有过多奢求的人来说,已是特别满意了。

因为工作调动,我经历了第二次搬家,把家从集镇上搬到县城里。这次搬家用得是大货车,满满当当地装了一大车,连驾驶室里都塞满了东西。所搬运的家当中,除了电器、家具、衣被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外,还有我多年购买、阅读和收藏的书籍,足足装了十几只蛇皮袋,在车厢里占据了偌大地盘。朋友开玩笑地说:“你搬家也学孔夫子——全是书。”

这次搬家之后,我在县城定居下来,生活也从此安定起来。县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生活舒适,是一座淮上宜居城市。或许,我不需要再次搬家了,那么就在此颐养天年,终其一生吧。

从上世纪到新世纪,我搬了两次家,每一次搬家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仿佛每一次搬家都是一种成长,伴随着自己的蜕变,一点点成长为另一个自己。

女儿是“80”后,与父亲和我所经历的,完全是不同的时代,对搬家的概念和认识也完全不同。**年,女儿、女婿先后分别考入安医一附院和二附院工作,随后把家也从淮南搬到合肥的出租房里。去年,小俩口在医院附近按揭买下一套100多平米的大房子,经过个性化的装修后,准备在今年“五一”期间搬家入住。

想起两次搬家的经历,我有些心有余悸,就叮嘱女儿、女婿早做安排。女儿轻松地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搬家已不算什么大事,有搬家公司,装卸、运输都解决了。况且,现在搬家也没那么多破烂东西了,城里好多年轻人换一次房子,就换一次家具,拎包走人就完事了。听了女儿的话,我似有所悟,是啊,时代不同了,搬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搬家的仪式感已被随意性所取代。

“大舟百尺影白虹,借我搬家我何有。”由一个住惯的地方,搬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心情总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欣喜,一种是颓丧,而这两种感觉我们一家三代人都切身体会过。欣喜的是,搬过一次家,生活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颓丧的是,每搬一次家,离故土越来越远,总会丢掉一些故人和风景。从父亲那一代到女儿这一代,时光走过70多年,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时代背景,成就了一家三代人不同的搬家经历,也折射出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的巨大变迁。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5

文字在情感中拔节

高中毕业后经受情感挫折的我,为寻求内心的一片宁静,也为责罚曾经的年少无知,赌气南下打工。从河南走向深圳,又辗转新疆,漫漫长路中,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为求证自己:是否为低能儿。

婚嫁新疆,成为一名兵团人,是源于一个疼我爱我、又支持我“不务正业”的老公,是我在深圳打工期间结下的不解之缘。尽管老公学识不高,可他“真诚”的心一直点燃着我,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支撑与坐标。

我有一个并不富余的家,家中承包了66亩地的棉花,尽管大田作业很辛苦,但我有一位疼我爱我、一直在亲情上接济我的二姐,是二姐每年为我带来了拾花工,让我的生活也一步步走向了成熟,解决了我衣食住行中的一些难题,既使在病情严重时一直隐瞒着病史坚持着……还有,在文学之路上,天山南北作家老师们的一路关怀与照顾,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为了支持与帮助我的老师与朋友,为了疼我爱我的每一位亲人,为了我的第二个故乡,还有周围更多“关注”的目光,作为团场职工,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已别无选择。

对于精心呵护的文字,如同我多年相处的朋友,又怎能一下子割舍?于是,每一件事、每一个背景、每一段故事,都能让我有所感悟,从而在内心深处得以净化。

我是一个有大脑、有灵魂的人,健全的肢体向人宣告着:我不是一个精神轮椅上的残疾者,我有自己的性格,在唾沫成河的地方,已慢慢学会撑船。这,完全来自于文字的魅力。棉海是我的经济来源,文字又是我的精神寄托,因此活得潇洒而快乐。

**年的冬天,土地也一改容颜,由棉花暂代为小麦,不是因为我忘恩负义,我只是想好好地活着。因为被检查出尿毒症晚期的二姐已不在人世,为了走出阴霾的痛苦,我必须要先学会调节。因为二姐一直有一个心愿,她默默地付出只想让我活得更体面一些。也可以说,二姐一直在用肩膀驮着我行走。

不管是我生活中的同伴,还是生活中的过客,我同样地爱着他们。他们都是我人生路上的一道风景,或轻或重地为我涂抹着生命中的色彩。

曾记得初到新疆的情景,当地的境况很差,心情也极其糟糕,与连队的土路没有区别,晴天灰尘满天,雨天泥泞不堪。经太阳暴晒后,如同被搁置沙滩已久的鱼,奄奄一息,脸上也开始起皮打卷。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里的太阳未免太暴政了吧,原始的野性似乎对性别没有过多挑剔,还有劫匪一样的风沙,袭击着神经与身体里所残存的希望。随之,后悔的泪水像当地的自流井哗哗哗地淌个不停。

小麦、番茄、棉花、玉米是职工们的经济命脉,它们已根深叶茂地扎进了人们的心里,一旦毛须断了,明天的太阳就再难托起。于是,人们开始驯兽师一样地对风沙进行调教,植树造林、开荒造田。通过与天斗、与地争,直至风沙疲惫不堪,才彰显出温柔的一面,随后,绿肥红瘦如地毯一样在戈壁滩铺展蔓延。

可是,天气似乎并不是那么好说话,性格一旦倔犟起来就“大小拳头”一阵子的乱挥,希望便在一夜之中纷纷坠落,也搅乱了职工们的阵脚,疼痛的无奈缩水中成一种酷刑残暴着焦灼的内心,最终,通过防雹队员的力挽狂澜,此情此景也将不再重现。

日前,兵团精神也成了团场人战天斗地的代言词,人们的思想与能力在抗挣中也日渐走向了成熟。这一历史画卷已不同着色,深深注入兵团人的豪迈气节,生活的纤绳也被时代紧拽,时光便在拉直的纤绳光芒绽放。

在磨难与付出中,风沙像调教上套的牛犊,变得温驯多了。本就热情的太阳,似乎已在人们的激情中落伍,“农发人”开发的“绿色通道”从心里上开始着陆。农田从大水漫灌到高压滴灌、由人挑肩拉到大规模机械化、座骑从自行车到私家车等,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还有,中央部署的援疆“专列”也纷纷驶来,宏大的规模与气势让兵团人的形象与气质在瞬间提升。一排排林立的楼房、网格化的道路、纵横四野的绿色屏障,将一二四团大地打造得更加灿烂辉煌,处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梦想的执着,我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无意识中,曾经因出版小作而成为“公众人物”,领导关注的眼神及媒体的力量,将我从田间地头推向了记者的岗位,手中的工具也由砍头镘变成了摄像机。工作中,尽管没有专业的新闻功底,对摄像技能也是一窍不通,只有将千言万语深植于行动之中,撑起渐已钢强的脊梁。

说起对文字的初识,只好将时间的指针倒拔到我的初中时代。那时的我,只是觉得文字功能很神奇,所以每每读过,很是享受。后来,因为一件事使一颗少年之心受到了强烈的撞击。

中学时期的一位语文老师。印象中,他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但教学质量数一数二。突然间一件炸破天的新闻,让他患上了抑郁症。语文老师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作品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与言论,他多年的一个梦想,就是要写一部小说,且悄无声息地努力着,当小说写了一半的时候,因保存不当被小偷盗走,终因心疼过度便誓言不再动笔。而我,在内心深入却多了一个奢望。

不自觉中,有了自己的手抄本,将优美的句子摘抄并收藏起来,在无言的季节来温暖自己。就在高中毕业后,一直保持这个习惯。1996年的一个冬季,也迎来了我不曾奢望的“春天”。一首诗歌《无题》在深圳当地见报了,生活中的梦也开始明朗起来。

回想起走过的路,尽管路途艰辛、遥远,尽管处于对文字的向往有加,但也会因种种事宜而暂时搁浅。自从来到新疆兵团,是兵团精神再次激起我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从懵懵懂懂中渐已苏醒。

在与文字结缘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天山内外的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作家前辈,有了前辈们的指点,文字也开始从诗歌、散文走向了小说,再从七师逐步走向了兵团。**年,与兵团文联签约,**年12月,长篇小说《雨翼之下》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为了小说创作,竟把自己反锁家中三个冬天。在七师建师60年大庆中,部分诗歌与散文被收集在《奎河之韵》。

在与文字打交道的无数个时日里,我总觉得,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哪怕是在自家麦地被马群肆意驰骋的当阵儿,那壮观的场景,也让我看到无意的伤害也是一种美:牧马人凝固成眼前的一塑雕像,万马奔腾的场面就是一副流动的风景。只是令我遗憾的是,自己不是一个画家。处于对生活的热爱,在各级领导与前辈们的关爱中,**年初,我被破格从基层单位调进团场电视台,成为一名专职记者。

是文字让我走向了成熟,也是文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了回报社会,回报团场,回报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在工作中,我热爱记者这个职业,热情为团场服务,对待工作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完成每一项任务,还广泛开辟新闻源,熟悉与掌握团场情况,并与基层政工员密切联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还熟练后期的新闻与专题制作,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全能的记者。通过七师及兵团举办的新闻宣传培训,还有自身的努力,从**年--**年连续七年获七师电视新闻十佳优秀通讯员的荣誉称号,**年,电视专题《钱三喜:十三年的义务坚守》荣获兵团“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微党课视频三等奖。

兵团是养育精神与灵魂的地方,作为七师作协协会的一名会员,也一直以文字为已任,在工作之余,积极上进,努力创作,于**年3月成为新疆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年,诗歌《兵团精神 代代相传》及《床头下的日记本》分别荣获七师诗歌征集二等奖及七师文联-**年短篇小说评比三等奖。在一路采访中,收获感动与快乐的同时,手中的笔似乎也变得自信十足。在先进事迹与典范人物一经报道后,一道被同化的不再是实物体,而是对灵魂的彻底净化和手脚忙碌后的骨感与充实。

心灵之窗打开了,心结也不再自作主张,在心手互动的无声语言中,我最终也找到了撬动灵魂的支点与杠杆,使镜头下的人物变得鲜活而丰盈起来。摄影家罗伯特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只有心与心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捕捉到画面中的美。所以只有走到故事的深层,才能控掘出人物最真实的心底,从而镜头里才尽可能地捕捉到那瞬间的感动,向社会传递出人间最真执的温情,并在正能量中拔节抽穗,乃至一步步走向沉甸甸的成熟。

性情之中的我,时常被生活中的部分人和事震撼而激动着,为此,想通过手中的笔,将真善美的东西得以传播与弘扬,同样对于虚假的、丑恶的同样有责任去品评。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为了兵团的繁荣发展,让我们以宽容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去感知一切。

自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我从单纯的电视新闻开始拓展媒体空间,每每看到有文稿或图片见报,自己似乎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回忆过去,一路蹒跚而过的足迹里曾显得有些诚惶诚恐,怕单薄的肩膀扛不起沉重的“责任”二字,而模糊了前辈们器重的眼神。现在,回过头来惊看一路走过的风景,性情中的我一直波动在情感的边缘,眼眶里也时常被被采访者或伟大或凄美或执着的壮举灌满了感动,同时也让我读懂了“胡杨”二字 。尤其是看到七师作家韩天航老师与曾经工作在七师的陆天明老师的作品被搬到电视屏幕上时,时时会被前辈们的综合思维、结构手法及变化无常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内心也常常被作品反射出的精神与内涵所感化,从而对这神圣而伟大的职业产生了幻想,对创作者所谓的“天才”有了不敢想象的奢望。

座谈会上,受邀的前辈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高谈阔论,有的只是对创作的经验与感悟,亲切的笑容、拉家常似的谈话,让我感到无比的轻松与惬意,有时也会无意间流露出懵懂少年所持有的清纯。当前辈谈及,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有一个瓷实的人物时,内心的责任便有了一种厚重感。

用老师们的话说,这个人物是经过生活的裹挟、沉浮之后推涌而出的一个典型。首先,他必须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是他人身上所挖掘不到的,同时作品也将独特的人生抬升到一定的高度。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生如雾霾重重,让生活蒙羞,也有的如雨后彩虹,绚丽多彩。但是针对生活中礅厚朴实、内心殷实的人物来说,敢于向生活亮剑、展露锋芒不得不令人竖起大拇指。

做人亦是如此,如果被世俗与复杂的生活捆住了手脚,无形之中,思想就会被包上一层坚硬的外壳,尽管在痛苦中挣扎成形,但扭曲的灵魂也会被沉重的历史风干,现实中的我,在激流勇进中也学会点亮生活。

**年,通过兵团深化改革,让我有了进入事业单位纳编的良好机遇。兵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治国安邦、强化边疆治理的一项战略安排,通过体制机制的大变革大创新,使兵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兵团”人,在胡杨精神的感召下,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同事们一道精诚团结、携手共进,共同为团场的文化事业砥砺前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所以,在我的生活里,我要感谢人生的每一次遇见,还有偶遇的每一个日子,让我在祖国的怀抱里尽享阳光七彩。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6

我和我的祖国

我的家乡在天山脚下,位于准葛尔盆地的南缘,是镶嵌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高泉镇。高泉创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居住着近两万勤劳勇敢的兵团儿女,环境优美,无污染,盛产粮棉、瓜果、葡萄枸杞等优质产品。80万亩肥美的空中草原,亚州最大的甘家湖白梭林保护区……

家乡有中小学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商贸大楼、宾馆酒楼、居民住宅楼,还有三横两纵及环城路,人行道上有明亮的路灯,白蜡等风景树排列成行,有休闲广场、广播电视大楼、文化娱乐中心等。

1966年,我该上二年级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串联等风云四起,我们这些少年儿童必须参加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去。大哥哥大姐姐们高举红旗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纷纷去往全国各大城市串联。我们年龄小的去不了北京,也只有在周边地区演些小节目而已。这年冬天我的脚上长了几个冻疮,只好在家里背诵毛主席语录。

冬去春来,1967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穿上新衣裳,背着装有毛主席语录的红色小包,戴着“红小兵”字样的红袖章,在爷爷奶奶,外爷外婆,亲朋好友及小伙伴的送行中离开了我的故乡高桥街。我和妈妈一道去新疆,火车于6月7日终于到达乌鲁木齐。我看见有毛驴车拉着红彤彤的水萝卜,马儿运着绿油油的小白菜,也有公交车在跑着。我和妈妈乘八路车去北门农七师招待所住下,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苹果,足足花了一元钱,真贵!第一次尝到新疆水果,真甜!味道不错,这里的所有我都稀罕,第二天坐车到乌苏,第三天到高泉总场。场部除了有平房办公室就只有交通食堂,我和妈妈在交通食堂吃了饭,在小招待室住下。第二天有叔叔安排运粮的汽车去了上双河分场部。吃过午饭后又把我和妈妈安排在拉面粉的牛车上,半下午终于到了上双河生产四队。

6月1日启程6月9日到达目的地。

从西南到西北的确与我想象的差异很大,当我第一次听见“新疆”二字的时候,在我脑海里出现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有许多美丽的轮船,各种各样的鱼儿及海龟螃蟹等。还有大大小小的沙滩……一定特别好玩。

达到目的地后,呦!原来与想象不同,连住的房子也不同,看不见老家带吊楼的双层瓦房。但修房特快。爸爸带着几位木工不到一天就修好了新房—地窝子。我家的地窝子在当时来讲还算不错,用檩条椽子芦苇盖顶,还留有小天窗,门前有棵小胡杨,还有一条小水渠,我和爸爸在水渠边栽了几棵小白杨,春天种了几棵葫芦,夏季在胡杨树下乘凉,听见小渠哗哗流水,看见架上美丽可爱的葫芦,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令人陶醉。

我开始在连队上学了,连队用只有一二、三四年级复式班的教学方式来教学。星期天我同小伙伴一起背柴火,有胡杨林、红柳、芨芨草滩、铃铛刺、琵琶、梭梭柴等,还有野兔、野鸡、野鹿等。胡杨树很大,枝繁叶茂,几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才能抱住它,它抗盐碱、顽强坚韧、战严寒、抗酷暑,坚韧挺拔,不怕风霜雪雨,历经千年沧桑,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我和小伙伴们只要场部放电影一定都去看,《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等等,一场也不落下。两年后我该去场部上五年级了,同学们报到后,学校开学典礼校长讲话。我们五年级共有一百多人都在大菜窖里上课。没有教室,我们就自力更生,建设校园。开忆苦思甜会,吃忆苦饭,斗私批修,提高思想觉悟。初中生打土块,小学生搞运输,加上砌墙的工人一年之内完成了校园建设。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学校。没有课本,我们学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老五篇,唱毛主席语录歌……

1974年暑假我们面临初中毕业,按要求人人都要写决心书,个个都要表忠心。响应号召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像那青松迎着风雨茁壮成长,像那江水滚滚不息流向海洋,红旗下我们排成行,奔向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到工厂、到农村,胸怀革命志如钢,毛主席的红卫兵青春献给伟大的党。”唱着歌儿坐着轮式拖拉机分别去往各连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们开始了人生新的旅途,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学马列、学毛选、学理论的革命洪流中陶冶情操,锻炼成长。我们每天三学习、三突击、大干快上、大干了还要大干。挖排干,战盐碱,热火朝天干革命。治好天山水、改造戈壁滩,粮棉超钢要、埋葬帝修反。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努力实现粮棉跨长江过黄河的目标。冬天我们民兵冬训,每天七点半起床集合跑操,八点半开饭,九点半带上碗筷上班,午饭大部分都在地里面吃。工作一般是拉沙改土、备耕备料,积肥运肥……人人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逢年过节我们必须在连队执勤,不能回家,但团领导还是去看望慰问大家,使我们感到温暖幸福,春天要考核我们军训的成绩。打靶射击队列等一系列军事要领必须合格。春播、夏管、秋收,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我们的工资待遇不错,第一年的月薪34.06元,第二年44.48元,第三年51.43元。能满足我们生活上的需求。我们盼望能买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伴随我们努力奋斗,扎根边疆,屯垦戍边。

啊!美丽的天山冬日里你银光素裹,夏天你豪情奔放,你双手举起洁白的哈达,把储存的能量奉献给祖国,使荒漠变绿洲,戈壁变良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中国像沉睡的雄狮醒来,精神抖擞。人民思想解放,无论是工农商学、文化科技,硕果累累。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精英辈出。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短短的岁月,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兵团迅猛发展。我们124团人民在党的关怀,淮安人民的援助下,盖起了许多楼房。国家强了,人民富了。政策好了,腰包鼓了。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喜笑颜开的人们告别了平房,入住了带有暖气、天然气、自来水、水冲马桶、冬暖夏凉、清洁卫生、明亮宽敞的楼房。每个职工都分有50亩身份地,并拥有自主使用权。我们团有畅通无阻通往连队的柏油路。年轻人西装革履,脚穿名牌皮鞋,开着自己的爱车去地里上班。科学种田,精量播种,节水灌溉。农业科技、人工智能,解放了生产力,合作化的道路开辟了新天地,丰收的喜悦无处不在。大家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国家强了,人民富了,出国旅游、疆外旅游、疆内旅游……

朋友,请去巴尔鲁克山观看巴旦杏花绽放,美丽的芍药花漫山遍野。去看望那棵扎根在边防哨所的小白杨,去那拉提空中草原,开阔眼界,敞开胸怀,尽情放歌……祖国你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是话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听民声,察民情,处处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西南小镇到西北边陲,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既扶贫又扶智。一个又一个惠民政策,让人民内心感谢党。在师团党委关心,社区两委的帮扶下,我们穿不愁吃不愁,无忧无虑乐悠悠。我们感谢共产党,感谢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新年新面貌,今年的春节不一般,带着家人及朋友一道出行观光旅游过年已成为时尚,人民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新的一年里,年轻人勤练本领,维稳戍边。老年人老有所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厚礼。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7

如歌行板汽车梦

70年风雨兼程,70年实验探索,70年艰苦奋斗。有血有汗,有痛苦更有欢乐。几代人的种种梦想变成现实,过去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在中国大地上。

41年前,也就是1978年阳历1月19日,我出生在湖南株洲一个小山村的农家。在同一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的岁月里,印象最深刻、感受最深的是我拥有的汽车梦……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汽车。记得在我五岁时,父母亲带我到湘潭的远房叔爷爷家吃喜酒,在城里的百货大楼里,我看上了一个电动的小汽车,非要买。一问价,要2块多,父母嫌贵,舍不得买,我不干,非要那个小汽车,不买就不走。后来父亲生气了,手一举冲着我的屁股就是两巴掌,然后把哭得“哇哇”尖叫的我扛走了。也难怪自己挨打,要知道,那时割一斤肉才7角5毛钱。

那些年,乡村马路上很难看到小汽车,当时我们叫小轿车,那时能坐上小轿车的,必是大人物。可在1984年8月的某天,我家那个叫乐棠湾的小村泥巴路上,居然一下来了几十辆小轿车和“东风”解放卡车,小轿车上下来的大都是身着军装、肩扛“银星”的军官,间若有一些着西装的地方官员,而大“东风”卡车上装载的全是花圈。后来才知道,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阵仗,是因为我的邻居同学朱江峰的叔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了,其英雄事迹上了《解放军报》,被追授一等功。

那么多草绿色的大卡车和小轿车竟然开进了我们这个从来没进过汽车的小山村,着实让我和乡邻们大开眼界。一进村口,响亮的鸣笛声就像催人的集结令,我们这群小汽车迷们迅速从各自的家里跑出来,可劲儿地追着汽车跑。当汽车停下以后,众伙伴们又拼命地从大人圈里挤到最里层,好奇地围着车身转着圈儿看,这个摸摸车灯,那个看看驾驶室,有的还跳到车上坐上几分钟。这些汽车的到来,是一件让全村大人们感到十分悲痛的事,但这个机会却让我们这群不怎么懂事的孩子足足地过了一次汽车眼瘾。

读小学时,哥哥初中同学何光的父亲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司机,开着一辆大“东风”。有一天下午,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正好碰到何叔叔开车回家,他见到了我,停下车让我坐上副驾驶座位。这是我第一次坐车,虽然距离不远,且车行驶在乡村坑坑洼洼的泥路上颠簸不已,但我仍然觉得很爽很拉风,坐得高望得远,脑海里马上跳出“高人一等”的词汇。当时我就想,“东风”大卡车这么拉风,而小轿车漂亮得像出嫁的新娘子,如果坐上去肯定更舒服,自己啥时候也能坐上小轿车呢?我的汽车梦,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吧。

1990年夏天,省道穿过家乡的青山绿水,蜿蜒曲折的道路时常会驶过各型汽车,以“哼哧哼哧”吃力爬行的货车居多。上下学路上,我深一脚浅一脚走过泥泞的土路,当双脚踏上柏油铺就的坚实路面,心里陡生一种兴奋和激动。小伙伴们向驶过的车辆行注目礼或举手礼,换来的是或长或短的汽车师傅鸣笛声。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8

火车驶来

父亲从来没有坐过火车,仅有的一次与火车近距离接触,也只是远远望着火车从他的目光中驶过,从他的记忆中驶过。

在父亲的印象中,火车在远方,远到父亲用六十三年时间也没能真正走进它。在父亲的老家,许多像父亲一样的乡亲都觉得,坐火车只是一个梦想。

1980年8月,我上大学时第一次坐火车。我清楚记得在一个叫南甸的小镇,我用一元八角钱买了一张火车票。我看着检票员在长方形的硬纸板打上一个圆圆的孔,看着人流把我挤上绿皮的车厢,坐了两个半小时,抵达求学的城市本溪。那是我生活中第一次与铁轨相见。至今我仍珍藏着那张留着一份缺口的硬板车票,它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份重要见证。

此后,我多次从小站走过,小站的长椅于岁月中,待一个个游人匆匆而过,待一辆辆南北东西的车匆匆而过。我是一只鸟,在小站的片刻栖落只是为了积攒精力,以便抖动着翅膀,向远处的目标,向远处的理想飞去。

那个时候,每次回家我要坐两个多小时的火车,下车之后换几个小时的汽车,还要步行二十五里的山路,才能到家。

妈妈带着哥哥到本溪,这是妈妈第一次进城,也是哥哥第一次进城。1985年,妈妈与哥哥来参加我的婚礼。我和妻子特意带着妈妈坐火车去沈阳看看。

那是妈妈第一次坐火车,她有一种质朴的兴奋。很久之后,她在村里还在和老姐妹讲述她坐火车的感受,讲述沈阳。有了坐火车来去的经历,沈阳对于妈妈就是具体的、生动的,这已足够。

那也是哥哥第一次坐火车。

哥哥离开故乡出去打工,他坐着火车离开故乡。哥哥一直在修建高铁的工地,他的工作就是挖坑打桩,为延伸的线路提供支撑。哥哥走过许多地方,哥哥走过的地方高铁开通,哥哥一直追赶着自己的梦想,也伴随着中国高铁发展的脚步。

尽管那时故乡仍没有火车站,火车却走进故乡人的生活,走进故乡人的生命之中。一年年把村庄里的人们,像不同的种子,种在不同的省,不同的市,不同的县,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工厂……

许多年之后,故乡的许多东西和以前不一样了。许多以前认为很朴素的东西变得珍贵了,山与水、蓝天与白云,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成了构架故乡新生活的钢。

20xx年,故乡通火车。**年开始修建的铁路,在20xx年的春天画上句号。

火车在桓仁县的百里峻岭之间穿行。与以前不同的是,火车更多时候把人们从远方带到这里,不同省、不同市的人,把故乡人种在村庄的生活叫做风景。从故乡穿行而过的火车,像是一枚针,把故乡的美丽缝在一起,把故乡与外面的世界缝在一起。

在故乡这本翻开的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是一次抒情,每一棵庄稼的舒展都是一次 抒情,而横卧在山岭之间的铁轨仿佛是一枚书签——此页的精彩,应要细细读。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9

与收音机相伴的日子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收音机就像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万花筒,每每忆起,就如一部单调久远的黑白影片,突然画面开始切换聚焦,色彩顷刻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在悠悠岁月的那头,收音机收藏了一段段流年往事和“陈年旧音”,如今在记忆频道徐徐道来……

童年,不管与邻居的小伙伴们玩得有多“嗨”,只要听到“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我们立刻像回笼的鸟儿,安静地坐在收音机旁,有滋有味地听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的故事。每每听完,还觉得不过瘾,便用“过家家”的方式开始演绎“古典名著”,可是挑来选去,谁也不愿意扮演猪八戒。一次让萍萍当白骨精,她气得噘嘴就走,一个星期都不和我们玩儿。也是在“小喇叭”节目里,我第一次听到了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凄凉悲惨的画面,更是渲染了冬季的寒冷,望着屋檐下吊着的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凌子,童年的我,内心被一种酸楚与寒凉包裹,竟抽抽搭搭啜泣了好一会儿,弄得姐姐直笑我,说我跟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样。

出生在陕西东府的我,脑海中时常浮现一个画面:邻居的花婆和婶婶、大大们,经常聚在我家的庭院或巷头,女人们手中一边忙着针线活儿,一边兴趣盎然地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秦腔,男人们则一边咂吧着旱烟锅子,一边摇头晃脑地跟唱,听到热血沸腾时,就激动得站起来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声情并茂地唱几句,走腔跑调常惹得大伙儿笑岔气。母亲那时最喜欢听秦腔“花亭相会”和“三娘教子”。每当我任性倔强遭母亲“修理”时,总会随口扔出狠话刺伤她,母亲就用三娘的口吻怒斥:“你真是人儿小来心儿恶,说出话来赛毒药,平时白爱你了……”爷爷田间劳作归来,打开收音机,一段“周仁回府”听完,浑身的疲乏都荡涤而去。难怪贾平凹说,秦腔是秦人大苦中的大乐。这集秦川“天籁、地籁、人籁”共鸣的剧种,就是童年从收音机的播放中,把乡情乡音的种子播进了我的心田,让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我,每每耳畔响起秦腔,就心潮起伏情思绵绵。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一家来到了陕北子午岭大山深处,来到那个闭塞而有些“桃花源”意思的偏僻农场。而恰是收音机,给我单调得让人抓狂的年少时光增添了太多缤纷绚烂的色彩。每天中午放学铃一响,我们就像急待出栏的羊群,拔腿就往家奔,顾不得填充饥肠辘辘的肚子就打开收音机侧耳静听,印象最深的就是风靡一时由王刚播讲的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那曲折惊险的故事、洁如净土的儿女情长,在王刚抑扬顿挫、极富吸引力的讲述中,把大家的心揪扯得连午饭都食之无味,光顾着替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担忧了……往事悠悠,正是童年收音机播放的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我的文学梦想插上了翅膀,让我把世情百态酣畅倾诉。

时光飞逝,青春渐行渐远,但每一次回眸往昔,那些袅袅轻音就在心间回旋激荡,让沧桑岁月也多了几许朦胧诗意,暖心怡情。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10

从无障碍设施中感悟时代变迁

我们轮椅一族,由于身体残障造成行动不便,出门障碍重重,经常是“望阶兴叹”。有的人甚至蜗居家中十几年都不愿出门,硬是把自己与世隔绝到像“古墓派”一样。

我曾在苏州参加“全国助残日”活动,一位上肢正常的高位截瘫女士,20xx年都没出过家门,每天就静卧家中,和年逾古稀的老母亲相依为命。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高中时因意外受伤,沉迷于网络游戏,5年都不愿转动轮椅出家门。

他们把自己关闭在心灵的“小黑屋”中,内心终年照不进一丝阳光,那种从骨子里渗出的生无可恋与悲凉,让人唏嘘。

记得20多年前,有次丈夫带我去县城的人民医院看病,由于骨科诊室在三楼,医院还没有电梯,丈夫只能抱着我艰难地从台阶上一步步往上迈,他累得气喘吁吁、步伐踉跄,大冬天额头布满汗滴。那时,最怕的就是生病去医院,那高高的台阶,让我不寒而栗。

1995年,父亲过世,我的世界一下子“凄风苦雨”,心情也降至谷底。友人想用轮椅推着我去古城的钟楼散心,可处处有限制、路路行不通,一个个台阶让我们七绕八拐,赏景的心境全无。

当台阶再次横亘在最佳赏景位置时,我正欲扫兴而归,突然过来几位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他们面带微笑、非常友善地抬起轮椅,让我终于可以“登高远眺”。

**年,丈夫推着轮椅上的我,带着年幼的儿子,不远千里从西北来到江南。

一路上火车、汽车几经辗转。由于那时车站还没有修建无障碍通道和电梯,他累得狼狈至极,一会儿拿下轮椅,抱我下车;一会儿又要绕过一个又一个铁轨,赶往下一个乘车处。几番折腾几多艰难,甚至有一刻,我都在心里发誓——再也不出远门了。

**年国庆节,我们一家人去上海。地铁的开通让轮椅“畅通无阻”,车站每一处都建有无障碍电梯和通道,我终于体验到了旅行带给内心的愉悦。

在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下,我们在拥挤如织的人流中,体会着喧嚣、繁闹的城市烟火气息,儿子快乐无比,我也像个飞出樊笼的鸟儿,那一刻,那种被排挤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孤独与伶俜感荡然无存。

去年在南京参加残疾人作家研讨会,地铁的便捷快速让我领略了总统府的悠久历史和浓浓民国风。

当我们乘坐地铁一路畅通进入被誉为“金陵明珠”的玄武湖公园时,望着那波光潋滟的湖水和水的尽头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一种古雅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我感受着六朝古都独特的文化氛围。

正如《苏子》中所言,我是“宁可食无味,不可居无书”。从小喜爱阅读的我,图书馆就是我心中那片“桃花源”,它是我逃避一个世界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心灵憩栖地。

无论双腿多么酸麻胀重、脊椎骨痛得多钻心,只要用电动轮椅轻松愉悦地乘上电梯进入图书馆,我的内心就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一刻,身体的伤痛、生活的艰难,全被我抛至九霄云外了。那种行动自由带来心灵放飞的感觉,美妙无比。

20xx年全国助残日主题是“自强脱贫,助残共享”,而要让残疾人自强自立,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无障碍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社会,对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体恤,恰在彰显着它的文明程度。残疾人,只是肢体发生障碍的正常人,当障碍不成为障碍时,那自强脱贫就有了无限可能。也愿日渐完善的无障碍设施,能带给残疾人更大的便利和出行的自由。

2024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范文 篇11

我们的祖国有请劳智慧的人民,为祖国的繁这天的祖国有着丰富的资产和美丽的风景,富强在努力工作着。

在世界地图上有一个金鸡样的图案,那就是我亲爱的祖国——中国,它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所有中国人的家。

中国美丽而富饶、地大物博、人口中多、历史悠久。在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数不清的自然景观,有许多已名扬世界,有汹涌澎拜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长江、还有延延不断的长城,这三景点是我国的重要标志,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向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能够想象,没有超多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最后我们就来说一说长江于黄河吧!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97公里,一般称6300公里。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每年接纳着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令世界瞩目。不仅仅如此,中国的土地上,还有许多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不可计数的生物。

近几年来,经过勤劳的人民不屑的努力,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的路是土方石头路,而先在却是水泥路。以前的房屋是土坯砖瓦房,而此刻是钢筋水泥楼。以前人们穿的鞋是草鞋,而此刻的鞋是布鞋和皮鞋。以前的门是木门,而此刻的门是防盗门和钢铁门……你看以前和此刻的区别很大吧!

我们的祖国正象一只腾飞的龙冲向世界的前头,啊!我爱我的祖国。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