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论文格式标准(优秀9篇)正文

论文格式标准(优秀9篇)

时间:2023-11-27 03:31:28

论文格式模板与要求有哪些,毕业生们要严格遵守论文的格式模板与要求哦,下面带来论文格式模板与要求关文章,一起来了解下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论文格式标准(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论文的基本格式 篇1

论文在投稿时要求都要有一定的格式,这样利于编辑人员查看,也利于排版,现将多数杂志要求的排版方式整理如下,以供投稿人员进行参考。

1、文稿要求:选题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内容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进展及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

2、文题: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尽量不用简称、缩写、药物商品名等不规范名词,英文文题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文题含义应一致。

3、作者:作者次序、作者单位(所在城市)、邮政编码标注清晰、完整。并留第一作者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及E-mail。

4、摘要:研究类文章附4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经验性文章仅附中文摘要。摘要采用结构式,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

5、关键词:摘要下标引关键词3-5个。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

(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

(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

(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表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

6、文中标题的层次:文内层次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一般不超过4级。第一级标题1;第二级标题1.1;第三级标题1.1.1;第四级标题1.1.1.1。编号一律左顶格写,无编号段落开头可空2格。

7、图表应用标准:如果能用文字简要说明的内容不必列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序号及图(表)题。表格采用三线表,不设竖线。

8、计量单位:以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具体可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计量单位的书写必须规范,不应使用已废止的单位。在一个组和单位中,斜线不得多于一条,如mg/kg/min,应采用mg/(kg·min)。

9、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GB3358-82)的有关规定书写。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标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并用方括号标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作品,所引文献务必与原著核实,内容、卷期、页码、年份应准确无误。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三名,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文题和书名只有首字母大字,其他一律小写(特殊要求大写的单词除外);中文期刊用全名。英文标点符号后应留一空格。

11、著作权相关事宜:作者文责自负。本刊编辑有权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后进行修改。来稿决定刊用后,专有使用权归本刊所有。除以纸载体形式出版外,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录用的文稿,稿费在收取费用时已经进行相应的减除。稿件刊登后,赠送第一作者当期杂志1册。

12、绿色通道:基金项目课题论文,可使用本刊“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发表。

论文格式模板与要求 篇2

1、 纸张为A4纸,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5cm

2论文由内容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正文和参考文献组成。一级标题“一、”;二级标题“(二)”;三级标题“3.”

3、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均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行距1.25cm

4、正文:

(1) 标题:黑体二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2) 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为多倍,1.25

(3) 一级标题格式:一级标题:序号为“一、”,小三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4) 二标题序号为“(一)”,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5)三级标题:序号为“1.”,起首空两格,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

(6) 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7) 注释 (根据需要):正文中需注释的地方可在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②……”(即插入脚注),并在该页底部脚注处对应注号续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

注释的格式要求:

A、著作: [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B、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引用部分起止页

C、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加粗;内容五号宋体;单起页。

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设计(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篇。

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6、页码:从正文起排,页面底端居中。

论文题目××××××标题:黑体二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均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

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篇3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标准论文范文:《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 篇4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深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与引导等职能,对课程的形成、实施、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课程领导方式的改革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实现课程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课程的发展要与世界同步,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关键词:课程领导;课程改革;课程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来隐藏在课程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都是在有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有课程活动就有课程领导,要使课程改革获得成功,就必须要研究和改进课程领导。那么,课程由谁来领导?课程领导对课程发展具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通过正确的课程领导来促进课程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一、课程领导的内涵、职能与作用

领导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属组织和人员的活动施加影响的动态行为过程。领导活动过程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对象(客观环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1](453) 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课程管理的重要职能。课程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1](454)美国课程专家兰姆博特提出课程领导的几点涵义。1.一个团体,而非个别的领导者(如校长),且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2.团体内的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地建构意义和知识。领导是可以促使建设性转变的学习,学习具有共同的目的。3.透过成员间的交谈,把观感、价值观、意念、信息和假设表面化;一起研究和产生意念;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景下,反思工作并给工作赋予意义;促进有助于工作的行动。4.要求权利和权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担或共享学习、目的、行动和责任。[2]可以说,课程领导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3]也是课程领导者和教师在校内围绕课程问题的互动过程,其间既关注教师和课程领导者的专业参与、决策和发展,也关注学校的情景因素对于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影响。因此,课程领导不再是校长、学校行政人员的专利,教师同样有机会参与课程领导。

我们认为,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系统。国家对课程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教育目的的确立。地方对课程的领导则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具体检查和监督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执行情况。地方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管理,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在于服务。[4]学校对课程的领导是指校长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领导,是国家、地方课程领导的落脚点。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领导的对象、方式不同,具体的领导责任也不相同,是一种根本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关系。教师的课程领导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具体落实学校的课程决策。在我国,最基本的、与受教育者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领导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决策。这一决策过程是与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相适应的。可以说,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引导三个基本职能。

课程决策是课程领导的核心,是对有关教育或社会化的目的和手段的一种判断,往往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并且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而不是人事、预算等)。[5](143) 社会水平上的决策是与学习者关系最小的决策,但又是方针性决策,说明教育或学校教育的目的;校级水平的决策是方针和学习者之间的媒介,其作用是把方针转化成具体明了的术语;最重要的课程决策被认为是由教师制定的那些决策。正式授权给教师的课程决策,往往只限于学习体验、资料和评价这样能起作用的决策,但教师对课程决策产生的实际影响是很大的。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基本因素是学生的需要、特点和反应,以及教师本人的背景、倾向和技能。家长参与课程决策被认为是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积极支持。[5](144) 课程决策的内容有: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课程的修订与改革。[6]

课程领导的组织职能是课程政策的一个主要课题,其基本问题是,课程决策是由中央的(国家的)权力机构制定还是由地方制定?中央权力机构和地方权力机构在决策中承担什么职责?[5](82) 课程领导中的组织和课程管理中的组织是一致的,课程领导对课程活动的进行和课程发展发挥着控制、引导和导向作用。课程领导的组织职能主要是课程领导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配课程领域人员和组织的责任和权限,制定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协调各种关系,把各种力量尽可能地组织到实现课程目标的活动上来。

课程领导的引导职能,实际上指的是领导者对课程建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要求领导者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恰当对策,给予正确引导,确保课程实施的正常运行。从对学生的作用来讲,学校的领导责任更大,对课程的领导更直接。在课程领导的三个职能当中,决策职能是最主要的职能。

课程领导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的设计。通过分析形势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学校的发展蓝图,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优先次序,探索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行动。二是作出课程决定。具体作保留、改变、开始、停止的决定。特别要注意使教师也能参与课程 www.gaokaobaba.com 决定,让他们对课程具有拥有感。课程领导者要敢于与教师一起作出决定,决定正在实行的课程计划哪些是值得继续的,哪些是应该进一步改善的,哪些是有必要重新开始的,哪些是没有价值可以停止不做的。三是课程实施。具体来说要建立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寻找课程改革的同行者;注意教师反思性的专业发展,培养新型课程领导人;改变学校文化,建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创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空间;邀请家长参与,争取家长的支持。四是课程评价。主要涉及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领导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课程领导涉及的范围很广,对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形成。不论是中央集权型还是地方分权型,还是其他兼具二者特点的中间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体现着深刻的文化根基。这种历史规定性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课程本身的形成。也正是有不同的课程领导方式,才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课程形态。领导方式不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不同。美国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参加课程决策:(1)专业人物;(2)团体代表,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3)专职人员;(4)非专业的市民代表;(5)学生。[7]参与课程决策的人员不同,形成的课程就不同,这是课程领导的决策职能在课程领域的生动体现。

其次,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形态也受到课程领导体制的影响。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必修课,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单一,缺少个性特长。改革单一的必修课制度(尤其是高中阶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8]适当增加选修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确立地方性知识在学校的应有地位,是适应课程领导体制的改革,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三,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个国家之所以有着课程开发传统或是校本课程开发传统,往往是由其课程行政体制的传统决定的,课程行政体制传统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利分配结构。[9]道恩德·舍恩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三个模式:1.“中心—外围”模式,由专家研究课程,然后开发并传播到外围学校;2.“中心扩散”模式,主要中心支持和管理次要中心,次要中心致力于传播革新;3.“中心迁移”模式,没有明确中心,新中心不断出现。对于高度集权的课程领导体制,“中心—外围”模式更为有效,但集权模式难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可能达到革新的制度化。校本为主的革新模式有助于发挥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课程革新模式。[10]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推动课程改革的进行,另一方面,要赋予地方和学校,特别是学校教师一定的改革自主权,调动各种力量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课程发展到什么程度,朝什么方向发展,都与课程领导体制紧密相关。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就是要增强学校在课程实施、教材选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的责任心和认真态度。

课程领导主要是通过对课程决策和课程评价实现的。反过来说,课程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又对课程领导方式发生影响,进而促进课程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提高课程领导水平。上级对下级的领导与给下级适当授权是统一的,要对下级实行有效的领导与给下级提供应有的服务是一致的。课程领导方式要根据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课程本身的发展,以及课程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领导体制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才能为课程实践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三、课程领导方式革新与课程发展的方向

在世界范围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的课程领导体制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促进课程的现代化发展。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课程领导方式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

根据教育组织决策系统结构演变趋势,我们可以推测世界课程领导方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的动力结构将从控制走向自主,信息结构将从层次走向网络,决策结构将从集权走向适当分权。[11]课程实践探究最终是要导致课程决策体制的变革。具体来说,要变革那种“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确立“自下而上”模式的地位。有人把前者看作是官僚体制的模式,把后者看作是民主体制的模式。[8](205) 虽然施瓦布提倡的实践模式反对对“外来的”理论过分的、无根据的依赖,但不等于不要理论的指导。我们应强调课程理论的重建与发展,追求多元背景下的多元理论,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课程决策过程。要把我国的课程改革视为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才能与世界保持同步。

(二)课程领导方式要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课程决策要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体现课程的发展方向;理解并尊重国家内和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强调全球相互依存和地方行动的联系;强调课程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促进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对话和交流;对少数民族或不同种族、宗教和语言的人群在课程和方法等方面的尊重;对平等和高质量课程以及对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追求;对主体、自然与个性的尊重等。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多样化和综合化。课程体制的弹性要进一步加大,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由于课程领导方式的变化,课程的发展显现新的特点: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力量,教材开放是实现课程多样化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对课程的作用将日益明显。为迎接信息时代学习革命的挑战,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建设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更应扩展基础知识的内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领导方式要适应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开发有两个主体,一是国家或地方课程开发主体,二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国家或地方课程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而校本课程可以解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的问题。学校是理想课程转化为正式课程的主阵地,学校课程的作用要体现在三方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能够调动中央、地方(主要是专家)和学校(主要是教师、家长、校长、社会人士,甚至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更加适合学校的实际。[1](500) 传统领导体制下,课程决策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的隔离,使教师无法清楚地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目标中每一个细致的革新因素。课程决策权明显地从中央下移到地方后,学校就可以获得课程开发法律和行政上的自主权和专业地位,从事课程发展的过程。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可以归纳为课程发展政府统一行为、学校自主行为、学术研究行为。这三种机制各有优缺点。根据国情,我国课程改革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一是改变课程的“大一统”,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与学校在课程运行过程中的责任和职能。二是“学术行为”机制的改良,发挥国家级研究机构专家组的作用和有关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指导中心”以及有关地区和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作用,三者协调合作,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术行为”。三是实现政府行为和学术行为的有机结合,建立动态机制,先由学术行为进行实验,再由政府行为破旧立新,组织新课程体系和模式的实施。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使课程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9](390) 课程领导权要合理分配和正确使用,要善于发挥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使中小学的课程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参与性与开放性;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与课堂一级拥有课程发展的空间,使得一部分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学生家长有机会参与部分课程的开发。

(四)课程领导方式要逐步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

目前,我国学校的领导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经验型领导;二是行政型领导;三是科学型领导。我们的学校领导人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学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特别要研究课程问题,及时消除经验性对行政的依赖,使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型的领导。要建立开放的校内外、行政与教师、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平等参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体现现代课程管理的民主性。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工作,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结果,而且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课程领导方式的民主化、科学化与课程发展的个性化追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范围内,要授予学校高度自由来发动课程革新,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L Lambert.Building Leadership Capacity in Schools.Alexandria,VI: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E),1998.5—9.

[3]I Macpherson,R Brooker.Positioning Stakeholders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How Can Teacher Educators Work with Teachers to Discover and Create ThEir Place?[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0,28(1):69—85.

[4]成尚荣。为学校服务: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2):1—4.

[5]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6]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7.

[7]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9.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罗厚辉。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50.

[1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论文格式 篇5

摘要: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速国道干线与城市内部道路均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更新速度快、交通承载压力大、信息化程度低等特点,难以满足现代道路交通体系的数字化要求,迫切要求构建便捷、高效、实时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本文以ArcGISEngine开发环境为基础,对道路交通信息系统与ArcEngine组件式平台拟进行概要阐述,并按照软件设计的相关原则,对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

关键词:ArcGIS;Engine;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式开发

当前国内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化规模不断增大,以机动车保有量为代表的道路交通压力也与日俱增,国内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城市纷纷通过限号形式来减缓道路载荷。

现代信息技术为整合道路交通资源、实现交通数据自动化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有利于构建时空一体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1.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Engine作为GIS嵌入式二次开发平台,可摆脱ArcGIS提供组件式多类型开发应用程序接口API,同时可与MicrosoftVisualStu-dio系统编程集成开发环境相融合,基于进行多类编程语言下的模块式开发。

以GIS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ArcGISEn-gine平台将交通路网与道路设施等空间信息、车载流量与基础设施等属性数据同航摄影像、多媒体监控数据等有效衔接,实现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相关的采集、编辑与分析,采用GIS最短路径、道路畅通度算法等优化选择合理的交通线路,完成公交布线与站点布设等工作,同时融合多媒体监控手段,实时显示热点路况信息,科学指挥道路交通。

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从应用层面分析,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受众群体分为交通管理方与车辆应用客户方,其中本文所探讨的基于ArcGISEngine的应用系统主要为交通管理方的C/S客户端,具体车辆客户端则可采用基于Android、ios或WindowsMobile平台的APP软件;从系统设计的原则分析,应坚持安全性、共享性、可拓展性与可维护性的原则,提升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发展。

作为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化道路空间与属性信息为基础,在确保系统不同用户权限的条件下,提供地图量测、空间漫游、数据维护等功能,检索酒店、学校、商场、企事业单位相关位置,并根据摄像头监控热点交通流量、密度数据,同时借助GPS定位、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为公交、出租等公共车辆提供位置相关服务。

3.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总体与功能模块设计

开展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前,按照相应的数据标准采集空间影像数据、基础线划图与专题交通资料,经裁切、镶嵌与校准等流程完成数据的标准化预处理,并导入系统平台空间基础数据库中,按照点、线、面要素分层,细化停车场、公交站点、高速、铁路与公路等要素信息,其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分层如下:

(1)系统分库: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库、数字高程DEM与正射影像DOM数据库、数字线划DLG与遥感栅格DRG数据库,以及系统元数据库。

(2)系统逻辑分层库:以DLG数据库为例,可分为居民地、水系、道路、植被、地形等数据库分层要素信息。

(3)系统逻辑底层:包含点、线、面、注记与多媒体层等相关信息。

根据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其总体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电子地图服务模块、公共信息服务模块、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模块。

系统空间数据库GeoDatabase导入Shape、栅格、属性表等相关空间数据与属性文件,管理客户端采用地方坐标系进行配准建设,以便于后期交通设施数据的更新与维护,针对公共信息服务模块,采用经脱密处理的电子地图和遥感数据,以确保数据空间位置安全。

关于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1)电子地图服务模块。

利用ArcGISEngine地图工具集组件,在VS开发平台可便捷的实现图层控制、热点注记、空间量测等功能,实现对ArcInfo、Shapefile、GRID等数据格式的加载编辑。

(2)公共信息服务模块:重在提供空间位置检索、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功能,利用ArcGISEngine的类库资源,通过ToolbarControl和VS系统中的DataGridView、Find控件完成相关地图数据的检索功能,查询要素属性信息。

(3)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模块: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空间数据检索出的要素可进行相应的聚类分析或数值统计;关于空间分析功能,其主要涉及最短路径分析与缓冲区分析,根据交通需求量、流通量的变化,进行最短距离、最短时间的计算或识别相关地理实体对周边地物的影响区间,空间缓冲区分析实现的部分代码

4.结语

作为涵盖测绘信息采集处理、计算机软件编程和数据库建设等多行业学科融合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以ArcGISEngine组件式开发平台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模块设计,明确了系统的相关服务功能,构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莹。ArcGISEngine的开发及应用研究[J]。城市勘测,2006(02)。

[2]张国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交通监控领域里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谭健妹,刘清君,邹小梅。基于GIS的交通事故信息系统研究[J]。山西科技,2007(01)。

[4]李红,沈冬。基于ArcGlSEngine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04)。

[5]兰小机,王飞,彭涛。基于ArcGISEngine的查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金属矿山,2008(02)。

最新论文格式标准 篇6

1、封面 采用学校统一的封面格式,封面上填写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及完成日期。

2、中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和引用,论文摘要在写法上一般不分段落,常采用无人称句。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反应式、数学表达式等,不能出现非通用性的外文缩略语或代号,不得引用参考文献。写作论文摘要时应注意能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结果和结论。论文摘要一般200~400字。

3、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关键词。

5、目录 目录是论文的大纲,反映论文的梗概。目录页每行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包括中英文摘要;前言;主要内容的章、条、款序号和标题;小结;参考文献;注释;附录;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索引等。

6、前言 前言是论文的第一章,是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和读者了解论文研究背景和概况的主要篇章。主要目的是向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和读者阐述论文中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与其有关的背景或对一些事项的说明。前言通常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论文所研究的目标、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论文参考的文献资料、使用的符号、计算公式等需要说明的问题。前言在写法上不分章节,提倡无人称句。

7、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是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格和公式等五个部分构成。写作形式可因课题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数据资料、计算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个人的论点以及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要求实事求是、理论正确、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数据真实、公式推导计算无误。文中若有与导师或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须明确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结论,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

8、参考文献 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一律放在论文结论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每条文献的项目必须完整,诸项缺一不可。各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均应符合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应在引出处的右上方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的序号,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文科论文可选用页脚注。

9、附录 一般作为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重复性数据表格;由于过分冗长而不宜放置在正文中的计算机程序清单;论文使用的缩写说明;调查、实验材料等。

10、致谢 对于提供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对论文写作各种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真诚客观。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标准格式要求 篇7

论 文 评 定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指导教师:___________(签名)

年 月 日

目录

论 文 提 要 ( 黑体四号字)

内容(宋体小四号字)

一般分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课题的背景。

第二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术、方案及实现。

关键词 (黑体小四号字):____,____(宋体小四号字)

论文正文:正文格式示例

论文标题(黑体小三号字)

一级标题使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注释使用宋体5号字。其它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

1,基本版式

正文内容以Word 文档、A4纸、宋体小四号字(论文标题、一级标题和注释除外)打印。

2,标题序号

(1)文章中标题序号按照“一”、“(一)”、“1”、“第一”顺序排列。根据文章的叙述层次,不需要全使用时,可以适当减少。

(2)“一”、“1”后面加“、”号,“(一)”后面不加任何标点,“第一”后面加“,”号。

3,图表

(1)论文中含有数学公式、表格、曲线图以及其它图表,请使用计算机制作相关内容,保证其中的符号、数字、文字、图线清晰、规范。

(2)表格序号用表1、表2等表示,表格标题置于表格上方。

(3)图序号用图1、图2等表示,图标题置于图上方。

4,当页脚注

(1) 脚注以 “①,②,③”表示,仅在当页连续排序。

(2)脚注中有文献引用的,参照“参考文献”的体例编排。

(3)正文中脚注号的位置一般在标点符号之后,如“,①”、“。②”等,除非专门用来说明句子中的某个词,如“凯恩斯主义①”。

参考文献:(黑体五号字)

1, 中文文献(宋体5号字)

(1) 张三:《论市场》[J],〈〈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

(2) 张三:〈〈论计划〉〉[M],经济出版社,21年。

(3) 李四:〈〈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M],原载王五主编〈〈计划与市场〉〉(论文集),经济出版社,21年。

(4) 张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N],〈〈__日报〉〉,1993年3月2日。

(5) 李四:〈〈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

2, 英文文献

(1)John,D.,1956,“On Demand”[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Vol.9, Feb., PP15-25.

个 人 声 明

在论文导师的指导下,本文确为本人独立完成并愿意承担因违反学术规范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宋体四号)

签字:

年 月 日 (宋体小四)

论文写作格式范文:《试谈人力资源管理》 篇8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个人才紧缺的社会,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严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与关卡,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助飞企业的成长。

【关键词】 人力资源 5P 工作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 招聘

要了解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一种定义是“在社会或企业里,能推动社会或企业进步的所有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根据这个定义,再结合中国的现状,企业的人力资源就分两种情况了:一是企业所有的员工,另一个是企业里真正为公司做出贡献的人。第一种情况下,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覆盖到整个企业。第二种情况下,有人是走关系进入企业的,在日常工作中并不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人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之内。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是仅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管理范围主要是:人与事的匹配;人的需求与工作报酬的匹配;人与人的合作与协调;工作与工作的协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可以归纳为“5P”:Perceive(识人),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寻找满足企业要求的优秀人才;Pick(选人),人力资源的起点,寻找和开辟人力资源渠道,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甄选出合适的人员并配置到对应的岗位上;Profession(育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手段,不断培训员工、开发员工潜质,使员工掌握在本企业现在及将来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技能;Placement(用人),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使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人尽其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评与素质评估等工作对员工实施合理、公平的动态管理过程,如晋升、调动、奖惩、离职、解雇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头戏;Preservation(留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留住人才,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员工积极性,使现有员工满意并且安心在本企业工作。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是重头戏。工作分析,是通过对某种岗位工作活动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确定组织内部某一岗位的性质、内容、责任、工作方法以及该职务的任职者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

工作分析分为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工作描述,也即工作说明,是以书面描述的方式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等信息的文件。工作规范是用来说明承担某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及其他个人特征等的最低要求的文件。由此可见,工作分析主要说明岗位的两方面,一是对工作本身作出规定;二是明确对工作承担者的行为和资格进行要求。

工作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岗位分析、环境分析、人员素质分析。岗位分析主要分析岗位名称、工作任务、权利责任、工作关系和工作量。环境分析不外乎分析企业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当然,企业的安全环境也在考虑之中。人员素质分析要求分析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经历、体质和个性等。

工作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典型事例分析法、观察法等。访谈法中尤其需注意的是要消除被访谈者的戒心,毕竟访谈不是面试。关于问卷法,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设计得不全面,就会导致调查得出的信息不具说服性;问卷的界面设计得不友好,被调查者就不情愿填写,则调查效果收效甚微;如果问卷中没有反馈机制,则不利于后续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等都在影响问卷法的最终结果。典型事例分析法则要区分其与典型个例相关分析法。观察法必须要获得观察许可,要不就有偷窥的嫌疑了。其他方法比如实践法中,工作人员亲身参与能掌握一手资料,对于最终分析结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之下的首要任务,人力,既是资源,更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财富,资产没了,可以再有,但人走了,对企业却是致命的伤。人力资源规划有两个方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四:

1、 管理人员判断法,这是基于经验和现状的判断和预测,此法是建立在历史会重演的前提下,且只适合于企业在稳定状况下的中短期预测。

2、 德尔菲法,基于收敛原则的德尔菲法可行性高,集聚了许多专家的意见,中短期有效。

3、 回归分析法,需要一定的计量知识,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理分析来识别影响因素。

4、 转换比率分析法,此法虽然精确、简单的认识相关因素和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作用,但进行估计时需要对计划期的业务量、目前人均业务量和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精确的估计,而且只考虑人工需求总量,未说明其中不同类别员工需求的差异。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主要有:技能清单法,这是用来反映员工工作能力特征的列表,包括培训背景、以前的经历、持有的证书、已通过的考试、主管的能力评价等,但此法缺少了对于岗位情况的认知;管理人员置换图,只针对了管理人员这类企业里的重要岗位,缺少对一般岗位的认识和分析;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能够准确全面的了解组织外部人员流动状况,但与此同时,却缺少对组织内部人员流动信息的认知和分析。

前面讲述了主要管理方法,那么,企业的人从何来?员工招聘就像在挑合适的种子,选好种然后再精心培养,才能长成茁壮的大树继而成为顶梁柱,否则就会架空企业。人员招聘首先要确定需求,哪些岗位上缺人,缺多少,男女比例如何;接下来就是招募阶段,这期间,制定招聘计划、选择招聘渠道、确定招聘方法、发布招聘信息、确定招聘人员和地点等;然后是甄选阶段,该阶段主要采用笔试、面试等相关测试来选择企业相关岗位所需人员,其中,笔试是淘汰不合格者,面试是选择合格者;录用和调配阶段,在录用之前有一段试用期;招聘评估和反馈阶段,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招聘结果进行评估,总结优点,发现缺点,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就是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员工的培训、进修等。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个人才紧缺的社会,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严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与关卡,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助飞企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宝宏,杜红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钱振波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政策。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一般要求 篇9

1、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修双学位的学生第二学位论文使用专用封面)。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2、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关键词:一般3-5个。

3、目录

4、正文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在5000-8000字左右。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理科各院系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做出具体要求。

毕业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的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

5、文后注

注序要与文中提及的页码一致,序号不能用[1],[2],[3]等数码表示,以免与参考文献的序码相混淆。注释方法参见参考文献顺序。

6、参考文献

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和附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

[1] 曹洪奎。活字排版工艺,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273-275.

[2][英]M奥康诺尔著,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