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高中语文论文【精选5篇】正文

高中语文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23-11-01 13:47:39

在各领域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中语文论文【精选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中语文论文 篇1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因此,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等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中,通过采用语文学习小组等方式学习高中语文,有利于学生间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发挥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时,通过小组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作者的基本概况、写作背景、文章特点和其他著作等进行全面、认真、细致地了解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学校有必要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以丰富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根据教学提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要求学生分析和学习这一文章。而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就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自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内涵和特点。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又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

所谓学习小组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基本学习内容和特定课题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良好互动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不仅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且丰富了传统的被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形成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有必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要保证学习小组积极、有序、高效地运行。因此,教师必须采用随机或其他合理方法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由学生推选负责人的小组组长,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和交流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赏析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讨论和交流关于这首词的语言韵律、写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

语文知识竞赛是将语文基本知识和常识性内容组织知识竞答的比赛,是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组模式将语文知识竞赛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同时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因此,应将定期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引入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实践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将“穷兵黩武”“买椟还珠”“为虎作伥”“羽扇纶巾”等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整理出题,以个人参赛方式进行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水平;教师也可以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唐宋八大家都指谁”“《史记》是第一部什么类型的史书”“四书指什么”等常识性知识整理归纳,组织高中语文常识知识竞赛。

三、结语

高中语文论文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意识;教学方法

文化意识,指长期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之中的人逐步产生的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对于当代高中学生,文化意识是建立于中国历史文明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源远流长,而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语言、文字以及以此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是相当重要的手段。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以这些文章为载体,以文化意识为引导,在教学时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又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弘扬培养民族精神”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良好精神品格的形成。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课堂上尊重文化意识的引导功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以教材为载体的文化精髓吸收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发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充分吸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认真择取和精心编撰的,包括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为了要把高中课堂和传统文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关注教材的载体功能,从课本中发现传统文化的落脚点,从而体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厚底蕴。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为例,文章除了情节丰富和人物塑造成功以外,还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烛之武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出发,关注文章中的一些细节,相信学生一定可以从中感受到烛之武爱国精神的伟大。比如下面的一段描写:“‘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当处在强敌压境的状态时,烛之武得到了推荐,在郑国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是必然的,而郑伯心中多么无奈在叙述中可略见一斑,这种局势和之前郑伯弃烛之武而不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烛之武在心理上必然会出现伤感与矛盾,但为了国家大局,他不能坐视危局而不管,这本身便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他识大体、顾大局、爱祖国的形象特征。教师应努力把文本中的爱国精神挖掘出来,并使之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体会到对于国家的认同感。

二、以情境为突破的文化知识感受

营造突显文化知识的教学氛围,对于文化意识引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非常有必要。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很多教师还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努力,但是效果却往往不够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基础知识需要建立于文化知识层面之上。只有关注文化知识,才能让语文基础知识有落脚点,避免学生将文化教学同社会实际相脱离,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从文化意识角度引导,对文化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形成更加富有趣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内涵。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三个典型问题,为学生构建深入思考的情境。第一个问题是:秦晋围郑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这是什么意思,而“且贰于楚也”中,又包括了哪些历史事实?第二个问题是:在烛之武的说辞里面有一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确实有其事吗?第三个问题是:秦伯退兵的时候,为什么仍要留三员大将戍之?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方向,特别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捕捉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些微妙之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以实践为契机的文化意识升华

将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其继续进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是教学后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使学生增加阅读量,采取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手段,使其更好地体会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配套措施,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活动中融入一些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将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以后可以把《左传》中其他一些精彩的篇章段落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进行泛读或精读。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比较精彩的情节进行复述,并指出其中有文化内涵与借鉴意义的部分,从而使教材内容和主题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满足文化意识引导的基本要求。例如,学生读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的一段故事:“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乃还”时,学生会看到一幕精彩的情节:当时,鲁国面对齐国大军压境的不利局面,其谋臣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犒赏入侵的敌军,并对敌军说出一番难以回绝的外交辞令。鲁国把齐国的入侵委婉地说成是“举玉趾”,而因为入侵给鲁国造成的灾害,则称之为齐的受辱。当齐孝公问及因何鲁人不害怕时,则给出了有先人命令的答案,给齐国戴了一顶又一顶的高帽子,齐国便退兵了。这种看似自取其辱的办法,实际上使鲁国在关键时刻免受战争的荼毒,展现了在与齐孝公对话时既谦卑又自信的语言应用,这种委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智慧,它通过心理战术,达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是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和深入体会的。以实践为契机的文化意识升华正是在一篇篇与教材关联的内容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则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关联篇章或者活动任务进行探究,可以挖掘《左传》中的历史与文化、《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化细节研究等等。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内容,分别完成收集材料、小组交流、成果展示、活动总结,从中受到强烈的文化感染。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意识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语文教材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完成传统文化渗透的任务,让学生主动汲取课堂精髓,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洛。高中语文“学生讲坛”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学语文,2019,(1).

高中语文论文 篇3

1.朗诵

朗诵要创造性的运用语调、停顿、语速,并以感情为核心基础,以肢体动作、眼神的交流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进行辅助从而将朗读艺术化,使其更加丰富有吸引力。朗读与朗诵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朗诵要求的情感表现要比朗读高出许多,朗读更注重的是准确、明亮的读音,而朗诵更加注重于对所朗诵的文章本身情感进行的形象表达,要求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伴有协调的肢体动作。朗诵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验。

2.吟诵

吟诵是汉语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的诗词歌赋是使用吟诵的方式来进行创作的,想要更加深刻地体会这些诗词歌赋的精神内涵及其审美韵味也只能通过吟诵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吟诵就是一种通过音乐节奏来进行唱读的方式。吟诵更是一种以声传情、以声动人的情感朗读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投入到文章当中,使学生在深刻的理解字词句篇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背诵

背诵是指仅仅凭借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读书的众多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背诵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感悟、沉淀、熏陶,它能使背诵者主动置身在渲染文章的情景之中,直接获得文章的美感感知体验。背诵不但可以储备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进行背诵训练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忌死记硬背。第二点,背诵要掌握好背诵方法,只有学会使用正确的背诵方法才能与书文意相连,血脉贯通,背诵一定要以“悟”为核心,以“读”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将文章背诵出来。

二、诵读教学法的特征

1.音象性

诵读要具有形象、逼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诵读应具备音象性,也就是指声音的意境化与形象化。通过生动逼真的声音把语言内在的意义表达出来,透彻地分析作品,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涵,比如某些附属内涵就需要从声音表达的形式上来分析从而可以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声音形式。

2.实践性

诵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是由读者与听者共同进行听与读的动作,这就要求读者必须精准无误的掌握了解语言文字,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并对诵读这一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锻炼,只有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可以真正了解诵读所带来的快乐。

3.规范性

诵读规范的作品有利于改正诵读不规范的问题,在诵读时必须使用有声的语言形式,这比仅仅看作品给人带来的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只有诵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其实践性与音象性才能表现得更加准确。

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树立正确的诵读教学意识

诵读教学意识不仅仅停留在思想表面,更多的也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例如经济条件的制约,结合本地现有经济条件开展一些适当的诵读教学,这是每个高中老师应有的教学意识。在这种科学诵读意识的引领下,高中语文不仅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为高中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

2.正确认识诵读教学法

科学的认识诵读教学法,现如今,诵读教学法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达成高中教育界众多学者的共识。正确地认识诵读教学,并看清其对语文教育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及时认识到的事实。应结合现有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增加些诵读教学,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3.诵读教学技能化

高中语文论文 篇4

一、关于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不同于他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理解就是指学习者本身以主体的身份或具有主体意识参与到认知活动或是实践活动过程中,并不断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方式。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可以理解为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不断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独立完成语文课程的能力。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进行以自我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2.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高中生自发地在学习上占主导地位,以主体的主观意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

(2)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

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发现问题,然后找寻方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以后,用自己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就是真实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没有办法代替学生去思考的,这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也是一样的。

(3)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性

高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统一进行学习,保持学习进度的同一性,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会带来学生学习效果不同步,因为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有强弱,所以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强度。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就是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自主教学理念有助于应试教育下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内容、课程安排等进行培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条件全部完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才能够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率和最大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指导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也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上面得知,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的特点,这也正好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所以显而易见的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高中语文论文 篇5

(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只重视词句的表意传达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由于受到高考压力以及高考考试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教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汉字的读音、汉字书写方法以及汉字用法等表意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变得碎片化,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看见汉字、词汇和句子,难以看见和感受这些东西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既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又使高中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对其提起兴趣。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积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长期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为人处世哲学,还包括了面对人生苦难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这些都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来向学生渗透,促使其对这些东西进行熟练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对学生眼前发展即高考等有好处的课文内涵分析等内容,这使得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就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背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视角通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阐释,就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传统的文化,或者说赋予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色彩,这样,我们就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定义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认为其随意性较强,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较为落后,难以同现代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以就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二、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汉字的读音、书写、用法等教学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汉语言文字表意和内涵的共同发展。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起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次,高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向学生传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表意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割裂既是现代社会功利化色彩渐浓的表现,又是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的必然选择,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一定要主动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及时向学生传播这种传统文化,将汉字的表意与背后的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播,既能够满足学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一举多得。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所囊括的语言文字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的语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不同的汉字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而不同词语组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让其深切体会不同的汉字、不同的词语乃至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微妙差距,促进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承载的美进行体会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承载着的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种哲学进行渗透能够促进学生民族气质的增长,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国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并且择其优而学之,以促进自己的长远发展。最后,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学习古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苦难,并且在面对得失时能够保持一颗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与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首先,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趋势的部分向学生传授,鼓励学生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可。其次,利用现代化的语言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等来阐释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利用传统文化解决问题。

三、结语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