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通用6篇】正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通用6篇】

时间:2023-10-30 22:52:30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通用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1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一、引言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现在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网络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

大学生上网已经相当普遍,网上交流就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生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超时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时间越地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甚至没有国界,因此网络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能使用网络交流的人大致是这么一些群体:一是中小学生,这些刚刚接触电脑的青少年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没有太多的电脑或者网络知识和人生阅历,大学生们会觉得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瞎胡闹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与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二是大学生本身,他们具备一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对网络的各种功能好处有充分的体会。一项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76.6%,据有关调查,大学生本身就是其网络交流的最主要对象。三是在岗的中青年,他们在工作余暇也会经常在网络上逗留消遣。这类人有着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会觉得在校大学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学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业的青年,这些人部分已经有一定的电脑知识,能领会网络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经历也会让大学生觉得好奇,而待业青年在网络交流中或消磨时光,或另有各种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对方是幼稚还是成熟,或者还可以感动一下大学生的纯洁。因此这类人也会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重要对象。

网络交流的这些群体,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向于这么一些类型:必须是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共同语言。大学生太注重与同学等同龄青年之间的横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视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他们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很少,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代沟”。网络交往在进一步缩小大学生横向交往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代沟。因为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上看,他们在网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个小范围的同辈之间的交往,而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减少了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纵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种困境,久而久之,将不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随着他们社会交往内容的扩展、范围的拓宽,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交往形式多样,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式,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礼物、衣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但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间环节多了网络成分,这一切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然而网络毕竟是网络,它是虚拟的现实,就像人不可能像枪战电影里面那样幸运,在现实中有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网络可以给你许多选择,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价,然而到处充满人个性的释放,也许和现实中的他们一点都不一样,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非七拼八凑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原则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信用原则等。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据相关调查,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这些交往的原则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网上交流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当然会要求平等对话。至于尊重与否就难说了,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喜欢尊重你,或者我高兴我心情好的时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谓?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谁,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难说,因为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你有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爱说什么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我们经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骂的现象,而且是越骂越起劲,好像这样能使彼此越高兴,这样谈何尊重?

2.网络对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则的影响

大学生网上交流大多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的,或简单的倾诉,或有问题求助,或就只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网上交流多半可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只要你说,就会有人听,倾诉终于不愁是唱独角戏了,让人心理得到慰藉;有问题求助的,也会有网友提供建议的,当然到底这些建议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实践去证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时光就更好办了,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和你一样,也想找个人来随便说说,找点有趣的话题,共同度过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就这么看来,大学生网上交流还真是互利互惠原则的,只不过到底这利有多少,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听你倾诉,你会想到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用心在听我说话,或者听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样你会领悟到唱独角戏的悲凉;有许多人给你建议,那得自己首先判断筛选一番,这无疑使面对难题的人再加一道难题;消磨时光是最容易不过了,互相顺便说说,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原来可能觉得这两个小时难熬,结果聊聊,一天也就这样过了,多简单,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网络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用度

据有关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这说明差不多半数的大学在网上交流都觉得撒谎很正常。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认真,因为你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并认为对方也经常是造假的。网络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现实中的“恐龙”。甚至有人利用网络交流欺骗大学生的感情和财产,比如上面说到的待业青年,这部分人当中就有经常在网络上伺机行骗大学生的,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学生的纯真和同情心,欺骗他们的钱财。据报道有一个女大学生上网聊上了一些社会上的网友,她觉得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来当这些人中有人出现了“困难”,急需钱的时候,这女孩毫不犹豫就把她家里帮她准备的学费借给了人家,结果钱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继失踪了,销声匿迹了!她一年的学费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可怜的她家境也贫寒,一下子更困顿了,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灾难啊!诸如此类事情,在网络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可见,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平等不够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网络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以至于让人怀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结语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认真考虑日常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身边存在的现实,否则网络就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将会是我们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道新难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2.

[3]张秉辉,崔建良,李建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1):102-103.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23-01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并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贾晓波调查发现4198%的大学生认为社交能力对求职很有帮助。[1]2015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花五个多小时在智能手机上,其中使用微信、QQ等两个小时。[2]目前,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会有怎样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近20年已发表文献,对此进行探究,以期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文献检索与筛选。以中国知网(comKI)提供的检索方式,“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为主题词,时间段2006-2016年,得169篇。文献纳入标准:以调查国内大学生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根据纳入标准,先从文献类型、题名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再阅读全文进行筛选,最后纳入56篇。

(2)文献整理和分析。对纳入的56篇文献进行第二次全文分析,从发表年份、涉及新媒体形式、文献研究方法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

(1)文献的基本状况。从文献发表年份来看,2010年之前未见相关报道,其他年份发表情况具体见表1。文献所涉及的新媒体形式,45篇未明确具体的新媒体形式,4篇涉及微信,2篇涉及人人网,2篇涉及微博,2篇涉及SNS,1篇涉及微信、人人网和微博。

表1文献发表年份分布

发表年份12010120111201212013120141201512016文献数量12121211011919112(2)文献的研究方法。56篇文献中,23篇为体会;30篇为现况调查,其中26篇使用了自编调查问卷,4篇进行了深入访谈;另外3篇则采用了文献分析法。

(3)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所纳入的56篇文献,都探讨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48篇同时涉及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认为新媒体丰富了交流途径、增加了表现形式、扩大了交往范围等,从而对人际交往具有积极作用;又因其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易致现实人际障碍以及易产生依赖感等而又产生消极影响。另外8篇主要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涉及了交往困境、交往信任、网络道德、网络依赖等方面。

三、讨论

(1)合理引导,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新媒体以网络化、互动性、快捷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增强。刘圆圆等认为,新媒体既加强了亲朋好友的联系,又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FRANKBIOCCA,Ph.D.认为,互联网服务使志同道合的人们聚集并沟通交流。陈晓燕认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留下了足够的隐私空间,让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社交得以表达情感。刘珠润认为,通过网上聊天来交换意见,避免可能产生的情绪激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合理解决交往困境。

如今,新媒体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常用的方式。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新媒体来促进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王亚芹认为,正确辨别虚拟与现实界限,将虚拟人际与现实人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宋雨晨认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并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人际交往的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优势。

(二)有效应对,消除新媒体不良影响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常常表现出现实人际关系疏远、现实人际交往障碍、信息安全、信任危机以及网络依赖等问题。而诸多问题的产生都与新媒体有所关联,何碧如认为,花费大部分时间在新媒体上,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或不愿与人交往,从而出现人际交往上的异化现象。田芳认为,新媒体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整个网络充满了谎言,使得人们对于网上的言论持怀疑态度。胡爱琴认为,沉溺于无节制的交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久之易产生虚幻的成就感和孤独感。HamzaKhalilAlkhaddam认为,Facebook影响着家庭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其调查显示样本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减少了。

因此,在使用新媒体社交时,也应注意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周文娜提出,大学生不应过度使用和依赖新媒体,要有自我监控的意识,合理安排使用的时间。张志洋提出,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新媒体交往平台的监管。

四、结语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一点,用辩证全面的眼光看待新媒体社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加强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媒体。

参考文献:

[1]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I能力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73.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3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也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约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提升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最高的,约97.4%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来上网。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使用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其个人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经过紧张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为自己减压,此时人际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经过人际交往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友情,可以融入集体的生活中,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从而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的影响

年龄在18―24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都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好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都会给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疏导和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其个人的积极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问卷的构成及设计目的

(1)问卷的构成。本次调查问卷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在发放、收回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调查对象即本文主体――大学生。本次问卷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主体即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对分析大学生的性别、年级进行分析,了解各个不同年级和男女使用手机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进而了解整个样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重点,主要内容是问题的选择,通过对在校生手机使用过程娱乐、通讯及人际交往行为的使用频率的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范围、方式和特征。进而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圈的影响的认识。

(2) 问卷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手机对其的影响和大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同时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发挥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分析

(1)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现实随机发放的途径,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平校区图书馆进行。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样本特征 整理分析样本后发现,受访者年级、性别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对整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样本特征具体如下图:

图1受访者所在年级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使用的几种重要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如下:

1、消除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情感维系

81.1%的在校生认为手机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比面对面交流更方便。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社交软件,能在第一时间与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经常通过电话、短信联系,通过社交软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没有碰面的老友也不会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刚刚交流过一样。

2、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他们对于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实践过程中更是缺乏经验,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困境。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是为了避免尴尬。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对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产生排斥时,以手机为媒介的间接交往在此时是化解近距离人际交往困境的最佳选择。是维护彼此尊严,增进彼此了解,解决交往矛盾,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好方法。

(三) 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

自从手机介入人际交往之后,交往主体间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交心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手机的便捷取代了面对面交谈,问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断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远程交流的同时加剧了大学生的交往负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情味锐减。

2、手机依赖成瘾,忽视甚至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享受到了手机所带来的便捷后,有的人几乎一天24小时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机相伴,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更是常见。有上述行为的同学被称为“校园低头族”。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机同时也集娱乐、游戏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与手机的粘性。

3、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在手机的便捷与多媒体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手机的使用

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因而减少手机的使用是解决其负面影响的关键之一。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对手机网络、流量等手机使用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加强自身网络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机,过度依赖手机。不要把时间都用在手机的使用上,应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必需的时候使用手机,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06.7.

[3] 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 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2013.

[5] 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J].2011.23.

[6] 刘瑜,王欢。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7.

[7]张岩松。大学生手机媒体素养浅析[J].新闻传播,2012.04.

[8] 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03.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障碍

1.前言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解决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办法,课题组历时一年,对恩施及周边5所高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975份,有效问卷958份,其中男生497份,女生461份;各年级比例为大一267人(27.8%),大二289人(30.2%),大三245人(25.5%),大四157人(16.5%)。结合调查结论,课题组咨询了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辅导老师和相关负责人,听取他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认识和看法。

2.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分析调查所得资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人际交往认识不够。在对1000名学生个案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回答“如果你的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会不会向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的问题时,有将近80%的学生回答“不会”。在回答“你是否会关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活动”。只有30%表示会积极参加,有45%的同学表示时间、机遇凑巧会参加,而有25%的学生则表示完全不会参加。而在回答“学校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讲座,提升社会适应力的专题活动多不”时,有近6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类的专题和讲座,有26%的人回答偶尔举办,而只有14%人回答很频繁,而这14%的人中大部分是学生部门或学校社团的活跃者。但从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了解到,他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或活动,持续数日甚至一个周,但参加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人际交往目标不成熟。在回答“你交往的第一动机是什么”时,有57.6%人回答是为了“获取信息”,有20.1%人回答是为了“拉关系”、“办事方便”,只有22.3%人回答是为了“思想交流,获得友谊”。可见大学生出于真正交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大学生和他人交往都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3)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善于和人交往吗”的问题时,74.5%人回答自己不是很善于交往,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示怀疑,15.2%人回答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问题,能与人和谐相处,和周围人关系融洽;而只有10.3%人回答自己很善于交往,认为自己是交际的人才,和什么人都有话题谈。在回答“你是否会主动和不熟悉但见得多的人打招呼”时,只有29.3%人回答“会”,有57.2%人回答“可能会”、“看情况”;另外13.5%人回答自己从没有想过和他们打招呼。

(4)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在回答“和他人沟通时你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吗”时,有65.3%的人回答不能,有16.5%的人选择因为害羞而不能完全表达(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18.2%的学生回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回答“你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是”的问题时,有超过2/3的同学回答是自己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往技巧”比例高达40.4%。“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知道该不该表达自己的想法”占15.3%,还有就是“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回答“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后,你会言归于好吗”的问题时,有28.7%的同学回答“从不”、“很少”,40.1%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这样”只有31.2%的学生选择“常常这样”。

(5)与异性交往困难。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是很健康,又由于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变得困难。缺乏异性知己,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与异性相处。在回答“你为什么会在大学谈恋爱”的问题时,经过权重的分析,发现前几位的分别是“随大流”、“寂寞”、“感受恋爱的乐趣”、“获得生理满足”、“寻找人生伴侣”、“寻找学习动力”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另外在回答“和异性相处时,你会?”时,有45.7%的人会觉得非常不自然,而有6.9%的学生选择从不与她们进行交往。

3.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通过分析调研材料和请教相关专家,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和谐程度[1]。小孩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因此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小孩,他们从小就模仿其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直接投影到他们以后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从家庭结构上来讲,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家庭成员越多的大学生更善于人际交往,而单亲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交往困难。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小生活在温暖,和谐家庭的学生,会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深远,学生在升学的高压力下,埋头苦读,平时就忽视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2]。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和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注重物质利益的交换,情感的交流慢慢淡化。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社会风气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功利化[3]。

(4)自身因素。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大障碍。包括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4]。要改变这些不积极的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要通力合作才行。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达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性将是未来的重大挑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任道重远。

4.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访谈各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行为。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自我我中心,人际交往观念存在严重偏差。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倡君子之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真诚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摆脱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双方共同的价值利益,是双方都能获得满足。人际交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即人们都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能获得不少于他们所付出的回报[6],在人际交往中要克服功力主义,自我主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明确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找准自己理想中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的水平,才能发现差异,知道自己改进的方向。古人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说得也是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贬低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近年网络的大行其道,使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从而忽视了现实中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7]。一大批大学生生成了真正的宅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乐趣。当代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克服宅的影响,打破平常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8]。一方面是平时上课多和不认识人坐在一起,并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认识更多的陌生人,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多关注学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积极寻找大家的共同点,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挖掘深度的意见,并争取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赢得大家的尊重。三是可以多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沟通,积极参加班级QQ群、微博群里的话题讨论,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在网内网外都能让同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人际交往就更容易打开生面。

(2)从高校方面来讲,高校要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际交往才发。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模式,创新性的发展一些人际交往平台,切实指导、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是加强师生沟通机制,及时的疏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多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各种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如邮件,QQ、微博等及时沟通工具。二是积极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要改变辅导中心在大学生心中的不好印象,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会找心理辅导老师。三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公寓文化节的真正作用,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调动同寝室,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关系,活跃公寓氛围。四是增加班级趣味活动,大学是一个缺乏班级凝聚力的地方,原因在于班级很少组织集体活动,或者是举办的活动老套,不能吸引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者寥寥无几。班级开展的活动应该集时尚,趣味性一体,激发大家的热情。应多开展聚餐,联谊,郊游等,而现在高校担心安全问题,不支持甚至禁止这类活动,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五是高校应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的教学内容。多开设一些人际关系课程。如《管理沟通》、《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 《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等。通过这些选修,必修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口才与演讲协会”等社团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9]。

(3)从社会方面来讲,整个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有有效的途径和工具,社交新媒体出现极大的改变的人们交往的方式。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不必面对面的交往,这使得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在网络中与人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自然。新媒体的好处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去权威性,互动性,虚拟性[10]。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人际交往可以完全忽视个体的差异性,面向社会大众。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寻到彼此共同的爱好,易于产生共同话题,在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时也有更多的谈资。一些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人,因其对网络上的某件事特别了解,也会赢得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这将极大的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安全感,归属感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3)

[2]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8):108-110

[3]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4]赵崇莲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

[5]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理论[D].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8-11

[8]周福华。“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武汉区X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李双双。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2(4):93-97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5

[关键词] 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21世纪是新兴媒体出现及普及的世纪,包括有线电视、无线网络等媒体,而其中普及率最高的是网络,网络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生中,网络无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往往过于迷恋网络,势必对其他方面产生一些影响,包括人际交往方面,受到的冲击最大。目前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坚冰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交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要受社会地位、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外表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般表现为要么无法进入某一交际圈, 要么交往中必须注重社会规范而不能深入交往,长而久之,现实生活的交往就有一层坚冰阻隔,让人难以捉摸。而网络交往却是以忽视社会地位、外貌特征为特点的, 表现为坦陈内心的、没有隐藏的直接交往。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 这使他们往往在交往中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而他们在网络上交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网络中, 两个社会地位悬殊、外貌相差很大的素不相识的人可以敞开心扉谈天论地, 把对方当作自己的知音, 甚至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使得大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家也容易产生心扉,便于沟通。

二、网络可以开拓人际交往关系及社会关系

网络的人际交往拓宽了社会环境,改变了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平等自由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网络社会能提供虚拟的,自由的,比现实生活更容易超越束缚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允许人们按照各自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有效消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和顾虑。现实中,每个人的身份、角色是确定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网民拥有自由选择决定自己身份、角色、背景和经历等方面相对宽松的权利。网络为大家提供一个表现真实自我的平台,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而不用顾忌自己来自何方,接受何种文化。

三、网络可以拓宽大学生交际的范围

大学生的生活空间非常狭窄,往往是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繁重的学业任务使大学生与社会交往比较少,通过网络,使大学生与外界交往增多,与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网友建立友好关系。朋友之间可以通过MSN、QQ、飞信、微信、BBS论坛等联系,拓宽了大学生交际的范围。交流的内容有文化、音乐、影视剧、游戏等,这种超时空的传播拓展了现实人际交往范围, 扩展了网络人际交往的内容。网络对于大学生也属于物美价廉的休闲方式,买一台电脑,按一根网线就可以和外界联系,正好适用于没有经济基础、生活内容单一的大学生。

网络除了给大学生带来以上的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

1、网络交往的自由性会削弱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网络交往的自由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 但过频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有的甚至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特征,从而弱化人际沟通能力。因为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人们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使人们以怀疑的心态看待网络中的事物,并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2、网络交往的随意性、欺骗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败

网络自身的特点和技术方面的原因使网络具有随意性和欺骗性。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

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服务,同时要克服网络的缺陷,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网络立法。由于网络是新鲜事物,我们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还是不够,政府应大力加强监管,对一些重要的网络违法违规现象予以坚决打击,换网络一个干净的空间。立法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制体系,目前我国网络还没有法律,只有部门规章,建议政府在适当时候推出《网络安全法》,这从立法上予以规制,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网络违法现象。

2.学校要教育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校要开设网络与人际关系的课程。教授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要学会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学习,要尽量回避网络的缺点。要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性,要让学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上来,不要以虚拟社会为主。

3.学校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学校多组织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如组织学生的歌手大赛、体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和认识社会,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总之,社会、学校、教师要齐心协力来帮助大学生学习日常的交际,要学习如何让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这样大学生才能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并能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雪琴。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路径引导探析[J].江南论坛,2007,(2).

[2]华伟。网络交往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基金项目:基于新兴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项目编号:XS2012010。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激励

美国着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一语道破了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忽视了这方面,尤其是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何以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心理激励的角度,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渴望友谊、渴求交往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他们全面成长成才。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着较大心理困惑。

(一)人际交往的认知不足

在人际交往时,交际双方必须要有良好的认知和认同,必须要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已有的经验、价值观念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在文娱活动方面又没多少特长,这使得他们内心不免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始终与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怀着戒备心理,对他人的言行也过于敏感,生怕别人贬低自己。由于这些顾虑,使得贫困大学生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底气不足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交换的不仅是物质的,也包括信息、情感、地位等。由于贫困大学生因物质条件有限,在人际交往时,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理,都会出现底气不足的心理困惑。具体体现在:

第一,自卑心理,因家庭经济拮据,在生活水平上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在人际交往中,也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导致他们处于人际交往的半封闭状态,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交往。第二,焦虑心理,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和家庭问题的时候特别敏感,他们渴望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但又担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内心与实际行动产生冲突导致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与他人产生情绪对立致使人际关系产生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足

一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时,贫困大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状态,总是等着别人来接近自己,这种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阻碍了他们进一步与人交往。其次,由于戒备心理较强,贫困大学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敞开心扉的告诉他人,这无形中拉开了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状态。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羞怯、封闭、猜疑等不良心理,导致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导致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

(一)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与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已成为社会的价值中心,甚至人的感情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商品化,人际交往也难免受到这些经济因素的渗透,这种负面的导向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在人际交往时也表现出更看重物质利益的倾向。另外,社会中一些善意的资助由于实施不当或扭曲,使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上感觉资助更像施舍,这就不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间接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交往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因此对自己未来期望值较高,一旦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贫困大学生容易存在人格缺陷和抑郁心理。

(三)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固然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无关系,但个人因素则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因。

首先在自我认知方面,一些贫困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偏低,没有正确的看待他人和自己,当人际交往出现挫折时,又往往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贫穷,从而在人际交往上会变得更加消极。其次,在性格上,一些贫困大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行为上比较孤僻,因此也就很少参与公众活动,这无形当中减少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得自己的朋友很少,有些被孤立。此外,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独来独往,也不想搭理别人。

三、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心理激励的方法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