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社会问题论文3篇正文

社会问题论文3篇

时间:2023-07-15 15:44:58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社会问题论文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社会热点的论文 篇1

社会热点事件的博弈分析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媒体的大规模报道,医患关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密切关注的一个焦点,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下我国医疗纠纷日趋激烈,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作者针对我国医患关系现状,以博弈论基本理论为出发点提出解决医患紧张关系之道,以期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有所裨益。

【关键词】博弈论;医患博弈;信息不对称

一、博弈论与医患博弈

博弈思想自古就有,《论语?阳货》有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无处不在。博弈涉及生活各个方面:比赛、打牌、逛街、砍价、职场、恋爱等等。对于什么是博弈,谢识予教授有这样的定义:所谓博弈,就是指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仅仅一次或者进行多次,从各自可能得行为或策略集合中进行选择并实施,各自从中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游戏论、对策论,原本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产生的。1928年,冯。诺伊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随后,约翰。纽曼和摩根斯坦共同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到了经济学领域,从而使得博弈论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博弈论主要关注的是博弈参与者之间的行为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可以看出,每个博弈者在做出决策的同时,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意识到自己经过决策后所做出的行为对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他人的反应行为对自己的可能后果,从而通过选择最佳决策方案来寻求效用的最大化及损失的最小化。

形成一个完整的博弈需要包括参与者、行为、信息、策略、次序、收益、结果、均衡在内的8项要素。具体到医患博弈中,包含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内的医方和包含患者及其家属的患方是医患博弈的参与者;遇到医疗纠纷,医患双方根据对方的行动或者通过预测对方的行动而做出自己决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医患博弈的行为;医患双方对于医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其他医疗相关事项的了解程度是医患博弈的信息;面对医疗纠纷,医患双方谁先采取行动,采取何种行动,这便是医患博弈的策略和次序;医患博弈的收益和结果指的就是患方支付医疗费用,通过医方的治疗使身体痊愈,达到健康利益最大化,医方通过向患方提供医疗服务,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收取治疗费,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医患博弈的均衡就是指医患关系获得一种平衡,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二、信息与医患博弈中的信息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古语充分说明了掌握充分的信息对于决策乃至赢得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博弈中,除去信息的因素,大家赢的机会均等,此时,谁能提前抓住有利的信息,谁就能稳操胜券[2]。但是在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等到博弈双方真正完全了解和掌握信息之后再决策或者行动,往往会贻误战机。这种先机丧失可能性的存在就迫使博弈者常常在自己并未完全掌握信息时就要做出决策,而在这种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必然带有博弈的色彩。孙子在前面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论之后还有如是言论:“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就是说“知己”和“知彼”在博弈中同样重要,博弈者在做出决策之间应当首先掌握自身情况,但是仅仅“知己”是不够的,还应当熟悉对方的各种要素,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就充分说明了信息的重要性。可以大胆的说,信息掌握完全与否可以直接决定博弈结果,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博弈论中,“信息就是力量”!

信息方面的差异造成决策者行为的差异和博弈结果的不同。在医患博弈中,其所涉及的信息主要由医方掌握,这是由于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所需要掌握的医学科学专业性非常强,需要经过相较其他专业更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进行医疗行为,这也就必然决定了医方在这场医患博弈中占据了优势;相对应的,作为患方,想要掌握与医方相当的医学知识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过高,再加上医患之间信息传递的不充分和患方自身的弱势性的双重影响下,直接导致本已信息贫乏的患方的劣势状态更加显而易见。患方与医方始终无法处于同一地位,弱势地位的长期累积将不断滋生负面情绪,假设遇到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医方,再小的医疗过错也会迅速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使得本已紧张医患关系更加风雨飘摇。三、医患博弈与信息不对称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呢?解释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不得不先解释“公共信息”,所谓公共信息,简单地说,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都知道某条信息,且每个个体都知道这个特定范围内的其他个体也知道此条信息。倘若这个范围内的某一个个体不知道此条信息,那么知道此条信息的个体与不知道此条信息的个体之间便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回归到现实生活,“公共信息”的状态是很难实现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市场经济中的很多现象提供了解释,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1]。博弈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情况。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医疗市场同样适用,可以肯定的说,医患博弈中信息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对医患双方如何行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根据上面公共信息的理论,假设医疗市场也处于公共信息的状态,那么医患双方之间的信息是没有隐瞒的,这样有助于医患双方做出准确且正确的决策,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的假设的理想状态,现实则是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市场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市场化,医疗机构由于规模、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信息不对称,医方比患方更了解自己的医疗水平,但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医方往往通过大量的宣传和广告向患者提供不完全甚至不正确的信息,例如一些医疗水平较低的医院会通过虚假广告宣传等形式将其本身的真实情况掩盖,过分夸大其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效果等,而患者由于其信息劣势,很容易逆向选择了这些医疗水平较差的医院。然而医疗队伍中也面临着道德滑坡问题。

一小部分医生利用了患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对患者大开处方药,大量做不必要的检查,更有部分人大肆收取药品回扣和患者红包,这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医患博弈中的体现。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往往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四、弱化医患博弈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导向,医患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医患关系面临的利益冲突越发严重,信息不对称短期内固然会对某一方会有利,但若不适当弱化,最终会破坏整个市场。因此,弱化医患博弈中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是势在必行的。

(一)媒体立场力求公正

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2012年发生的一系列医闹事件使得医患关系这一话题再次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不可否认,在医药销售市场中确实存在商业贿赂行为,医生接受药品提供商的回扣,收受患者家属红包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媒体倾向弱势群体,不可避免的在报道中带有感情色彩,本就对医药价格、医疗措施抱有怀疑态度的患方对医方更加不信任,医护人员稍有过失,轻则被患者投诉,重则打骂,近段时间发生的因医疗纠纷砍伤、砍死医生的事件也证明了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新闻媒体应根据事实,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报道和评价事件,对医务人员违法行为进行打击的同时,也应当对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医患双方应加强沟通

医患双方本就有着共同的目标:战胜病魔。这个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医务人员专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离不开患者的信任和耐心的配合,双方的配合离不开沟通与信任。前面已经提到,医疗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处于信息劣势的患方由于缺乏医科专业知识,无法对自己的病情做出一定的预测,患方无法单方面决定自己所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材乃至医疗方式,加之,患者及家属求医心切,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很容易对医疗行为产生质疑,从而产生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此时具有明显信息优势的医方更应尽到解释义务,将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面、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耐心分析给患方,以此弱化医患博弈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此外,当出现医疗纠纷时,医患双方应当及时进行沟通,避免出现暴力。

(三)健全法律约束机制

在法律视野下的医患双方都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滥用权利,侵害对方利益[3]。医患双方“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然而,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一部让医患双方都满意而且使用的法律。一旦发生纠纷,司法机关及其相关机构在受理医疗纠纷时就会“无法可依”,从而难以做出准确且公正的判决。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加强卫生立法工作,尽快制定出一部完善的医事法律,使医患双方更加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才能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五、结语

信息不对称是博弈中的正常状态,完全打破医患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是不可能的[4]。但是,倘若医患双方能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使医患双方都能够尽可能的意识到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及此种状态持续下去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双方尽最大限度使自己拥有的信息透明化,致力于达到医患博弈的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影。博弈论的智慧[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4:51.

[2]宿春君。博弈论的诡计[M]。上海:华夏出版社,2010.

[3]顾冬辉。医患博弈中行为模式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5.

[4]弓宪文,王勇,李延玉。信息不对称下医患关系博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4):27.

社会热点的论文 篇2

试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把握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网络信息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榜样教育缺失、大学生理性教育缺失,加之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握出现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要促进榜样教育由榜样人物向榜样事件转化,促进爱国教育由抽象理论向生活细节转化,促进教育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网络教育转化,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表达趋于理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热点;思想政治教育;理性

一、当代大学生把握社会热点问题的现状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强调人性善

我们提到“利己”两个字,就联想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词汇,所以在“利己”通常有着严重的贬抑之意;反之,“利他”被人们推崇着。在利己与利他的讨论中,利他主义论理学家强调即便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实验证了利他的合理性,然而生活中也有不少情形与之不相符。战场上战士的奋勇杀敌,常见的公益心,特别是爱情、亲情、友情中的奉献和牺牲,这些都是反例。利己主义伦理学家认为这是借助自欺概念:我们在做美好的和高尚的事情,实际上是在掩饰真正动机求得别人的好感或良知的满足。并且重新定义私利范围:我们为朋友、爱人和团体做出牺牲,实际上他们是自己个人利益的一部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强调人性善,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利他主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握不够理性。

(二)理性泛化,缺乏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2012年日本政府收购钓鱼岛事件,造成国内反日保钓声浪四起,不少城市出现游行示威,令人不解与不安的是,这些示威的人不仅限于示威游行,而是冲着与日本有关的商店、私家车进行攻击,最过分的行为是攻击日本游客,爱国爱出了仇恨。这种泛爱国情感背后,我们还可以隐约看到另一种行为,就是每一个指责者都在有意无意地成为国家形象的卫道士,泛爱国主义者们可能上演的是某种道德暴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或伤害。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爱国的、是理性的,但遇到具体事件时往往头脑一热过于激动,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性是空的理性,事实上还是不理性。

(三)接受信息方式网络化,接触的信息量过于庞大

网络公民参与,可以理解为公民通过网络平台介入到公共事务当中,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政策决策或公共活动进行的社会行为。大学生是当下我国网络公民参与的重要主体,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网络使用率。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除了具备主体的草根性、身份的隐蔽性、意愿的自主性之外,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大量信息涌入大学生的生活,在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上,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表现出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具有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质疑和求证意识,具有一定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易相信传言;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迷失于网络的信息海洋中,人云亦云。某些消极有害的信息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二、针对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信息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正在以海量的形式冲击着高校学生的大脑,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上的信息对大学生这种极其渴望接触新事物的群体来说极其具有吸引力,因此作为公众所关注的网络舆情之类的事物对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倾向性,但是网络舆情中不仅有其正面、积极的方面,同样也才能在很多消极的,负面的失真内容。并且由于网络信息的特点,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快而广。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很容易作为信息源触发网络舆情。在高校中大学生尤其关注国家领土等的纷争问题,并且高校的大学生往往好奇心旺盛、内心存在猎奇心理。在如今网络普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尚不成熟的辨识能力受到了各种言论、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其价值判断。学生们好奇心强又缺乏足够的辨识分析能力,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多元文化的大量、快速传播容易导致他们价值观念的偏移。

(二)榜样教育的缺失

信息高速冲击,大学生越来越讲求个性的年代。作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中国榜样教育却忽略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没有及时转变、与时俱进,渐渐的脱离了时代的潮流。当前我国的榜样教育过于的强调圣人化的榜样教育,塑造出一个个高不可攀的道德偶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希望同学们能够向他们学习。但却忽略了适当地让圣人走下神坛,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榜样教育无疑会导致过分重视榜样人物的社会道德示范性和教育意义,而造成榜样人物的高度完美,使之脱离实际生活,而不能得到广大的大学生的拥护,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叛心理。由于这些缺失,不免让榜样教育流于说教传道之流,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甚微。

(三)大学生理性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年龄大都在18-22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强调个性、突出自我,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较快,对于身边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比较关注,愿意积极思考问题,有政治参与的愿望和热情。但是,由于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精神成长过程的上升期与不稳定期,难免在认识问题时容易陷入感性因素主导的情绪化、直观化的误区,性情欠沉稳,感情易冲动,遇事缺冷静,办事缺乏深思。但是在高校教育学习中,却大大的缺少了引导学生自我进行理性的情绪调节,高校中的教育过宽过泛,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却少了对学生情绪、心理的正确引导和塑造,许多大学中的心理中心也是形同虚设。

三、针对当前现状的对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表达

(一)促进榜样教育由榜样人物向榜样事件转化

众所周知,榜样教育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促进我国公民思想素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的无穷力量在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性的表达观念的过程中亦是如此。长期以来,榜样教育坚持以优秀的人物代表为主要载体,借以提炼优秀的思想价值和情感态度。   然而,伴随榜样教育优越性发挥,过度依赖人物为中心的榜样教育模式甚至不惜造假“美化”人物的弊端屡见不鲜,这不仅削弱了其固有的优越性,也使得榜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每一个个体都是优点和缺点兼具的,正所谓“人无完人”,以人物为中心的榜样教育模式同样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现今的榜样教育应该着力于改变这种顽疾,从典型事迹着手,遵循“就事论事”的原则,弱化榜样教育中的人物形象,挖掘事迹中的优秀成果和价值情感。

(二)促进爱国教育由抽象理论向生活细节转化

一定程度上来说,爱国教育是艺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发挥艺术作品在爱国教育中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而如何发挥艺术作品的作用以及怎样加工运用则是评价爱国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爱国教育应该将目光聚焦生活、选材源于生活、作品感染生活,“爱国教育”和“生活”不是被硬生生的“摆放”在一起,而是“血”与“水”似的“融合”在一起,爱国教育生活化也理所应当的成了艺术创作的“天职”。

在剖析生活细节的基础上升华主题,达到爱国情感的升华,其中对教育内容生活化、细节化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爱国教育不要求壮观、宏大,但要做到“接地气”,不是空洞的、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尽量的真实具体。善于在真实中窥探真情、平凡中彰显伟大、平实中见证温情,“回归生活”是爱国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归宿,以其情感表达和精神升华感染人、教育人。

(三)促进教育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网络教育转化

网络载体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为促进大学生理性情感价值的树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是开展当代大学生理性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网络沟通教育为载体的创新可以包括构建网络基地、开展第二课堂思想阵地以及发挥网络社团和网络社区作用等方式。网络基地的构建可以避免受教育者在面对面交流中造成尴尬、紧张的局面,提高沟通交流的质量。网络第二课堂可以围绕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开展讨论,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深刻的教育讨论强化学生对非理性观念的警觉意识,培养其树立对社会热点的理性观念。

以网络教育为载体,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更有针对性地指出矛盾症结所在,进而做到“有的放矢”。新的信息时代下,优化大学生理性价值教育有必要完善网络沟通教育机制,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利用网络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其树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表达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君智。从激情到理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杂志,2013(04)。

[2] 董翔薇,黄凯。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3] 陈英涛,李晓丹,李文,陈巧玲。论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及非理性的作用――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为例[J]。东南学术,2012(01)。

[4] 孙朋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进建议[J]。科教导刊,2013(4)。

当今社会热点小论文 篇3

试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

摘 要 新闻界所谈到的社会热点问题实际上就是指一个时期内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这是群众的舆论焦点,也是新闻舆论引导的难点,做好社会热点的引导工作、加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社会热点的发展趋势,并对加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发展趋势;对策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传播方式都有所改变,这也改变了原有的新闻宣传格局。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新闻宣传要“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指示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社会热点的形成是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环境比如人的思想方式、认识能力、社会政策、社会风气、社会公平与公正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社会热点有正、负的双向功能,所以其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这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热点的正面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对舆论的发展趋势、引导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社会热点发展趋势

社会热点的基本特点包括热点产生的时代性、热点选择的典型性、热点关注的持续性、热点报道的纪实性、热点引导的科学性、热点群体的集中性、热点构成的复杂性等,可以说,社会热点就是某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热点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热点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类热点将继续保持领先,政治类紧随其后,这说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没有改变,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缺乏显著突破的现状也没有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经济类热点和政治类热点都将会呈现上升趋势;第二,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逐渐由个体利益向社会的整体利益转变,可见人们的社会能力都在逐渐增强,对社会发展形势较为有信心;第三,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逐渐由物质利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利益发展,可以看出来人们的关注范围在逐渐扩大,需求和素质呈现着同步增长的状态;第四,社会热点所产生的双向效应将会对群众的生活和情绪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所以说,社会热点舆论潜在的问题非常严峻。

2加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2.1坚持四个“情”

社会热点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矛盾,还是社会心态,因此,在实施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工作时必须结合社会热点现状、特点以及成因,坚持四个“情”,使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首先,社会热点的形成与人们对社会形势、政策的知晓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每个群众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需求,因此,他们必然有知情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求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要求,但是由于信息资源输出与人们对信息获得的不对称,人们的知情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形势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每个群众都能对社会形势、任务、困难、政策、前景知情。

其次,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往往覆盖全社会,社会成员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他们就需要知道这些重大社会热点的基本状况、成因、解决方法是怎样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好热点调研,为群众查明情况,给群众以明确回应。

再次,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还要做一个陈情者,向群众说明事情真实情况,否则社会热点将会朝着负面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重大热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向群众陈情,让群众能够有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共同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

最后,对社会热点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做出详细且周密的部署,保证知民情、顺民意,不仅要考虑到宣传的教育性,还要考虑群众的承受力,不断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禁止隐瞒、愚弄、随意、功利和炒作,真心对待群众,真正实现为民谋利、让民用权,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2.2把握好三个“度”

第一,辨识热点要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寻找政府、党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要抓住在群众中有较深影响且不进行引导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选择在公开报道后不会对社会和群众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只有这样社会热点舆论引导才能发挥其正面效应。第二,反应社会热点的速度要快,应对群众生活、愿望、态度等保持高度敏锐性,做到对社会热点捕捉的及时性和快速性,不断提升对热点问题的策划、传播能力,尽量在短时间内对社会舆论做出有效引导。第三,对社会热点进行处理的时候,应把握好尺度,这主要是因为热点产生于不同范围,影响面也就不同,必须区别对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需要进行正面引导问题的影响力度,而有些问题则应保持适当的宣传力度,还有的问题应以“冷”相对,不给其提供评说市场。在做好三个“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与社会稳定、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正确舆论导向与宣传效果的关系。

2.3做好三个“力”

增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其实是建立在媒体三个“力”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全力打造媒体的三个“力”。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力有着决定作用,只有有了公信力,这个媒体才具有话语权,它说的话才会有人相信,公信力越高,其优势意见的形成就会越顺利。当前社会媒体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分散了群众的注意力,这样舆论引导就无法发挥其应有效应,媒体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主持品牌、记者品牌、栏目品牌、频率品牌等,充分利用品牌力增强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另外,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是增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个人加强素质学习,并建立起系统学习标准,使媒体的系统学习力不断提升,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3结论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将舆论监督功能发挥出来。由于社会热点具有一定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和群众性,因此,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情”的原则和方法,把握好三个“度”和三个“力”,构建良好的舆论引导平台,增加社会热点的正面舆论引导能力,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良。增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能力探析[J]。石油政工研究,2013,4(1):43-45.

[2]上官志春,李清秀。主动做好热点新闻的正面引导[J]。声屏世界,2012,23(4):30.

[3]刘赞,戈广安。网络热点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J]。中国记者,2012,18(6):174-177.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