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钳工论文【优秀3篇】正文

钳工论文【优秀3篇】

时间:2023-07-02 23:14:33

钳工技能是机电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要学好、掌握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这个工种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的。下面是整理的钳工论文【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钳工技师论文 篇1

铜板带铣面清洗装置设计、制作、安装

(广州铜材厂--李惠洪)

摘要

针对铣面机铣面后给铜板带表面留下的铜屑和杂质,设计一个清洗装置,清洗掉铜板带上的铜屑和杂质,提高铜板带表面质量。 关键词

铣面

清洗装置

铜板带

一、 前言

铣面机是去除热轧或熔铸铜坯表层凹凸不平铜层的一种机器。它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开卷装置,矫直装置,铣面装置和收卷装置。当铜板带经过铣面装置时,铜板带表层的铜会被去除,但在铜板带表面留下了不少的铜屑和其他的杂质。铜屑和杂质在下一轧制工序中又被轧回到铜板带的表面上,影响铜板带的表面质量。为提高铜板带的质量,之前铣面机一直是人工刷洗铜板带表面。人工刷洗效率非常低,且刷洗不完全干净,在铣面装置和收卷装置间的空余空间刷洗,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很多同行厂家为了保证铜带表面质量,也是采用人工刷洗方式,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设计机样。因此研究刷洗干净度高、且刷洗效率高的铣面机清洗装置就十分有必要。

本人设计的清洗装置安装在铣面装置和收卷装置间的剩余空间,清洗装置代替人工刷洗,不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保证铜板带表面清洗质量的可靠性,且安全性好,不存在操作上的安全隐患。

二、 清洗工序的设计

清洗装置清洗铜板带表面是如何能达到要求的呢?本人设计出四道清洗工序,分别是清水喷淋,毛刷刷洗,气刀吹净、吹干和羊毛毡进一步抹净、抹干。铜屑和杂质基本是沾在铜板带表面上的,在第一道工序——清水喷淋

23

过链传动带动上毛刷转动。方案一传动机构主要为链传动,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方案二排刷在铜板带表面做往复直线运动,本人设计的传动机构如(图5)所示。这是一个曲

图5 轴滑块机构,曲轴、连杆的长度与滑块的行程有关,行程越大,曲柄、连杆的长度与越长。排刷就是这个机构里的滑块,排刷的行程为500mm,整个机构占用的空间就大。与方案一的传动机构相比,链传动占用的空间更少,所以选择方案一。刷洗装置就选择滚筒毛刷刷洗,传动机构为链传动。

(三)气刀装置

气刀是具有除尘,除水,吹气干燥,吹气冷却功能的设备。气刀的工作原理如(图6)所示,气刀的出口是由间隙很少的两个平面叠在一起而成,当压缩空气进入气刀后,从两个平面间的间隙排出,形成薄长的气流,且气流的冲击力很大,实现各种工业吹气除尘、去液干燥、降温冷却应用,也能有效地吹净表面浮水性杂质。

图6

6

右移动,能保证铜板带始终处于箱体的清洗范围内。箱体移动之后,会在弹簧装置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六)总方案的确定

经过对铣面机清洗装置的各个清洗工序进行分析,本人对每一工序相应的执行机构都进行设计、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好的总方案。总方案如图11所示。

图11

四、 铣面机清洗装置应用效果

铣面机清洗装置应用效果在铜板带生产中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一)铜板带的表面质量提高,使整个车间铜板带的成品率得到提高。铜板带清洗后,不再有铜屑和其他杂质,在下一轧制工序中,轧出的铜板带表面,不会有线、点、划痕、渣皮等现象,表面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再需要人为的擦洗铜板带。

(三)增加安全性。人为的擦洗铜板带是存在一定的操作危险性的,因为铜板带受到的张力很大,尾部可能会甩尾。有了清洗装置,就不用再担心

9 -

钳工技师论文 篇2

改进锉、锯握法,提高技能技巧

[内容摘要] 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解决学生生产实习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锉刀柄在手心准确定位方法;利用推力点,促使锯削技巧形成。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社会四化有用之才。

[关键词] 锉刀柄握法 推力点 锯削技巧形成锉削、锯削是技工学校钳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锉削、锯削技能的学习是受握法、站立部位、身体动作、作用力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出现握锉柄后顶住部位稍偏离手心,锉削时一用力,锉柄逐渐后移,“握”变成“抓”,造成锉刀推出力度不足;满握锯柄的推力点高于锯条安装孔中心约30mm,偏高的推力点很容易造成锯弓向两侧摆动,造成锯条折断及锯缝歪斜。

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改进锉、锯的握法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 合理引用,改进锉柄握法

锉削是每位钳工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锯、锉、錾等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锉削技能容易掌握。其实不然,锉削的平面、平行面、垂直面精度要求均较高,要达到锉削的加工精度,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而在锉削的基本技能形成中锉刀的握法是关键。

1、 大板锉刀传统握柄方法及存在问题

大板锉握法:右手紧握锉刀柄,柄端抵在拇指根部的手掌上,大拇批放在锉刀柄上部,其余手指由下而上地握着锉刀柄 [见《钳工生

产实习》p35,(图4.2)]。此说无可非议。但多数学生认为锉削操作技能容易掌握,没什么危险性,因此当实习指导老师在讲解、演示时,学生漫不经心,操作时掌握不了握柄的要领,造成2/3的学生出现锉柄握住部位稍偏离手心,锉削时一用力,锉柄逐渐后移,“握”变成“抓”(如图1)。由于锉柄没有顶在掌心,锉刀推出力度不足,两手无法控制用力平衡,动作不协调,锉削加工面就不平整。

2、 改进锉刀握柄方法

为解决学生锉刀握柄容易顶偏问题,经常将锉刀柄放在手掌上反复摆放、握压,使锉刀柄能准确对准掌心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寻求准确的定位。在尝试中发现用右中指作钩状后将锉柄放在上方,握紧锉柄后顶住部位比较靠近在掌心上。在此基础上再调整各手指的握紧顺序,使锉柄能较准确地顶住掌心。右手中指作钩状的过程,发现如将无名指及小指收拢,与儿童玩耍时的手作枪状形一致,此法在教学中应用,锉柄在手心上都能准确定位,具体方法如下:

a)右手先作状如图2(a),右手在此方位如举枪,容易引起学生注意。

b)右手再作状如图2(b),右手在此方位为的是使锉刀握后与锉削方向一致。

c)将锉刀柄放在中指弯形上并顶住掌心位[如图3(a)]。d)拇指按住锉柄。中指微松上移压住锉柄,食指呈钩状与拇指相对压住锉柄,锉柄顶住掌心位置[如图3(b)]。注意锉刀水平放置。

e)当处于锉削状态时,还应调整人体的相对位置,保证Ⅰ、Ⅱ、Ⅲ三点成一直线[如图4(a)(b)]。如果三点成一直线,锉刀推进方向性好,由于锉刀推进过程能保证直线运动,从而可使锉削工件表面达到平整的要求,提高了加工表面的质量。

通过形象手法“游戏”,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技能上手快,锉削加工表面质量随之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锉削技能技巧的形成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 巧妙利用推力点,促成锯削技巧形成锯削看起来与锉削一样容易入门,但多数学生在学习锯削过程容易出现速度过快(80次/分钟)、锯缝歪斜的现象。如果不刻苦学习,不潜心去研究锯弓的握法及力作用点的位置,很难使技能化为技巧。大部分实习指导老师讲授“手锯握法和锯削姿势,压力及速度的握法”时,都根据《钳工生产实习》p58图5.1握法及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本来右手满握锯柄,左手轻扶锯弓前端,这种握法对学生掌握锯削技能的入门是起到关键的作用的,但学生如果简单沿用传统的锯削方法持续练习,不潜心去研究握法及推力点,则技能的提高缓慢;又因为两手握、扶及力作用点受到制约,技巧难以形成,锯削断面质量及平面度较难达到精度要求。

原右手满握锯柄位置,当用力推出时,作用于锯柄的推力点高于锯条安装孔中心位置30mm左右[图5(a)],由于作用力点与锯条不在同一直线上,偏高的作用力点很容易造成锯弓向两侧摆动,锯条容易折断及锯缝歪斜,致使锯条用量增加和锯削断面平面度不能保证,加工质量受到影响。除了右手推力点(握位)外,左手拇指按压位置对锯弓下压力度影响很大,如果前端按压力度不足,在刚推出的瞬间,因后面力臂长容易造成前后不平衡,导致锯削过程上下摆动幅度大,影响锯条的运动路线和断面锯痕的清晰度。

假设安装孔中心作为一定点,推力点1在其上方30mm的位置使锯弓向一侧的偏移量为B(图6),如果将该点向下移动20mm,推力点2高于定点10mm[图5(b)]时使锯弓向一侧的偏移量为B/3,推力点接近锯条安装孔中心,即推力点较直接的作用于锯条运动方向,锯弓就不易摆动。(说明:推力点2是满握锯柄的局限位置)。加上使拇指呈钩状用关节内侧扣住锯弓,这样可以增加下压力约1倍,由于前端的下压力增加,可解决刚推出瞬间造成前后不平衡的毛病,当然身体要配合整个锯削动作的完成,注意右手推出力要大于前端下压力,才能使锯条前进,而且不使锯条压断。即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又要勤学苦练,才能使动作协调自然,动作协调自然才能获得最佳的锯削效率。

由于前端下压力增加,动作配合协调,锯削速度自然就能慢下来,人操作起来也就不容易疲劳,对锯削的“论提久战”非常有利。改进后,由于往复速度一般可少于40次/分钟,因此有较多时间去注意锯缝与所划加工界线位置,使锯削断面平面质量提高。由于锯削断面质量的提高,使学生感受到技能进步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的,使技能转化为技巧的学习时间缩短了约1/3。

综上所述,在锉柄的握法上,由于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

动学习主动性,解决锉柄顶住掌心位置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促进锉削技能技巧的形成;在锯削方法上,由于改变两手力的作用力点,使右手推力点方向与锯条前进方向接近一致,减少锯弓推进摆动,又使左手下压力提高,保证推出瞬间前后平衡,提高锯削效率和锯削断面质量,缩短技能转化为技巧时间。两种技法的改进对生产实习教学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017钳工论文 篇3

二十一世纪是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这需要造就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于这一领域的职业类教师而言,责任重大而深远。如果仅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将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向思维和造就能力的局限。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当代科技生产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在钳工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

一、理论联系实际是钳工教学的基本条件。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钳工教学一直以来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除了条件受限制外,大多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只是一昧的照本宣科,本已抽象的知识更显枯燥,这样不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我们应不断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来充实学生的理论认识。

1、因材施教,制作一些钳工操作的简单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性的内容,而许多学校又不完全具备操作模型和模拟场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的挖掘和创造。例如:在研磨一节中,在没有研磨平板、研磨剂、工件的情况下,利用铁板作为研磨平板,黄砂掺水作为研磨剂,石头作为工件,边进行现场研磨,边结合课本教学,最后,石头表面被磨去了薄薄的一层,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研磨操作的全部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即形象又直观,学生也很喜欢,因而效果良好。

2、带学生参观校实习工场,观摩高年级实习操作课。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迫切想知道现实的各种状态。这时教师利用学校具有的实习工场(一般学校都有),带领导学生进行参观,了解钳工一些常用工具、量具、机床,并在高年级学生操作时,联系课本内容进行现场讲解,具备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试操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参观专业机械厂,了解机械加工过程,进一步加强感性认识。钳工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也在得到不断提升。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平时所见的,渴望更多的了解。这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带领学生去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机械厂参观。参观的同时,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的讲解,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的、讲彻底的内容,要着重讲解。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否则,无疑是走马观花,失去参观的意义。

二、与其它学科的配合教学是钳工教学的能否成功的必要保证。

在钳工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它不是一门独立性的课程,它的教学与其它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仅从钳工单方面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不能够取得教学成功的。因此需要我们灵活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做好钳工教学,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基础知识是学好钳工的关键。虽然钳工教学给学生容易造成不需基础知识,或需基础知识很少的感觉,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钳工。其时,在课程中,例如:钳工落料、尺寸链计算、装配、定位误差计算等问题,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正常的钳工教学之外,还需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的补充。这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也是很有好处的。

2、其它机械专业课知识对学好钳工也至关重要。钳工在实际生产中,有着“万能钳工”的美誉。这除了证明钳工的作用之外,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钳工的涉及知识面较广,内容的复杂。在实际教学时,不难发现许多的机械专业课程,自始至始贯穿于钳工课程中,例如关于金属材料热处理知识,刀具角度及刃磨知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等,都与钳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知识的补充,对能否学好钳工课程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也是很必要的。

三、不断充实自我,努力搜集现代科技科技知识,创新课程内容是学好钳工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钳工教学,由于工业飞速发展,书本的知识与现实已有很大的差距。记得曾有人说过:书本的知识与时代脚步相比,总是滞后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本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来对待,对于书本中的常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应讲深讲透。同时,应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将课本以外的东西融入到教学中去,与时俱进的开展教学。

1、教师应不断充实课程以外知识。在钳工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习课本以外的内容,不应该在钳工中学钳工,而应跳出钳工来教钳工,这包括,我们应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

2、教师应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填补书本的空缺。现代钳加工方面的机械、材料、加工工艺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教师,不应停留在原来的一些传统的加工模式或工艺(其实早已淘汰),而应注重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方面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和科技,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例如;纳米科技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但在书中只字未提。这时,我们应及时查阅各种资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应付将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至少不至于一无所知。

3、教师应拓展眼界,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的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有开拓性的来进行钳工教学。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教学过程和方法,没有定论,也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只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