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4-09-28 21:18:42
《农业科技论文精选1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内容导航
农业科技论文写 1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农业科技论文写 3农业科技论文 4农业科技论文 5农业科技论文 6农业科技论文 7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8农业科技论文 9农业科技论文写 10农业科技论文 11农业科技论文写 12农业科技论文写 13农业科技论文 14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15农业科技论文写 16农业科技论文写 17农业科技论文写 18农业科技论文写 19农业科技论文写 1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1 引言 11-2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2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
研究意义 1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8
国外研究现状 12-15
国内研究现状 15-18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目标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18-21
研究内容 18-19
研究方法 19
研究创新点 19-20
技术路线图 20-21
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基础 21-25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效率的定义 21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理论 23-24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 24-25
3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5-3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及类型分析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类型 2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分析 25-27
信贷支农投入逐年增加 25-26
信贷支农领域不断扩大 26
信贷支农业务日益创新 26
信贷支农服务逐渐提升 26-27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存在问题分析 27-29
信贷支农存在的外部问题 27-28
信贷支农存在的内部问题 28-29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分析 29-32
相关系数分析 29-30
回归分析 30
分析结果 30-32
4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变动测度评价 32-39
测度评价模型选择 32-33
CCR模型 32
BCC模型 32-33
测度样本及指标选取 33-34
测度样本选取 33
测度指标选取 33-34
测度结果评价 34-38
样本不同年份的技术效率评价 34-36
样本不同年份纯技术效率评价 36
样本不同年份的规模效率评价 36-38
结论分析 38-39
信贷支农技术效率明显下降 38
信贷支农纯技术效率持续上升 38
信贷支农规模效率逐渐降低 38
信贷支农低效主要由纯技术低效引起的 38-39
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9-45
信贷支农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39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模型构建 39-41
变量选取 39-40
模型构建 40-41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过程分析 41-42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43
农业环境因素 42-43
业务结构因素 43
资产质量因素 43
资产配置水平因素 43
政策启示 43-45
缩小福建省第一产业GDP比例 43-44
扩大涉农贷款比例 44
降低不良贷款率 44
提高存贷比 44-45
6 优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的途径选择 45-49
构建良好福建农村金融环境 45-46
完善福建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环境 45
优化福建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45-46
创建福建农村金融有效政策环境 46
坚持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经营方向 46
完善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贷款方式 46
强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管理手段 46-47
提高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管理水平47-49
建立一支素质高质量好的信贷人员队伍 47
推进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建设 47-48
加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48-49
7 结论及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50
未来展望 50-51
参考文献 51-54
致谢 54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一、农业科技档案归档范围及要求
1.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归档范围是科技档案齐全完整的重要保证,是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凡是在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文件材料均属于归档范围。包括: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科研课题经费申请及批件、计划任务书、协议书、合同书、试验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原始记录,田间调查、综合分析报告。计算文件,检验文件,设计文件、图样,工艺流程,专利申请,重要的国内外来往文件,课题阶段总结、中期评估报告、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科技成果申请表、鉴定证书、科技成果奖励与审批文件,获奖凭证(奖励证书及奖状、奖杯、奖牌,专利文件及证书)。科技转让合同、协议书,新品种销售转让协议及批复,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及工作总结,国内外同行评价及用户反馈意见及技术成果宣传报告等文件材料。2.农业科研文件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档案的质量,对归档的科研文件材料的要求,一是,课题主持人要分阶段进行科研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以便在研究工作结束后,确保科技档案材料能够及时整理、立卷归档,并对所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负责。二是,要求原件归档,且文件制作材料必须易于长期保存。书写工具应选择蓝黑水或碳素墨水,不能用圆珠笔、铅笔来记录归档材料。三是,确定合理的归档时间,对研究周期长的课题按阶段归档,采取每年一次将当年形成材料归档的办法,研究周期短的课题在任务结束时及时归档。
二、提高科技档案的质量,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 3
摘要 5-7
Abstract 7-8
文献综述 9-11
第1章 总论 11-17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2
选题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12-14
研究内容 12
论文结构 12-14
技术路线和方法应用 14-17
技术路线 14
方法应用 14-17
第2章 理论借鉴与研究基础 17-25
理论借鉴 17-19
绝对优势理论 17
相对优势理论 17-18
要素禀赋理论 18
区域分工理论 18-19
研究基础 19-25
几个概念 19-20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分工的关系 20-21
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分工 21-25
第3章 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实证分析 25-39
思路和方法 25-29
分析思路 25
分析方法 25-28
样本选择 28-29
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分析 29-35
河南省部分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 29-30
豫东南地区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0-32
豫东南地区经济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2-34
豫东南地区水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4-35
区域比较优势与分工 35-39
第4章 豫东南地区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协调性分析 39-51
分析方法 39-40
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协调性分析结果 40-44
农产品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存在相背离问题 44-46
产生背离问题的原因分析 46-51
市场层面因素 46-47
体制层面因素 47-48
微观个体因素 48-51
第5章 促进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 51-55
加快构建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51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农业部门一体化管理 51-5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 5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52-53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53-54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 54-55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5-57
研究结论 55-56
论文不足 56
展望 56-57
参考文献 57-61
农业科技论文 4
1系统架构
成果采集与管理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分成四个部分:专家在线评估审核平台、管理员后台管理平台、员工录入成果平台和成果数据库,以下分别介绍每一部分的作用与功能:1)员工录入成果平台:用于员工录入农业科技成果,支持增加、删除、修改。员工录入的成果首先经过预筛选的流程,若成果格式明显不符合标准,则自动驳回,提醒员工重新修改。2)管理员后台管理平台:管理农业专家和各分店员工的账号,支持增加、删除、编辑账号,对专家进行考核与评分;同时管理分配专家库的问题分配,可指定成果评估任务分配给指定专家;另外该平台还提供已录入成果、已评估成果、所有成果和按成果分类查询与统计。3)专家在线评估审核平台:能够接收管理员分配的已录入成果的审核任务,支持填写对成果的审核意见,若录入成果审核不通过则驳回,提醒员工重新修改。4)数据库:用于存储农业专家、分店信息、总店信息、员工信息和管理员的账号信息以及各种成果信息,为整个成果采集与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存储。成果采集与管理系统不仅涉及到大量的成果数据,还要维护一定的用户关系数据。本系统提供了管理员后台管理接口,主要提供管理员后台查看数据功能,包括成果数据和用户数据。
2基础平台建设
本系统运用基于的B/S模式进行开发,开发软件选取的是VisualStudio2013。选用的程序服务器为Win-Server2008,采用的Web服务器为IIS7,数据库为MySQL。与开发技术能够实现快速便捷对� 配合简单的GIF、Flash创意设计等技术可使网站产生一些特殊的动画效果,增加系统应用的亲和力,方便用户浏览。用户管理后台模块用于网管对后台二级管理员的管理控制及权限分配,将确定各管理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权利,便于整个网站的统筹安排。
3Web软件开发本系统采用
B/S开发模式,涉及到许多Web前端、服务器端的开发技术,用户可以基于浏览器和互联网进行农业科技超市成果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访问。整体开发框架采用MVC分层思想进行设计,建立多种类别用户,将前端显示与后台控制代码、数据库访问代码进行分� 对于Web前端,使用HTML进行页面信息的展示,使用CSS进行页面的层叠样式装饰,采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进行前端用户的交互,减少与后台服务器的通信。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采用AJAX技术进行局部异步刷新,减少整体页面提交带来的页面刷新。同时采用了jQuery、Bootstrap、EasyUI等JavaScript前端框架消除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给前端程序的编写带来方便。对于服务器端,使用面向对象语言C#进行开发。基于用户角色多样,采用继承、封装、组合等多种模式进行设计开发,提高代码的利用率,提升程序性能。网站总体风格力求简洁、大方、一目了然。由于网站内容丰富,我们将充分保证网站导航条结构清晰,突出各页面间的交互性和采用多菜单式查询,使用户能在网站上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4后台Web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分析功能
农业科技超市成果采集与管理系统会跟踪不同用户的录入信息。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分析等,抓取出热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从而统计出农业科技成果研究走向和社会需求走向。对于数据库端,根据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遵从第三范式的同时,也采用了部分的数据冗余技术,在使用和存储性能之间建立合适的平衡点。与程序交互采用技术,采用DataSet对象读取数据,减少链接时间,同时设置多级事务,对于数据库进行同步控制,减少数据差异性,带来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确保数据安全。其中,DataSet存取速度很快的原理为:DataSet是一种主流内存的数据缓存,可以将其作为数据的无连接关系视图来看。当应用程序查看和操纵DataSet中的数据的时候,DataSet没有与数据源一致保持连接状态。只有在从数据源读取或者向数据源写入数据的时候才使用数据库服务器资源,这种无连接的架构可以使应用程序更具伸缩性。DataSet对象是一个存储在客户端内存中的数据库,它可以把经过SQLCommand对象的数据库所取回来的数据,通过SQLDataAdapter对象产生,储存在它里面。而客户端所有的存取都是对它进行的。
5数据库设计
农业科技论文 5
关键词:NPO农业科研农业科技院所
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是农业科学院,非营利的农业科学院(本文简称非营利院所)是农业科研院所的主力。其实现制度创新,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非营利组织,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主要由政府、市场和各种非营利组织构成。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职能都是提供纯公共物品。建立有效且有限的政府,避免“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都要求非营利院所建立非营利组织。本文将非营利院所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益而从事科技产品生产、流通,提供农业科技物品及其服务的社会组织。
有人根据其与政府的关系和法律地位,大致将其分为两类:官方和民间的非营利组织。有人根据服务本质,以及与环境、市场的关系,对各种社会组织定性。政府是公共性最强、市场性最弱的组织,企业是市场性最强、公共性最弱的组织,非营利组织位于市场性和公共性的中间值之间。根据这样的定性构架,可以把非营利组织组织分为四类:公共性弱而市场性强的运营型组织,可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志愿者组织等公共性和市场性都比较弱的自治型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性和市场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型组织;公共性强而市场性弱的保护型组织,如农业科技院所,这种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一是服务大众的宗旨;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三是不使任何个人营私的管理制度;四是有合法免税地位;五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总体上看,我国NGO正处于发育期,是一支正在成长的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公共领域增加了新的制度资源”。
一、农业科研院所成为非营利组织的必然性
科研机构分公益类和应用开发类二大类。历经20多年的探索,最终把农业科研性质重新定位为“公益性”,并已形成共识。很多国家都把农业科研作为政府保护的对象。
农业是弱势产业,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我国农业还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
农业科研产品大多数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如种质资源、病虫害预测预报、栽培管理技术、水土保持技术、食品安全、环境科学、政策研究和基础性研究、共性研究和关键性研究具有纯公共产品特性,但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却很难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小农户承担不起农业科技投入,也不能承受推广成本——农业科技“试错”的高昂成本。
农业科研具有周期长、应用年限短、地域明显、风险大等诸多特点。据统计,国内获科技进步奖的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周期一般为6年~13年,而生产中一般的技术性成果使用5年~8年后就被淘汰,有些成果产出后甚至尚未推广应用就已过时,成为无效供给;与其他行业科研相比,农业科研的工作环境较苦,重复劳动较多,出成果较难,导致农业科研单位高学历人才总量缺乏,人才留住难、引进难。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因自身科技含量高、技术商品化难度大、保密性差等特点,以及国家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许多经营性高科技成果交给社会企业开发效果普遍较差,不仅科研院所经济回报率低,而且往往导致科技成果半途夭折。如作物品种保护法也允许农民保存用于再生产的种子,这种做法有助于新品种的推广,但减少了育种者的收益。
公益性农业科技院所转变为企业是不成功的。短期内政府投入虽减,但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环境安全,以及抗灾能力等都是不利的。在转制政策的压力下,过度地强调市场化,非营利院所主要精力不是用于如何满足学科需求和国家需求,而是热心于短、平、快的开发项目,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严重削弱农业科技创新力。同时在转企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下,一些高层次人才不断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业科技院所流向高校和党政机关。
长期以来,农民无偿或低偿地使用农业科研成果,为农产品供求平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我国非营利院所向非营利组织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大的空间,非营利组织遍布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国农业非营利组织极度缺乏。
1.非营利院所的原则
一是维护社会公平。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到支持和保护,符合非营利组织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所以,农业科技院所应该属于非营利组织。除具有一般非营利组织的共性以外,还具有“非营利院所盈利,可以按照规定比例返还给农户”的职能。
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经营上,与农民不是买卖关系,而是合作关系,非营利院所低价向农民推广农业科技,如向农民推销科技产品,供应农业生产数据,只收手续费。非营利院所经营上述业务是赔本的。根据情况,可以用商业化的业务盈余来补贴这方面的支出。
三是奉献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动力主要是科学家的工作,获得农民的满意和社会的承认,这是农业科学家最高层次的心理满足。通过非营利组织激发奉献精神,提高社会公德水平。非营利组织虽弘扬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但仍然要按个人的贡献分配,多劳多得。非营利院所的科学家享受公务员的待遇,可根据任务目标,按照绩效进行评价,考核结果直接跟报酬挂钩。科技人员的贡献、专利可 志愿者和奉献者可以先领奖金,后捐款。
根据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非营利院所应该有合理利润,以引进和留住人才。但是要限制股金分红额。参照日本农协的做法,股金分红率,基层非营利院所限制在7%以内,省和中央科技院所限制在8%以内。按规定,基层院所每年的纯利润主要用于四个方面:25%作为发展非营利院所事业的准备金;10%作为积累金;7%作为分红金;45%作为农民利用院所产品和服务的返还金。除以上四项外的多余部分(13%),结转下年度分配。
四是自主、民主管理。首先,定期召开成员代表大会,向成员报告院所工作,听取成员、尤其是科学家意见,讨论和决议本院所的重大事宜。其次,非营利院所要拥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建立公开招聘制度,自主决定招聘人员数量、专业岗位设置、不同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及受聘人员的职位等级,通过合同方式确定科研机构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再次,实行岗位责任管理,建立合理的职工解聘和辞退制度。对被聘用人员定期考评;对经考评不合格的人员、聘用合同到期后未续聘的人员和被辞退的人员,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解除合约。
五是发挥优势。“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更要发挥本院所专长,院所之间结成相互需求、互为市场的功能性联系,以推动共同成长。从专业化分工着眼,把非营利院所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分开,按照专业化分工进行专业化协作,就会形成理想的机制性功能结构。通过国内外、省市内外的院所合作与联合,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研竞争力。
六是提高效益。引入合理、有效的课题全成本核算机制。资助方、受助方和科研人员都要按照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原则,加强对研发的成本控制。
2.非营利院所的配套条件
(1)加大财政投入。由于我国捐资助研的体制不完善,缺乏专门为非营利院所服务的筹资组织,使得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捐款愿望无从实施,导致非营利院所资金不足。这就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政府从非营利院所那里购买公共服务。
建立农业科技基金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村科技基金会应该具有三点特性:一是在资金运用上不受来自任何部门的强制干预;二是通过自身公正、透明、高效的工作,树立可信度,培育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着重提高科技产品质量,赢得社会认可;四是接受法律、和舆论的严格监督。
非盈利院所经费来源必须以国家投入为主,以募集资金为辅。在院所初创时期,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投入;资金使用以政府监督、公众、媒介舆论监督为主,内部自律为辅。要向主管部门或单位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接受业绩考核。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对非营利科研机构的运行绩效定期进行评估考核。
(2)加大法制保障。强有力的法制,才能杨善抑恶,使更多的人投入慈善事业。制定《遗产法》和《捐赠法》,后者规定,当捐款人经济条件恶化时,财政和社会按照捐款的规模,给予回报性补助,保证捐款人的合法利益和基本生存条件,诱导人们更多的捐款;只有《国有资产法》使国有资产不流失,才能鼓励人们向国有的非营利院所捐款。
参考文献:
[1]陈小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5;33;27;33
[2]牛若峰:论市场经济与农民自由联合[J].中国农村经济,1998(7)
[3]SalanmonL.M,AlteierH.KTheEmergingNonprofitSectorAnOverview[J].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95:1-10
农业科技论文 6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农业科技论文 7
(一)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我国的农业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每遇到适合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大环境,以及相应的重大举措,就会使农业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形成一次快速成长期和革命性进展,并持续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业出现阶段性的跃进。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全面巨大的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告别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居全国工业增幅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发展为特点,需要进行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亿万农民和科教工作者呼唤和等待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可望第三代领导核心做出战略性决断和部署,争取15-20年的时间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再次更大的革命性进展,为中国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20世纪我们重视了农业发展的紧迫性,特别警惕了农业不要走弯路,农业若出问题,走了弯路,则是长时间所扭转不了的;今后以科技为依托,科技的变化极快,更要提高警惕,如果走了弯路,弯子会更大,更是难以扭转,丧失的时机更是难以挽回。今天,我们的党、国家和社会已经走进新时代,回顾和反思过去,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更加深刻认识到及早有组织地全面启动农业科技革命、振兴农村经济的紧迫性。
(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20世纪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的理论,有两个问题需要不断地加深理解:一个是提出“农业的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页)。”一个是“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可以看出,极为重要的是,指出了农业科技和教育对一个“破题”,“两个飞跃”的根本关系。这对研究我国农业
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为加深理解和指导今后的研究,我们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1.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尚无妥善方案足以保证在长远发展中,资源、人口、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永续利用的轨道。
2.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改善,科技的扬长避短、资源转换和替代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农业还没有建立在科技的支点之上。
3.农业的经营体制如何适应我国农村的实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如何适应长远的发展,以达到最佳形态,尚需深入研究。
4.农村的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农村众多劳动力的出路,这些问题相互关联,互为制约又相辅相成,但还没有完满的答卷。
5.尚未设计出清晰的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途径。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最终都归结于科技的发展。这些有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的基本问题,必须及时研究清楚,明确大方向,勾画出准确的蓝图,这样才能创造条件,使农业发展和改革以及新的技术革命不走大的弯路。
(三)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起�
1.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最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
2.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原已存在的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情况,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更为加剧,特别是水资源的缺乏,威胁整个国计民生。近来,农业受到了市场的制约,更增加了资源的压力,加大了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难度,使农业前景更为严峻。
3.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4.现行的农业科教体制源于计划经济,按政府系列设置,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结构、布局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分散、重复、相互脱节的现象严重;创新、普及与推广应用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农业科教领域过于狭窄。农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有些高新技术则缺乏技术储备。80年代提出的调整农业结构和90年代提倡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两次机遇,但都主要因科技问题而未能深入开展。
5.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外在农业优良品种、新型农药、生物化肥及农产品加工方面,已经对我国形成巨大的市场威胁。我国一些传统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的国内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的10-100%;一些原来我国有明显优势的产品,其竞争力也在降低,如丝绸原占国际市场最大份额,但由于蚕茧质量和丝绸加工技术低于国外,且差距很大,以至丝绸产品出口1988年减幅达24%,1999年前5个月又同减46%。加入WTO将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上述基本问题和现实矛盾的解决,需做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度创新以及继续调整城乡关系等,而一个关键性并带有长远意义的仍然是邓小平同志讲的“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3页)。”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来势迅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市场,我们要迎头赶上,否则就没有出路。我国农业的落后,说到底是科学技术落后,国际间的农业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科技决定着未来农产品市场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决定着农民收入的增减,决定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我们今后是占市场还是让市场,这是新世纪全球范围发生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能否生存的重大问题。发达国家已经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奋起直追,动员各方面力量,有组织地进行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才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争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用15-20年的时间,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农科教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目标
同志1996年指出“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同志1996年9月在《接见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这也是本报告的主要理论支柱。必须据此以改革的精神制定农业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规划,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并把农业教育放到与农业科技发展平行的重要地位。
(一)深化农业科教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教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坚持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加快步伐、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合理分工、适度分流的方针。在具体操作上,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对农业科技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既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又要满足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对科技的现实需求;既要大幅度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又要迅速把企业和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逐步使企 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规划、计划、投入要突出改革,突出技术创新,突出重点领域。
2.总体目标
全面启动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信息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引导农业。遵循自然规律,用以现代林业为特点的优化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的农科教技术创新体系和农科教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重点是六个大体系:精干高效的农科教研究开发体系;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运行市场化的农科教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标准化、运行有序的技术质量监督体系;多层次、广覆盖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协调、高效的农科教管理体系;以及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保护体系。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满足人民食物安全、农村经济安全和
国土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十五”期间至2020年的量化指标
(1)“十五”期间的量化指标
到2005年,把为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5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45%、35%、55%、55%、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农业高等院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10.5%提高到13%左右,其中研究生、博士生的入学率要有较大幅度增长;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平均达到30%;对于其他87%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使每年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者比例达到40%左右。
(2)2006年至2020年的量化指标
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6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范围。
为农村国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使用农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为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并辐射全国。
加速农业科技自身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再次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40%、65%、65%、70%以上。
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3%提高到25%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入学率要大幅度提高。对于其他75%左右的同龄青年不能入学的,要加大培训力度,力争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劳动者。
三、重点突出农业科教改革发展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三项历史任务
(一)在科技项目本身的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攻关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强大的支撑和驱动力,技术项目的重大突破必将带动农业的产业升级和生产的高速增长,并成倍或几倍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靠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重大突破。
1.总结成就,寻找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1985-1998年底共取得1160项部级科研成果(含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气象局)。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11项;“特等奖”3项;“发明奖”146项。有些技术如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胚胎移植、抗虫棉等技术已接近世界水平。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70%,有的高达80%。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储备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农业科技队伍不稳,高技术人才奇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其中,动植物转基因工程,农林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农用机械,主要农副产品贮藏、加工,流通先进技术与设备以及农业信息等技术总体水平,落后15—20年左右;某些领域如育种产业化,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集约化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高效有机肥商品化生产工艺与成套设备等技术还有继续拉大差距的迹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农民相比差距更大。
2.发展重点和布局
(1)“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
“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人,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建立一个新体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包括高新技术,培养一批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基地,实现农业科技新的飞跃。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培育专用、优质品种为重点,推进种养业生产结构优化。优质水稻、饲料稻、面包小麦、优质棉花、双低油菜、速生工业用材林、瘦肉猪、优质肉牛等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建设一批大型种子企业或集团;确保我国在杂交水稻、油菜、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我国有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多样性,具有创造新生物品类的强大优势,可望首先取得巨大成果。②把农产品加� 粮、肉、油等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农产品高附加值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收获机械、加工机械、复合肥料、低污染农药、可降解地膜等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等的研制与开发。
③以节水灌溉技术革命为重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节水农业的技术、设备;水资源宏观管理与调配技术;海洋、滩涂、南方草山草坡等资源的开发;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抗虫棉花、超级稻、超级猪、抗虫玉米等转基因动植物培育与产业化;高效疫苗、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等生物农药的研制;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生物肥料、缓释肥料,锌肥、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等新肥料的研制与开发;农业综合性信息网络、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虚拟农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网络的建设。
⑤推进区域发展,加速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发展,东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生态脆弱区,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坡改梯技术,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技术;经济发达区,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加速中部粮棉油菜、肉蛋奶等农产品高产、优质及加工的配套技术与商品基地建设。
⑥推进农村城镇化,加速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人口转移,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加速农村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新兴建筑材料研制、施工技术;小城镇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⑦推进创汇农业,迅速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实力。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修订,质量监测技术与设备开发;发展畜禽、水产、蔬菜、花卉、竹藤、药用植物、柑桔、茶叶、荔枝等无公害、绿色产品出口基地。
⑧扩大规模定向培养务农高校毕业生,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2)中远期发展重点和布局
①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更加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种质资源是农业的物质基础,通过生物技术和育种工作的重大突破,加速新的种质资源的发现和有效利用。
②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重点是通过土壤培肥和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创造作物生产的最佳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③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
④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为确保国人粮食与食物的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粮食与食物保障体系,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和健康水平,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⑤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要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并且要将其纳入法制轨道,长抓不懈。
⑥改进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
⑦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⑧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⑨提高农业灾害监测、预测和服务的科学技术水平,防御和减轻农业灾害。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农业生产重大机制的转变,可以导致:以相同的、等量的农业资源,经过发挥科技的转换和替代作用,充分挖掘农业的巨大潜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国农业的希望所在。同时,重大机制的转变是促成产业升级的根本依托。
1.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机制转向集约经营机制。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每年浪费3000万吨(相当于年生产能力的1/3);灌溉水利用率也仅为30-40%,每年浪费近4条黄河的有效供水量;我国的高产田仅占1/4;东、中、西部农业水平差异过大,这都是巨大的潜力源。如果采取“精准农业”,真正做到从根本上转变机制,仅这几项就可满足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新的农业快速成长的基本需要。
2.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的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3.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我国饲料的浪费很大,仅由于营养素调配不合理,每年就损失1/4的畜禽饲料。如果全面实行种植业三元结构,合理发展饲料业,将饲料作为专项生产,则不需增加多少资源的消耗,就可成倍增加优质饲料。这一建议在我国已提出一些时候了,但发展极慢或者说没有什么发展。因为这不仅仅是几个单项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亿万人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最主要的是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观念的转变。必�
4.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5.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转而向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新的需求,使农业向深广发展,为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就业不断开拓出路。这样,农业这盘棋就搞活了,是农业和农村发达的根本希望所在。
农业重大机制的转变,都是以科技为中心的多种因素组合的巨大系统工程,都要逐项做出工程设计,保证完成,从而得以对整个农业做出新的战略调整。动员一切尽可能的综合国力,以新的革命手段,促成农业快速成长,并为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达到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创造根本的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与推广新体系和农村终身教育新体系
我国现行农科教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期确立的,体现了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缺点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未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必须进行重大改革,建立新型农科教创新体系。
1.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逐步使企 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2.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终身教育新体系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当前,要从着重教学内容、学科结构改革,彻底转向着重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重点搞好对农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的战略性调整。“十五”期间部级重点农业院校要逐步减少对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加大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数量,着重办好一般农业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不断扩大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招生的规模,为农业技术革命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基层人才。
四、政策、措施建议
(一)从国民经济资源配置、市场运作入手,多渠道、多手段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对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农业和农村领域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一是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保障21世纪16亿人口食物安全;三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五是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等等,对这些问题要全面给予科学技术支撑,并给予经济政策优惠和立法支持,在资本、资金、土地、劳务、交通等市场上尽最大程度地开放绿灯和绿色通道。
(二)突出农科教体制改革方案的重点
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农科教体制改革。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培训中心、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共同举办。部级重点科研机构要形成规模,集聚最优秀科技人才,其中,要有千名博士生以上高级学历的研究人员;部级重点高校的研究所要有百名博士生以上高级学历的研究人员。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部级重点科研机构要求每周至少有一项属于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范围的专利性进展,部级重点高校科研机构要求每月至少有一项这类的进展。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调整农业信息工作服务方向,即由当前主要为领导决策服务,转到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更多地为广大农业科研、生产、经营者服务方面来。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产品销售、消费单位的标准化意识,以此带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五)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功能包括农业技术区域性试验;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农业技术培训;农村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在科教体制改革中,协调好教学、科研和推广的关系,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有机结合,建立一个高效率、高效益的转化科研成果的推广服务体系。通过这些举措,从根本上解决科技革命中成果转化困难这一主要障碍。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农科教改革总目标所列六大体系建设,不断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鉴于农业是一项特殊的产业,不仅仅是农民的事业,也是全民的事业,在千方百计发展自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外力支助,制定特殊的政策,广泛运用尽可能的综合国力,动员全国 其中,给予资金投入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预算内外的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各种专项基金以及社会上的可用资金,都要对农科教增加投入并可按照资金性质给予优惠。
到2005年,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7-1%,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在农业重大工程项目经费中,划出2-3%用于提高工程的技术水平;加大力度支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农业科技,发挥科技的资源替代作用。
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教育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确保其教育投入高于全国教育平均投入三个增长的比例(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给农科教企业优惠贷款:小型科教企业的启动可以用“小额贷款”支持;中、大型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确定贷款期限,有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宽限期,有的可以延长贷款期限,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多、风险大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关的风险投资担保机制。
建议“十五”期间,国家每年安排30亿资金,设立“国家农科教发展基金”,部署和实施六大工程:“新世纪农科教结合创新基地示范工程”,“农科教生产技术信息入农户网络工程”,“新世纪农民科技创业就业工程”,“21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农科教远程培训工程”,“农科教西进工程”,统称为“农科教2120行动”(即21世纪前20年行动,简称2120行动)。
为了和国际接轨,创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企业,当务之急是要留住我国农科教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建议多渠道筹集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设立“国家农科教奖励基金”。奖励的范围:给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以重奖。还可以拿出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用以奖的办法支持农科教企业和科技村、科技县(市)、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有条件的省、地、市,也可照此办理。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8
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突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漳州市漳浦县境内,距漳州市区26公里。也是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两部一办(外经贸部、农业部、国台办)批准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所在地。
园区以花卉、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及其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重点组织实施"3321"科技示范工程,即建设3个分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3个产业科技园--花卉科技园、果树科技园、茶叶科技园;2个科技中心--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一个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核心区规划面积1.5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32万亩。花卉科技园开发面积7600亩,果树科技园开发面积7100亩,茶叶科技园开发面积2200亩。
核心区位于漳州市漳浦县官淂镇的马口至长桥农场的三古之间,沿324国道两侧左右各1公里,长10公里,总面积1.5万亩,分为"三园二中心一基地,即花卉科技园、果树科技园、茶叶科技园、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农产品加工基地。
示范区在核心区周边,位于324国道三古至盘陀之间,长33公里,宽1公里,总面积约5公里。是园区科技成果示范和产业化开发的园地,重点建设若干示范项目和示范点、示范企业,形成以点带面格局。
辐射区:位于马口至盘陀324国道沿线各乡镇和农林场圃,总面积约32万亩。
核心区建设期计划总投资1.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0.8亿元,流动资金0.2亿元。本项目设计达产期年新增水果26.25万箱,花卉180万箱,茶饮料2.5万箱,速冻蔬菜(菇)50.15万箱,年新增产值38986万元。投资利润率25%;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1.7%,税前15.2%;税后投资回收期10.4年,税前6.4年。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资利润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以上。
存在问题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尤其在对台对外引进方面,应进一步吸引、扶持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以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现有企业整体技术含量要进一步提高,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主体的科技投入需加大。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咨询等中介服务要进一步拓宽。
二、江西南昌农业科技园
南昌农业科技园位于南昌市昌北蛟桥,西起梅林森林公园,东到赣江,南临部级南昌经济技术开放开发区,北接鄱阳湖,面积约18平方公里,核心项目区距南昌市中心仅11公里,距昌北国际机场约8公里,西靠"京九"铁路,105国道,昌九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
园区气候温和,湿润,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地表水系除赣江、鄱阳湖等主流水系外,还有上池、杨家、官塘等湖泊,灌排及用水条件优越。土壤除红壤外,平原地带地层多属第四纪夹沙土,土壤多偏酸性和微酸性,耕作层多为近代河湖冲击覆盖,土质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结构好,适宜于畜牧养殖、食品加工、蔬菜、花卉、瓜果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整个园区环境优美,鸟语花香。
南昌农业科技园核心区面积为1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30万亩。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畜牧业高科技育种,乳制品及安全肉食品生产,畜牧养殖区生态良性循环,发展配套加工,对高效畜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技术进行示范,打造在江西乃至在全国都有重要影响的现代畜产品养殖示范基地。
南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坚持走"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企业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园区成立部级农业科技园管委会。按照规划,整个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建设分畜产品信息中心及电子商务交易区、现代科技种畜繁育区、生态养殖区、安全畜产品配套加工区、生态果园区、粪肥现代化处理示范区等九大功能区。具体内容为:
畜产品信中心及电子商务交易区:占地面积为33.3公顷,以招商、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开发等为主要任务,建设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办公会议中心、生物技术科研、商业金融、信息处理中心、产品性能检测中心,专家学者、留学归国人员实施高新技术创新的展示平台。
现代科技种畜(猪、牛)繁育区:占地面积为63.3公顷,其中种牛繁育区40公顷,种猪繁育区23.3公顷,规划项目包括:超级猪繁育推广、乳牛胚胎移植、生物化工、高新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现代养殖生态区:占地面积80公顷,利用猪牛场处理过的废水,适当开辟鱼塘或种植水生经济作物以饲养部分水禽、鹅、鸭等,灌溉部分良田,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养殖-沼气(能源)-沼渣、沼液有机肥-种植-加工"系统。
安全畜产品配套加工区:占地面积为100公顷,依托集团现有的乳品厂、饲养加工厂、新建微生物饲养添加剂厂,建设系列特异性免疫乳、功能性乳制品、生物制剂的生产基地。
设施农业种植区:占地面积为100公顷,重点进行特种蔬菜、苗木组培、无性快繁、果树、造林、绿化苗木等种苗的繁育,通过组培车间、自动化育苗车间以及配套的炼苗温室等设施的建设,实现对国内外作物种苗的组培快繁、无毒种苗生产和转基因植物育种等生产,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牧草品种展示区:占地面积为30公顷,用于建立牧草育种中心,牧草种子检测中心、牧草试验及试种基地,采用组织培养及转基因高新技术加大对牧草品种的选择,提高牧草育种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化的饲草种植示范区。
种草养畜示范区:占地面积为70公顷,以优质牧草的种植为纽带,发展以草畜(禽)�
畜禽粪肥现代化处理示范区:占地面积为2公顷,建立集中的万头猪、牛粪污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以保护环境,促进生产。
生活休闲配套服务区:占地面积为64公顷,配套规划休闲垂钓区、珍禽观赏园、珍稀植物园、水上娱乐中心、体育健身俱乐部、儿童乐园、大自然旅游度假村等项目。
南昌农业科技园现有金牛集团、英雄乳业股份公司、省养猪育种中心、省奶牛育种中心等多家大中型涉农单位,整个园区畜牧业优势十分突出,注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畜牧业产业水平。南昌农业科技园以江西金牛企业集团的产业为基础,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兼顾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和畜牧产品加工,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为动力,通过对良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及高科技术的示范、推广,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品种更新、质量提升,以产业化带动基地,加速畜牧业良种化进程和牛群改良步伐,促进奶牛业和肉牛业的发展,增加市场牛奶和优质肉牛的供应,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预计到2006年基本建成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园。届时科技园的年销售收入将达4.3亿元,利润3500万元,年上缴税金3000余万元,还将带动2万多农户致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存在问题:资金缺口大,财政投入有限;还没有明确给予园区优惠政策,影响招商进程;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有待加强。
三、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主导产业:优良种子种苗、环保高效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信息、休闲农业等,分为农业科技创新区、高科技企业区、农作物种子工程示范区、良种苗木示范区、良种猪育种区、动物保健品技术开发区、农化服务区、功能食品开发区、休闲农业区、多功能综合管理区、花卉园林区、广东省现代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等12个功能区。是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农业现代化基地。园区1999年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2000年被广东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2001年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科技源泉;建立农业高科技企业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示范和样板;培养和吸收一大批优秀人才,建立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为广东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作出贡献。
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带动农民。
总体目标: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孵化器;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农业与市场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引进培养及技术培训普及的基地;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示范样板。
存在问题:资金不足;项目规模不大,自动化程度滞后;园区在征地办理有关手续相当繁琐及时间太长,影响建设速度。
四、山东寿光农业科技园区
山东寿光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寿光市洛城镇,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高,西北低,地貌单一,属暖温带沿海平原内陆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适宜,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交通便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
园区重点是建立健全“三园”、“三区”、“五中心”。三园即由国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投入实施的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农业博士创业园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外商投资园。三区即蔬菜标准化试验示范区、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区、蔬菜现代化设施实验示范区。五中心即智能化信息管理中心、蔬菜高新技术培训中心、蔬菜高新技术展示交流中心、现代化生物工程种苗中心、蔬菜保鲜加工销售中心。
截至目前园区已经投资14000万元,其中各级科技经费投入880万元,寿光市财政投入4000万元,社会融资9140万元,已建成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7.5万亩,辐射区35万亩。已经装备了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组培室,建设了6100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化育苗室、4000个现代化日光温室、6700平方米的展示交流中心。工厂化育苗500万株、12个品种,生产优质蔬菜5000万公斤,总收入12000万元。基本形成集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试验示范、产品加工销售、科技培训等综合功能大的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园。
存在问题:资金不足;现行管理体制未理顺;园区队伍素质不高;市场经营效益不太突出。
五、浙江嘉兴农业科技园区
嘉兴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嘉兴市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地处水网平原,河流纵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和适合国内外市场销售的新品种的引进和创新。园区处于上海与杭州、苏州三市中间地带,区内有沪杭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320国道、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发达,处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内,农产品可在3小时内外运。具备了发展外向型、城郊型农业以及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的良好条件。
园区布局与功能分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园区功能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总规模面积35万亩,其中核心区1.5万亩,示范区6.2万亩,辐射区27.3万亩。第二层次,在核心区块分东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高新科技孵化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对外农业招商区。示范、辐射区按各自生产功能和主导农产品布局,分精品蔬菜区、名特瓜果区、优质畜禽区、特种水产区、名特花卉水果区、渔菜共生区、优质粮油区、高产桑茧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区。
园区主要培育五大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种子种苗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信息产业、农业休闲观光业。重点发展十大特色农产品:优质瘦肉型猪、湖羊、家禽珍禽、特种水产、精品蔬菜、西甜瓜、名特花果、无公害茭白、优质大米、双低油菜籽等。建立完善五大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与质量监控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效益农业发展保障体系。转园区各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74150万元,采取多渠道筹措的方法,以政府投入为导向,政府、企业、农民多元化投资,其中政府支持10000万元,市、区二级财政配套资金10000万元,企业投资39150万元,农民自筹15000万元;此外流动资金安排7000万元,计划由企业、农民自筹2000万元,其余5000万元申请当地银行贷款解决。2002年吸纳资金1.01亿元,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9亿元,比2001年13.77亿元增长15.47%,农村经济总收入117.5亿元,比2001年97.24亿元增长20.84%,农民人均纯收入5441元,比2001年5111元增长6.5%,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左右。
存在问题:核心区的运作机制在市场化、企业化管理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人才集聚、项目集聚、土地流转还缺乏配套。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六、黑龙江哈尔滨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建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满族乡,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10-17公里。所处地理位置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年平均气温3.5°C、无霜期134天,年降水量540mm,可满足一季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园区6万亩耕地,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灌溉、排水、规模化轮作和科学化经营管理。区内由京哈、哈双和江南中环三条柏油公路通过,交通方便。
园区布局如下:建设核心区示范1万亩,示范区开发5万亩,辐射区带动55万亩,其中哈尔滨10万亩,全省45万亩。核心区又分功能区:农作物集约化种植区3500亩,其用玉米1500亩,脱毒马铃薯种薯2000亩;设施园艺高效种植区1000亩,其中现代化智能温室15亩,节能日光温室100亩,塑料大棚200亩;优质畜牧规模化养殖区2000亩,其中高产奶牛核心区1000头,高产奶牛示范群1万头,优质猪存栏1万头,年出栏5万头;生态经济旅游观光区1500亩。
“十五”期间总投资152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417万元,科技示范投资3387万元,田间工程投资796万元,科技活动费600万元。资金来源构成,财政投资7600万元,每年1520万元,哈尔滨市、区和企业投资7600万元,每年1520万元。但是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园区的建设速度。
存在问题:资金短缺,创新能力弱。
七、河北三河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河北省三河市李旗庄镇,近邻京津,交通方便,有利于发展城郊型农业、建设京津“菜篮子”、“后花园”。建园伊始就制定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发展模式,坚持项目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截至目前,累计投资6800万元,现已经引进节水灌溉和微机自动控制、脱毒组培、工厂化育苗繁育、转基因奶牛等12项技术,引进美国红提葡萄、日本水梨、荷兰珍珠茄子、韩国梨及国内无籽西瓜、脱毒甘薯等名优中养新品种100余种,初步建成了先进技术、设施示范和高效栽培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基地、林果良繁基地、花木基地、种植试验基地、养殖试验基地等7个示范、推广基地,年可提供优良品种育苗6000万株,畜禽良种50万头(只)。初步形成了以福成养牛集团、明慧养猪集团、天翔养殖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肉猪、肉牛、奶牛、肥肝鹅养殖产业;以燕赵园林公司为龙头的花卉、苗木产业;以航天繁育草种基地为龙头的牧草、城镇绿化草种植产业和以双龙种植公司为龙头的特种玉米种植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直接带动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的农民已达1000多户,户均收入每年增加3000元。
八、吉林公主岭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公主岭市,地处世界第二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粮食资源丰富,城市功能健全,科技基础雄厚,是中国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
总体布局为:三大功能区、12个示范区。科教贸易区,有国家部委及省重点科研中心和基地14个,2002年承担了省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00多项。农业科技贸易城、农业会展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还与吉林大学联合创办了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新技术示范区,2002年有5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开始试验、示范,其中基因工程、等离子育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发展区,黄龙玉米有限责任公司、华正牧业集团等企业,按照园区总体规划,已经推出新的产业化项目,吉农公司、春光米业集团、天阳鹿业集团等一批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建设之中按照园区总体规划,截至2002年,一共运作以产业化为主的高新技术项目51个,已经全面对外招商,审批入区项目16个,计划投资总额5.25亿元,开工项目7个,现已经到位资金1亿元。
园区2003年新开工项目有:
1、人参果深加工项目
该项目由公主岭绿色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分二期建设,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总投资7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一期工程1500万元。一期工程为一条生产线,年生产人参果酒150万瓶;人参果冰茶1000万袋。年产值6040万元,利税6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80人,还能带动500余户果农走上致富路。于2003年5月开工,8月份投入生产。
“人参果”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份极高,能提高人的机体免疫力,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是任何果品、果汁、饮用品无法相比拟的。“人参果”种植又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亩产1万斤,是玉米产量的5-6倍,经济收入是玉米的十几倍。
2、洪鹤奶牛养殖示范小区项目
园区高新农业发展局引荐外地客商在园区投资500万元建设洪鹤奶牛养殖示范小区项目,已于4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
项目区位于园区北部,计划养殖规模为200头奶牛,项目总占地面积12.8公顷,其中养殖区面积1.2公顷,饲料基地面积11公顷。养殖区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标准化奶牛饲养舍1200平方米,乳品加工车间200平方米,成品及备品仓库建设面积500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奶牛运动场4000平方米,青贮窖12000立方米。
该项目发展模式计划为基地+农户形式,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周边五个乡镇100余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奶牛产业。该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鲜奶2000吨,可现实销售收入400万元,利税120万元。
3、华成包装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项目
华龙包装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是各种规格和样式的纸制品包装箱,该产品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诸多行业和领域的产品包装,由于原材料成本低,产品价格廉,产品销往东北三省,畅销省内各个城市和各种行业。纸制品包装箱可回收和再利用,废品和附料可回收,对环境和各种包装产品无污染和腐蚀等作用,是首选的绿色环保包装制品,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可观。公司现有工人15人,高、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5人,技术工人10人,公司可生产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产品上百种。
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生产包装箱100万只,年产值可达30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00万元利税80万元。
4、向华牧业小区项目
该项目由园区科教信息局和计划经济发展局联合引荐并提供服务。由向华村刘兴业、李宏岩等七户农民共同投资兴建;一期投入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0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占地面积1.6公顷,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年出栏商品牛1500头,年总产值750万元,利税150万元。
该项目是解决农民养牛“规范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由科教信息局提供技术支持。
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石河子市北郊北泉镇石河子总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年平均气温6.6°C,年实际日照时数2782小时,无霜期170天,年降雨量175.1mm,比较适合粮食、棉花、甜菜、瓜果、蔬菜等多种作物生长。
园区总面积为675.6公顷,分11个功能区,分别为:组培和生物技术中心30公顷,胚胎移植中心30公顷,作物种苗繁殖基地50公顷,绿化苗木生产基地60公顷,畜牧生产及繁殖区50公顷,设施栽培示范区30公顷,作物新品种种植示范区180公顷,优良绿化树种种植示范区20公顷,农产品储藏加工区20公顷,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展示及农业科普区。园区总投资11357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250万元,建设期利息186万元,流动资金1136万元。资金来源包括单位自筹、申请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及引进企业投资。经营收入来源主要有技术培训、生态观光收入,园区优质农产品如水果、花卉、蔬菜、种苗、畜禽产品、水产品及农产品加工等。正常年份总收入可达到6480万元。2002年引入了新疆中季公司5万吨番茄加工项目等企业入园,吸收投资突破7710万元,同时园区自筹基建投资240万元。
十、甘肃定西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甘肃中南部祖历河支流关川河流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典型的北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3°C,年平均无霜期141天,年平均降雨量425.1mm,干旱缺水,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园区交通条件好,定临、定渭、巉郭公路穿境而过;312、210国道和陇海铁路纵穿而过。
园区总规划面积36万苗,其中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30万亩。核心区分为高档食用菌、专用马铃薯种薯繁育、草木花卉、名优特新日光温室蔬菜、珍稀动物养殖、名贵中药材、经济林苑等8个小区。
园内培育的龙头企业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明珠生物工程公司、金泉菌业公司、金城菌业公司,截至目前已经繁育马铃薯原原种1500万粒。食用菌开发已经生产菌袋316万个,实现产值1476万元,同时带动224户农户,建造半地下温室240座,发挥了较好的辐射作用。
园区总投资2878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4358万元,建设期利息930万元,流动资金35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多渠道筹措,申请国家拨款5000万元,省地配套6000万元,地方配套1000万元,企业自筹6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0万元,其余部分通过引进企业进园区等方式筹集。2002年园区完成投资14875万元,实现产值那4367.57万元
十一、重庆渝北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核心区的规划布局,围绕重庆“十个百万产业化工程”和渝北区“三色”农业,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部级高新技术农业龙头企业(项目),突出对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和带动功能。核心区分为A区和B区,总面积为1467公顷。
A区位于渝北回兴街道境内,面积800公顷,规划有无公害时鲜蔬菜种植区、高新技术农业区、生态农业区、出口(农副产品)加工区、乡镇企业高新技术区五个功能分区,含果糖、上湾、果园、石盘河等4个村。
B区位于渝北沙坪镇境内,面积667公顷,规划为花卉种植示范区,含新华、玉峰、桥田、玉皇、小屋、沙坪等6个村。
辐射区总面积12000公顷,规划有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区、花卉生产区、优质果品生产区和优质奶源生产区等四个功能分区,重点突出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生产,接受核心区的辐射引导,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带动面上农业生产。
园区已经引进83个农业项目进入核心区A、B区,项目投资达1.9亿元,陆续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1亿元,年利税达2000万元以上,
十二、宁夏吴忠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银川平原中南部,平均气温8.8°C,无霜期170天,日照充足,平均海拔1130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田园整齐,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园区布局分为四个专业科技园,即奶产业科技园、肉牛肉羊科技园、无公害设施果菜科技园和节水型粮食科技园。每个专业科技园设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核心区面积1万亩左右,示范区20万亩左右,辐射区30万亩左右,依据现有条件和生产实际,各专业科技园相对集中,但互相交叉。
园区总投资25450万元,其中肉牛羊高效集约化养殖及产业化经营园区10000万元,奶牛高效集约化养殖及产业化经营园区6000万元,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6000万元,节水农业、优质粮食生产园区3000万元,其他经费共计450万元。资金来源:农民与公司自筹投资15210万元,银行贷款5000万元,地方财政投资2640万元,国家补贴投资2600万元。项目完成后可年新增产值4.3亿元,年新增纯收入1.1亿元。三、安徽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农区,黄淮海平原南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广阔,农业资源丰富。紧靠京沪铁路和京福高速公路,距省会合肥250公里,交通通讯便捷,具有区位优势和良好地发展前景。
园区是安徽省唯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核心区已建成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脱毒种苗繁育基地、果树示范园、园艺园、农作物品种园、种羊场6个部分。科技园从农业标准化建设入手,大力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园区先后从日、美、法、以等国和国办科研院校引进10余位专家、1000多个优新品种、150多项农业新技术,经过筛选后,目前已按标准化的要求,采取“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核心区繁育种苗、种畜,在示范区、辐射区建立了各种农作物、蔬菜、花卉、果树、家畜等标准化生产基地20多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几年来,园区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农业引智先进集体”、省“农业引智示范基地”、“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002年5月,被科技部列入“部级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核心区733公顷,包括农业生物工程开发中心、优质果苗繁育区、高效经济作物区、优质粮食作物区、优良种畜繁育基地、农产品加工区和综合服务区,示范区面积3667公顷。
园区组建了市种苗研究所、市农业生物工程开发中心等法人企业,并
园区先后引进农业项目27个,农业高新技术82项,引进国内外农作物、果树、花卉、瓜菜、畜禽等优良品种737个,其中直接从国外引进253个,经过试验示范,已经筛选出64个新品种和35项农业先进技术在黄淮地区推广,已经累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0亿多元。
园区先后在建立了8个优新种苗繁育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户2万户致富,辐射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基建前普遍提高了60%,其中脱毒种薯、种苗及农作物优新品种辐射到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
十四、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杭州湾岸的慈溪市境内,分为三打板块,分别是优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和加工生产加工“孵化”板块、名特优水产品健康优质苗种生产及无公害养殖技术和加工“孵化”板块、宁波特色果树生产及储藏保鲜加工“孵化”板块。各板块又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目前,园区共有10家企业,其中核心企业4家,分别为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慈溪市徐龙鳗业有限公司、浙江海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台逸农业有限公司。2002年这四家核心企业共实现产值71265万元、销售67965万元,利税6480万元,实现出口创汇5374万美元。
园区坚持依靠农户,服务于农户的宗旨,把园区建设、企业发展、科研开发、示范带动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基地、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地、出口创汇的基地、农民致富的基地。以� 核心企业都是外向型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销售日本、美国、欧洲、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十五、四川乐山农业科技园区
乐山园区坐落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区域,土壤、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乐山市内有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乐山大佛、峨眉山等人文景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为提升园区知名度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园区定位于四川丘山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布局进行规划建设。核心区突出技术集成、组装和创新;示范区突出特色和产业优势;辐射区突出示范和带动作用。园区采取“一区多园”的建设格局,根据丘山区农业的特点,按照乐山农业产业区划的要求和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利于带动千家万户的原则,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不同特色的六个专业科技园。园区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你的战略方针,以“生态”建设和“生猪”产业为重点建设项目。生态科技园,以长江中上游生态重建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为重点,实施优良速生林苗木繁育生产,以及收集、筛选、保护、研究和开发四川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带动周� 畜牧科技园依托全国唯一的猪肉出口新加坡的加工企业“四川井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2500万元,扩大DLY、PIC种猪场,高标准建设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场,形成了高技术含量、标准化生产的种猪、仔猪繁育、安全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和药品安全配套的生产加工体系,实现加工出口60万头的生产规模,示范带动四川省三十个县农民生产增收致富。此外,代表乐山园区整体形象的农业科技孵化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综合展示区已经着手融资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园、花卉科技园、茶叶科技园、中药材科技园业已实施启动。截至目前,园区共投入2.3492亿元,其中省市县支持资金投入2701万元,金融贷款投入3820万元,各园区业主投入1.6971万元。
园区具有四个特色:一是按照丘山区农业的特点和乐山农业产业区划的要求,围绕乐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五大主导产业,采取“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形成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和一个园带动一个产业的格局。二是运行机制采取“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实行业主负责制、产业化经营制、项目专家负责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三是科技体制有创新,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园区专家咨询体系,从园区规划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咨询论证,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与集成组装。四是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上有特色,通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专业科技园,一个专业园区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十六、大连金州国家科技园区
园区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自然条件优越。距离大连市中心31公里、大连国际机场26公里,大窑湾港21公里,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从境内穿过,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成本低廉。
园区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目标,主导产业以蔬菜、果树和花卉为主。有如下分区:金科生态园艺场,规划面积600亩,计划投资1800万元,功能设置为新品种果树示范、反季节果树研究、蔬菜无土栽培和农业生态旅游,以蔬菜和果� 金州区付家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规划2300亩,计划投资1300万元,功能设置为温室50亩,冷棚300亩,节水滴灌1300亩,以果树和苗圃为主。三十里堡镇良种奶牛繁育养殖示范区,规划5000亩,计划投资14700万元,功能区设置为良种繁育区、规模化饲养区、牧草种植区和加工区,以畜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金州区果树管理服务中心苗木基地,规划300亩,计划投资300万元,功能区设置为采穗圃100亩,苗圃100亩,母本园100亩,以蔬菜和粮油为主。
园区现已开发面积大50公顷,有大樱桃示范园1处,占地37公顷,共栽植大樱桃新品种34个,4.5万株,实行微喷灌溉和管网化打药;建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日光温室50个,实现水果反季节生产;建有大连凯富隆食品有限公司、日发光明家具有限公司、野田木业有限公司等蔬菜、林业、工业等加工企业8家,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并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十七、山西太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设在太原市小店区农科院试验农场,总规模1200亩。示范区13个,分布在11个地市的13个生态类型区,总规模12000亩。辐射区以13个示范区为中心建设,总规模24万亩。园区配合山西省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主要以种子苗木、饲草饲料、果品储藏和信息咨询四大产业为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以良种示范、饲草饲料品种与技术、保鲜技术、信息咨询为突破口,通过高效农业项目的实施,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共有10家,分别是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山西科萌种业有限公司、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种苗公司、山西威科饲料科技公司、山西龙田保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长治中日友好示范果园、太原金鹿园艺有限公司、山西晋华源花业有限公司、太原振华园艺有限公司。
2002年园区开发的科技项目有:枣保鲜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制完成了保鲜袋,储藏冬枣5万公斤;农业科技网建设,开发完成企业数据库,农业资源图库和万条信息库;蔬菜花卉基质研究开发,初步开发出了一品红栽培基质和西红柿基质;玉米蔬菜新品种开发,大丰系列玉米新品种已经完成区域试验。短枝大杏新品种开发,大田管理技术已经完成,正在探讨设施栽培技术;冬枣优质苗木开发,完成大田管理技术。
十八、深圳保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建设情况如下:
奶牛示范场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饲养、管理现代化、智能华的奶牛生产、科研和农业观光基地,开业近6个月,已累计接待游客30000名,农业观光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龙眼示范项目占地500亩,已引进“储良、石碣”的新品种,所生产的龙眼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大宝鸽场示范区,存栏种鸽10万对,在周边形成了年产150万只小鸽的养殖、加工基地,带动9000余养殖专业户的发展。
正在建设的维生种苗厂预计投资1700万元,与美国维生公司合资建设,第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年底投入生产。
中国光明配套系种猪繁育中心项目是以自有的独立知识产权技术为基础,建设现代化的种猪繁育、检测及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其科技含量,开展种猪新品种品系的选育和提高。项目总投资1400万元,该项目已经完成土地征用、平整,项目设计和预算等工作,预计2003年5月建成。
十九、内蒙古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郊红庙子镇,101国道的南侧,占地2000亩,整个园区林网化、花园式布局,按具体实施的内容和规划布局的不同分为五大功能区:
养殖区占地900亩,建设年存栏30000头,年出栏100000头肥牛的大型肥牛场;年存栏100000只小尾寒羊养殖场,存栏500马鹿养殖场。
种植区占地500亩,包括蔬菜温室基地、葡萄基地、花卉基地和饲草料基地,利用桔杆过腹转化的动物粪便作为农作物的天然有机肥,采取立体套种模式形成生态复合型种植格局,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蔬菜、瓜果和饲草料,形成了“三无”蔬菜基地、优质瓜果基地、温室花卉基地和优质饲草料基地。
加工区占地360亩,建设大型国际标准清真屠宰厂和肉类食品加工厂,建设万吨沼气厂和生物制品厂。
旅游观光区占地60亩,拥有15000平方米鱼池,特色瓜果采摘区。植物雕塑园及花园式带状绿化。
科研及管理占地80亩,拥有6000多平方米的集科研展示、住宿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科研中、2000平方米的管理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烧烤中心。
园区现已经形成集种养加、科研、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二十、云南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建设以中心园区为主,以发展热带花卉、特色水果于蔬菜、生物农药为主导产业,着重抓好蒙自中心园区6500亩建设。包括:红河云南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500亩;沪滇农业科技合作示范项目500亩;优质葡萄引种栽培示范2000亩,人帅葡萄园艺场;石榴新品种引进及绿色食品种植示范500亩;优质大枇杷种植示范1000亩;优质小枣种植示范1000亩;优质水果、花卉组培基地;生物农药育苗基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培训、技术服务、信息网络中心——红河上海科技中心。
目前园区进入17家企业,投入总额125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净利润2000万元,带动周边地区种植业发展,实现产值1.6亿元。二十一、青海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域城乡交界地带,东起北川河,西至北川渠,南接城北毛胜寺,北与西宁市大通县相邻。土地总面积为22.83平方公里,核心区以青海省生物科技产业园为主进行建设,面积约6000亩,定位于高原特色的种业、食品加工和中藏药业。
园区成立了青海生物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该公司由青海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国有农牧控股公司、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三家共同出资组建,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具体负责生物产业园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承担生物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现已筹措资金5000多万元,累计完成投资8520万元。
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有34户企业入驻生物产业园,其中京科生物、宝鉴堂国药、大地药业、久美藏药、绿色药业、康普德生物、金柯藏药等22家企业已经完成投资21000万元,投资项目主要是生物制药、中藏药、高原特色食品、保健品加工等。
示范区也有21家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企业,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园区青海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已形成脱毒马铃薯微型薯250万粒的生产规模,年产值300多万元;西宁市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已经引进各类新特品种40余个;辽青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完成投资8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日光节能室75栋,并引进推广了大量的优质苗木、花卉和蔬菜品种。2002年示范区农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比2001年增长了150元。
二十二、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建设进展如下:
1、良种繁育区。引进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2000支,建立良繁示范村2个,引入改良秦川牛繁育项目,胚胎移植、冻精制取中心工程已完成前期方案,即将启动。
2、规模养殖区。官池帖家、西寨西池秦川牛养殖小区规模达到500头以上。建设公共服务用房200平方米,配套青储池2000立方米,推广冬牧-70黑麦种植200亩。
3、肉牛育肥区。鸿达牛育肥场新建饲料加工用房300平方米,改建牛舍700平方米,青储池100立方米,牛存栏达300头以上。
4、草业开发区。引进国外紫花苜蓿新品种2个,推广集约化连片种植3万亩,新建草产品加工厂1个,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5、市场交易区苏村秦川牛产地交易市场已新征土地100亩,并完成了场地平整。
6、加工招商区。结合实施国家财政部秦川牛产业化项目,景壁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新建生产车间300平方米,新购肉制品生产设备1套,开发秦川牛肉系列食品,新增加工能力1000吨,隆发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蛋白饲料加工项目土建工程和设备购置已基本完成,并投入试产。
7、综合服务区。占地82亩,建设用地基本落实,初步设计方案已经完成。
二十三、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拉萨市西郊,距拉萨市中心约8公里。它南依拉萨河、北靠l09国道、西邻拉萨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藏铁路拉萨河大桥从园区的西南连架南北,整个园区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上成立的部级园区,是自治区“十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9500亩,主要由核心区、示范辐射基地区两大板块组成。其中核心区3500亩,示范辐射基地区6000亩,园区建成后总辐射面积可达10万亩。
园区建设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建设”为总体指导思路,总投入约1.42亿元,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园区规划设计由八个功能区(中心)组成:
1、高原现代园艺与药用植物栽培区:规划面积为333.5亩,建设两座面积各为5376平方米的现代化连栋温室,主要引进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以草莓、高档花卉种植为主;建设单栋面积420平方米的高效日光温室85栋,主要种植名、特、新反季节蔬菜和药用植物。、工厂化种苗繁育工程中心:规划面积94.2亩。主要建设内容有: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组培实验室一座,内设组培车间、种苗技术中心、芽苗车间、食用菌接种及配料车间;工厂化穴盘育苗车间6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面积5376平方米的两座连栋温室,用来进行种苗的繁育、驯化及工厂化育苗。
3、农畜产品加工示范园:该区规划面积151亩,共有七大项目组成,分别为:奶制品加工、绿色饮料系列加工、优质净菜系列加工、薯类系列加工、麦类系列加工、饲料加工和FD速冻产品。
4、高原畜牧水产良种繁育与高效养殖示范园区:该区规划面积523.1亩,共有5个项目区组成。一是家畜良种繁育与高效养殖区;二是优良牧草繁育示范区;三是草坪生产技术示范区;四是水产高效示范区;五是特色养殖区,包括野生动物藏羚羊、雪鸡和藏猪、牦牛等特色动物。
5、农作物良种繁育与现代种植技术示范区:该区规划面积124.5亩。共由三大示范区组成,分别为:(1)高原农作物现代种植技术示范基地;(2)规划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原作物综合实验中心,三是配套工程,包括600M2的生物肥料车间。
6、现代农业展示交流与教育培训基地:基地包括产品展示中心、交流教育培训中心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11.2亩。产品展示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面积3000平方米的展示大楼和配套工程;教育培训中心包括28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和1200平方米的智能大楼;配套设施主要有停车场和绿化带等。
7、招商引资区:占地面积444.2亩。藏药材、青稞麦片、羊肉加工等项目目前正在洽谈中。
8、休闲娱乐区:整个园区具有观光休闲功能。另外在特定地段修建一些凉亭、钓鱼、茶园、餐饮等娱乐设施,占地209.6亩。
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定位基本内容是:高新、高效、特色、产业化。它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五大功能,分别为:示范、辐射、培训、交流、观光。
目前,园区第一期工程项目——高原现代园艺与药用植物栽培设施工程已于2003年初面向全国无标底公开招标,并最终由北京机械研究所超越京鹏温室工程公司中标。该工程项目于2002年9月29日正式开工。项目开工后,园区管理办公室首先成立了由甲乙双方和监理单位有关人员组成的项目指挥部,制定落实一周一会的例会制度,及时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拉萨农业科技园区于2002年5月被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准为“部级农业示范园区”,又被国家外专局批准为“青藏高原设施农业引智基地”,未来园区的发展将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指导思想,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特点,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园区建成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基地,市场与农产联接的纽带,现代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平台,成为我区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样板。
参考文献:
1、科技部:200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概况
2、科技部:200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进展
3、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大事记
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度报告
5、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6、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7、河北三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8、山西太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9、内蒙古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10、辽宁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11、吉林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12、黑龙江哈尔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13、上海浦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14、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15、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16、安徽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17、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度报告
农业科技论文 9
是整个园区的技术中心,含研发大楼、生物育种中心、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胚胎工程中心、组培中心、智能温室等。
(1)研发大楼为综合性的研发、检测、实验、评估、办公大楼。
(2)生物育种中心
利用各种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将对品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遗传学研究和遗传育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生化遗传标记育种、分子遗传标记育种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育种等技术,是未来育种的发展趋势。
(3)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
集中型生物燃气工程通过对园区废弃物进行处理,为园区其他功能区提供日常用电、燃气及废料,是园区达到“零排放”的重要保障。
(4)胚胎工程中心
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进行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等技术,从而达到挖掘生物的繁殖潜力、大量繁殖优良个体、延续稀有种族的目的。
(5)组培中心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加速无性繁殖;获取脱毒苗;扩大变异范围;加速亲本材料的纯化;种质资源的试管保存;为基因工程的全面实施人工控制遗传方向打下基础。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无性快速繁殖、花药培养和花粉单倍体育种、药用植物的工厂化生产、种质的保存和基因库的建立、突变体的筛选培育。
(6)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系统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节约型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它是在普通日光温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计算机自控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发展起来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
2园区主楼区
该主楼功能包括了接待、问询、售票、科普培训基地等。接待中心:含问询、售票、整个园区的规划介绍、工作人员办公等。农业科普场馆:主要展示农业发展历史和农业科技发展成就,包括农具馆、蔬菜馆、种子馆、水稻馆、农村新天地馆、农村奥秘馆、农科实验馆、探索未来馆等,是整个科技园研发成果的中心展示。农业知识培训馆:用于协助当地政府机构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农业知识讲座、以及发展“产学研”结合、“企业加农户”项目的对农户知识培训等。
3养殖区
养殖具有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还是发展生态农业,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搭配种植和养殖品种,巧妙利用食物链营养关系,是田塘结合出高效的关键。根据园区畜种,可采用鱼蛙畜禽、鱼桑鸡、鱼猪鸡、鱼猪草、羊猪鱼等田塘结合农渔生态农业模式。
4牧草种植区
该区域是全园占地最大的功能分区,主要种植多种牧草如狼尾草、皇竹草、紫花苜蓿、菊苣、黑麦草等,为养殖区提供充足的粮食来源。另外还包括生态草、草坪草、观赏草、能源草等品种。该区研究项目有:牧草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牧草生产及种植模式研究。
5果蔬种植区
该区域利用温棚种植有机蔬菜,采用轮作、无土栽培等技术,同时建有百果园,百果园主要种植桃、李、橘、番石榴、芒果、荔枝、龙眼、葡萄等优良品种,春夏秋冬四季有景。该区域除了对蔬果的科研种植研究,还设置了观光旅游体验区。快乐农场:为游客提供土地租种,在园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瓜果,平时由园区代为种植管理,到了休息日,游客可携带家人或相约好友同去照料自己包租的田地,品尝自己田地的农产品。该区域也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安装摄像头,租客在家即可实时观察自己租种田地作物的生长情况。蔬果采摘:为游客提供有机蔬果采摘,采摘到的新鲜蔬果可以带回家去给家人品尝,同时也可以交由工作人员,直接在园区内的生态餐厅烹饪享用。奇趣观赏廊:为游客提供奇趣农产品观赏。
6花卉种植区
该区集花卉展销、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建有大型温室,平面棚架等设施,其中排喷灌渠系、高喷等设施齐全。生产规模化、规格齐全、质量好。逐步形成集基地种养、技术与信息服务、科研与推广、花业科普、休闲观赏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花卉产业化运作模式。在苗木种植的同时,通过运用园林造景等手法,将整个区域建造成景色宜人,风景秀丽的区域。通过乔木、灌木、地被等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搭配组合,营造四季有花、绿意昂扬的花卉区域,达到景观和经济的多效性。
7优质畜产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
主要对来自养殖区、牧草种植区、果蔬种植区、花卉种植区的优质畜产品和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主要项目技术有优质草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生物酶对紫花苜蓿草产品的处理技术,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安全性技术,优质草产品质量检测控制技术。
8畜产品及农资产品交易市场
区内有食品交易市场、动物保健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中心、技术贸易中心等,主要是对研发中心开发的新产品、加工区的产品进行交易,对外销售等。
9入口展示区
作为整个园区的入口,该区域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形象,在适当位置放置农业代表人物雕像(神农、后稷、嫘祖、贾思勰、陈旉等),同时规划好路线引导车流人流,包含生态停车场、电瓶车上下客点等。
10中心区
该区域主要设置了神农祠、文化购物街、中心广场、中心景观区等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神农� 文化购物街结合农业文化历史产品和惠州本土文化产品,为园区的主题特色打响品牌效应,是园区的特色与亮点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惠州本土文化重要的展示平台与宣传窗口。中心广场主要结合农业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浓郁农业文化景观,同时作为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聚集人流。中心景观区与中心广场相结合,作为全园的景观中心,该区的景观风格主要为中国古典园林,山翠欲滴、流水潺潺,泡一壶清茶,赏一方园景,正是那一份抒情与惬意,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结合地方文化展示,在青山绿水中享受文化的熏陶。采用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借景、漏景等造园手法,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达到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境界。
11专家住宅区
位于用地西北侧,山谷尽端,这里风景秀丽,坡度较缓,大面朝南朝东,其中有天然泉水。结合地形、朝向、天然泉水等良好环境,设计若干住宅和别墅,为专家、研发人员、游客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宁静的生活休息环境。住宅区旁设配套设施。临近水塘设生态餐厅、高档农庄、酒店,同时建有养生馆、香薰馆、茶馆,利用天然泉水,打造生态泳池。在水塘边设亭子和木栈道等景观设施,是游客亲水、垂钓的区域,供游人享受垂钓之乐。在水边合适位置放置铁索桥、梅花桩等设施,作为公司、部门、团体、个人培训拓展的区域。
12结语
农业科技论文写 10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档案编研工作;重要贡献
1、提高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可
2、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当中的交流
3、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县(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选择具备农业科学知识或者掌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展开专业知识培训或者外出学习等活动,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基本技能。同时,设置技能大比拼等专业知识的竞争,激励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此外,加大在高校中的宣传力度,从高校毕业生中积极引进人才,提高档案编研工作中心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将农业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让农民更快的掌握新技术,这也离不开广大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努力,只有自身学会了这项新技术,才能更好的帮助农民理解和使用。
4、加强档案编研工作的管理力度
加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档案编研工作的管理力度,提高档案工作激励奖励机制,各部门管理人员要及时将档案人员职务资格审评和技术职务的聘任写入工作日程当中,激励档案工作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总结归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问题正在不断出现,只有及时对问题正确判断,才能更好的保护农民基本利益,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切实的作用。像麦蚜就是一种不利于小麦生长的害虫,酒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进10a的麦蚜生长情况以及气象资料的总结归纳工作,最终对其特点进行合理分析,找到影响麦蚜生长的三个关键因素——降水量、过冬基数、温湿系数,最终对麦蚜的发生做出合理预报,准确的把握了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减少了小麦受损的状况,帮助农民挽回粮食损失进25901t,治理面积叨叨万hm2。
5、结语
由于档案编研工作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提高经济建设做出有效贡献的主要途径,所以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加大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程度,积极推广档案编研工作当中的信息交流、资源补充、人员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秀云。浅谈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档案编研工作[J].农业经济,1996(2).
农业科技论文 11
1.1推动了技术和品种的转化应用湖南农业大学依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紧密对接地方政府的战略需求和涉农企业的实际需求,先后与湖南省14个地市(州)、100多个县(市、区)政府建立了科技战略长期合作关系,与300多家涉农企业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学校选派了11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挂职科技副县长到当地开展技术、品种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在全省建立了100多个不同类型的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共转化推广新技术、植物新品种、专利等科研成果400多个(项),农作物应用面积达1亿亩以上,其中由湖南农业大学选育审定(登记)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年推广示范面积超过5000万亩。例如:依托食品学院周建平教授的发明专利技术“油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及产品开发”创建的湖南康奕达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艺,不仅打破了“蒸炒—压榨—浸出—精炼”的传统工艺,省却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全部保留了营养成分,而且加工过程中不产生苯并芘,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该技术还提高了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再如:“培两优188”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优质两系法杂交稻品种;“C两优396”和“C两优9号”这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抗性等表现深受农民朋友认可,在湖南及周边省市的推广中已成为主栽品种;“湘油11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3号”、“湘油15号”和“湘杂油1号”也是我国推广面积相对较大的“双低”油菜品种。
1.1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湖南农业大学的品种专利等科技成果被湖南省40%以上的大型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组织使用,湖南50%以上水稻栽培品种和80%以上油菜栽培品种都由湖南农业大学育成,农业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水稻、油菜、柑橘、生猪、水产、茶叶、葡萄等湖南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金健米业”、“隆平高科”、“金浩茶油”、“坛坛香食品”、“唐人神”、“正虹饲料”、“洞庭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期与湖南农业大学保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有“金健大米”、“安化黑茶”、“东江鱼”、“临武鸭”等四大农产品品牌,主要由湖南农业大学提供产业链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另外,学校有13位科研人员担任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有10位科研人员担任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们从农业生产实践和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引领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1.3有利于农科教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加强了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人才资源与农业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高校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把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科研选题和需要解决的产业技术难题相结合,研究的技术成果符合产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同时,引导激励了广大师生深入农村服务“三农”,提升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使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农业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经济社会效益,迫切需要政府的稳定支持,但资金投入不足已� 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配套技术的影响较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应用周期相对较长;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比较收益和经济回报率相对较低,受中试、产业化高风险性的影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往往缺乏投资兴趣;三是农业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风险投资的资金往往倾向于成熟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获得风险投资的优先支持相对较难。
2.1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在人员评价方面,对从事不同类型工作的科技人员未能实现分类评价,现有的评价办法涵盖范围不全面,往往适用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大多不适用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推广的人员。在项目评价方面,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和方式评价,评价过程中往往重视项目结题验收的数量和形式,忽视项目的后期成果转化等效益评价,评价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项目的实施质量。在成果评价方面,主要根据数量、刊物影响因子及著作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等,甚至把发表SCI、EI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首要标准,没有面向农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造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不足。
2.3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第一,优势学科、人才资源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不紧密,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晋升职称的需要,相同条件下,科技人员更青睐于从事容易的纵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项目,而对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短期难以产生效益的应用开发类项目兴趣不大。第二,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科研项目偏离农业生产实践,导致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的可转化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特别是针对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链上的高水平成果较少。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忽视在转化应用中需要集成的相应配套技术,使其在转化过程 第三,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多数高校十分重视专利的发明创造,并以此作为科技人员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参数,却往往忽视专利技术的转让、实施许可和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制定相应标准科学评价专利技术在转化运用中产生的效益。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如果仅仅是从项目本身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出发,一些研发成果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授权,却因为其技术成果与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不符,不能对接农业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必然没有转化可能性。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1009-1013年共有467件专利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在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截至1013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量为136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农业生物等学科领域,但已经转化或实施许可的专利数量不足50件,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益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对策措施
3.1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第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①制定引导学校教师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成果转化工作业绩计入其科研工作量,纳入绩效分配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②根据地方农业产业的实际需要,选派懂技术、懂市场的科技人员担任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员或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工作;被派遣的科技人员除了全额享受学校规定的工资、津贴、福利和奖金待遇,另行安排交通食宿专项经费。第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人事制度。①学校设立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或机构,配备或聘请专职人员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建好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库和企业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库。②制定完善人员聘任和考核管理办法,遴选一批转化推广经验丰富、实践技术能力强的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技专家,聘为兼职教授或副教授,并根据其成果转化工作实绩给予相应待遇。③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每一个产业从校内学术带头人中遴选配置1名岗位科学家,岗位科学家从相关学院选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专家团队。第三,布局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人才,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转化。①围绕省内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选择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相应组建一支包括产业专家、涉农部门管理专家等在内的专家团队,进行成果转化对接。②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加工增值等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派遣一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建设,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3.1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工作针对科技人员、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第一,改变在职称评聘、科研工作量计算等评价过程中过分依赖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论文、专利、品种、科学技术奖励的做法,重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等科研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引导科技人员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第二,对从事科技服务、技术转移和技术支撑的科技人员,以经济社会效益、服务质量和实际贡献作为评价重点。第三,对于应用研究类项目,以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价重点,评价技术目标的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对于产业化开发类项目,以技术、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反应作为评价重点,评价项目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农业科技论文写 12
论文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合作的形式和文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却有所不同。
在浙江省开化县农村,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得以推广,并在两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论文关键词:四位一体;合作;民主
习惯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被统称为“三农”问题。
中央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出台过很多政策,减负型的,如取消农业税;输血型的,如建立农村医保、低保制度,而通过创新农业农村生产服务体制、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重建农村社会的主体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型政策不多。
合作是农民应对自然、市场、政策风险的必然选择。
在总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合作经验教训和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的基础上,浙江省从底开始尝试一种更高层次的合作,称为“三位一体”,即“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联合构成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四位一体”是农村经济合作制度的一种新发展,其本质是基于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的基础上对于“统”的需求而产生的制度创新,其出发点是发展经济,但实践效果却远远超出初衷。
本文试从经济学、社会政治学两个角度分析此项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创新“四位一体”农业服务体系的背景
(一)农村缺乏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亟需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农业农村原有的经济形式、经济体制和服务体系对生产经营要素的适应能力与吸纳能力不断弱化甚至丧失。
就市场而言,在现有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分”的问题是解决了,但“统”的环节却很薄弱,造成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或者对接后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就土地而言,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对土地的需求;就人才而言,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后续劳动力不足,有沦为“老人农业”的危险;就资金而言,农业生产缺乏获得信贷的有效途径,各种金融单位不断把农村资金抽向城市、流向工商业,农业农村不断“失血”。
据统计,~20开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面向大农业贷款占总贷的比例是;就科技而言,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阻碍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留守农民的素质制约了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以突破。
这就是当前“三农”发展面临要素缺乏的困境。
(二)农村现有生产方式已经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前些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单干”、公司+农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在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上,在增强市场主体性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其覆盖面不广,服务功能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而且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刚颁布,很多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比例不高。
作为为农服务的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也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和局限性,面对分散和众多的农户,服务范围窄、成本高、风险大。
农民仍然是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
在当今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之上迫切需要一种合作面更加广泛,服务功能更加强大,合作程度更加深入,制度更加规范的新型合作平台。
(三)政府对农村农业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以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既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形成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的要素配置和生产组织的格局,也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和改善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
目前,我国对农业的公共产品供给既存在数量不足、内容不全的问题,又存在途径单一,效能低下的问题,特别是存在“条自为政,互不配套”和“条配置多,块整合少”的“条块分割,条强块弱”的现象,这不仅可能导致公共资源配置千篇 一律,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延续管制性管理的老路。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
二、“四位一体”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经济增收
(一)“四位一体”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
在“四位一体”中,农民专业合作是生产主体的联合组织,是联合体的基础或基点,也是其他合作组织的最终服务对象;供销合作是流通的血脉,是生产发展的依托;农村信用合作是生产发展的坚强后盾;科技信息合作是生产腾飞的翅膀。
合作实现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使生产、流通、销售结成一条有机的产业链;合作克服了四类经济组织分头为农服务,相互脱节的局限性,使服务更全面,更及时;合作使农民不再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单薄的,没有信息导航的“孤舟”,而是联合起来的“航母”。
经济学家发现任何“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相同的四个轮子上”,它们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现代农业也不例外。
现阶段,这些要素除自然资源外,在农村农民自身极其匮乏,而在城市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相关事业单位却相对过剩。
新型农业服务
一方面,为非农主体投资农业、支持“三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在产业间、城乡间的良性互动和渗透,促进农业和工业、供销、金融、科技等领域的融合,促进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对�
1~6月份开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农贷款占总贷比例达;6~8月份仅池淮镇农户通过联保贷款机制从信用社就获得1200万元资金支持,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每天为各合作社提供各种科技信息5到10条。
(二)“四位一体”合作服务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1、降低交易费用。
农户市场交易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农资费用、服务费用、谈判费用。
单一农户交易量小,主体相对独立、分散,总体来说,交易次数多,重复投入多,交易成本高。
建立农村合作协会后,服务体系内部交易按照合作协议规定,由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统一协商,既能保证服务质量又能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根据池淮镇《农资供应服务协议》,农资公司承诺:“决不销售‘三无’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商品,假冒伪劣及过期商品;开展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延长营业时间、送货到村到户等多种便民服务;在价格上给予优惠”。
合作体系外交易,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联合其它经济组织与客商进行谈判,可以使一次谈判在同一个合作社甚至多个合作社内部普适化,既提高了谈判实力又减少了谈判交易次数,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农业科技论文写 13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明显加快,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全面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基于此,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区域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部门在农业资源利用、绿色产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国整体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全面了解农业区域经济理论及其特点等,针对当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农村经济阶段
农村经济一直是农业区域的核心内容,农民的种植与养殖是农业区域注重的关键要素,然后确定收购与缴纳的明细内容。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很多国营性组织以及合作性的企业,其规模不大,技术缺乏先进性,产生的经济总额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区域经济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农业区域经济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各个乡镇企业,销售渠道逐渐完善,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资本的投入较少,政策的限制以及局限性对企业的建立带来了一些影响。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在扩大,区域之间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沿海城市、发达城市下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远远领先于其他区域,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现象,而由此便形成了农业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一些城市,如浙江温州、江苏无锡等。
三化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农业科技发展也不断地加快,农业实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农产业与加工业等快速兴起,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镇化越来越明显,向小康社会迈进了巨大的一步,深化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很多目标,一些城市在竞争中发展起来,�
2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农村化
农村化是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与农业,如果脱离了它们,农业经济也将不会存在。农村与农业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发挥它们的优势,积极开发资源,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地域化
地域化也是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具体而言,农业区域经济是在规定的空间范围中发展的,包括地理界限以及行政划分等。以县城区域经济为目标,进行社会再生产,其中涉及生产、划分、消费等活动,在一定的地区内开展,某些职能权限都在所规定的区域之中。
结构化
结构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所有经济的总和,其中包括各项产业、市场经济所有制,农民经济收入,政府支出与收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业区域经济体现出来了显著的结构化特点。
综合性
农业区域经济是较为完善的体系,可以将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写照,体现出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行业、领域和机构。农业区域在运行中将生产、制作、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为一体,因此能够显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3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发展停滞不前
城、乡分别管理的体制,使得无法发挥农业区域经济的主体性,其自身的发展缺乏独立性与空间性,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无法较快地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区域较小的凝聚力也会较低,除此之外,在交通与通信方面严重落后,整体的'发展必然会严重落后。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寻求市场,以市场性的发展为目标,遵循市场性原则。只有形成开放性的经济,才会突破各种限制性的因素、适应市场的发展,要转变思想,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贴市场,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资源整合不足
农业区域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且自身的资源有限,涵盖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生产资源要素等,缺乏先进的人才、科研、设备等。农村当地人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等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环境、生产将会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需要纵观全局,把握整体的意识,积极寻求市场经济交接点,了解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地整合市场资源,将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等等有效的整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只有完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政府的职能,合理进行规划,提高服务意识,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农业区域经济总值,提高农业的财政能力。
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农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现代化农业停留在初始阶段,第二产业中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第一、二、三产业在发展中比例严重不协调,传统产业仍占绝大多数,创新的产业屈指可数,各个产业之间的对接性不强,工业也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帮助。针对此问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管制农产品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合的养殖业及林业等,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布局。
政策体制的局限性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财政在农村农业的投资与支出随着发展在增加,但仍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农业区域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国的较大项目产业都会建立在大城市中,农业区域无法依赖较大的项目产业,进而不利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应完善政策体制,如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制定补贴制度,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建立借贷绿色渠道,避免融资困境,从政策上的角度出发,实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结语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严加重视,本文阐述了农业区域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农业科技论文 14
1.1科技投资力度不足福建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制约了科技创新发展和公共科技平台的建设。从图1可以明显的看出,福建的科技资金的投入要远低于台湾地区,特别是早期,福建的科技研发投入相当的有限,2000年闽台科技研发投入相差达20倍。经过10多年的发展,福建的科技研发投入正逐步与台湾缩小距离,但总体上仍远低于台湾地区。而园区的发展离不了资金的投入,政府相关部门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平台的建设上的投入有限,加上园区中企业对科研投入也相对较少,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园区发展后劲。
1.2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通过对园区企业的务工人员进行人才结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比例较小为34%,而初、高中及以下文化仍占较大比例为66%。正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制约了闽台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导致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阻碍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1.3机制尚不完善,机构管理不明确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机制尚不完善,主要反映在园区台资企业与农民合作的利益协调,双方的合作缺乏严谨的合同制度,从而使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影响。其次,目前园区管委会的建制还未完善,机构管理不明确,日常的管理只靠管委会办公室,势单力薄,园区发展的推动力量微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
2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发展的对策
加强对台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大优势,应以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契机,解决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对台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2.1加大科技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以� 此外,还要积极扩大融资渠道,花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软、硬件设施。
2.2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主动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引进合作。并出台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农业管理和研究人才。聘请技术专家对园区企业进行指导、培训工作人员,并利用他们的技术力量对园区企业家、专业户、流通大户、农民等进行分层次的科技培训,培养出各类型的有用人才,提高企业及员工的自我创新能力和意识。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15
2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5],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3人才培养机制
4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农业研究进入大联合、大协作时代的必然选择。每个单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围较小,布局分散,而单位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项目执行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报、信息的提供、传递和获取等活动,这是科技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是相伴而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是把同行几个单位联合起来壮大力量;内部协同创新是建立创新团队或平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过程中的交流多,实质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协同创新机制应以� 协同创新团队对外联合广泛,有平台支撑,有标志性成果,成果推广力量强大。在协同创新领域,学术交流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加重视。传统的学术交流形式要加强,如编辑学术刊物和专著、做学术报告和讲学、科学考察和情报交换等。还要创新学术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准确地传递科研信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农科院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并由8家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组成“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战略—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相协调、可配套和见成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发展。
5科研诚信机制
农业科技论文写 16
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探讨
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经济发展占据重要位置,能够折射出我国已有的综合国力,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都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业又是新时期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以此,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农业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把农业、农业经济放在核心位置。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它是以国家制定的经方针政策、市场环境等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以国家制定的政策�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生产化。随着科技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来说,也需要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使农业生产处于高效运转中,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自出台农业合作政策以来,农业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农业化机制不断完善。在一些大企业的作用下,逐渐实现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核心内容,要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新时代下,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此过程中,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与方法,优化农业增长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新时代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转型的道路,而农业经济管理逐渐融入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不同环境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优化已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要遵循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的科技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下,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管理方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优化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要采用深加工的方法,美化传统农产品包装,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促进农产品销售,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要运用各种科学技术,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社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3、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地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紧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具备必要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此,强化他们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确保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健全已有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有效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矛盾,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需利用自身的服务与经济职能,加强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村级资产清查,相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离任干部的资管审计工作,加强各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都能迈入崭新的阶段。
4、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注重它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引进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在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实施人才战略,巧妙地利用人才项目、招商引资等方法,把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各地区农业发展规模,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下,政府部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已有的管理制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信息化、产业化等水平,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各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4:16-17.
[2]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3:143.
[3]刘庆发。从新农村建设环境分析农业经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78.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经济管理,2014(12):143.
[2]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10):49-50.
[3]徐雪,孙航。贵州省黄平县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调研[J].商场现代化,(22)89.
农业科技论文写 17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新农村这一伟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加强推广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对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供给特点,就怎样才能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国家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相关规定、准则。基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性特点,农业生产又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受生态因素、气候、土壤等地缘的影响很大,又为新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现代农业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推广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等进行分析探讨。
1、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科技供给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与预期差距很大,国家对于农业技术项目的科研资金投入也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归根结底,问题主要是出在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点:
农业技术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
对农业技术的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致使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脱节,技术研发成果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未达到农业全面发展的需求标准。农业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其所需求的农业技术成果应该具备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在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科研项目务必打破传统范围这一要求。所以,针对进一步加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应摒弃单纯发展农业技术的思想,应大力发展农业综合配套相关技术,着重加强产业化技术与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开发。在过去我国的科研成果中,其构成体系主要还是以单项技术成果为主,而综合性配套技术成果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不能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研究机构是两个分离的研制机构,也就使得科研成果的使用与活动的资助产生分离,科研和推广的成本以及效益也产生分离,致使现代农业技术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是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许多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都还只是局限于试验田和实验室里,掩盖了其技术供给效应的特点。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参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都是县级以上人员,致使基层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才,而且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
2、现阶段无法满足有效需求的根本原因
农民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
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针对现有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农户所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无法对新技术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条件下,以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只能在可支付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从而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门带来经济上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得新型技术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农户不得不放弃对新型技术的采用。个别农户所需求的技术和其改进信息,在反馈到科研部门后会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获得的利润。同时,针对个别农户需要的技术成果,其找寻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利润的获得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农户的单体土地分散,以至于无法采用机械技术和一些综合类型技术。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有待提高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经营远见以及科技意识,使得新技术的能力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某些地区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闭塞等,使得农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落后。
3、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案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符崇梅,李娟,魏野畴,王雅婷。近30年酒泉市农业结构演变探讨及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0(11).
[2]郭黎霞。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物流发展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刘红霞。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7,27(5).
农业科技论文写 18
1基本情况
人口结构情况
阿木去乎镇黑力宁巴行政村尕加毛自然村位于阿木去乎镇西部,海拔约3130米,为半农半牧行政村。村党支部、村委会距镇党委政府驻地约5公里。共有45户270人,其中低保户25户83人,党员8人,其中女党员2人,70、80、90后人员104人,残疾户8户10人,上门女婿5人,僧人9人,尼姑4人。该60岁以上党员1人村通电,有通村便道,无自来水。
经济发展状况
支柱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牲畜多为牦牛、犏牛和藏羊、蕨麻猪。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洋芋、油菜、青燕麦。尕加毛村现有牛325头,羊300只,耕地面积1150亩,草场面积15786亩。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和种植青稞、油菜及养殖牛羊为主,部分收入来自消耗本地自然资源,以采砂、开矿业的补偿款。该村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在交通方面,尕加毛村的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但是全村无一条经过硬化的村道,为村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水利方面,人畜饮水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无川地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在教育卫生方面,没有村级卫生室及设备,缺医少药的局面尚未得到改善,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条件差;清洁能源使用较少,卫生厕所使用率不高。
2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差。
尕加毛村地处夏河县南部,阿木去乎镇西部,地理坐标位于N:34°47′_,E:102°40′_,境内平均海拔3130米,海拔高,年平均气温℃,降水量516mm,平均无霜期56天,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地贫瘠、土壤保水性差,自然灾害频发等,这是导致尕加毛村长期处于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村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2013年该村外出劳务人员主要在建筑工地从事体力型粗活。由于普遍缺文化、少技术,日工资低于技工工资。全村劳务输出比重大,在家劳动力主要以老弱病残、妇�
贫困面大。
在贫困面、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等方面,与全州其他县(市、区)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的位置。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所占比例依然很大。全村共有45户270人,其中低保户25户83人。
基础设施落后。
该村地处半山地带,村内道路为沙石土路,一遇雨雪,车马难行;无引水工程,群众饮水靠背、驮。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使其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仍然存在农牧民穷、财政穷的“双穷”问题,主要以依靠国家的支持和上级财政的补贴为主。
产业支撑不足。
该村工业企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发展不平衡。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除靠外出务工外,仍然主要是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待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部分收入来自消耗本地自然资源,以采砂、开矿业的补偿款。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通过“两基”验收后,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教师队伍却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藏汉双语教师少;二是缺医少药的问题仍很突出,乡镇医院条件差,村级卫生室从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扶贫队伍、扶贫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在完成全村扶贫项目的编制、扶贫资金的争取、扶贫项目的监管上显得很吃力。扶贫部门对扶贫工作只涉及到项目编制和资金监管,缺乏对项目实施的监管,对项目实施情况不够明晰。
3发展经济的建议(依托当地资源及扶贫政策优势,发展经济)
种植业上的优势。
阿木去乎镇是夏河县乃至甘南州最大的青稞主产区,以尕加毛村为例,全村45户270人,全村耕地面积1152亩,其村子西南的半山连片耕地(包括其他村)达上万亩,主要种植青稞为主,只因耕作粗放,青稞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施肥防虫防病意识淡薄,海拔高,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青稞产量一直上不去,常年产量保持在130公斤左右。
畜牧业基础较深厚。
尕加毛村(冬季草场)草场面积15786亩,夏季共用草场面积近3万亩,这里自古以来是安多藏区藏羊、牦牛、犏牛的主产区,草原辽阔,牧草优良,农牧民有游牧的传统,该村现有牛325头,羊300只。蕨麻猪也是当地一种特有的稀有猪种,其品种优良,种群数量大,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其具有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的独特优点。
具有丰富的野生藏药资源。
尕加毛村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130米,且草场面积辽阔,适宜野生藏药材的生长,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秦艽、贝母、羌活、大黄、野党参、红景天、益母草等,其分布广泛、品质优良。
适宜打造具有浓郁藏族风俗特点的草原生态旅游区。
尕加毛村毗邻国道213线,距离阿木去乎镇2公里,距离夏河机场6公里,距离阿木去乎寺院4公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寺院、藏寨、小镇、草原,蓝天白云自然的融为一体,年均降雨600~810毫米,年平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独特的自然景观,气候条件,民族风俗,具有潜在的旅游度假避暑的优势。
是甘南藏区的重点扶贫开发区。
尕加毛村是甘南州扶贫攻坚的重点片区,镇政府紧紧围绕减贫和增收两大中心任务,狠抓农牧村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农牧村劳动力培训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草原围栏、牲畜暖棚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牧村危旧房,改善了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基本实现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全覆盖,一些扶贫资金和项目优先倾斜。
4科技扶贫中存在的矛盾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赶不上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例如:当地播种方式大部分采用“马拉杠式的撒播”,基本不上化肥,不施用药剂除草、除虫等。
农业的发展,需加大投入
而农牧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资金不足,跟不上扩大再生产。例如:全村没有一台手动喷雾器,只有一台旋耕机(今年镇上农机补贴发的),基本靠牲畜犁地。
大部分农牧民处于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状况
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弱。例如:青稞的种植生产,基本以满足家庭需求为主,少部分分散出售的青稞是以“粮食”的身份卖出,而不是以优良青稞品种的“身份”售出,商品量小,价格相对低廉。
基层各级党组织与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还不能很好的融为一体。
例如:最近几年尕加毛村镇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和精力集中在了“维稳”工作上了,稳定工作高于一切。
农业科技论文写 19
1、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
蔬菜种子磁化处理技术
蔬菜种子磁化处理技术能够增加蔬菜产量,具体表现为在播种前期运用磁场效应对蔬菜种子进行磁化处理,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提高种子酶的活力,使种子能够尽快的发芽,巩固了蔬菜作物的根系,使蔬菜作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有效的吸收水分与化肥成分,有效的避免病虫的危害,实现农作物增产效益的最大化。
大棚静电除雾除尘技术
大棚静电除雾除尘是通过创建电场以及电极放电来实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能够有效的控制粉尘、微生物以及有害气体等,能够减少蔬菜作物受病虫的危害,使蔬菜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从而获得产量的提升。
声波助长技术
声波助长是根据蔬菜作物的声学特征,利用声波助长器发出的声波对蔬菜作物进行特殊处理,通过声波激发蔬菜的活力,增强蔬菜作物细胞内的电流速度,使营养物质在作物体内得到充分的吸收,不仅可以增强蔬菜的抗病性,而且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蔬菜产量,平均增产幅度在20%以上。
二氧化碳系统及电子杀虫灯的应用
二氧化碳系统的应用可使大棚的蔬菜含糖度提高,提高蔬菜的生长速度;电子杀虫灯的运用是通过具有特定光谱的光源和灭杀装置,对影响蔬菜生长的害虫进行灭杀,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害虫对蔬菜的损害,有效的保护了蔬菜作物。
诱虫板杀虫技术
用诱虫板杀虫是遵循蔬菜生产绿色、环保、无公害理念,推行物理防治的一项综合技术,可用于斑潜蝇、有翅蚜虫、蓟马、叶蝉、蝇类等害虫的防治,该项技术近年来在莒县刘官庄镇蔬菜虫害防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效益。
2、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推广的策略
搞好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