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小学数学论文优秀9篇正文

小学数学论文优秀9篇

时间:2024-08-16 11:04:57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小学数学论文优秀9篇,欢迎借鉴。

关键词: 篇1

小学数学;教学影响;教学特点

小学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内小学生初次接触到逻辑思维,并将逻辑思维应用到学习中,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应用为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需要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整[1]。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数学,没有完整的思考方式,教学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误差率,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次调查针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篇2

这样等差数列和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成: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末项-首项+差)/差/2]

于是,习题答案很快就计算出来了:1-3+5-7+9……-1999+20xx

=(1+5+9+……+20xx)-(3+7+……+1999)

=(1+20xx)*[(20xx-1+4)/4/2]-(3+1999)*[(1999-3+4)/4/2]

=20xx*[20xx/8]-20xx*[20xx/8]

=1001。

做题目时,只要肯思考,任何题目都会迎刃而解。

数学计算能力的内在含义 篇3

学生的计算能力水平和发展同其自身对数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着深刻的联系。数学中的计算步骤都是以充分地理解相关理论为基础的,数学理论通过计算步骤的完成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印象。其中,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灵活掌握数学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对计算步骤的总结和概括,所有的数学性理论和法则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概率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需要明确地运用数学理论和规则指导自己的。计算,同时,对该理论要有正确的解读和理解,要知道为什么需要遵循这个规则来进行计算,不能死记硬背。对计算法则的正确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灵活的计算技能

考核学生的计算技能,主要是通过计算的正确性和效率两个角度。计算技能掌握越熟练,其效率和正确性也就越高。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加深,其计算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自动化、本能的过程,既复杂但是又很完善,是一个目的明确的规范化的练习过程。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理论基础上,通过不断练习和巩固来实现的。计算技能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技能,包括学生的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

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篇4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书店看书。妈妈说,有好书就买下来,不太好的书看看就行了。

妈妈看了6本书,平均每本12元。我看了18本书,是妈妈看的书数量的3倍,可平均每本才6元,这样妈妈看的`每本书的价格就是我的2倍了。

妈妈共省了72元,我共省了108元,我们两人共节省了180元。

啊,真的好省钱哟!

摘要: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对人才的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决定了每个学生日后对教育的接受能力。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根本,也是众多科研项目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关乎学生后期的整体学习。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我国小学教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现状进行剖析,结合教育方式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今后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论文 篇6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效果预期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专家这样告诉我们。

然而,避开理论的思辨,回到实践的大地,当我们试图从实践的层面把握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时,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撇开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有效”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千千万,学生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倘若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深入体察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异,不能细腻把握师生的个性风格,不能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灵活、有针对性地展开,那么,有效教学永远只能停留于思辨层面,只能是一种符号与口头承诺。于是,我们提出:适合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才是最佳的。

首先,从内容层面上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对同一类教学内容,我们仍然需要“体察入微”,不能简单化地选择统一的教学途径,否则,只会使教学陷于低效甚至无效。

例如,同样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的教学可能适合先讲授示范,再让学生在找一找、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与观念。但“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学如果“依葫芦画瓢”,其教学势必低效,尤其是丧失了一次让学生经历类比、迁移、再创造,进而自主建构新的面积单位的机会。而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建立表象,这样的方法对这三个较小的面积单位或许挺适合,但是对于像“平方千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显然就不适合。认识“平方千米”需要更多的推理、想象,抽象思维在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如,同样是认识平面图形,由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在生活中较为少见,所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这两种图形就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有所不同,与其选择“让学生先观察物体表面,再抽象出相应的图形”这一方式,不如让学生直接借助已有的平面图形,通过剪、折、拼等操作活动自己来“创造”出要认识的图形。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与此同时,班与班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风格、经验储备等。因此,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使教学行为与本班学生的“发展可能”同步。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的编排思路是:从“倒水”实验导出策略,进而探索问题形成策略,最后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甲班教学时,我们从直观入手,先教例1,模拟倒水的情境,导出“倒过来想”的策略,进而通过填表、推算,逐步逆推出两杯水原来的质量。接下来,把形成的策略运用到抽象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完成例2的教学任务,实现了从一次逆推到两次逆推的思维上的飞跃。面对学习水平、基础比较好的乙班,我 应该尽量放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形成“倒推”策略。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方案,先引导学生从做贺卡的实际活动中提炼出与书中例题类似的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自主尝试探寻策略,导出“逆推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能否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差异,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样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再次,我们还可以探讨教师自身的因素。每每观摩名师教学之后,总有一批教师移植名师教案,“克隆”名师教法,模仿名师教学,以期名师课堂上的精彩效果也能立竿见影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显现。但是,绝大多数的实践者往往折戟而返。于是感叹:教案、教法都没变,怎么就不见效果呢?其实,由于个人气质、个性以及教学技艺的差异,每位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师,而应根据教师实际的经验水平、个性特点、教学风格有选择地应用。

例如,同样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A教师性格外向,长于煽情,他创设了相对比较动态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经过充分的操作、对比、交流,逐渐形成了统计方法;B教师则比较理性,他从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入手,通过知识的正向迁移,在引导点拨中使学生逐步接受新的统计方法。可以看出,尽管两种教学风格迥异,呈现方式也大相径庭,但都是有效的。因为,两位教师选择的教学思路、方法恰恰暗合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长、个性,正所谓“适合的才是真正有效的”。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生活环境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例如,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同样是关于方位的知识,城市学生普遍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而农村学生则对“东南西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这些内容时,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理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再如,农村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普遍存在困难,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关注较城市学生弱得多。所以,教学这一内容之前,能否“未雨绸缪”,先行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和记时法,有意识地搜集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填补农村学生的经验空缺,显得至关重要,并将直接影响到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篇7

数学俗称“开发脑子的工具”,它无处不在,比方说在学习上,在生活中…~~

——题记

一次,爸爸妈妈外出买衣服,我一个人在家,这可了坏了我这个“滑头”。我蹑手蹑脚的'走到电脑旁,开启电脑,本想在“网”里“畅游”一番,可我这个聪明老爸早就知道我这招,便在电脑上设了密码!唉!怎么办呢?只能碰碰运气是一下啦。可我左试右试,每次都不行。

正想关电脑时,突然看到屏幕上有一个“提示”,我一看是一道算式“20xx÷20xx分之20xx

等于多少”我蒙了,可为了打电脑,只能拿起演算纸,动起脑筋:

如果把它化成假分数,那就太麻烦了……。突然,我想起奥数老师曾说过:“一个分数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带分数时是不能拆开的,但可以化成假分数,在化成假分数时如果数字大,分子可以不算出来,用两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那不就成了,直接:

=20xx÷20xx分之20xx×20xx+2005

=20xx÷20xx分之20xx×20xx

关键词: 篇8

小学数学;微课资源;教学活动;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和升级,微课已� 鉴于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学习接受度以及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特征,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整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微课资源的切合点,从而有机地发挥微课资源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引导和提升。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特点 篇9

1.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具有典型的形象性和抽象性: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和抽象性。由于小学生对于数字不能够完全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教学中会以儿童化的卡通形象来表达数字的概念,这样一方面保留了数学的高逻辑性,同时有趣的卡通形象又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字的意义[2],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兼顾了逻辑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形象性和抽象性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一个显著特征,比其他学科表现的更加明显,这就说明,小学数学的内容展现上是抽象的,但是在展现形式上确是具体的,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小学数学内容抽象性与小学生心理发育水平的相互影响。

1.2形象性与抽象性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小学数学的形象性与抽象性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因为在教学中既要求老师表达明确、形象,又要兼顾其抽象性,需要调节好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一下问题。

1.2.1合理的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以及具体性:在教学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例如以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进行展示,表达出小学数学内容的具体性,同时也要显示出其抽象性,避免过度展现其形象性而忽略了抽象性,降低了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课堂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来自于内容上丰富多彩的体现形式,此时,老师需要提取内容中存在的抽象数学知识,并将抽象性的知识结合到生活中来[3],将生活中相关的数学内容提升为具有科学性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等式性质”的讲解中,课堂上老师会拿出天平作为教具,展示天平两边放有同样质量的物品时,天平是平衡的,此时学生对天平的平衡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同时教师需要强调平衡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为何会平衡,而不是天平上物品的形象。

1.2.2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式就是结合具体例子表现数学的概念。在教学中避免学生机械性的使用数字和符号,需要学生理解了数字和符号的含义后,利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性运用符号,只有理解了符号的概念后才可以运用到学习当中,这样也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