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审计师论文范例优秀7篇正文

审计师论文范例优秀7篇

时间:2024-04-29 05:02:52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本页是敬业的小编sky帮大家整理的7篇审计师论文范例,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财务审计论文 篇1

1.1岗位职责和流程不明确

我国很多企业基建工程的岗位职责和流程制度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导致重复工作或接不上档的情况时常发生。此外,在基建工程中,还存在财务审计力度不足、参与度不强,无法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问题,无法高效完成工作。

1.2工程概算精细化不足

我国大部分基建工程的工程概算由施工单位包干。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按照合同、工程部门和监督部门核定的工程进度表拨款。但由于工程概算的精细化程度不高,概算细项的控制流程和标准也不明确,所以,财务部门容易与审计部门、工程部门产生分歧,从而影响了基建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影响工程款的结算进度。

1.3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基建工程财务审计管理的信息量较大,内容覆盖面积较广,数据较多,环节烦琐。因此,财务审计对信息化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基建工程财务部门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工程管理、资金管理与结算管理的衔接性较差,无法实现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跟踪。这些问题不利于基建工程项目成本的监督和控制,不利于高效展开工作,也不利于提高基建工程的投资效益。

2完善基建工程财务审计的措施

基建工程财务审计大多为事后审计,在财务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明确各项费用的情况。大致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①明确基建工程的资金来源。基建工程的项目资金除了本金外,还有各个银行的贷款。基建工程财务审计要明确各项资金的来源,审核清楚各项资金的来源是否正当,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资金漏洞,是否能切实保证在后续过程中资金可及时到位,审计工程后期的投资情况。②资金的使用状况。财务审计要将资金的使用情况落实清楚,实行资金统一管理,避免多头采购,使每一项资金都用到实处;审计资金的使用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进行,与预算有哪些出入,能否在预算范围内使用。③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财务往来的审计工作。只有对每个环节的各种资金都做好审计工作,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差错的产生。④打好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基础。具体而言,要建立健全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在遵循我国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适当完善和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所有模糊的问题进行明确说明,以保证基建工程建设所需的项目资金都可用在实处,做到有据可依,从而保证资金安全。⑤培养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意识。

2.1做好财务审计

项目的成本审计对基建工程的投资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做好基建工程的项目成本审计工作,可以制止施工单位随意抬高造价、变更建设内容,也可以检测施工单位有无虚报款项,落实工程进度表,按照进度表结算,从而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审计基建工程的成本,还可以检测基建工程的项目成本是否符合会计制度中的规定,同时,还可以审核基建工程的成本是否真实、有效、合法,从而使基建工程的项目成本控制在预算中。

2.2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具有环环相扣的业务特点,需要工作人员保持衔接性,不能发生中间断层,否则就会影响其他人员的工作。因此,基建工程的财务部门应专门培养一些人作为储备人才,以备不时之需。但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人员储备不足,很可能会出现人才中间断层的情况。此外,我国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系统性不强,工作人员仅是每日按部就班地进行各种审计核验,团队意识较差,没有树立基建工程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理念;财务部门、工程部门和审计部门在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和结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相对缺乏,因此,时常发生分歧,这不利于控制基建工程建设中的成本、合理使用资金和提高投资效益。

2.3增强基建工程物资管理

应提高物资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及时跟踪物资情况,系统分类基建工程物资。物资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组织不定期的抽查活动,从而确保基建工程物资不丢失。应增强物资采购和出入库管理,保证基建工程物资的购买数量、领用数量与预算数量相同。在采买时,应与商家签订好采购合同,准确记录购买物品的种类、数量和单价,以便核对时一目了然、真实有效,并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办理物资结算;出入库时,应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进行,凭证领取,避免工程物资丢失。此外,还应加强对包工头的监管,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工程的实际用料办理领、退料。应遵循“零库存”的原则,做好工程物资的采购计划。工程物资的采购计划通常由设计单位提出、计划和核验。当出现施工单位以次充好、高估冒算造成物资剩余或工程残次的情况时,应由施工单位承担责任。当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发生冲突时,双方应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从而确保工程物资及时到位,保证施工进度。

3结束语

审计论文 篇2

论文摘要: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由此展开探讨。

在现代国家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采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产剂,开展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家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缺乏法律文件支持,对现有法规执行有不力一面,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绩效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等给审计实践带来政治风险;绩效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依据不足,因此,存在难度大和风险大的问题;在绩效审计中,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实施的时效性;绩效审计存在“缺位”和“越位”等不规范问题。鉴于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多方采取措施,为迎接绩效审计的挑战作好准备。

1转变政府绩效审计的模式,从行政模式转为立法模式

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体制是“行政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持管理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审计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使被审计的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与审计者同属于一个领导,具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利益,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制约了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与“行政模式”相对应的是美国的“立法模式”,审计总署受国会领导,独立于行政部门,只对议会负责并向国会反映审计的情况和提出建议,而且它的预算经费也是独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审计机构上的独立性,并为政府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应在《审计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范围、目标等内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法制环境。

2加快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国际上绩效审计规范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对“3E”审计或绩效审计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该准则曾于1981年、1988年、1994年和2003年进行了四次修订,使其进一步走向完善。修订后的准则包括综述、政府审计种类、一般准则、财务审计的报告准则7部分,并在最后两个部分对绩效审计的实施和报告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步骤。这一准则对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绩效审计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影响下,《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审计准则》中也包括了绩效审计准则,此时,澳大利亚还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手册》、《1997审计长法》来专门指导绩效审计。英国国家审计署虽未制定绩效审计准则,但出版了一个旨在指导绩效审计的小册子《绩效审计概要》。我国最高政府审计机关-审计署自1989年开始着手制定我国政府审计准则。1993年3月,审计暑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6年1月,审计署提出了《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规划方案》,并于1996年底了38个国家审计规范;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实施条例》;并于2000年对1996年12月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进行了修订。这些文件中先后提到要实行绩效审计,但其主要还是针对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真正适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尚未建立。因此,我们在倡导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应集中力量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3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政府效益审计

一方面,当前我国财经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还相当严重,在目前盛行的“审计风暴”中查出的违法金额高达百亿元,涉及的贪官污吏不计其数,这表明在我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任务还很重。同时,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副审计长,在2004年8月31日受聘于南京审计学院荣誉教授的报告中提出:“我国在今后将逐步推开绩效审计,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因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害三大领域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这种通过以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造成损失浪费来促使人们提高资金效益的审计,严格地说,仍然属于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效益审计。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人员有着丰富的财务审计经验和技能,但由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员限制和财力限制,要想在脱离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西方国家那种完全“独立的”政府绩效审计在目前形势下尚不具备条件。同时,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如何高效率地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当今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逐步地开展政府效益审计,把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道路。

4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善人员结构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更加专门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在评议政府业绩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政府审计机关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因此,在推行绩效审计的今天,必须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需借助于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立一支与绩效审计相匹配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5制定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标准

审计论文 篇3

内部审计从萌芽状态发展至今,其审计目标、对象及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目标传统的内部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保护资产安全。而现代的内部审计重点已逐渐转向事先发掘问题、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效率。为此,不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改善,还是对公司治理程序进行评估与改善都应该是以风险评估与改善作为首要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再是简单的内部控制领域消极地查错防弊,而是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目的。

1.2对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为审计对象的。由于受托责任范围的扩大,内审对象的范围也随着内审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从最初的会计、财务事项到进一步涉及各种经营活动业务的效益审计、预算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等审计对象。

1.3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方法包括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等。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应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复核;对被认为风险较高的领域,实施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使审计手段与审计目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审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绩效性。

2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

有些学者将审计风险视为被审计单位企业经营风险,也有的学者将其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另外一种关于审计风险的理解则从管理层舞弊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主要的风险视为因为管理层舞弊产生的风险。

2.1企业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企业经营风险来评价审计高风险领域和重点,我们将其称之为“风险导向审计”,国内持该观点的代表学者胡春元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

2.2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又一发展,这一审计方法中的风险主要注重于“管理层舞弊”所带来的风险,在这一审计方法中,会计报表审计以重点识别和判断管理舞弊的风险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开展以查找管理层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模式试图从审计技术的角度,切实提高独立审计揭露管理舞弊的能力。

3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已有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升组织整体抗风险能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所起到的功效有:

3.1参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全面识别风险,同时熟悉本单位的经营战略、工作程序、组织结构等;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并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

3.2促进内部控制在风险理念的作用下,企业内部控制已扩展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趋于融合。因此,可以说对风险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同时得到改善和促进基础之上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正如COSO对内控的定义所描述的:“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可见,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也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3.3促进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对满足和大体均衡情况下,增加企业价值,从而使股东长远价值最大化。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它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的直接关联。可见,公司治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是一致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督、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和各项控制;复核并证实信息是否可靠并符合相关政策、程序与法律,协助管理者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执行管理机构提供风险防范以及治理有效的保证。里查德·钱伯斯曾指出,国际内部审计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险导向审计给予的启示

4.1内部审计方法比较落后,内审人员理念未能及时转变内部审计方法模式仍以账目基础审计方法为主,风险观念比较淡漠,较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更谈不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运用;抽样技术的运用更多地凭借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缺乏对审计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4.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不全面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审制度约束、内审督导复核、内审考核、内审责任追究等。但企业内部审计在这一环节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即使已经建立的某些制度也形同虚设。②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③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表现为:缺乏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不全面,偏重于事后结果的考核而忽略对内部审计过程的控制;考核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公证性;考核不与奖惩相结合等。④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的责任追究形式化,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

4.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现行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内审法律、内审准则和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而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结果是内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审运行各行其是,质量状况参差不齐。在审计方案编制中,对人员的组成缺乏科学的分配控制,使人员的经验、知识结构与项目审计目标不相匹配,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综上所述,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在政策上,内部审计的推进道路已经被铺平了。但是如何让内部审计更好的溶入到风险管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给企业一颗更健康的心!

论文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企业管理应用

审计专业论文 篇4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职称

课题名称

序号

评审项目

指       标

满 分

评 分

1

报告内容

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概念清楚,论点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分析归纳合理;结论有应用价值。

40

2

报告过程

准备工作充分,时间符合要求。

10

3

创    新

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到见解。

10

4

答    辩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楚。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40

答  辩  总  得  分

答辩委员会(小组)委员(签字):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答辩记录

序号

答辩成员所提问题

学生回答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审计项目论文 篇5

根据建设项目事件进展的过程,我们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传统的跟踪审计工作采取的是事后审计的模式,然而,此种模式无法达到控制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等要求,现有工程更多的是采取事中审计的方式。目前,事中审计工作更多的是集中在施工阶段,主要是对施工单位的工作从造价的角度进行审计,而忽视了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因素。本文中,作者将从这些方面入手,重点选取审计工作中六个常见的因素:施工单位的诚信度、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的严密性、施工单位进度款的报审质量、施工单位的配合程度、施工单位合同的执行性、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能力。建立如下所示的权重分析结构模型,如下表所示:以上我们建立施工单位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一级评价指标,由于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仅以以上关键的几点进行简要的权重分析。在这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假定甲、乙、丙、丁、戊为同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组中的五位成员,我们以该五位成员日常工作中的感受,对以上模型中的子目标的器重程度进行分别打分,分别得出对不同目标的两两判断矩阵,按1-9[3]比例尺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根据各位成员的评分,来预测以上所选取的六个因素中,其对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从而加强在以后审计工作中的重点控制。

2利用层次分析评价模型预测施工单位业务能力

某地区事业单位经济适用房项目,经上级部门批准,项目的总投资为5000万。该经济适用房项目共有3栋分别为26层的高层建筑,含地下室部分,建筑结构为框剪结构。基于该项目为集体投资建设项目,为提高造价控制的质量,现需采取跟踪审计的方式以控制成本,对于跟踪审计工作的控制重点,现通过权重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跟踪审计的关键因素进行权重分析。下面详细说明层次预测模型的确定及计算过程:首先,针对该项目,我们以跟踪审计工作组甲、乙、丙、丁、戊五位成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子目标层的六个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相对权重,现举例说明如下: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我们将对五位成员的打分进行汇总,其计算公式为:某成员对施工单位业务能力打分:总分=Σwi×wi1以本文的案例来分析,以上案例的计算结果,我们将结合各位成员对施工单位业务能力的打分汇总得出,从而可根据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不同,跟踪审计人员结合这一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策略,以便更好的开展跟踪审计工作。

3结论

审计论文 篇6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如果想给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强化内审质量控制,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质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它还起着提高审计部门地位的作用,为进行审计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加利于审计团队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审前阶段、审中阶段和审后阶段等各环节的深化,审计中的工作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社会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影响下,审计团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将会有明显地提升,目的是更好的顺应当代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

(二)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可以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同时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有实质性帮助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竭力创造适合我国基本国情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为我国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颁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我国审计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此外,我国的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大大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落实不到位

当前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及相应的工作团队设置也不完善,有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量比较大,人事部门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几乎很少安排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即使安排了,内部审计人员也大都无暇顾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另有一些企业尽管安排了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但质量控制主体不够明确,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中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则,没有有效地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辅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多数监督检查工作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不健全

现在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体制建设侧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标准和规则的建设,忽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确定、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各单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无章可循,质量参差不齐。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

全面提升企业领导层和内部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改变传统看法上的偏差,重新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企业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创造积极的审计环境。

(二)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的设置,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少的企业,可设立兼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或由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根据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根据审计工作阶段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论阶段等各阶段的质量标准,同时要不断地根据日后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标准进行修改,生成最终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方案,提高作业标准化,减少审计中的随意性,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论文 篇7

论文摘要: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由此展开探讨。

在现代国家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采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产剂,开展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家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缺乏法律文件支持,对现有法规执行有不力一面,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绩效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等给审计实践带来政治风险;绩效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依据不足,因此,存在难度大和风险大的问题;在绩效审计中,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实施的时效性;绩效审计存在“缺位”和“越位”等不规范问题。鉴于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多方采取措施,为迎接绩效审计的挑战作好准备。

1转变政府绩效审计的模式,从行政模式转为立法模式

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体制是“行政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持管理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审计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使被审计的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与审计者同属于一个领导,具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利益,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制约了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与“行政模式”相对应的是美国的“立法模式”,审计总署受国会领导,独立于行政部门,只对议会负责并向国会反映审计的情况和提出建议,而且它的预算经费也是独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审计机构上的独立性,并为政府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应在《审计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范围、目标等内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法制环境。

2加快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国际上绩效审计规范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对“3E”审计或绩效审计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该准则曾于1981年、1988年、1994年和2003年进行了四次修订,使其进一步走向完善。修订后的准则包括综述、政府审计种类、一般准则、财务审计的报告准则7部分,并在最后两个部分对绩效审计的实施和报告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步骤。这一准则对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绩效审计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影响下,《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审计准则》中也包括了绩效审计准则,此时,澳大利亚还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手册》、《1997审计长法》来专门指导绩效审计。英国国家审计署虽未制定绩效审计准则,但出版了一个旨在指导绩效审计的小册子《绩效审计概要》。我国最高政府审计机关-审计署自1989年开始着手制定我国政府审计准则。1993年3月,审计暑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6年1月,审计署提出了《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规划方案》,并于1996年底了38个国家审计规范;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实施条例》;并于2000年对1996年12月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进行了修订。这些文件中先后提到要实行绩效审计,但其主要还是针对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真正适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尚未建立。因此,我们在倡导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应集中力量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3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政府效益审计

一方面,当前我国财经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还相当严重,在目前盛行的“审计风暴”中查出的违法金额高达百亿元,涉及的贪官污吏不计其数,这表明在我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任务还很重。同时,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副审计长,在2004年8月31日受聘于南京审计学院荣誉教授的报告中提出:“我国在今后将逐步推开绩效审计,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因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害三大领域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这种通过以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造成损失浪费来促使人们提高资金效益的审计,严格地说,仍然属于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效益审计。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人员有着丰富的财务审计经验和技能,但由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员限制和财力限制,要想在脱离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西方国家那种完全“独立的”政府绩效审计在目前形势下尚不具备条件。同时,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如何高效率地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当今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逐步地开展政府效益审计,把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道路。

4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善人员结构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更加专门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在评议政府业绩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政府审计机关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因此,在推行绩效审计的今天,必须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需借助于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立一支与绩效审计相匹配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