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营运能力分析论文【优秀10篇】正文

营运能力分析论文【优秀10篇】

时间:2024-03-01 04:08:5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营运能力分析论文【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篇1

关键词:企业评估;营运能力;评估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41-2

0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和大竞争中。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充分利用各项经济资源,搞好营运能力评估,提高营运能力。

1 企业营运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在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约束下,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也是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可以用来评价企业对其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营运活动能力。营运能力通常通过企业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反映出来,即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

2 营运能力分析的意义

营运能力分析可以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的效率,同时可以发现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问题,营运能力分析是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的基础与补充。

①评价企业的流动性。②评价企业资产利用效果。③确定合理的资产存货规模。④促进企业各项资产的合理配置。⑤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⑥挖掘企业资产利用潜力。

3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3.1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根据宝钢集团2007―2009年的财务报表数,计算各项资产运用效率财务指标,进行历史比较分析,该企业各指标整理一览表见表1。

表1中对宝钢集团2007-2009年三年财务指标进行了历史纵向对比,下面具体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3.1.1 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2009年的总资产周转率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0.05, 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0.29。可以看出,总周转额(销售净额)逐年呈下降趋势,并且在2007年和2008年时,企业的总资产周转额(销售净额)大于其平均总资产,然而到了2009年,总资产周转额(销售净额)小于其平均总资产。表明企业在2008年,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进入了需求低增长、产物低价格的困难时期,导致总资产运用效率降低。对宝钢2007-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总资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率呈正相关,表1中,宝钢三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为2.24、2.22、1.59,也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3.1.2 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24下降到1.59,降低了0.65,可以看出,流动资产过多,表明流动资产没有充分进行经营活动,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宝钢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海内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业务收益随之降低,致使其营业收入降低,呈现流动资产周转率大幅度下降。

3.1.3 存货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该指标呈逐步下降趋势,存货平均余额大,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萧条,交易不活跃,导致了企业无法按计划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形成了存货储存过多,从而影响了存货周转的速度。

3.1.4 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2009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从2007年的36.3下降到了2009年的27.41,这一幅度还是非常大的。下面,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应收账款是逐年增加的,也就是说,企业的赊销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就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各个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下降,很难实现“即买即付”这一状态,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下降。

3.1.5 固定资产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该指标呈逐步下降趋势,两年之内下降了1.1。固定资产净值大,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无法利用充分,所提供的生产成果并不多,导致累计折旧减少,固定资产净值随之增加。在此背景下,市场交易并不活跃,使得企业营业收入减少。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势必降低,营运能力也随之下降。

总的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宝钢集团的资产营运能力受到影响,从而使2009年各项指标都低于2007年。

3.2 宝钢集团与同行业营运能力比率比较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钢铁行业也没能逃过这一劫,在这一时期内,交易量大幅减少,致使整个行业销售收入一路走低,影响了其资金运用,导致了企业的营运能力下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宝钢集团的各项财务指标均低于同行业一般水平,尤其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宝钢集团的这一指标与同行业一般水平差距甚大,充分体现出宝钢集团在有关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出现了问题:第一,为了增加销售收入,在销售情况下,销售人员没有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缺乏与客户的沟通以及对客户的了解;第二,负责催款的工作人员,没有按实际还款期限收回应收账款。从外部市场发面考虑,经济危机很有可能导致宝钢集团的债务人发生破产或倒闭,这样就形成了一部分坏账。

4 提高企业营运能力的措施

4.1 了解市场,提高销售收入

宝钢集团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比较低,这就是说明其销售收入少,销售收入如果可以提高,那么对企业的营运能力也起到促进作用。在现实中,可以分析调查市场来提高销售收入,这样可以了解市场的需求,以需求为依据,生产出被市场所接受的产品,销售收入就会增加,流动资产周转率也会随之提高。

4.2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宝钢集团严重低于同行业一般水平的一项,就是应收账款过多,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工作,注重信用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分析企业采用的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的账龄,同时加强应收账款的整合、加速对应收的款项的回收、合理计提应收账款的折旧等,以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

4.3 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企业应与供应商保持稳定的关系,将库存移至供应商处存放;同时,对于滞销或者存放于仓库日期过久的产品,可以采取打折销售方式及时处理。

4.4 提高资产利用程度

宝钢集团营运能力偏低,从整体方面讲,应该全面评估企业的现有资源,对无法提高利用率的,多余、闲置资产及时进行处理,以提高资产利用率。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的分析评价,并且借助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结合钢铁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充分说明了一个良好的营运能力体系的建立、发展和运行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 考 文 献

[1] 许拯声。财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篇2

关键词:杜邦分析法 营运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

着科技日益进步,家电业竞争日益激烈,家电消费逐步从追求低价转向品质、品牌、售后、体验等,需求结构也因此发生变迁。海尔集团作为中国本土的家电企业,保持着自身的优势,但也经受着国内外各种品牌的强烈竞争。想要在家电行业持续前进,必须保持良好的营运能力,有效运用原有的资产,创造出更多效益。本文将通过杜邦分析法来分析青岛海尔的各项财务指标,以探讨其营运能力。

一、案例分析

(一)青岛海尔概况。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从开始单一生产冰箱起步,拓展到家电、通讯、IT数码产品、家居、物流、金融、房地产、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通过对互联网模式的探索,海尔集团实现了稳步增长。2015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 887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6%;实现利润预计为180亿元,同比增长20%,近10年复合增长率30%,利润复合增长率是收入复合增长率的5倍。

(二)净资产收益率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根据最新数据,可以得到青岛海尔净资产收益率的折线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呈季节性波动,每年的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净资产收益率是不断增长的,到次年的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又有所下降,保持在与上一年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每年的第四季度达到一年中收益的最高值,而每年年初的初始值几乎保持在10%以内,每年净资产收益率的最高值均在20%以上。

我们还发现,每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呈现一个逐步下降的趋势,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股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财务指标,净资产是企业全部资产的一部分,因此,净资产收益率必然受企业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在负债利息率和资本构成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资产报酬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由此可以看出,青岛海尔的资产使用效率正在逐年下降,也反映出企业在运转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杜邦分析。根据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找出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各个因素,以2014年第二、第三季度的数据为例,统计得出下页表1。通过表1数据可以计算得出第三季度的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依次类推,我们可以计算得出企业每个季度的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下页表2、表3、表4分别对比了2013年第四季度与2014年第一季度、2014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以及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从表2可以看出,销售净利率下降了3.87%,总资产周转率下降了31.42%,权益乘数下降了2.46%,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37.75%。

根据公式: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我们发现,三个因素中总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幅度最大,即总资产周转率的大幅度下降影响了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总资产周转率是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重要质量指标。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净资产周转率,从而提升企业的收益。

(四)实证分析。

1.选取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新浪网财经板块,其中的统计数据源自于企业各项财务报表。具体见表5。

2.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因素。原因在于:一方面,营运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若只采用一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不准确,漏洞较多。另一方面,选取多元回归模型可以有效避免数据存在的共线性问题,结果更加精确、可行度高。根据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后期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判定因素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假设理论模型为:总资产周转率=f(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数学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得出的结果见表6。

从表7可以看出,模型1的调整R方等于0.324,模型2的调整R方等于0.855,模型2更接近1,拟合优度更好,因此,模型2为最优模型。模型2剔除了应收账款、存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这些变量,表明它们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说明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因素为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

模型为:Y=2.15+2.764E-7X1-4.956E-6X2

由SPSS软件可以看出显著性检验值Sig均为0.000,说明显著性较强,并且同时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说明模型建立有效。从SPSS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程度很大,营业收入与总资产周转率为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与总资产周转率为负相关关系。因此下文将从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两方面探究企业营运能力改进的对策。

根据公式可知,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即营业收入与总资产周转率成正比,固定资产与总资产周转率成反比。所以想要提高总资产周转效率,就应当提升公司的营业收入,并且适当降低固定资产比例。

(五)总资产周转率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青岛海尔每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到次年的第一季度,该指标又将回到与上一年相似的大致水平上,且从2013年到2015年,总资产周转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公司的资产周转效率逐年降低,公司的营运能力正在下降。

从图3、图4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15年,固定资产净值正在不断增长,而营业收入的变化趋势与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符,都是随着季节的推移不断增加,到次年第一季度下降为与上一年度相符的水平上。据此可以得出结论,青岛海尔的总资产周转率逐年下降,与固定资产净值的上升有很大关系。所以应该控制好固定资产净值,不断提升营业收入,才能进一步增加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从而提升企业营运能力。

二、对策

针对青岛海尔营运能力下降的原因,笔者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提高营业收入。海尔集团作为全球大型家电的第一品牌,市场占有份额是一定的,所以要在质量方面有所提升。相对于其他知名品牌来说,海尔作为一个国产品牌,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要提升营业收入,务必要做好产品质量和创新方面的提升,同时做好网上购物平台与实体店的齐头并进。另外,在适当时机做好促销活动,根据产品淡旺季和消费者购买的时间、数量,来决定是否给予折扣,折扣多少的定价策略。夏季一般是电器使用的高峰期,公司在换季时可以推出“换季大甩卖”等活动,提升消费者购买欲望,从而增加营业收入。

(二)减少固定资产。及时做好固定资产清理工作,将报废的固定资产变卖,并实时购买先进的固定资产,保证固定资产及时更新换代。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根据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技改投入,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淘汰落后设备,切实做到保持本企业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雅娟。杜邦分析法在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以保利地产为例[J].财会通讯,2015,(14):93-97.

[2]刘永霞。杜邦分析法在华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4,(19):29-30.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篇3

[关键词] 营运能力 财务报表 周转率

资产是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它们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企业资产不断转化的过程,其转化效率的高低就成为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的关键。企业资产结构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表现的,因而对资产结构的分析,主要就是对资产负债表的左方进行分析。一个企业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是否有充分的保障,收益能力是强是弱,生产经营能力是高是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结构的合理与优化。资产营运能力分析为此提供了评论依据、手段和结果。

一、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的目的

对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判断和确定资产营运状况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使用资产的对策,使企业的资产结构最优。

企业财务活动的关注者不同,对资产营运能力分析的目的也不同。

1.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

企业所有者对资产结构分析的目的是判断企业财务安全性、资本保全程度,以及资产收益能力。

2.从企业债权人的角度

企业债权人资产结构分析的目的是判断其债权的物质保证程度或安全性,以确定是否对企业给予信贷和连续房贷。即债权人的物质保障程度是研究企业存量资产及其结构与债务总量及结构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3. 从企业经营者角度

企业经营者资产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周转效率,减少资产经营风险。从这个角度看,资产营运状况分析的三个目的是彼此联系的。通过资产结构优化来改善企业财务状况,资金周转就能加快,而资金周转加快,资产的经营风险就能降低。

4.从企业业务关联方的角度

资产机构分析的目的是判断在业务往来中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商品供应或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企业在业务经营中,与业务关联单位发生联系主要是销售业务和购进业务。就购进业务而言,销售企业最关心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因而,在资产结构分析中,销售业务尤其关心货币资产或即期可以变现资产的数量,这些资产构成企业购入商品物资的付款基础。就销售业务而言,购入企业最关心企业存货的质量、市场需求状况几保存质量。因而,购入企业最关心存货在资产结构的比重,来判断购入合同的到期履行率,并据以确定货款的支付方式,防止预付贷款变成坏账。

但任何企业运用资金、经营资产,其根本目标是取得收益或利润,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存量资产是企业获得收益或利润的基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资产在不停地运动,资产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动。一定时期终了时,企业必须分析和掌握不断变动着的资产结构现存状况,以此判明它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可能影响。

二、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

1.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总资产之间的比率,它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有三种表现方式,总资产周转次数,总资产周转天数、总资产与收入比。要对总资产周转率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企业还应从两方面入手:(1)纵向比较。对企业近几年来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对比。(2)横向比较。将本企业与同类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对比。通过纵横比较,就可以发现企业在资产利用上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总资产利用率。

2. 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的另一主要指标。对企业来说,要加快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就必须合理持有货币资金,加快账款的回收,扩大销售,提高存货周转速度。

3. 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是企业一类重要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生产能力,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固定资产应及时维护、保养和更新,对技术性能落后、消耗高、效益低的固定资产要下决心处理,引进技术水平高,生产能力强,生产质量高的固定资产,并且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维护保管。

4.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管理的目标应是在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投资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与管理成本。计算并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通过制定合理赊销政策,严格购销合同管理、及时结算等途径,加强应收账款的前中后期管理,加快应收账款回收速度。

5.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是评价企业从取得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收回等各个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100%,存货周转天数=360天÷存货周转率。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金额比重大,而且增值能力强。因此,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不仅反映出企业采购、储存、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工作的好坏,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越高,则存货积压的风险就越小,资金使用效率就越高。相反,存货周转率低,说明企业在存货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

三、结语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有赖于企业资产的合理使用,不断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这需要企业管理者学会分析,学会发现,用智慧去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中天.《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M].北京:赵文,机械工业出版社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篇4

关键词: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周转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财务指标

存货在流动资产中的比重较大,因为存货类型较多,有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作为食品加工企业,存货周转率却不高,那么存货管理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对存货的采购、使用效率是多加关注。

由于存货在流动资产的比重较大,而流动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根据表可知,存货的周转率逐年成下降趋势,进而流动资产的周转比率逐年下降,所以总资产的周转比率逐年下降。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措施

1.结合企业资产结构与运营能力分析的结合

在对企业营运能力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企业资产结构,也就是资产的内部构成比率,对各个资产在总资产的比例分析资产的周转率情况,一般情况下资产的周转率越高就越好,但也不是绝对的,可能还要考虑同行业资产周转率的情况。

2.加强企业营运财务指标的管理

(1)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能力最强的资产, 拥有充足的货币资金可以增强企业的运营能力,但是企业的货币资金对过也将会降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因此在对货币资金进行管理时,要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合理适当的运用企业的货币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2)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及时收回赊欠的款项,也就是加强对应收账款账龄的分析,来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对于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要分析其原因款项性质及未收回原因,通过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来提高应收账款的运营效率,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

(3)加强对企业存货的管理

如果企业拥有足够多存货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避免存货供不应求,导致利润的减少。但是存货过多则会增加相应的成本,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存货的管理,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对存货进行分类管理降低存货成本,提高存货的周转率,提高存货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谢文君。企业运营资产探讨[J].会计师,2013(11).

[2]张芹芹。企业运营能力指标分析与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

[3]高婧茹。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J].北方经贸,2014(7).

[4]刘晓燕。浅议企业财务指标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

作者简介:尹军勇,男,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营运能力分析论文 篇5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评价 风险预警 研究综述

一、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的意义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于1993年引入营运资金这一概念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才逐渐展开。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我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近年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

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研究,企业可以找出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同时,可以判别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状况,进而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营运资金风险发出预警信号。

然而,对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有涉及营运资金安全性的指标,但是较少的研究能够把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结合起来。显然,这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的规避。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当能够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最终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在梳理和把握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

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指标, 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 V. 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由此,James A .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 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 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 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

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

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

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

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 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

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二)创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之间几乎是孤立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判断标准,对于加强集团化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评价体系所得出的指标数据进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方面研究,如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表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良好;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说明企业已面临着较高的营运资金危险,应谨慎对待营运资金风险管理问题。J

参考文献:

1.Joseph Cavinato.Accelerating Your Product-to-cash Cycle [J].Chilton’s Distribution,1990,(3):74-75.

2.Juan Colina.Working Capital Optimization[J].Plup Paper,2002,(7):64.

3.Martin Gosman,Trish Kelly.Working Capital Efficiencies Resulting from Large Retailers’Power[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3,(3):25-31.

4.李文。企业营运资金评价指标分析[J].财会月刊,2012,(7):14-15.

5.李争光,李萍,施鲁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4,(12):39-40.

6.徐玮。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煤炭行业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5):76-81.

7.王竹泉,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8.张婉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0,(2):74-75.

9.王竹泉,张先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9):11-12.

10.Hyun Han Shin,Luc Soenen .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10):37-45.

11.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12.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13.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14.逄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J].财会通讯,2009,(5):6-7.

15.John C.Groth.The Operating Cycle:risk,return and Opportunity[J].Management Decision,1992,(2):3-11.

16.W.Steyn,W.D.Hamman,E.V.d.M.Smit. The Danger of High Growth Combined with a Large Non-cash Working Capital Base-A Descrip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2002,(1):41-47.

17.徐晓玲。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1,(9):270-271.

18.王灿。国内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56-57 .

19.蔡佳茹。营运资金短缺风险的预警模型研究――以零售行业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2.

营运能力分析论文 篇6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业是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影响比较大的行业,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决策制定。几乎任何关于房地产的政策都会迫使房地产企业改变自身的资本结构。宏观调控政策控制了资金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流入,控制了信贷流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渠道,使开发商获得信贷的难度加大。利率水平。利率水平也是影响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贷款利率水平偏高,那就会增加企业的固定财务费用负担,所以企业只能选择比较低的负债比率;反之则会选择比较高的负债比率。

公司内部因素房地产行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分析。在资本结构理论中,目前关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各个行业关注的因素都不完全相同,根据房地产的行业特征及其特殊性,我们主要围绕以下9个方面来对该行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

盈利能力。自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理论以来,关于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关系有着大量的理论研究,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同财务杠杆的关系却有不同的看法。基于税收的理论模型认为,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高盈利能力的企业相应地有较高的负债,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债务合法避税。但是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公司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如用留存收益来满足经营需要的资金,这不会产生任何对股价不利的信息,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也不会泄漏公司战略和投资项目的信息,其次才会选择债权投资。因此,高盈利能力的公司通常会选择较少的负债。

偿债能力。债权人会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否给予贷款,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利益越有保障,企业的负债能力越强。

营运能力。营运能力主要体现为公司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能力。营运能力强房地产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比较快,存货的周转时间比较短,流动资产的利用率比较高,可以缩短公司的营业周期,减少资金占用,降低信用风险,使公司能更好地利用负债经营。因此,较强的营运能力可以确保公司承担较高的负债经营风险,从而可以保持较高的负债比率。

公司规模。一种观点认为,大公司具有较稳定的现金流,抗风险能力较强,不易受财务困境的影响,因而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正相关。大公司具有更低的杠杆水平,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应负相关。

资产结构。资产结构是指资产的构成,主要包括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流动资产内部速动资产与非速动资产以及各项目比例关系。流动资产的多少,能够显著的影响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而对公司的偿债能力,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流动资产越多,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好,正向影响公司的发展。

公司成长性。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的,负债相比较而言应该更低。这是因为高成长性的公司较低成长性的公司对将来投资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如果要用外部权益融资来执行将来的选择权,高负债公司将更可能放弃这个机会。因此,成长性与杠杆水平负相关。

股权结构。公司的股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治理结构。股本结构按其股票的流通性分为流通股与限制股,而限制股往往是大股东或是战略投资者持有,限制股的比例越大,证明股本的集中度越高,这样更能形成企业的稳定发展,可以更好的融资,所以,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较高,即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与债务水平负相关。

市场择机。市场择机与择机行为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市场时机较好时,对于IPO收益率明显增大。经研究择机行为对资本结构存在短期影响,以市净率(M/B)来衡量市场择机,其对于资本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

非负债税盾。税法规定,企业按规定所计提的折旧在企业上缴所得税之前可以作为成本费用予以抵扣,即折旧和债务利息一样具有节税功能。通常这些像折旧一样,虽然不是负债,但是同样可以享受免税作用的因素称为“非负债类税盾”。一般来说,公司的非负债类税盾越大,则越有可能选择较低的负债水平。

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假设研究我们根据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企业的资产结构、市场择机与企业资本结构负相关。企业的营运能力、公司的规模、公司成长性、企业的非负债税盾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本文数据从选取出的6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6—2010年年度报告和财务报表中获得,为了克服短期测算的不稳定性和偏差,本文在分析中所采用的指标变量均以2006—2010年5个年度的平均指标表示。相关数据来源于财汇资讯数据库。

变量设计基于本文上述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兼顾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本文在变量的设计过程中,将理论分析的可能影响因素和现实中信息获取的实际可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使我们的实证分析比较全面地反映理论研究成果。

被解释变量。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公司的资本结构,本文采用总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衡量公司的资本结构,以Y来表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通常既有账面价值又有市场价值,使用帐面价值和使用市场价值计算资产负债率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多数专家认为,同账面价值相比,市场价值更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会造成以市场价值为基础计算的资产负债率发生大幅波动;而且尽管股权分置改革已经结束,但是由于股改承诺中限售条款的存在,中国股市仍有大量股份还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流通权,无法计算其市场价值。因此,本文采用账面价值计算资产负债率。

解释变量。对于每个解释变量,我们所选取的指标如表1。

实证分析的方法资本结构的研究方法通常有时序分析和截面分析两种方法。由于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挂牌交易的历史比较短,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时间序列的数据较少,无法有效地说明问题,可操作性比较差;而截面分析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反映目前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为优化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指明方向。因此,本文采用截面分析方法。为了克服短期测算的不稳定性和偏差,本文采用2006—2010年5个年度的平均指标来表示解释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O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模型的建立逐步回归法是指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的过程中,按偏相关系数的大小次序将自变量系数逐个引入方程,对引入方程中的自变量偏相关系数进行检验,较显著的自变量留在回归方程内,由此继续遴选下一个自变量。如果效应不显著,停止引入新自变量。由于新自变量的引入,原已引入方程的自变量由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效应变得不显著,经统计检验确证后要随时从方程中剔除,只保留效应显著的自变量。直至不再引入和提出自变量为止,从而得到最优的回归方程。根据本节前几部分所述,本文选择9个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构建如下:Y=-19.503-0.972X2+4.055X5-0.990X1-0.049X3(1)其中:Y为资产负债率,为常数项,为回归系数,为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为随机误差项。

回归结果及分析本文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5次的引入与剔除,最终得到了一个最优的方程。回归结果见表2。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优度调整后的R2为0.995446,说明解释变量基本上可以解释被解释变量99.5%的变异性,模型的模拟效果很好;DW值为2.19,接近2,表明残差序列相互独立,基本不存在自相关现象。根据各自变量的共线性诊断指标———公差(Tolerance)基本符合要求,即认为变量之间共线性程度很小,可以进行方程模拟。所以多元回归方程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可以得出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9.503-0.972X2+4.855X5-0.998X2-0.849X3(2)由以上分析可知,自变量X1、X2、X3、X5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X4、X6、X7、X8、X9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说,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结构的估计系数通过α=5%显著水平的检验。因此,就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而言,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资产结构是资产结构的显著影响因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企业规模、成长性、股权结构、市场择机和非负债税盾等因素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结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与研究假设不一致。按照优序融资理论,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利用留存收益进行融资的倾向性越强,负债融资的比例就会越低,我国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决策遵循了这一理论。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主要根据盈利能力决策融资比例。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与研究假设相一致。这是因为如果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变现能力比较强,那么就说明该房地产上市公司有能力满足短时间内的资金需求,而若要发行债券,就有一定的风险,此时当然可以少利用财务杠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与研究假设不一致。这是因为房地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资金投入比较大、建设周期比较长,存货一般指建成房,如果营运能力比较强,那么资产管理效率就较好,存货的周转速度就较快,款项回收的速度就较快,公司有一定的能力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自然借款就相对减少。房地产上司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资产结构显著正相关。即公司的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越高,资产负债率越高。因为,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的特殊行业,固定资产越多,相应的流动资产越少。

改善阶段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篇7

关键词: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新医改的大背景,我国制药企业也逐步投入到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下,并作为市场的主体。我国制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经济竞争中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制药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体系凸显出重要位置。本文阐述了我国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涵义和主要内容,并对目前我国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涵义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的市场环境,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程度。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主要是指针对于一系列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的分析,主要包括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几个财务指标。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是反映企业资产运用的效率。

二、我国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主要内容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是由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两部分组成。

1.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分析。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分析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劳动效率指标来进行分析。劳动效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或净产值与平均职工人数的比率。我国制药企业需要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式对我国制药企业的劳动效率进行考核。例如将我国制药企业实际劳动效率和本制药企业的计划目标,历史水平以及国内外先进制药企业的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进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劳动效率的潜能。

2.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分析。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主要是有以下四种指标分析构成: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以及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其中针对于制药企业来讲,由于制药大型制药设备是可以长期使用,而且可以重复利用的,因此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和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对于制药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影响相对来讲比较稳定,所以制药企业的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关键是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主要是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三个财务比率的分析。

针对于制药企业赊销现象,以及药品针对性的研发,笔者主要对于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进行详细分析。

(1)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主要是指制药企业在一定时期之内的药品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主要是反映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应收账款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另一种是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即所谓应收账款账龄。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赊销收入净额。

由于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大部分存在赊销的现象,因此我国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对于制药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要反映了制药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和管理效率的情况,是反映制药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制药企业存货周转率。这一指标主要是指制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主营药品成本和平均药品存货余额之间的比率。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制药企业在药品研发和经营阶段中药品营运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制药企业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情况反映出制药企业在药品研发、药品原材料采用购√★√、药品储存、药品生产以及药品销售等环节运营能力的情况。

三、完善我国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1.制药企业需将营运能力分析作为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由于我国制药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存在忽视或者轻视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的现象。尤其是制药企业的决策者,受到长期固有观念的影响,即使会计人员做了分析,也几乎不看,这样造成制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工作没有有序的开展。制药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体系直接影响着制药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制药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指标,所以制药企业急需将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作为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

2.制药企业需做好数据的采集分析。由于我国制药企业长期以来忽视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所以在数据采集方面存在不定期性和局限性。之后,制药企业在采集营运能力分析数据时,要坚持分析数据的计算期一致的原则,全部以年或者季度作为计算期。在制药企业资金占用波动性大的情况下,制药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分析企业的营运情况,因此需要更加详细的资料来进行研究和计算。

3.制药企业需强化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保障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质量。随着我国制药企业经营环境以及经营态势的变化,我国制药企业需要重视营运能力分析体系。因此在这一大背景要求下,制药企业的会计人才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制药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并在岗位工作中定期展开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孙继玲。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研究[J].企业研究,2012(24).

[2]胡双明。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设计原理探讨[J].时代金融,2012(21).

[3]黄娟莉。基于财务比率的企业营运能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1(23).

[4]李秀英。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08(07).

[5]周纹羽。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篇8

一、前言

企业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单位,从一定的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尤其是农业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企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加强,各国和各个地区都通过招商引资或着放宽准入等各项政策来实现吸引投资者在本地构建企业,其目的就在于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些政策也都体现了企业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也体现政府对企业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企业运营能力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运营能力的各变量的关系和指标变量的分析方面,侧重于企业运营能力的改进和管理,如谢守祥,欧立平(2008)探讨了企业运营能力与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邹非(2007)用学习曲线模型分析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宋小曼(2011)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能有效地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 协调、 控制和业绩评价。孙清涛,孙涛,田金凤(2005)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企业运营能力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都侧重与如何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并没有考虑到企业运营能力的水平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企业运营能力的评价方式和比对比方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急需明确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企业有相对运营能力优势,那么就应该有较好的竞争能力。本文基于此研究的不足,来研究企业运营能力的分析体系。

二、企业运营能力的分析依据和原则

企业运营能力是一个侧重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主要就正对运营这一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但是它又是一个综合性分析指标,要对其进行分析,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二级指标来综合分析。为了综合分析这一指标,应建立先设立所需要的影响因子,把这些影响因子综合起来分析,就可以得到科学的分析结果。所以本节先对企业运营能力作一界定,根据企业运营能力的界定,形成相应指标变了选取原则。

(一)企业运营能力的界定

营运能力指的是企业资产的周转运行能力,反映的是资金的使用能力,如果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较高,结构合理,则企业的运营能力较好。从深层次看,企业运营能力反映的是企业可持续额反正的能力,因为资金运转的效率是企业盈利的重要前提,也是盈利的基本保障。企业运营能力一般用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四个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具体地讲,企业运营能力是正对企业资金运转的概念,不包括销售和生产产品的运营。

(二)企业运营能力的评价依据

(三)企业运营能力评价原则

(1)选取指标变量的代表性要好,企业运营能力是一个较为具体的指标,要对其进行分析,所选择的分析指标必须要有较强的代表性,否则分析将会失去意义。只有代表性良好的指标变量才能有效地分析企业运营能力。(2)指标变量具有可比性,因为各个指标变量的单位不同,性质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影响分析意义,扭曲分析结果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无论用什么方法综合,都必须先使得所有的指标变量具有可比性。一般情况下,为了可比性,分析签对变量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3)指标具有对比性,运营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变量,没有标准的参考依据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运营能力。其判断的标准是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综合指标的对比来反映,所以要求分析指标分析的结果具有可比性特点。(4)综合指标的稳定性,综合指标具有很强的评价和考核意义,只有稳定的综合指标才能对企业运营能力有较好的预测和时间延续作用。(5)考虑指标变了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可持续性,企业运营能力是当前资金运转能力的反映,但是为了反映企业竞争的可持续性,应该考虑企业运营能力的可持续性。(6)指标变量的高度相关性,企业运营能力是反映企业资金运转的指标,其本身的综合性不强,应该注意指标变量的高度相关性,防止无关变了对综合分析形成干扰。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的构建

企业运营能力的分析体系是一个综合分析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性和综合对比性,为了实现综合分析性综合对比性,先要确定分析综合指标的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合理的基础上,然后采用有效的方法综合起来。

(一)分析指标的构建

企业运营能力是反映企业资金运转的指标,通常情况下用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四个指标变了来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是企业资本最为活跃的部分,反映的是企业短期性资金流通和使用的效率,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是企业运营活力最为直接、最为基本的表现。如果流动资产流转时间短,周转率就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有所不同。

(2)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但是通常情况下。资产主要反映的是固定资产。总资产周转率,是指总资产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频率的大小,也叫做资产周转次数,如果一定时期内资产周转次数多,周转效率就好,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减少负债。

(3)存货周转率。存货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已经生产但还没有出售的产品,存货的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但是存货过多不利于企业经营获利,企业存货的增多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形成,一是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市场销售并没有扩大,另一方面是市场规模的缩小,而产品生产能力不变,并没有合理地调整。如果存货周转速度快,存货量减少,有利于减少资金积压和库存管理等费用。

(4)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应收款、代垫运杂费、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的商业承兑汇票等。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速度,它是一定期间内公司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企业的应收帐款能否及时收回,关系到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二)企业运营能力综合分析指标的合成

企业运营能力的分析,不能通过多个指标直接来评价,否则会形成主管意识太强,难以有一个合理的评价结果,选择了合理指标只是建立有效企业获利能力评价的基础,只有对合理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才能有效地、客观地分析企业运营能力,使之不受个人主观影响。对指标综合的方法很多,其中离散系数方法确定权重的方法比较客观,是一种较好的综合方法。企业盈利能力都是比率,是无量纲化的数据变量。变量本身就满足离散系数分析的方法。离散系数法确定权数来综合分析企业运营能力的具体过程如下:

离散系数确定权数的原理是:一个随机变量(指标)的方差用相对指标表示时,若离散系数越大,则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由此,赋予该指标的权数也就越大。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设: 为第i个主指标变量的平均数;为第i个指标变量的标准差; 为第i个指标变量的离散系数; 为第i个指标变量的权数(i=1、2、3、、、n); 为第i个变量第t年的基尼系数; 为综合得分,t表示第t年(t=1………k)

计算过程:

用离散系数法来综合分析评价企业运营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客观性。离散系数确定权数的过程中,利用的是企业的运营相关变量数据自身的特点,自身的离散程度决定其权数的大小,这一点很少能加入人为的主观性。另外,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一方面利用离散系数确定权数,可以反映变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离散系数确定的权数,不受年份的影响,可以计算每一年的综合水平。既可以与其它企业之间形成比对,也可以与自己各个年份的综合运营能力进行比较,以得出企业运营能力上升或下降的结论。

四、结语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是通过大量的企业相关的指标变量来分析企业运营能力的水平,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的构建不是一个变量的评价,也不能被某一个变量所决定,本文中是通过大量企业相关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再利用离散系数方法来综合分析。用离散系数法来综合分析企业运营能力,主要应该注意两点内容:1.指标选择一定要符合指标变量选取的原则,这是指标变量质量的保障,也是有效分析的基础。2.合理客观的综合方法,不同的综合方法,就有不同的综合结果,最为重要的综合分析指标会因方法的不同而完全不同,采用离散系数法确定权数,有很强的客观性,能有效地解决主观影响。企业运营能力的分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对比性指标之一,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根据更新的数据,更新变量的权重,不断计算新的综合指标,以有效地分析并评价对比。从而对企业战略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守祥,欧立平。企业运营能力的关系检验。统计与决策。2008.21.

[2]邹非。基于学习曲线的企业运营能力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2.

[3]宋小曼。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运营能力。现代商业。2011.9.

营运能力分析论文 篇9

【关键词】 价值工程 网络运维

一、前言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运营商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的相同,使得电信运营商面临着更直接的竞争。电信运营商试图在传统的通信领域以外力争开拓信息领域的市场,但以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APPLE为代表的终端公司正在成为互联网产业链的主导。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运营商网络运维不再仅仅是战略、市场和客户服务推动下的被动响应的成本中心,而应为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贡献者之一。运维应通过提升客户感知(QOE)、提高支撑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OPEX)帮助市场部门提升客户忠诚度和销售产出。

网络运维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必然要求对其进行优化,然而电信运营商面临着降低CAPEX和OPEX的压力,质量、效益与成本之间产生了碰撞。本文借鉴在制造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价值工程理论,建立一种指导运营商网络运维工作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优化的价值工程理论

所谓价值工程,指的都是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价值工程主要思想是通过对选定研究对象的功能及费用分析,提高对象的价值。价值工程涉及到价值V、功能F和寿命周期成本C等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V=F/C。价值越高,方案综合效果越好。

现代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在从“成本中心”向“效益中心”转变的过程,功能和成本已不能准确的体现运维价值。为了应对竞争,需要提供更好的网络质量以保有现有用户和吸引新用户;在同质化竞争时代,为了避免业务被快速复制,还需要更快速的业务实现以抢占用户。因此在使用价值分析网络运维时,需要引入质量和时间这两个参数,优化后的价值工程公示图1所示:

图1 优化的价值工程公示

可见,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价值的提高与功能、质量、时间和成本四个参数有关,通过改变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参数可以提高网络运维的价值。

三、优化后价值工程理论在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的应用

价值工程应用的核心是以尽量小的粒度逐层分析产品功能,并通过创新的方法需求替代这一功能的新的原料、技术等,实现功能提升或者成本降低,在有的时候也可以允许功能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小幅度的增加成本,以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价值功能应用的基本方法是细分各因素并确定评分及其重要性系数,通常可采用会议、专家判断、德尔菲等。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价值评价中功能因素可划分为保证盈利能力、支持企业战略、完善企业责任、满足时长去求、发掘潜在业务等;质量因素可以划分为保障网络稳定、提升客户感知等;时间因素可划分为迅速支撑需求、缩短建设周期、快速故障处理等;成本因素可划分为建设期初始投资、运营周期成本等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细化各因素。在确定各因素得分及重要性系数后,可以采用加权算法、层次分析法等计算方法最终得出价值分析结果为某一数值。

价值工程可应用于在有限的运维成本下,通过价值分析确定可选择的各项目的价值,选择最优项目。价值工程也可用于对已有项目的价值提升,实际上,对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功能或者不降低功能前提下降低成本这两种项目优化形式可以直接做出判断,但对于增加成本同时提升功能或者降低成本同时降低功能这两种形式则可以通过价值工程做出判断。进一步而言,价值工程不仅可以使用在项目上,也可以应用在较小的范围内,如某一个设备的维护、某一支撑系统或者某一故障处理的流程上,通过对价值分析对象的细分因素,最终指导电信网网络运维优化。

价值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可应用到各行各业,将价值工程应用到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是对价值工程的发展和延伸。采用价值工程,可以改变传统的依靠经验或者领导意志的决策过程,是一种科学的决策机制,以可量化的数字提供简明、有效的决策指导。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电信业现状,通过在对制造业广泛应用的价值工程理论的分析,提出了一种优化的价值工程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决策机制。简要阐明了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如何运用优化后的价值工程理论来提高网络运维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营运能力分析论文 篇10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盈利能力;标准化系数

一、引言

企业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同时将短期应付款作为一种财务融资政策(Deloof 2003)。因此,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运用(被定义为营运资本管理)已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Malmi 2003)。作为日常经营所必需的周转资金,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因而如何加强营运资本管理、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已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与长期投资、筹资管理类似,营运资本管理虽属于短期财务管理范畴,但也需要科学而规范的政策作指导。营运资本管理既要有量的把握,又要有质的体现;既要保持企业流动性,同时又要提高企业收益性(袁卫秋2012)。然一般而论,学术上更为关注的是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财务决策,对短期财务政策涉及较少,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空白点(汪平等2007)。鉴于此,本文以07—12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管理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丰富营运资本管理实证研究成果,又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

基于研究目的,本文分别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

就流动资产而言,Deloof(2003)等发现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其它的研究也为这些结论提供了额外的证据(Wohrmann et al.2012)。这些实证结论表明,企业可以通过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和存货周转期提高盈利能力,但Gill、Biger等(2010)却发现,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应付账款而言,研究结论也不一致。从理论角度分析,应付账款增加,那么营运资本就会减少(Enqvist et al.2012)。由于现金周转期与盈利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孔宁宁等2009),那么可以推断应付账款周转期应当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Wohrmann et al.2013)。换言之,如果推迟付款将能使企业更具盈利性。但令人不解的是,实证结果表明应付账款周转期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呈负相关或不显著的关系(Garcia-Teruel 2007)。仅有Lararidis和Tryfonidis (2006)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正向关系。这些矛盾的研究结论表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与盈利能力

通常认为营运资本政策包括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和营运资本融资政策。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Weinraub和Visscher (1998)以及Nazir和Afza (2008)。Weinraub和Visscher (1998)通过研究1984-1993年间美国制造业等10个行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发现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且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通常伴随着相对保守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与Weinraub和Visscher研究结果类似,Nazir和Afza (2008)也发现了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但与Weinraub和Visscher (1998)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他们发现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通常伴随着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表明,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越保守,企业业绩越好,即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激进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国内关于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刘运国等(2001)和汪平等(2007)。刘运国等(2001)研究发现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同向变动,企业盈利能力受到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影响。汪平等(2007)以流动资产/总资产、流动负债/总负债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研究了企业营运资本政策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在回归中均不显著,表明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然该文研究由于没有进行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也没有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使得研究结论存在瑕疵。此外,袁卫秋(2012)实证研究发现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公司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与数据选择

由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并且制造业涉及销各个方面、选取制造行业分析有利于消除行业差异。因而本文选取07-12年沪深B股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出于研究需要,对初始样本进行适当筛选:(1)剔除ST公司;(2)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2个);(3)剔除数据异常的公司(2个)。最终得到年有效样本52个,6年共计312个面板数据、2184个观测值。所需数据源于CSMAR数据库。

2.研究假设与模型。

(1)研究假设。基于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以下五个假设:

H1: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应收账款属于企业资金占用,如果能加速收款,则有利于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形成更多的价值增值,使盈利能力提升。

H2: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存货周转期=365*存货/销售成本,在销售收入及存货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存货周转期上升,则销售成本下降,那么产品毛利率上升,公司盈利能力增加。

H3:应付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如文献回顾所言,已有研究表明现金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而应付账款周转期又与现金周转期负相关,那么可以推断应付账款周转期增加,则盈利能力增强。

H4: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衡量的是流动资产的保有量,营运资本政策越激进,则风险越高,盈利能力也就越强(风险-收益权衡原则,下同)。

H5:营运资本筹资政策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营运资本筹资政策反映的是短期内需要偿还的流动负债的存量状况。营运资本筹资政策越激进,则企业短期偿债风险越高,那么盈利能力也就越强。

(2)多元回归模型。为了验证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及管理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Mod1 ROAit=β0+β1DSOit+β2DSIit +β3CATit+β4LNSIZEit+β5ALit+ξ0

Mod2 ROAit=β0+β1DPOit+β2CALit+β4LNSIZEit+β5ALit+ξ0

(3)变量说明。DSO=365*应收账款/销售收入,表示应收账款周转期;DSI=365*存货/销售成本,表示存货周转期;CAT=流动资产/总资产,表示营运资本投资政策;DPO=365*应付账款/销售成本,表示应付账款周转期;CAL=流动负债/总负债,表示营运资本筹资政策;LNSIZE=LN(总资产),控制规模效应;AL=总负债/总资产,控制财务风险;β代表回归系数;ξ代表残差,E(ξ)=0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回归分析之前,为了检验变量之间的自相关、单位根以及判定模型的协整性,分别进行了Person相关系数检验、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性检验。结果见表一、二。

表一列示了变量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盈利能力指标与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同假设预期一致,表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产品毛利率能提高公司盈利能力。而应付账款周转期相关系数统计并不显著。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的CAT、CAL分别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下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从总体来看,各自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弱,只有LNSIZE和AL之间的相关性为较高值0.4914。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在之后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加以考虑。

表二列示了Mod1、Mod2回归模型的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性检验结果。由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T值及P值可知,回归模型Mod1、Mod2不存在单位根,即排除了回归分析为伪回归的可能;回归模型Mod1、Mod2协整性检验ADF统计量的T值及P值表明回归模型平稳性良好,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三列示了混合最小二乘法的多元回归结果。根据表三可知,回归模型Mod1、Mod2的P值均为0(未列示的F统计量分别为19.3546和13.8199),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即模型整体显著;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为24.03%和15.26%,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此外,从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量及P值看,DSO及AL在1%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CAT、LNSIZE和CAL在1%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DSI在10%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DPO与盈利能力正相关,但统计结果不显著。即除假设三没有得到验证外,其它假设均通过了实证检验。可能性解释为: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所隐含的机会成本对盈利能力产生了抵消效应并且长期拖延付款有损企业信誉,不利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展,最终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给出了两种回归系数。表三中第一组是标准化系数,第二组是非标准化系数。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无论是标准化回归系数,还是非标准化回归系数,都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从实证角度说明了企业应当重视营运资本管理。(2)从营运资本管理政策CAT、CAL的系数可知,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而从实证角度为“零营运资本”概念与技术的运用提供了经验支持。(3)由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变量—营运资本投资政策(CAT)和营运资本融资政策(CAL)系数可知,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甚于营运资本融资政策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时应更加关注流动资产的持有量,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获利性更强的长期资产。(4)控制变量LNSIZE系数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规模经济效应越强,从而企业盈利能力也越强,因此扩大规模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AL系数说明,随着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将受负面影响,因而企业还应当把握好对财务杠杆的运用。

五、结论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就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管理政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状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营运资本管理活动对公司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2)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表现为:政策越激进,公司获利性越强;(3)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强于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基于研究结果,管理层应当重视营运资本管理,着力制定最优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选择最优支付时机和支付方式、引入零营运资本管理理念等措施,在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营运资本高速有效周转,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Deloff, M. 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0, 573-587.2003

[2]Enqvist et al. The impact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firm profitability in different business cycles: evidence from Finland. Working Paper. 2012.

[3]Wohrmann et al.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firm profitability. J Manag Control 24:77-87.2013

[4]Gill. A,Biger, N. And Mathu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evidence from United States. Business and Economics Journal, Vol. 2010, pp.l-9

[5]孔宁宁等。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第12卷, 2009

[6]袁卫秋。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研究:基于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金融研究。第4期。2012

[7]刘运国等。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6-10.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