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网络利与弊论文最新7篇正文

网络利与弊论文最新7篇

时间:2024-02-25 05:36:19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要分清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趋利避害。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网络利与弊论文最新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利与弊论文 篇1

1.贴吧、论坛等网络社交网站用语。比如“斑竹”指版主,副版主为“板斧”,“菜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

2.汉语谐音造成的词语。如“大虾”——大侠的谐音,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友。

3.“借代”而形成的词语。如“沙发”指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指第二个回帖的人,“板凳”指第三个回帖的人。

4.中文缩写形成的词组。DD指东西,GG指男生,MM指女生。

5.英文缩写形成的词语。“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CU”意思再见,“IC”意思我看见了。

6.音译形成的词语。“撒有拉拉”意思再见,“3Q”意思谢谢你,“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

每样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观察角度不同,诠释的观念也不同。

网络用语的利在于:

1.方便,快捷。网络用语使我们说话语言简洁,传达速度快包容信息量大,麻烦地解释一大堆。

2.时髦,新潮。网络用语,网络用语,大部分来自网络专属用语,把这种语言带入平时的说话聊天中,使人感到十足的新鲜感,幽默风趣,也是交际时的常用语言。

3.安全,有保障。武侠小说里的暗语通常是特别难解的,网络语言也是,有时也有听不懂的,所以用来作“暗号”也是比较有保障的。

有“利”就有“弊”,网络用语的弊在于:

1.恶搞性太强,也包含了不少不文明词语,在骂人的时候会有人经常用到,但是觉得很没有素质,不文明,所以请慎用。

2.作业老师看不懂。在学生作业上那些不知所云的文字,就是我们在网络聊天中常用到的网络用语,将它运用到作业中,年轻点的老师还看得懂,年纪大一点的老师就只能画一个大叉了,所以请不要在作业中常用网络用语。

3.考试当中不可用。2007年高考考纲规定,语文不考繁难字,运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所以,不可以在考试中运用网络用语。

4.可能是对母语的污染。有人对网络用语嗤之以鼻,认为网络用语污染了汉语言的纯洁,不应该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利与弊论文 篇2

为贯彻落实在全国宣传思想上的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全国百家网络实施的“绿色网络,助飞梦想”网络关爱青年行动于9月16号正式启动,让绿色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好好地利用它,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沉迷,难以抵挡网络的诱惑,就会给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在现代的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在线交流等的娱乐平台,它不仅有着无与伦比的知识宝库,也有着许多令青少年落入无法自拔的深深陷阱。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得到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要注定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让他们上网,反而对其成长不利。那么青少年上网到底有什么益处和弊端呢?

网络的益处:

1、开阔视野

网络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每个人可以超越空间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接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空间。其次,网络可以跨越时空、职业、性别和年龄的限制,并且节省了大量选择时间。

3、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网络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环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网络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浩瀚大海,这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收获到更多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

网络的弊处:

1、黑色信息的漫布:在网络上有许多品性不良的人,他们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散布谣言与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例如危害他人声誉的诽谤、侮辱性语言、出售假药、、窃取他人隐私信息等等。这些不法分子只会带来青少年内心的黑暗与纠结,社会的混乱。

2、网上暴力文化:网络上的人群与娱乐工具,据统计有70%都带有暴力以及攻击性语言、精神上的感受。由于青少年受骗经历太少、自我控制力的薄弱、是非观念不清,因而容易受到这些暴力文化的感染和自我意识的误导,受到一点生活中的挫折、失意而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犯罪。例如:2006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

3、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思想的倾斜,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的弊处和益处还有很多,造成的影响引人深思。

然而对于网络,正确的态度与责任心却可以减少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

1、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与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网络的弊处。对于散播不良信息、散布不适合青少年的游戏、利用网络获取“黑色”利益的不法分子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打击各种各样的钓鱼网站,增加更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书刊、网页、影片,将青少年浪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减少,有限制性的网游。

2、在上网的同时,青少年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探究与自己无关的不良信息。有自控性,能有计划的安排自己上网的时间。能自主在网上寻找科普、学习知识,只有在闲暇时才安排一点时间娱乐,放松心情。

3、家长对于儿女的检查。在子女上网浏览网页时,多阅读他们所在浏览的信息;看到子女和陌生人交谈,应加强警惕性,谨防个人信息的泄露和财产的损失。能教导子女学习有趣、有益、有用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的上网方式。

网络利弊论文 篇3

第二场正方:企业用人才为先

第二场反方:企业用人德为先

第三场正方: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第三场反方: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

第四场正方: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

第四场正方:高校产业化弊大于利

第五场正方: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

第五场反方:网络经济不是泡沫经济

辩论题目大全

正方

反方

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

便利器具便利便利器具不便利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民族技艺应该保密民族技艺不应该保密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理想人才以智为主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

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

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留学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留学归国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网络利与弊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 科技英语阅读课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 优势 弊端 对策

论文摘 要: 科技英语阅读课程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公选课或选修课。目前利用计算机进行科技英语阅读教学还比较受欢迎。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本文针对我国科技英语阅读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弊端,提出了提高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认识及增加投入,创设强大的校内网络阅读资源库,开发课程学习监控软件系统,不能完全排除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等利用和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目的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不断地进行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实验,认为多媒体模式英语教学从整体上优于传统的非多媒体模式英语教学,尤其是体现在听说和泛读课程的教学上[1];而利用网络技术研制课件,在网络环境下展开泛读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同时,通过调查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泛读教学持欢迎与肯定的态度[3]。因此,大力发展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已成为可能。

科技英语阅读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开设,对象大多是研究生或本科生,但有的专科学校也开设该课程(注:主要作为公选课或选修课),其目的基本上是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科技文章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原版科技书刊和文章进行翻译。当然,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也发现了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

基于此,本文拟就科技英语阅读(注:有的学校称之为科技英语泛读)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弊端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二、科技英语阅读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势

利用计算机辅助科技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指借助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课堂教学。与传统的阅读课堂相比,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有其强大的优越性。

(一)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在科技英语阅读课堂,多媒体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文字,还有声音、动画、图像等,图文并茂地提供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也可以自行编辑制作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及学生具体情况的其他多媒体视听教学内容材料,如编辑原版科技影片、科技英语新闻、背景知识、人物传记、外国历史、地理等有关的教学资料。这种视听结合的科技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先进的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更新提供了更多选择。教师可利用一些英语报纸的电子版下载一些重要科技新闻、科技热点问题报道及与本专业相关的阅读材料,链接到教学内容中,供学生阅读和讨论。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使教学内容保持与时展同步。

(三)互动性和自主性。

网络教育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互动性和自主性。在大多数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即信息往往由教育者单方面地“倾销”给学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互联网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得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加工、甚至创造者[4]。也就是说,网络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自由轻松的、更具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使内在的学习潜力得以挖掘、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在线阅读活动由学生自主发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的控制权由学生自己掌握,可以不再像传统教育那样受统一内容、统一教法、统一时间、统一进度、统一节拍的限制。

(四)课堂时间的节省。

多媒体英语教学能够节省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每一节课板书和讲解占去了课堂大量的时间,授课信息量受到限制。多媒体非书写资料信息容量大,可实现非线性教学,信息传播速度快。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幻灯及实物投影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授课信息量。

(五)创造语言交际环境。

网络教学为学习者创造了语言交流环境,强化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王守仁等研发的阅读教学课件设置了讨论区,要求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和课外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在线讨论过程有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六)方便教学效果的检查。

网络教学方便教学效果的检查。实施以课件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练习均有记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课外阅读内容的检查也十分方便。过去,教师为学生指定阅读书目并要求学生就阅读内容进行口头或书面汇报,但因教学班级大等原因,课外阅读的检查一直难以落实。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研制教学课件人员编制了课外阅读材料检查程序,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定量检查,确保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同时对课外阅读内容的书面讨论,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七)把握最新科技信息。

通过网络阅读材料及网络视频,了解国外科技新闻,把握国外最新科技信息,反过来又有助于学生科技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听、说、读、写、译这几项基本英语技能是不能够完全脱离的,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一种技能的进步对另一种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视听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科技英语阅读能力。

三、科技英语阅读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弊端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比较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

(一)师生间缺乏无声语言的沟通。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用动作、表情等无声的语言沟通形式,以及利用在讨论中焕发出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下,由于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经过编程的机器,显而易见无法体现出教师的这种非语言沟通的能力。

(二)用自然语言交流受到限制。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课堂里的语言交际活动只能模拟客观世界的交际需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里创造这种模拟的交际环境没有困难,但要不受控制地使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对话则目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现今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水平使计算机不可能像教师那样,凭自己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用自然语言与学生进行不受限制地对话、交流。这样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然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网络阅读给学生带来的不便与不适。

首先,通过网络阅读需要学生透过计算机显示器获取信息,远远不如书面材料那样方便,因为人脑加工电子信息的方式使通过显示器阅读成为一种非自然状态的行为,这就使得从显示器直接阅读信息有一种不可回避的内在矛盾[6]。其次,长时间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对于学生的视力有害,而课后继续上网阅读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绝非易事。

网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学习材料,还有娱乐、游戏资源。在多媒体网络课堂上,要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教学材料绝非易事,因为在教学实验中人们发现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五)教师的备课量加大。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进行阅读教学无疑使教师的备课量加大。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预先花力气自己设计好阅读课件,如设计HTML格式的课件,制作幻灯片和实物投影,等等,而课件的设计绝非简单地把教学材料直接打入电脑,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学目标需要来取舍与设计,这样教师的备课量就加大,负担较重。

(六)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陈旧与不足。

近年来,认为文科教育不需要现代化设备的偏见依然相当普遍,因此设备的陈旧和不足已成为许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工作难以推动的主要障碍之一。换句话说,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不具备一定的设备条件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可见,设备有待更新与补充。

四、科技英语阅读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对策

(一)提高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增加投入。

提高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增加设备和教学软件的双投入。提高认识,让教育决策者关心阅读教学,有助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设备的购置与更新有利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软件的购置和软件编制经费的预算充足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展开,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强大的校内网络阅读资源库。

考虑到教师备课量大及学生在线阅读的昂贵费用等原因,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组织专门人员创设各相关专业的强大的校内网络阅读资源和教学资源库。这样,为教师的教学准备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便。

(三)开发课程学习监控软件系统。

开发功能强大的阅读课程监控软件系统,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效果的检查进行监控,而且可以对学生的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和注意力进行监控。这样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控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四)不能完全排除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事实表明,课堂教育的环境和教师的指导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对于开放性的问题计算机无法处理,只能由教师给予指导、检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所起的作用只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教育合作者,完全排除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

(五)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

尽管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提出已有多年,但对于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似乎还未成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这无疑是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一大遗憾。所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科技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强大的优越性,其发展全景广阔。同时,也应看到目前计算机技术条件下这种教学模式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毕竟还是辅助性的,在某些方面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相应的对策,把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前者成为后者强有力的教学辅助者,对于阅读的教学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得到必要的语言输出,从而迅速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栓科,杨宏。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1999,2.

[2]王守仁,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研究[J].外语界,2000,2.

[3]李志荣,孔惠洁。英语专业泛读课网络教学尝试[J].外语电化教学,2003,2.

[4]史兴松。网络教育利弊观[J].外语电化教学,2001,9.

[5]杨惠中。多媒体机助语言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网络利与弊论文 篇5

一、便利

网络文化网上传播的巨大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网络文化所提供的空前优越的文化环境,也是别的文化环境无法比拟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使个人朦胧的想象变成鲜明逼真的多媒体界面;利用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青年学生能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青年人通过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另外,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使青年学生足不出户就可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和歌剧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触到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在BBS上,他们可以阅读更多的网上个人论点,可以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增强判断能力。由于网络查阅没有时间上的限制,这就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宽松的时间。它所构成的没有地理空间限制的协同学习环境,使学校的“围墙”概念逐步消失。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在网上一起探讨交流某个问题。这种不受时空、场合限制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精神,培养良好的精神素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网络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在互联网上,不存在传统教育模式那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差别,也不存在“我说你听”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网络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能淡化讨论者的身份意识,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的缩短,使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和直接性。特别是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治疗心理疾病方面,网络文化更能显示其优越性。通过网上聊天、版面文章抒发与E-mail等方式,青年人既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讨论常常困惑自己的一些难题。总之,互联网可以成为学生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或心情不好时宣泄的场所,从而避免心理问题引起的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弊端

因特网的全球性打破了国际与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文明能为我们带来新鲜的血液,但是其中也不乏文化垃圾。美国的行为开放和其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必然渗透于教育领域。某些反动的言论、腐朽的文化也会趁机而入。

第一、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在我国庞大的“网迷”群体中,学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形形的“网吧”吸引了难以计数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朝思暮想、痴恋沉迷于无聊的网上游戏与网上聊天,耗费了父母的血汗钱,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摧残了自己的身心。成千上万的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网丧志、走火入魔者”。据报载,在校大学生因故退学者60-70%与网络有关。据笔者观察,不少网吧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吧上,其学习兴趣、学习精力可想而知。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因滥交网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显然,长此以往,这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信息虚假毒害学生。网络信息假、格调低、哗众取宠,从而毒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败坏学校风气。目前,网络信息可信度太低,假信息多,炒作、哗众取宠成分大,聊天格调普遍低下。很多学生网迷喜欢猎奇、爱好新鲜,但又往往难辨真伪,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判断观。他们沉迷于虚无缈茫的情感渲泄之中,久而久之,其心理极易被扭曲。不少网吧为了争夺、吸引学生网迷,故意在电脑中设置暴力、凶杀、色情和荒诞离奇的信息与软件。这无疑会毒害那些阅历不深、良莠难辨的青少年学生,腐蚀他们本应纯洁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和迅速蔓延。

第三、网络安全受到侵害。极少数“黑客”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假信息以干扰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或者病毒威胁和破坏网络系统安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外敌对势力也凭借网络进行反华活动,扰乱我国的政治、经济秩序,一部分网络爱好者甚至利用先进手段有意无意地在网上窃取他国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威胁他国的安全。

第四、由于网络对中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沉溺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网虫们不要家人不要同学,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

第五、网络传播诱发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网上传播的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为主,这往往与接触这些信息的中学生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严重的会形成另一种殖民主义。

第六、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

90%;网上的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中学生长期与这种语言环境接触,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对策

网络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消除网络弊端,崇尚网络文明,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需要。

第一、学校、教师和家长要紧密合作,共同帮助学生端正上网的态度,加强对学生校内外管理。学校、教师应当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杜绝无聊网络行为的诱惑,树立远大理想,专心致志地搞好学习。学生“泡吧”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学校、教师对此知之不多,如学生家长对其校外生活不闻不问,甚至放任自流,则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少学生走向堕落都在于其家长忽视了校外管理工作。

第二、规范网络秩序,清除网络垃圾,提高科技水平,确保网络安全。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性投资、研究,努力改变目前微电子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建构自主的网络知识产权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机构,升华网络技术水平,清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净化互联网之信息环境。

第三、强化对网吧的管理。各级政府明文规定游戏室、网吧严禁对未成年人、中小学生开放,但事实上中小学生充当了游戏室、网吧的“主力军”。有禁不止,行同虚设,皆出于管理乏力。

另外,不少地方政府只追求经济效益,对网吧实行收费,管理上则流于形式,对中小学生进网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客观上助长了泡吧的狂潮,激起了无数学生家长的义愤。只要各方面齐心协力,网络问题就不难解决,关键在于有无信心与决心。

网络利与弊论文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 计算机信息处理 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所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发展不容小觑。在网络环境这个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在为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对人们的隐私、信息安全等带来很大威胁,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可认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利弊共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并控制网络安全问题,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从而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让计算机信息处理更好的为公众所用。

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益处

相比于传统信息处理方式,网络信息处理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能够从技术手段上处理各种问题,如查询、复制、储存、远距离传播及处理信息等;还能够处理网络中的全部信息,如商务、政务以及技术信息等。图一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相互交互信息示意图。

图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相互交互信息示意图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所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识别与采集。在信息识别方面,首先,通过检索相关网站与数据库,人们可获得信息来源;然后,根据网上所提供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网站与数据库,人们可快速查询信息内容;最后,通过对所查询信息的识别,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在信息采集方面,通过计算机能够快速汇总所需信息,显著降低采集难度;并能够不断拓展信息采集渠道,确保信息的丰富全面;同时还能够及时更新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可信。

2、信息处理与管理。所谓信息处理,就是通过计算机将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充分满足个人实际需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处理更加便捷、准确。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处理则更加经济高效,通过实现对各组织与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例如,当前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资格审查、缴费等流程均可在网上进行。

3、信息存储。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实现对于信息的有序、长久保存。即将有用信息保存于相应数据库中,不仅便于重复查询与适用,还便于信息交流与共享。例如,在万方数据库中就保存有不同类别不同时期发表的学术论文。

4、信息检索。基于所有信息都被存储于相应数据库中,一旦要用时,人们只需要通过查询相应网址就能够快速检索到,方便快捷。

5、信息传递。不同于传统耗时耗力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网上下载、邮件、长传等方式就能实现对于信息的及时、简单和快速传递。

6、信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具有广阔的平台,能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准确高效的信息。例如,在58同城或者赶集网上租房、找工作等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弊端

伴随网络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一些网络敏感信息往往容易遭受人为攻击,严重威胁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1)网络信息筛选难度加大。在网络环境下,各路信息大量汇集,使得信息变得庞大化、杂乱化。技术信息、商务信息与政务信息等诸多信息交叉混杂在一起,难以从中挑出自己所需信息,网络信息筛选难度显著提升。

(2)机密信息泄密几率增大。在网络环境下,各路信息汇集在一起,涉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还会涉及国家机密、商务机密材料、研究机密数据以及等一些机密信息,一旦遭受人为的恶意攻击,会有泄漏或丢失的危险。这样一来,很有可能造成大量主机瘫痪,产生严重经济损失。而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和身份隐藏化等特点,使得机密信息泄密几率日益提高,网络犯罪率逐年提升。

(3)网络信息共享质量较差。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信息处理的依赖性越来越重。然而,要想获得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就必须要有优质的网络环境,一旦网络环境较差甚至失效,就会使得网络信息共享质量大打折扣。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网路环境不甚理想,尤其是一些山区,严重阻碍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高质共享。

三、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用案例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目前各行各业均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其中,在地质勘查行业,由于各类地质数据采集的内容涉及大量的文字描述信息以及表示地质现象空间形态的点、线、面图形信息,所涉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信息量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地质调查作业点大多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深山、沙漠、海洋等艰险边远地区。存在威胁地质调查工作者生命财产安全和影响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针对上述野外数据采集时的不利因素,将野外数据采集传输与计算机、物联网、北斗应用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开创性集成融合。改变野外数据手工采集为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主要可以采集探矿工程、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化探工程等数据,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形成地质勘查的各类成果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共享。

野外地勘工作存在高山缺氧、高温缺水、道路交通和通讯条件差等因素,利用互联网、北斗卫星网络和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为地质数据采集工作主体提供精确定位、路径导航、发送紧急求救信号和自主救援服务,地勘项目承担单位安全保障部门可全程、实时、动态、可视化的获知地质数据采集工作主体的位置、工作和安全状况,并保持双向通信渠道畅通。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优化和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处理在信息识别与采集、处理与管理、存储、检索、传递以及等方面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便捷性等优势;还应重视计算机信息处理在信息筛选、信息安全与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明显弊端,积极探索,寻求有效策略来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不断改进和完善计算机信息处理安全系统。

参考文献

网络利弊论文 篇7

关键词:突发事件 网络舆论 利弊 治理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突发事件高发,各种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不断。网络舆论在突发事件的演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深入剖析网络舆论与突发事件的关联,辩证看待网络舆论的利与弊,从而实现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和治理,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且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网络舆论在突发事件中的利弊分析

网络舆论在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只有辩证地看待网络舆论的利与弊,才能在突发事件处理中做到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

网络舆论之利

网络舆论在突发事件中有其他任何舆论所不具有的优势作用:

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约束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私用。近几年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舆论监督阵营中的重要力量,约束着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私用。2008年,网络舆论监督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008年的网络事件中,如“零税收”、“广西师范大学六位校级领导接见一位美女秘书”、“孙春龙博客上书”事件和“天价香烟”等事件,网络无一例外地充分发挥了其舆论监督作用。

开启并构建公共领域,有助突发事件的圆满解决。网络为公众广泛参与公共领域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舆论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这为发挥传媒的社会舆论功能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最早是在猫扑、天涯等网站上被曝光,引发网民热议,诸如对城市拆迁条例的反思、对《物权法》的讨论、对公共利益如何界定的探讨,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共同讨论的主题。

促进司法民主化进程,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在司法领域,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对司法活动的参与,是司法在实际上取得民主性、公正性的重要保障。网络空间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公民意识,并且使公民意识的表达得以较容易地实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舆情是司法重要的智识性资源。①网络舆情具有巨大的规模效应,经过网络舆情的引导,社会舆论快速形成主流,并由此形成了整个社会对案件的基本看法。这就大大增强了网络舆情的能量和对法官的压力。如轰动全国的许霆案和邓玉娇案就是很好的例证。

网络舆论之弊

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互联网无疑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弥补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不足。然而,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却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必须对网络舆论的弊端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

易形成网络暴力和网络暴民。网络舆论是个“自由超市”,网络的匿名性,使大家都处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状态,容易使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一些网民在发表言论时采取偏激的态度,进行个人情感宣泄。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群体极化”倾向易形成网络暴力和网络暴民现象。

易产生网络奇观的负面效应。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因而被“小报化”。②许多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网民浏览的兴趣,增加网站的点击率,处处以能否吸引人们眼球为标准来进行新闻的选择、报道和评论,如喜欢绯闻,夸大不同阶层和职业之间的分歧,故意构建二元对立式的报道和评价,甚至故意突出局部,断章取义,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议。

易形成舆论的“无政府状态”。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结构。在网络中,任何一个支点都可以变为中心,没有一个终极的管理者。甚至有人断言,互联网是历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但是在网络瓦解了统一舆论从而导致信息权威的缺失之后,网络空间有可能被真伪难辨的信息垃圾所充斥。

易引发并推动其恶性发展。受某些普遍关注的社会政治事件的刺激,网民利用网络大规模、传播某一方面信息,发泄不满,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互相沟通、串联,进行策划、组织和联络,极易演变为带有特定诉求的。往往暴露了社会的丑陋面和诸多的负面信息,而网络媒体不加过滤,有意或无意地放大渲染,过度宣传社会阴暗面,这些歪曲的事实,情绪化的、偏激的评论,往往会误导民众,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络舆论的治理

政府应及时公开信息、及时阻止各种网络谣言传播。在信息时代,那种想通过信息屏蔽和沉默不报的方式来控制舆论和负面影响的处理模式已经失去了有效性。政府必须及时公布权威和可信的信息来争取舆论的主动权,在危机处理中处于主动地位。政府在信息公开中要做到“两个主动”:一是主动公布正面信息,把事情的真相告知于众,消除民众的恐慌心理;二是主动辟谣,对于已经或将要传播的谣言,要敢于面对,不回避地进行辟谣,并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要避免“有了结果再公布”的做法,更不能消极地期待“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③政府通过媒体对民众的信息传递是信息及时公开的主要手段。政府新闻发言人成为媒体获得官方信息的重要中介。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应快速反应,第一时间主动配合新闻媒体,维护传播者的公信力,避免出现信息的断档和真空。此外,政府应在网络上第一时间权威正面信息,占领主动权和主导权。

及时收集并分析网络舆情,建立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突发事件中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采用全天实时搜集的方式来加以关注。在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社会公众是通过关注事件信息、传播事件信息来发表就事论事的情绪和意见,共同的意见倾向性还未形成,此时政府反应迅速,冷静、客观地向公众尽快提供全面确切的信息,比较容易消除公众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认识,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情绪和过激态度。政府要及时对网络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信息的真伪和舆情向背。此外,还应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引导网络舆情。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议程设置”,可以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化,形成网上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针对网民易受权威左右的特点,可加强引导者的权威性,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网民的讨论,直接提供专家对事件的理解,或在线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④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正确引导公共舆论。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政府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网络意见领袖的价值,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说理能力强的网友充当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各高校的BBS,要通过诸如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一旦突发事件在网上形成热评,由这些非官方的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参与讨论,与网民互动交流,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

完善网络立法及相关宏观调控机制。法律是公民行为规范的基准。网络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一个虚拟的全新世界,但网络本身却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必然要受到社会法律的规范。因此,网络立法是控制网络情绪型舆论的有效保障。应该说,这些年政府的参与和有效的网络立法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那些存在于网民心中的无风险心理将会逐渐消失,网络行为将会在法律的规范下逐步理智。

总之,当今网络舆论既为民意的释放和表达提供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意的反映,但同时也要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舆论,克服其存在的弊端和缺点,发扬其优点,使其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推动民主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在突发事件中,对待网络舆论的解决之道不是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而应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通过信息公开、收集分析舆情、培养意见领袖以及完善法律行规等多种途径实现综合治理。

注释:

①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2)。

②德波(法):《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王春业:《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与政府信息公开》,《政法论丛》,2009(2)。

④彭知辉:《论与网络舆情》,《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