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社会道德论文精选3篇正文

社会道德论文精选3篇

时间:2024-02-12 17:55:19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社会道德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

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篇1

〔关键词〕社会文化 社会现象 道德绑架

社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定义,泛指人类社会形成至今的种种特定社会现象。道德绑架在当今社会可说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它的存在并不合理,但却被大多数人本能性地频繁用于各事件之中。

一、道德绑架概述

道德绑架即以自身观点去要求他人,通常人们容易忽略非常重要的三点:第一,道德的范畴是什么,即怎样是道德的而怎样又是不道德的,这样的道德标准衡量虽大体上一致,但具体评判标准却还是因人而异的;第二,道德是用来律己而不是用来律人,在苛责别人之前应设身处地想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又会如何做;第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无须强求别人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己所欲亦无需强加于人的道理却显得不甚了了。凡进行道德绑架者,归根结底是源于自身思想模式固定化,且对某些人与事缺乏包容性,简而言之便是:我认为它是对的,但你没有这么做,所以你是错的。事实上,一件事情我认为对,那么我自己这么去做即可,他人没有义务遵循我的思维模式去行事,且别人做或不做与我并不相干,更进一步说,我并没有权利去要求一个不相干的人如何行事。由于国人思想在某些方面相对保守,许多既定思想被沿袭至今,就大方向而言,人们的包容度在某种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程度与幸福指数。

二、道德绑架的几种形式

许多道德绑架观点有着看似正确实则荒谬的逻辑,毕竟每个人所处环境与个人特性均有不同,对于每件事的看法、感知和处理方式必然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1、 大家都认为这样才是对的,所以你得这样,否则就是不对。汶川地震时有人买了新车在微博上发图,

舆论却将事件推向了道德层面,无数批判性话语以倍增速度相继出现。当人们质问着“你有钱为什么不拿去捐”时,却自动屏蔽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自己捐了吗,捐了多少;第二,也许实际上他捐了,因为捐款与买车并不冲突;第三,他捐或不捐究竟是该由他的良知来决定还是由别人的道德观来支配?

事件发生,国人爱国情绪高涨,这是好事。然而,无数暴力事件因此相继在国内出现,砸店毁车甚至伤人,损害的都是国人自己的利益。中日关系并非历来如此,在事件发生之前,卖日系商品、购日系车的这一类人并没有预知能力,在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或许只是没有经济能力关店换车,何况他们购买的钱已经给出,此时再来关店换车不会对日本经济造成任何影响,反会影响国内经济。在特殊时期可以拒绝日货,但这个意思仅仅是不再购买,并不是毁掉已经属于国内的日货,更不是伤害曾买日货的同胞。打砸者忽略的是,打的是自己人,砸的是自己人的东西。对同胞的道德绑架以及一系列过激行为并非爱国,仅仅是偏激心理作祟,却因此伤害无辜。

某明星宝宝出生时正赶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她分享喜悦却换来骂声如潮甚至被逼道歉。恐怖事件的受害者当然是应当被哀悼的,每个人都会为他们的不幸而感到痛心。但同时应注意的是,恐怖事件并不是由无辜被骂者所造成,只是她的喜事刚好与这件悲事在时间上相冲撞,为宝宝的出生而开心并不代表不为受难者而悲痛,毕竟人们在哀悼的同时仍要继续正常生活,各人对于各事的处理表现亦均有不同。况且,是否她不发宝宝照片而沉浸在痛苦之中便能让死者死而复生?哀悼是出于人类的情感本能,但哀悼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对事件起到多大作用,予以关注是应该的,但不必让它影响到自身,若真对此事十分在意,那么可以直接去做一些对此事有帮助的实事,而不是在网络上进行道德审问。

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问题至今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农村父母为养家而外出务工,他们身上往往背负着全家人生活费用、医疗费用与孩子教育费用的重担。每当此类新闻播出,评论往往一方面责怪政府保障机制不全,另一方面责怪父母不该远离家庭。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会发现几个不合理的责备点:其一,离家不是本意,而是经济所迫,若不拼命挣钱则会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若放弃工作谁来承担一切,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二,政府早已在努力,但贫困人口众多,暂时无法顾及全面应当予以理解;其三,大多数评论者并未处于或曾处于这种环境中,也许并无设身处地想想他人境况,且他们在虚拟网络中叫嚣道德的同时,也许并未做出相应实事为其分担。

此类事件不胜枚举,亦如许多人将结婚生子与孝道扯上关系,其实这仅是个人选择,父母希望儿女幸福,自然会对孩子产生许多希冀,其中当然有些能做到而有些做不到,做不到绝非不孝。无需用既定规律来指责差异,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做法,可以不理解,但是应尊重,切忌用恶言恶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2、我认为这样才是对的,所以你得这样,否则就是不对。校园暴力事件时常上演,部分原因是抢劫或纯粹欺凌,而更多是因矛盾而斗殴。中小学生三观尚未完全成型,看待人事物不甚全面,更易于从自身角度出发,往往以自身道德观约束他人道德行为,自己认为不对的事如果他人做了,便认为自己有资格对他人进行所谓道德批判甚至道德惩罚,无数殴打、逼跪、扒衣、事件就此发生,究其根源也许仅仅是背后议论、观点不同、恋爱纠纷、看不顺眼某种行为等完全不用上升至道德层面的事。此类暴力事件通常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但纠集身边小圈子内朋友亦十分容易,因为友情会对中小学生本就模糊的道德观造成二次影响。道德绑架常具有的特点是跟风,某种理论无论对错与否,如果身边认可的人多了,便会成为看似正确的存在,然后所谓真理拥护者愈加增多。三个非常重要的点被忽视:其一,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律人的;其二,任何个人都无从做别人对错的审判者;其三,任何个人对他人的审判行为,本身就有悖道德。

3、你既然做了这件事,就该一直做下去,否则就是不对。某位明星无私资助贫困学生183人,共计捐献三百多万,为助人而拼命演出,年复一年不求回报,然而后来他身患胃癌,不再有能力继续这种行为,曾受他资助的人不仅无一人去探望,甚至对他冠以各种猜疑和谩骂。恶语如刀,伤人无形,“为什么不继续出钱了,要我们今后怎么办”、“你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病继续演出挣钱啊”、“你肯定自己留了不少钱吧”,多年付出竟换回如此冷漠的伤害,实在令人痛心。对于别人的馈赠,人们最初总是心怀感激的,但当它成为一种习惯,部分人便会认为这些行为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会提出更多希冀与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勃然大怒。“你本该帮我,却没有帮我”,在提出这样的质问前,是否应考虑对方有没有能力和义务去帮助你呢?这位明星在健康时从未吝啬给予,因病不得不终止善行也不是他所希望的,如此道德高尚之人,凭何受到道德指责?

某位学生品学兼优,从小到大一直是标榜性的存在,顺利毕业考入重点大学后却毅然退学改做小本生意。尽管他过得很开心也经营得很顺利,但此事一出反声如潮,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这是在浪费精力财力、白熬十年苦读、辜负父母期望、断送自身前途。事实上,无论他从事何种行业,所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不会因此消失,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必然是基于自身实际并清楚相应后果的,旁观者作为外人,无权对他的生活指手划脚,更无资格去对其进行抨击。当一个始终优秀的人,某日突然偏离原本道路,不再遵循大家所认为的优秀原则,并不代表他不再优秀,仅仅是他选择了另一条也许会更优秀的道路。

4、你给了别人什么,就该给我什么,否则就是不对。当一个人对两个人施以援手或给予利益,其中一个人得到的若多于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只会感到愤怒而毫无感激。实际情况也许是,他曾经帮过我,而你没有,在你们有难时,我帮你完全是出于良知,而我帮他却是出于情分。何况,无论你得到的多或少,至少你从我这里得到了,即使你不心怀感激,亦无需因对比而将我的好心视作坏意。因此许多事情不能光从表面去评判,也许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篇2

论文摘要:遗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风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道德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期刊网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这一术语起源于拉丁字“mos(moris)"—风尚(由此产生。的moralis一词,即有关风尚的、道义的)。道德是历史变动不居的行为规则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调节人们对社会、阶级、国家、家庭的关系期刊网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行为规则不是依靠强制,而是依靠习惯的力量与社会舆论来支持并发生效用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社会道德,不管其是哪种类型,哪个阶级的,也都是由其经济基础,即由社会发展在该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所派生出来,并最终形成的。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那样,“任何道德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决定他们阶级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获取和确立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把它落实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上去,道德也就随着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更改而更改,发展而发展。但同时,道德还积极地发挥其对社会存在及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即以它本身特有的职能来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决定了的特定阶级和阶层服务,维护和巩固它们的利益,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动。这一点充分说明,社会道德与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这个关系中,前者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后者则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这一点,在今天人类社会更加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古代就已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试看管子的“仓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乌迁“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再看看我国汉代班固的一段描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糜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拒万,贯朽而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悖化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间阑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虎。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默女鬼辱焉,龄是阀疏而民富。”其它如“先富有而后礼让”,“可以为富安天下”,“饥寒至身,不顾廉耻”等,都比较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还可看出,几乎每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爆发的导火线,基本上都是因为天灾(水旱蜡等自然灾害)人祸(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及非正义战争)等,人民生活困苦无着,特别是广大农民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艇而走险,举杆起义,走上反抗道路的。

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举世公认。而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也伴随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相应出现。我们看一些社会细节,如人们自觉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别人;不随地吐痰;不随意鸣汽车喇叭惊扰环境;人们不乱穿马路;酒店里消费完毕,自觉置钱于桌上;服务人员彬彬有礼,热情周到等,从这些细节可窥见一斑。而美国人对小孩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诚信守法纳税、国家观念的强化等也是有名的。从家庭到社会都有一种让人们充分张扬个性的宽松的民主气氛环境。不可否认,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影响和享受,为人们相匹配的社会道德风貌的形成和提高,奠定了牢固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伦理观念都自然提升和进入了相应的社会层面水平。期刊网

又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国民的谦恭礼让也是有名的,如与人交往时的鞠躬礼节,上下公共汽车时的谦让,从不拥挤抢位等,对比国内的同类事,大家都不敢恭维了。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上去寻找什么根源,也不能只从开展思想教育,使人们觉悟得到提高上去找。众所周知,美国、日本都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国家性质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对社会公民开展什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那么,究其根源,我们只能从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这个角度去寻找答案。以日本人乘车为例,因其车辆多,道路畅,周转快,车、人均遵章守纪,有诸多先决条件,故大家用不着去拼命拥抢上车。根据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了丰富、雄厚和牢固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就会产生出现相应广泛和普及的文化及教育;而文化教育的有效提高,则可使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水涨船高”,人们也就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文明行为,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行,促使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当今世界,一些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物质条件优越,其社会道德伦理观念也相应提高发展,展现出相应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行,毫不足怪,也勿庸置疑,否认这点,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准则。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良好的社会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风尚,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应该没有“阶级性”,而应该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就这个意义,可以认定它们不受国界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局限。道理很简单,人们既然可以共同拥有物质文明,为什么不能共同拥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明财富呢?我们以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阴暗面,只不过其阴暗面的社会背景、性质、种类、对象和内容、表现方式、程度深浅等等方面有所不同罢了,但同为人类共性的美好内容应该相通和并存。

从我国来说,十年“文革”动乱期间,国民经济达到崩溃边缘,造成了物质生活的极大贫乏,从国民经济到人民生活可以说是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人们收人低下,即使有钱也难买东西,连最一般、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粮、油、肉、糖、布、烟酒、肥皂等等均要定人定量,凭票供应,并还不能完全保证。物质匾乏的“票证年代”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后果呢?—些人不择手段,拉关系,走后门,搞紧俏商品;手握实权之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大捞油水,中饱私囊;有权人倚仗权势,有钱人花钱买路,无权无钱之人就投机倒把,黑市交易,偷杀盗抢,坑蒙拐骗等。物质生活的极度匾乏,在导致人们社会道德沦丧,风气不良,世风日下,社会混乱等方面,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试想,需要东西随便买,有必要去开什么后门?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伦理的堕落是产生社会不良风气,致使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致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大力重视开展文明礼貌和道德规范的教育,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这项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精神文明人手,两个文明一起抓,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法律法令和政策方针,我国的国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调整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转变,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人们说“雷锋叔叔又回来了”。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相当一些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的不良行为现象的顽病病疾不是能在短时期内一下子扭转过来的。试举几个小例,如人为原因的公共交通秩序的拥挤混乱,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抽烟吐痰,乱丢杂物,见义不勇,见难不为,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不良陋习“国际闻名”,欧美国家及一些旅游胜地甚至专门为中国人常见的不良行为立上了有针对性的华文警示标识,虽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可小看。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思维和新管理理念等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东西也不可避免随附进人国门,比较突出的如“黄、赌、毒”,走私贩私,制假售假,拜金主义,贪污腐败,以及“包二奶”等违法乱纪的丑恶现象。因此我们说,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伦理风尚,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虽有长足进步,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处于温饱线下的贫困人口仍有相当大的比例,国有企业改革,产业调整,资产重组等,导致产生相当的下岗职工,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为数不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东西南北四处奔走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需求满足仍未达到理想目标,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并且实质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总之,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暴露、突出和加剧,如此等等,更进一步加重了人们树立正确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加强建设和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的工作难度。

总之,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水平受到社会物质条件许可范围内的限制,并与之相匹配对应。因为道德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道德观念只能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更而变更,它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正如革命导师们所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期刊网

在不同时期,党和政府曾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强建设政法队伍,采取了“严打”等强制性手段狠狠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整顿和维护社会治安。这是为充分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个根本目的,并以此为根本利益出发的,是维护和整顿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社会成份及社会矛盾多元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前提背景下,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这不是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犯罪的唯一手段和根本手段。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并且,我们还应该知道,道德规范是上层建筑领域中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的政治强权来推行和制约的,它更依靠习惯的力量和社会舆论。

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篇3

论文摘要:遗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风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道德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这一术语起源于拉丁字“mos(moris)"—风尚(由此产生。的moralis一词,即有关风尚的、道义的)。道德是历史变动不居的行为规则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调节人们对社会、阶级、国家、家庭的关系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行为规则不是依靠强制,而是依靠习惯的力量与社会舆论来支持并发生效用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社会道德,不管其是哪种类型,哪个阶级的,也都是由其经济基础,即由社会发展在该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所派生出来,并最终形成的。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那样,“任何道德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决定他们阶级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获取和确立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把它落实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上去,道德也就随着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更改而更改,发展而发展。但同时,道德还积极地发挥其对社会存在及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即以它本身特有的职能来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决定了的特定阶级和阶层服务,维护和巩固它们的利益,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动。这一点充分说明,社会道德与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这个关系中,前者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后者则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这一点,在今天人类社会更加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古代就已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试看管子的“仓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乌迁“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再看看我国汉代班固的一段描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糜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拒万,贯朽而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悖化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间阑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虎。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默女鬼辱焉,龄是阀疏而民富。”其它如“先富有而后礼让”,“可以为富安天下”,“饥寒至身,不顾廉耻”等,都比较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还可看出,几乎每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爆发的导火线,基本上都是因为天灾(水旱蜡等自然灾害)人祸(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及非正义战争)等,人民生活困苦无着,特别是广大农民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艇而走险,举杆起义,走上反抗道路的。

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举世公认。而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也伴随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相应出现。我们看一些社会细节,如人们自觉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别人;不随地吐痰;不随意鸣汽车喇叭惊扰环境;人们不乱穿马路;酒店里消费完毕,自觉置钱于桌上;服务人员彬彬有礼,热情周到等,从这些细节可窥见一斑。而美国人对小孩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诚信守法纳税、国家观念的强化等也是有名的。从家庭到社会都有一种让人们充分张扬个性的宽松的民主气氛环境。不可否认,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影响和享受,为人们相匹配的社会道德风貌的形成和提高,奠定了牢固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伦理观念都自然提升和进入了相应的社会层面水平。

又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国民的谦恭礼让也是有名的,如与人交往时的鞠躬礼节,上下公共汽车时的谦让,从不拥挤抢位等,对比国内的同类事,大家都不敢恭维了。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上去寻找什么根源,也不能只从开展思想教育,使人们觉悟得到提高上去找。众所周知,美国、日本都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国家性质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对社会公民开展什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那么,究其根源,我们只能从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这个角度去寻找答案。以日本人乘车为例,因其车辆多,道路畅,周转快,车、人均遵章守纪,有诸多先决条件,故大家用不着去拼命拥抢上车。根据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了丰富、雄厚和牢固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就会产生出现相应广泛和普及的文化及教育;而文化教育的有效提高,则可使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水涨船高”,人们也就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文明行为,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行,促使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当今世界,一些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物质条件优越,其社会道德伦理观念也相应提高发展,展现出相应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行,毫不足怪,也勿庸置疑,否认这点,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准则。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良好的社会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风尚,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应该没有“阶级性”,而应该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就这个意义,可以认定它们不受国界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局限。道理很简单,人们既然可以共同拥有物质文明,为什么不能共同拥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明财富呢?我们以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阴暗面,只不过其阴暗面的社会背景、性质、种类、对象和内容、表现方式、程度深浅等等方面有所不同罢了,但同为人类共性的美好内容应该相通和并存。

从我国来说,十年“”动乱期间,国民经济达到崩溃边缘,造成了物质生活的极大贫乏,从国民经济到人民生活可以说是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人们收人低下,即使有钱也难买东西,连最一般、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粮、油、肉、糖、布、烟酒、肥皂等等均要定人定量,凭票供应,并还不能完全保证。物质匾乏的“票证年代”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后果呢?—些人不择手段,拉关系,走后门,搞紧俏商品;手握实权之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大捞油水,中饱私囊;有权人倚仗权势,有钱人花钱买路,无权无钱之人就投机倒把,黑市交易,偷杀盗抢,坑蒙拐骗等。物质生活的极度匾乏,在导致人们社会道德沦丧,风气不良,世风日下,社会混乱等方面,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试想,需要东西随便买,有必要去开什么后门?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伦理的堕落是产生社会不良风气,致使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致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大力重视开展文明礼貌和道德规范的教育,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这项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精神文明人手,两个文明一起抓,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法律法令和政策方针,我国的国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调整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转变,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人们说“雷锋叔叔又回来了”。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相当一些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的不良行为现象的顽病病疾不是能在短时期内一下子扭转过来的。试举几个小例,如人为原因的公共交通秩序的拥挤混乱,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抽烟吐痰,乱丢杂物,见义不勇,见难不为,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不良陋习“国际闻名”,欧美国家及一些旅游胜地甚至专门为中国人常见的不良行为立上了有针对性的华文警示标识,虽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可小看。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思维和新管理理念等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东西也不可避免随附进人国门,比较突出的如“黄、赌、毒”,走私贩私,制假售假,拜金主义,,以及“包二奶”等违法乱纪的丑恶现象。因此我们说,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伦理风尚,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虽有长足进步,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处于温饱线下的贫困人口仍有相当大的比例,国有企业改革,产业调整,资产重组等,导致产生相当的下岗职工,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为数不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东西南北四处奔走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需求满足仍未达到理想目标,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并且实质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总之,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暴露、突出和加剧,如此等等,更进一步加重了人们树立正确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加强建设和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的工作难度。

总之,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水平受到社会物质条件许可范围内的限制,并与之相匹配对应。因为道德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道德观念只能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更而变更,它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正如革命导师们所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在不同时期,党和政府曾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强建设政法队伍,采取了“严打”等强制性手段狠狠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整顿和维护社会治安。这是为充分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个根本目的,并以此为根本利益出发的,是维护和整顿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社会成份及社会矛盾多元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前提背景下,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这不是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犯罪的唯一手段和根本手段。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并且,我们还应该知道,道德规范是上层建筑领域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的政治强权来推行和制约的,它更依靠习惯的力量和社会舆论。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