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博士论文写作提纲
时间:2018-01-31 21:12:19
摘要5
abstract5
详细摘要6-9
detailedabstract9-16
第一章引言16-28
1.1选题来源及意义16-17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7-23
1.2.1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事件17-19
1.2.2研究区晚二叠世煤层及夹矸的地球化学特征19-20
1.2.3煤岩组分的古环境意义20-21
1.2.4煤中矿物的成因与物源指示意义21-22
1.2.5煤中常量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22-23
1.3研究内容23-24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4-25
1.4.1资料收集与整理24
1.4.2实验方法24
1.4.3技术路线24-25
1.5完成的工作量、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25-28
1.5.1完成的工作量25-26
1.5.2主要研究成果26-27
1.5.3论文的创新点27-28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28-48
2.1滇东黔西区域地质背景28-33
2.1.1大地构造背景28-29
2.1.2含煤岩系29-30
2.1.3含煤岩系沉积环境30-33
2.2研究区地理概况33
2.3研究区区域构造背景33-35
2.3.1背斜34
2.3.2向斜34-35
2.3.3断层构造35
2.3.4岩浆活动35
2.4研究区区域地层35-38
2.4.1地层发育特征35-36
2.4.2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36-38
2.5对照点区域地质背景38-42
2.5.1宣威乐丰煤矿38-40
2.5.2威信玉京山勘查区40-42
2.6煤层概况与样品采集42-46
2.6.1宣威雁塘矿42-43
2.6.2乐丰乡乐丰煤矿43-44
2.6.3威信玉京山勘查区44-46
2.7本章小结46-48
第三章宣威c1煤层的年代学证据48-56
3.1shrimpu-pb同位素测年方法48-49
3.2shrimpu-pb同位素定年结果49-53
3.3成煤时代对比与分析53-54
3.4本章小结54-56
第四章宣威c1煤层的碳同位素记录56-58
4.1测试方法56
4.2有机碳同位素含量变化特征56-57
4.3本章小结57-58
第五章煤质特征与煤的显微组分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58-70
5.1测试方法58-59
5.1.1工业分析、全硫和各种形态硫及镜质体反射率58
5.1.2显微组分定量统计方法58-59
5.2煤质特征59-62
5.3显微组分特征62-66
5.4显微组分的古环境指示意义66-67
5.5本章小结67-70
第六章煤的矿物学特征70-86
6.1矿物测试方法70-71
6.2矿物的产状和成因分析71-80
6.3矿物的种类和含量80-83
6.4矿物的物源指示意义83-84
6.5本章小结84-86
第七章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86-152
7.1测试方法86
7.1.1常量元素86
7.1.2微量元素86
7.2常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86-95
7.2.1常量元素含量特征86-87
7.2.2常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87-93
7.2.3煤中常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与矿物的共生关系93-95
7.3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95-124
7.3.1微量元素含量和富集特征95-106
7.3.2微量元素垂向分布特征106-112
7.3.3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112-119
7.3.4微量元素的影响因素119-124
7.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24-145
7.4.1稀土元素含量特征124-125
7.4.2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125-135
7.4.3稀土元素分布模式135-140
7.4.4稀土元素垂向分布特征140-141
7.4.5稀土元素的来源与赋存141-145
7.5夹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45-148
7.6研究区煤层的地球化学特征与p/t界线事件的关系148-149
7.7本章小结149-152
第八章主要结论与展望152-156
8.1主要结论152-154
8.2展望154-156
参考文献156-172
致谢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