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评课稿推荐三篇
时间:2024-06-24 10:28:56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评课稿(精选3篇)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评课稿 篇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探究》 这部分内容,其性质并不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作为科学探究的“区别Na2CO3和NaHCO3的实验”,教材的设计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且实验都是简单易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特点,我淡化了Na2CO3和NaHCO3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特别是设计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习题巩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这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在授课时,由于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在前面几分钟有些紧张,而且毛病是语速过快。在引导学生设疑进行探究实验前,我提前引导告诉了会有的实验现象,这就改变了当初实验的初衷,从探究式变成了验证式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对“等量比较”的实验原理没有强调好,使得一些学生没有按照学案上的要求实验,进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对比时,加水过多或两支试管加水不一样,而感受不到热量和溶解度的差异。而在进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有所要求的是稀盐酸的浓度,浓度太大或太小,都无法观察到现象,浓度为0.5 mol/L即可。
在内容处理方面,考虑到学生有预习,且对前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于4个科学探究,前3个我在20min内就完成。对于碳酸钠与盐酸的互滴,我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就较多,因为现象要对比慢慢观察。而且对现象的解释慢慢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找出答案。最后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我让学生总结,既可以看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导性,在整节课起了个小高潮。时间分配较合理,能在40min完成本课时的内容。
学案的设计较好,有连贯性。关键是引导学生用好学案,很多学生做完实验没有意识去讨论、填写学案,等我用ppt打出答案后,又急急忙忙去抄答案。这一点不好,以后的公开课如果要用到学案,相信会提前发给学生,课前思考解决,课内讨论得到较合适答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评课稿 篇2
听了谢老师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这节课,感触很深,使自己对学本课堂产生了很多感想。
这节课,本人认为谢老师充分体现了“生本课题、学生是主题”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导学案,给学生学习以指引的方向
学生在课前拿到导学案之后,记忆开始了主动学习,他们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学生能自己解决基础知识,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和确认本节课的难点和疑点,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谢老师这样的准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也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环节的具体教学实施中,谢老师注重复习课的提升,重视课堂细节,重视模式教学引领,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中,谢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由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由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又提出了评价类型的试题的解题模式,这样一来规范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不至于对探究情景无从下手。
值得探讨的问题有:
1、引入本课题时,若将问题改成“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物是什么”,应该会使引入更加顺畅。
2、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上,前面基础知识的讲解有些拖沓。
3、在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若能设计层次性问题帮助引导学生,效果可能会更好。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评课稿 篇3
今天我在高三(6)班听了我们学校谢老师的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该课高三复习的一节专题复习课。谢老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开出了一节相当精彩的课。在此,我对谢老师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之前教师发展中心曾国眼老师就“弹性先学课堂变革”做了专题讲座,提出要由学会变为会学,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提出来要有预学任务单,以问题设计为主形式,让学生把课堂内容事先做个学习,那么谢老师的.这堂课就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
在上课前一天晚上,谢老师就把预学案发给学生,里面的内容包括: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这些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因此可以让他们在复习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在课堂上,谢老师先根据预学案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复习,通式通过投影学生答案的方式,来指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接着通过如何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来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整个课堂谢老师留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足,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思考,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超前性和主动性。整节课教学三维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上教学思路运作的效果较好。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值得我学习和鉴赏的。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地方,比如说,氢氧化钙和碳酸氢钠两种不同情况的反应方程式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对最后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鉴别上,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别是实验,应该有一定的提炼。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