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秘 > 文秘知识 > 规章制度 >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通用5篇】正文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通用5篇】

时间:2024-09-21 21:16:38

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1

1、对住院病人每天上班组织医生查房,对危重病人由责任医生随时查房。

2、查房每日上、下午至少各一次,系统巡视,检查所管患者的全面情况,对危重患者随时视察处理,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对新入院、手术后、疑难、待诊断的患者都要重点巡视,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检查、治疗意见。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必要时给予临时医嘱。

3、查房时不但要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变化情况,还要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护理、生活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4、每次查房后应及时详细将查房情况、病人的生命体征和阳性体征及其变化,以及有意义的`阴性体征和分析处理意见,记录在病程记录之内。

5、对危重症病人和疑难病例,要在院长的组织领导下及时进行会诊。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2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

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具体分为下述八大事件:

(一)医疗事件主要是指:医疗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包括:误诊误治、麻醉、手术、导管/介入意外、其他。

(二)药品事件主要是指:在管理及调剂药品时出现的不良事件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事件,包括:药品管理应用、药品调剂分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其他。

(三)护理事件主要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烧烫伤、压疮、误吸、误咽、导管意外、约束意外、转运意外、输液不良反应、其他。

(四)医学技术检查事件主要是指:在辅助检查过程当中因操作失误或仪器故障等发生的事件,包括:标本采集、功能检查、医学影像、放射安全、其他。

(五)输血事件主要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因操作或记录及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等事件。

(六)医院感染事件主要是指:在院内发生的严重感染等事件。

(七)医疗器械事件主要是指: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等事件。

(八)综合事件主要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其他不良事件,包括:查对/识别、信息传递、知情同意、诊疗记录、饮食与营养事件、物品运送、安全管理及意外伤害事件、其他。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

(一)警告事件(Ⅰ类)——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二)不良事件(Ⅱ类)——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未造成后果事件(Ⅲ类)——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隐患事件(Ⅳ类)——由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未形成事实。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及处理程序

(一)各科室、部门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属性分别上报至相应职能部门,医疗相关不良事件上报医务部;护理相关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感染相关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感染管理科;药品相关不良事件上报药剂科;器械相关不良事件上报器械科;设备相关不良事件上报设备科;设施相关不良事件上报总务科;治安相关不良事件上报保卫科。然后按照管理部门意见进行处理及网络上报,各科室、部门做好上报记录登记。

(二)发生或者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主任报告,同时按上述规定程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三)各职能部门接报告进行调查核实,按事件性质提出处理意见并将处理意见反馈至各相关科室,重大事件上报分管领导。

(四)各相应职能管理部门每季度将上报到本部门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于次月10号前报质管办统计分析。医院质管办应针对全院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季度分析,并召开一次评估总结会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各职能部门,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五)如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2个或2个以上部门,由各科室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别报告相关的职能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调解决,必要时上报分管领导组织召开部门间联席会议。

四、上报方式及时限

(一)书面报告

警告事件(Ⅰ类)、不良事件(Ⅱ类)发生后立即报告相关职能部门,且24小时内完成分析报告表交相关的`职能部门;未造成后果事件(Ⅲ类)、隐患事件(Ⅳ类)发生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48小时内完成分析报告表交相关的职能部门。

(二)网络直报

各科室利用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三)紧急电话报告

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时使用,并随后履行书面补报,夜间及节假日应统一上报医院总值班人员,电话号码:48621000。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自愿性、保密性、非惩罚性

(一)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二)保密性:报告人可通过各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三)非惩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六、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奖惩

每月由质管办对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报告例数进行汇总,并对科室进行奖励。

(一)所有奖惩意见,经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形成建议,并报院长办公会通过。

(二)医院鼓励职工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每上报一例,奖励30元。

(三)定期对收集到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公示有关好的建议和金点子,给予表扬与奖励。

(四)凡发现漏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情况,每漏报一例,视其情节轻重给予100-500元处罚;凡故意隐瞒不报者,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500-20xx元处罚,科室负责人负连带责任,由此引发纠纷或事故的按《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暂行规定》进行处罚。

(五)已经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警告事件(Ⅰ类)、不良事件(Ⅱ类)由医院职能部门根据医院《奖惩办法》进行处罚,未造成后果事件(Ⅲ类)、隐患事件(Ⅳ类)由科室负责人根据科室考评细则进行处罚。

七、监管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实行质管办、各职能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三级管理体系。

八、本制度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xx

九、本制度自20xx年6月1日起实施。

xx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3

一、目的:

建立康复医学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采用PDCA循环原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患者得到优质、合理、高效得康复服务。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得设立及职责:

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科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设以下管理小组:临床诊疗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病案管理小组、合理用药小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科 认真负责地评估本组每一例病员得病情及疗效;查瞧各种辅助检查得结果并分析;查瞧诊断就是否正确、治疗方案就是否妥当、

②完成每日查房。

③完成急、危、重、疑难病例得抢救处理;诊疗组长亲自参加、指导高难度得诊疗技术操作。

④对本组疑难或危重病例、特殊病例及死亡病例及时报告科主任,提出会诊申请或组织科内讨论,安排人员做好记录、

⑤做好医患沟通,发现医疗缺陷、医疗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立即报告科主任,并积极处理,避免事态扩大。

⑥完成病历得质量控制。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时、准确地完成病历书写,及时审签,按时归档,确保甲级病历达100%,杜绝乙、丙级病历。认真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及书写规范,确保处方合格率达100%。

⑦积极参加院内组织得各种业务学习,按时参加“三基”及实践技能考核,确保合格率达90%以上;诊疗组内得上级医师做好对下级医师得“帮、带、教”工作,不断提高本诊疗小组得医疗技术水平;制定小组得业务学习计划、科研工作,承担相应得专题讲座、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

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主持相关工作。

②小组成员:康复医师,负责完成相关工作。

2、医院感染管理组

(1)小组职责:负责开展科室得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室医院感染得预防与控制措施,培训、考核本科各类工作人员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与技能,针对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

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主持召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活动,组织落实科室得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副组长:选取一名医生担任副组长,在科主任指导下,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科室医院感染得预防与控制措施,负责培训、考核全科各类工作人员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与技能,记录相关资料。

③小组成员:选取医师组、护理组部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与组长、副组长共同制定科室医院感染得预防与控制措施;协助副组长培训、考核全科各类工作人员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与技能;参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小组成员中还包括院感监控医生与院感监控护士,负责履行主管部门对其制定得职责。

3、病案质量管理组

(1)小组职责:负责开展科室得病案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制定科室病案质量监控管理流程与方案,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病历检查,针对从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科室得病案质量。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

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每月主持召开科室病案质量管理活动,组织落实科室病案质量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副组长:选取一名高年资医生、护士长担任副组长,高年资医生负责科室医生书写得电子病历、纸质病历得病案质量管理,护士长负责护理病案质量得管理。

③小组成员:设立医生组其她人员与一名护理组高年资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参与病案质量管理活动。各医疗组上级医生负责检查、修改下级医生病历,对本组出院病历进行质控、在医生组中再选取一名医生担任科室病历质控员,负责自查科室所有环节病历、终末病历,针对自查存在得问题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得问题通知责任医生及时整改,记录相关资料,每月对病案质量存在得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为小组得病案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

(1)小组职责:负责开展科室得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工作,负责制定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针对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科室抗菌药物得合理应用。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

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每月主持召开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活动,组织落实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副组长:选取一名医生担任副组长,负责培训、考核科室医生抗菌药物应用相关知识,自查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记录相关资料,针对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③小组成员:设立医生组其她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参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活动;各医疗组上级医生负责检查本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5、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组

(1)小组职责:负责监督、自查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得上报,并对科室发生得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总结、分析,提出科室质量与安全得改进措施,促进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得到持续改进。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

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主持召开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活动,组织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副组长:选取医师组、治疗师组、护理组各一名人员担任副组长。担任副组长得医师组人员负责监督医师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得上报与登记;担任副组长得治疗师组人员负责治疗师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得上报与登记;担任副组长得护理组人员负责护理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得上报与登记;

③小组成员:选取医师组、治疗师组、护理组部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协助副组长监督各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得上报与登记并参与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活动。

6、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

(1)小组职责:负责科室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得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与安全。

(2)小组人员设立与职责:

①组长:组长为护士长,在护理部及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组织落实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成员:选取护理组部分人员担任成员。负责协助组长进行护理质量与安全得管理,记录相关资料。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得方法

遵循PDCA循环原理,P即计划(Plan),D即实施(Do),C即检查(Check),A即改进(Action)。

P—计划:在医院领导下,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确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及目标、

D-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各小组根据自己得职责与任务,按计划要求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并落实到具体得人员。

C-检查:根据计划对监测项目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发现缺陷、提出改进措施、重新设计流程,纳入新得内容,并试执行、

A—改进:根据检查结果,将成功得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对缺陷程度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并对遗留得问题转下一循环解决。

四、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得监测项目

平均住院日、平均病床周转次数、病案质量、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住院超过30天患者管理、传染病报告、输血管理、康复治疗有效率、住院患者康复功能评定率、技术差错率、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五、康复医学科保障医疗安全十大原则

1、严格掌握入院指征不属于康复医学科诊治对象门诊患者,特别就是恶病质患者不能收入住院,应介绍到相关科室。诊断依据不足者,不能草率诊断,应待入院后经进一步检查再下诊断。

2、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院时护士应向患方讲解住院须知,主管医师让患方签署康复治疗知情同意书。

3、医患沟通患者入院后,医患之间应保持良好得沟通,主管医师应耐心给患方讲解治疗或检查得意义与必要性,如患方仍然拒绝医师建议得治疗或检查,主管医师应在病历上记录并要求患方签字。

4、保护患者隐私医师、治疗师、护士、进修生、实习生、研究生、住院医师、护工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应严密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患者病情与隐私。

5、先评定后治疗医师、治疗师与护士共同确立患者得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目标与治疗方案,先进行评定再确定具体治疗方法,治疗师对主治患者实施初(入院)、中(住院时间大于2周)、末(出院)3次定期评定并由主管医师在病历中记录评定结果。

6、疑难病例讨论对疑难病、诊断不清与疗效差得患者,各治疗组医师必须与相关治疗师一起,在组内、科内讨论,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7、安全第一治疗师、护士、医师必须强化安全意识,对瘫痪、骨折、儿童、骨质疏松、老年等感觉运动障碍患者到治疗室必须要求患方专人接送,以防跌倒、骨折、再卒中等意外发生,患方陪护不在时,必须由治疗师亲自接送、 8、岗前培训对新进员工、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与住院医师,各组组长应先进行病历书写、康复治疗技术规范操作等与本组工作相关得部门规范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9、医疗文书质控医师、治疗师、护士必须及时、准确记录各类医疗文书,各组组长负责质控,科室病历质控员负责审核全科病历并通知责任医师整改。

10、医疗应急成立科室医疗应急小组、职责:处理科室发生得医疗纠纷、差错、事故、急重症抢救与各种医疗应急;原则:风险共担、集思广益、沉着冷静、团结协作、及时正确应急、

六、康复医师医疗与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1、接诊制度门诊医师负责接待门诊患者、确定治疗方案、开处方与治疗单,介绍患者到相关治疗室治疗。住院部医师负责接待住院患者,与患者主管治疗师及主管护士确定患者康复方案,开医嘱,送交治疗单与安排患者到相关治疗室治疗并请治疗师在治疗单上签字,协调患者每日治疗时间,并告之注意事项;主管医师因上课、门诊与休假不在病房时由住院总医师或值班医师负责。

2、医疗安全制度医师必须向患者说明病情、诊疗计划及医保报销情况,签署自费协议书、授权委托书、康复治疗知情同意书;对瘫痪、骨折、骨质疏松、老年、儿童等运动感觉障碍患者必须在病历中强调专人陪护,以防跌倒、骨折、骨质疏松、再卒中等意外情况发生;遵循医院得三级查房制度查房,各组医师应与患者主管治疗师、护士共同制定新入院与疗效差患者得功能诊断、康复目标(出院目标)、康复治疗计划。

3、交班制度住院总医师、各医师与值班医师必须参加每日晨交班;值班医师必须在交班本上记录本班特殊情况并亲手移交给下一班值班医师。每日交班内容如下:

(1)新入院患者。

(2)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变动交班。

(3)因故临时停止治疗患者交班。

(4)上述(2)、(3)项交班对象就是主管治疗师。

4、修订医嘱制度各组医师完成每日查房后,根据病情需要修订医嘱,并及时通知护士与相关治疗师实施。

5、病情反馈制度熟悉主管患者得病情,及时了解治疗后反应,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及时将各种检查报告向患者与上级医师反馈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疗效差者,组织当天评定,并修订治疗方案,于次日实施。

6、康复教育制度医师对出入院患者进行康复教育,交代出院注意事项。

7、医师质量保证基本程序

(1)专题讲座日:每周至少1次。

(2)定期康复评定:每周1次;各组住院1个月与疗效差得患者每周1次评定,具体时间根据情况决定;新入院患者24小时内评定;出院患者,出院前72小时内评定,各主管医师负责主持(医生因故不在病房时,指定负责人),主管治疗师负责评定,并将结果记录在评估表中,主管医生负责将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3)病历审核制度:科室病历质控员负责审核全科所有病历并通知责任医师及时整改。

8、执行其它医疗核心制度相关规定。

七、康复治疗师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规定

1、组工作制:治疗师与患者主管医生、护士共同制定患者得康复治疗计划/方案,确定患者出院目标。

2、治疗前安全宣教:治疗前告知患方:患者到治疗室必须由患方专人接送,以防跌倒、骨折、再卒中等意外发生;治疗期间患方要积极配合治疗师实施康复治疗方案,所有治疗由治疗师进行或在治疗师得监护下进行,未经治疗师许可,患方不能擅自进行治疗或康复活动。

3、治疗师告知患者每日治疗时间;每日治疗前确认患者病情及所能承受能力,与患者说明当日训练内容及需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尽量与患者沟通。

4、交班:每日晨交班,交班内容如下:

(1)新入院患者。

(2)因故临时停止治疗患者得交班。

(3)治疗方案变动得交班。

5、熟悉所治疗患者病情,及时了解治疗后反应,因病情变化或其她原因需修改治疗方案,及时跟主管医生沟通,待医生开具医嘱后方可实施;治疗效果差者,晨交班时汇报,并与主管医生力争当天评定并修订治疗方案,并于当天实施、

6、患者因故要求临时停止治疗,治疗师应向主管医生说明并记录、签字、

7、对出入院患者进行康复教育,交代出入院注意事项。

8、定期康复评定:每周1次;各组住院1个月与疗效差得患者每周1次评定,具体时间根据情况决定;新入院患者24小时内评定;出院患者,出院前72小时内评定,各主管医师负责主持(医生因故不在病房时,指定负责人),主管治疗师负责评定,并将结果记录在评估表中,主管医生负责将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9、治疗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0、注意各种治疗设备及电源安全使用、

11、保持治疗室床、椅子得稳定,若有损坏,及时维修,以防患者摔倒。

12、治疗患者多时,易拥挤,易出意外,注意疏导患者有序治疗、

13、注意特殊患者得安全保护,并向家属或陪护作特别交代。

14、执行其它医疗核心制度相关规定。

八、康复医学护士医疗与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执行护理核心制度等相关规定。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4

在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风险管理规定。

一、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进行管理,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每月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

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医务科。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7.院长每半年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协助科内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24小时内给予答复。

8.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主管院长,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度的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

三、医疗风险预警标准(以下情况应当预警)

1.危重病人抢救及高风险手术病人。

2.急、重、危病人应做特殊检查和处理的,转诊病人具有一定风险的。

3.麻醉、输血、输液、药物使用异常反应的。

4.界于多学科之间、又一时难以确诊的重症患者,在执行首诊负责制后,存在一定风险的。

5.对于自知或他人的提示下,有违反规章或操作规程,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

6.对诊疗效果不满意,可能引起医疗争议的院内感染以及对操作较复杂,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及治疗效果难以准确判断的。

7.对相关检查不健全,各项指征与相关检查不一致、报告单不准确、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

8.对新技术、新开展的诊疗项目以及临床实验性治疗,在做好技术保障的前提下,仍可能存在医疗风险的。

9.对一次性用品、血液、血液制品、药品材料、仪器设备使用前和使用中发现存在隐患的。

10.因玩忽职守、无故拖延急诊、会诊及抢救或因操作失当(粗暴),不负责任,擅自做主,可能造成风险的。

11.对患�

四、医疗风险识别方法

(一)医疗风险分类

1.管理风险

①诊疗衔接管理制度不完善。如病人术中并发症无应对措施或相应专家会诊职能不清。

②执行新政策法规不熟悉,门诊医生不够熟悉地方相关法规政策,如医保、公费医疗报销范围,开药天数。

③开展新技术(项目)风险。

2.诊疗风险

诊疗风险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错误诊断②延误诊断③遗漏诊断④颠倒主次诊断⑤以症状体征代替诊断或不写诊断。

3.检查治疗风险

①选择的治疗方案或药物种类、剂量、用法失误。(致治疗失败或肝、肾、造血功能损害、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等)

②手术,各种穿刺损伤及并发症。(出血、感染、气胸,心包填塞等)

③输液反应。(热原反应、配伍禁忌、液体污染、滴速过快、药物反应)

④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

⑤滥施辅助检查。(不必要、昂贵、重复的仪器检查不能报销或引发不满,孕妇行X线检查等)

(二)规避风险的措施

1.增强风险意识,立足防范为主

①岗位培训及安全教育。所有医务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均需进行带教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②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强调“四种情况四说清”,即特殊病人、特殊病情、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情况下特别要交代清楚病情、病程、药物治疗影响及预后。

③会诊及转科诊治制度。凡三次门诊不能确诊者转门诊办公室联系会诊,凡住院患者有疑问需转科、转院治疗需向医务科上报。

④医疗文件书写规定。要求内容详实,字迹清楚、书写及时、保存证据。凡手术、特殊治疗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外带药品输液均需签字留底封存。

2.监控环节质量,侧重风险点

①质量监控组织完整。由各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②坚持风险点跟班。诊疗重点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输液、过敏试验及预防接种。

③及时处理纠纷。对病人不满及投诉,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协调处理,常可免除诉讼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 急救药品齐备,人员设备在位,状态良好

(三)环节质量监控。抽查病历,注意应用医院管理部门考评结果和调查数据以弥补监控人力不足。

五、医疗风险预警程序

对于可能发生的一般医疗风险,由科内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科主任预先收集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较高医疗风险,科内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科主任通过书面或电话报医务科备案,必要时报主管院长。

对因医疗风险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相关科室及时报医务科。

六、医疗风险预警响应

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内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适时做出适当的评估。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分析,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程度,并适时发生预警信号。

七、医疗风险预警处理

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依照分析原因,确定控制、预防的措施,予以控制。对于可能涉及医疗争议的,向患方履行好告知义务,办理书面告知及知情同意手续。

对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医疗风险,由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积极做出妥善处理,并记录。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5

一、建立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

1、应完善医疗安全责任制,使各科室(部门)和各级医务人员做到层层对医疗安全负责。

2、责任制应达到有责任目标、有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有检查办法、有奖惩激励制度等要求。

二、医疗安全教育。

1、目的

目的旨在使医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职业道德上、应变能力上和保证医疗安全的心理状态及技能上,排除各种主观障碍。

2、医疗安全意识教育:

(1)树立正确、积极的医疗风险意识;

(2)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感,增强医疗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识;

(3)克服自身及周围有关方面存在不安全因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医德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包括医德理念与医疗安全、医德规范与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与医疗安全等相关性的认识。

4、质量管理知识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

(1)医疗安全教育是质量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为保障医疗安全又需要掌握相关的质量管理知识,主要是医疗服务质量安全质量特性的内涵与外延知识、标准化管理知识和医疗缺陷管理知识等。

5、医疗技术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

应紧密结合继续医学教育,将医疗安全教育贯穿于医学技术教育之中。

三、医疗缺陷检控与安全把关

1、医疗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因此,必须时时处处进行缺陷检控,加强医疗安全把关,以防患于未然。

2、一般地说,医疗不安全事件均潜藏在日常的医疗缺陷之中,因此。强化日常医疗缺陷管理,既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卡紧医疗不安全事件源头的重要对策。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卫生技术人员自下而上和各级行政组织自上而下对重大高难必须坚持定期查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职能部门通过日常业务活动进行质量检查、组织协调,根据医疗质量管理计划和标准,定期组织实施全院性医疗质量检查和分析,针对医疗工作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进行跟踪检查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修改、补充、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二)科室质量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主任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决定了该学科的质量水平。一般业务行政职能部门没有能力直接控制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因此,医疗质量管理主要靠科室、责任在科主任,科室医疗质量是以科主任负责制形成展开的,环节质量的控制和终末质量的检查评价是科主任的职责,是科主任必须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重点抓好的经常性工作。然而正如一个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制定者的素质,另一方取决于执行者的素质,科主任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好头、把好关,若一个科室频繁出现病人投诉、差错甚至事故的话,科主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认真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以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安全行医是最基本的措施,就是严格格执行、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技术操作常规,也是防范医疗差错乃至医疗事故的有效措施。临床医学是应用科学,而这些制度、职责和常规是行医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用无数的生命换来的,任何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意志来违反这些制度、职责和常规,更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而不严格执行制度、职责和常规。

1、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医院的基本工作是医疗,三级医师查房是医疗工作的基本形式。各级医师要通过这项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级监督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三级医师之间还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利于杜绝诊治过程的漏洞。查房时必须带病历牌,主治医师、副主任、主任医师应认真审查病历和医嘱、检查项目、是否需要其他处理并作出指示,上级医师对病历的真实性、科学性、及时性负责把关。

2、“查对”制度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这是医疗工作的一个根本制度。医生在一切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免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差错事故:如姓名、性别、诊断、用药剂量、种类、手术部位等。每日在开具临时医嘱及计划后,必须交于办公护士,由办公护士核对后再交于巡回输液护士,医生不得直接交于巡回护士,或直接在原输液单上涂改,增减药物;办公护士对每天新开出的医嘱必须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做到天天小查对、每周两次大查对,要求有一名医生参加查对,并进行登记。查对内容:医嘱单、计划单、服药牌、注射单。若出现予盾处以原始医嘱本为依据,查对时间:大处方当日。

3、术前、术后讨论制度

外科、妇科、五官科、眼科等手术科室,应严格执行手术讨论制度,尤其是重大、疑难手术。在讨论中应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正确估计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术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应如何处理,充分估计手术的风险性,并向家属交待手术的必要性、目的、危险性、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让家属心中有数,签同意书,记录在案。不得杜撰术前讨论内容或走形式,讨论内容毫无内涵,对手术无指导意义。

4、病历书写制度

(1)加强病历管理的全过程,从记录开始至交病案储存,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落实。

(2)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对病历的及时性、科学性负责。

(3)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书写病历。病重及术后3天病人每记录,病危病人随时记录,上级医师要及时认真审查。

5、首诊负责制

门诊、急诊医师对来院就诊病人,必须遵守首诊负责制,负责请相关科室对疑难病人、涉及多科病人会诊;对急危重病人先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请相关科室会诊。不得推诿病人,延误病情及抢救时机。

6、严格交班制度

每位医生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并有记录;对危重病人实行床旁交接班,并作记录签名。接班者若同意交班者意见签名认可,若有异议,请记录异处,并签名。

7、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

(1)各科室负责人要经常检查抢救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各种设备保持在完好状态。保证随时可用。

(2)设备管理人员应随时到各科室检查使用情况、设备完好状态等,并当场抽查设备,不得走马观花,询问就罢。凡因管理不当,在救治病人中出现重大设备故障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8、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

特殊、重点科室:如婴儿室、手术室、ICU、要有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并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对已发生的院内感染,要及时上报,迅速处理,不得隐瞒真情。

9、严格执行会诊制度

各科室在遇疑难病人时,应遵循先科内后院内会诊程序,多请有关科室或有经验的专家会诊,听取大家意见,不得擅自、轻易将病人转往他院。

10、疑难病人、危重、死亡病人讨论制度

认真执行疑难病人、危重、死亡病人讨论制度,死亡病人一周内必须讨论,不得弄虚作假,伪造讨论内容。讨论内容要求真实、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11、处方制度

(1)处方由有处方权的本院医师开具,任何人不得越级冒开或代开处方,医生不得将签有自己姓名的空白处方交于他人随意开具药物,违者将严肃处理,处方应按处方原则、规范开具。

(2)药房发药人员对处方的正确和规范负责,对不合要求处方有权退回重开。

12、报告审签及报告制度

(1)医技科室应严格执行三级医(技)师负责制度,对所出报告的正确性负有责任,对疑难、危重病人必须实行科内会诊,并实行双签字,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及严肃性。

(2)对急诊病人及标本,应及时检查、检验,及时报告(电话或书面报告),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检查及检验报告时间;对有疑难问的检验、检查报告,应及时与临床取得联系(有记录)。以便及时处理或更正报告。

13、新技术、新项目、重大、疑难、破坏性手术的审批报告制度

凡是新技术、新项目必须报告院长或主管部门审批、登记,重大疑难、破坏性手术进行审批和术前讨论,按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作好术前准备,及时向主管院长和职能部门报告登记。

14、认真严格执行医疗操作常规和职能部门报告登记。

(1)各专业各级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不得凭主观臆断,而违背原则,违背常规。

(2)各级医师之间严格遵守岗位职责,爱岗敬业,下级尊重上级、上级帮助下级,互敬互爱、互相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各级医师之间要互相学习他人的长处,以纠正自己的短处。

(3)医技人员及实施各类诊疗操作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各项操作的常规进行,遇特殊情况及时酌情处理,严格掌握指征,危重病人在进行检查时,应有医师陪同。

(4)各级医师在掌握本专业疾病诊疗常规外,还应熟练常识性急诊知识、急症抢救常规、心肺复苏操作。

(5)带教人员严格执行医院关于带教带学的规章制度,做到言传身教,把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医术、丰富的知识传授于被带教者,做到放手不放眼,对被带教者开具的处方等医疗文献要审查、签字,并对其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负责。

(6)医嘱应由有处方权的医生签字后生效,任何人不得代签、代开。除急诊抢救外,一般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口头医嘱执行事后由医生补开医嘱。

二、特殊部门的医疗安全措施

(一)手术室

1、人员管理:手术人员不得擅自换岗、换台、离台,禁止术中离台接电话、打电话,手机、呼机禁止带入手术间,禁止在手术间内谈笑风生,高声喧闹。手术期间要严肃认真,有条不紊,谨慎言语。

2、手术室无菌物品必须标签清晰,注明失效期,并按效期先后使用。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室存放,有专人定期检查失效期和药品存放情况。

3、手术室、麻醉科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柜存放,药品标签必需醒目,药品必须定位、定量。特殊药品应有专人保管,柜内上销。参加手术的科室一般不应将其它药品带进手术室,如遇个别特殊情况(如术中需用的抗癌药等)也应将带入的药品妥善保管,并提醒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以免误用。

4、要加强手术标本管理,术中取下和各种标本,未经手术主刀医师同意,任何人不得丢弃。应由手术护士将标本固定好,妥善放置,医师填好病检申请单,作好登记,指定专人送病理科。

5、手术室清点制度:手术室必须认真执行清点制度,防范医疗差错事故发生。任何手术术后均由手术者、洗手、巡回护士认真清点手术用品(包括器械、沙布、缝针、刀片等),并在登记本上作好记录,方可关闭手术体腔。如发现异常情况,一定要认真查找原因,在原因未明确前,不得关闭手术体腔。严禁任何人私自在备用的手术包内拿取部分器械,若情况特殊,急需部份器械也应报告手术室护士长同意。对违规者要停止其半年参加手术和资格。

6、要注意有感染手术的处理。无论受术者一般感染,特殊感染或乙肝阳性等感染者,术前都尽量备齐、备足用品,所有感染手术用品都应在手术间内进行清理,然后进行手术间的消毒。

7、手术室护士责任重大,要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术前再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和术式,手术用品与特殊器械要齐全,随时了解病人生命体征和手术进展情况,掌握好输液速度,对手术时间较大或术中变换体位的患者要注意管道、电刀情况。

(二)急诊科

1、急诊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急症抢救常规和专业急危重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掌握心肺复苏的抢救操作方法,在抢救病人时要做到及时、准确、不忙乱。

2、对诊断困难、病情判断不清,处理不易的疑重病人或涉及多专科的病人,急诊科医师必须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急诊科医师禁止将危重病人先检查后抢救,而致危重病人死于检查途中。各专科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急诊科医师的会诊请求,违者进行严肃处理。

(三)门诊部

1、门诊各专科医生对来本诊断室就诊的病人要分清轻、重、缓、急,对需抢救病人应做到及时就地、就近抢救,同时通知有关人员协助抢救,禁止叫危重病人自行到抢救地点。

2、导医对来院就诊的病人,就进行就医指导,对危重病协助专科医师进行抢救,负责门诊大厅的秩序。

3、对在本科就诊的诊断不清或非本专科疾病病人,应及时会诊、转诊,不得隐瞒病情,延误病人治疗,造成后果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4、门诊部应作好管理及各科之间协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查、监控,对不合格的处方应坚决予以处理。

5、门诊各科医师要注意执行门诊病人三级负责制度,对凡三次不能确诊者要请专科或上级医师会诊,对确诊仍有困难者收入住院观察治疗,对拒绝入院病人要作好记录,以免引起纠纷。

6、门诊各科医师、检验、放射、病理、B超、心电图等各科人员都要执行三级医(技)师制度,较为疑难病例均交请上级医(技)师或经验丰富的同志会诊,自觉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失误。

(四)外科

1、认真执行术前审批和讨论制度,不得弄虚作假、敷衍了事,认真询问病史,全面细致体检,周到全面的辅助检查是作好术前准备的基础,减少漏诊、误诊及失误。认真仔细的术前讨论,充分估计手术困难、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应情况,采取何种措施,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2、正确估计手术耐受力,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手术指征,全面分析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进展程度。充分估计病人所能耐受手术的方式、范围、时机。

3、手术者必须懂得各类疾病的术式和规范,要恪守法规,不得随意“创新”。术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选择合理术式,以不增加病员痛苦,减少组织损伤,稳、准、轻、敏地进行操作,使手术达到良好的效果。

手术主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手术难易程度,决定是否请上级医师在台上或台下指导。术中若遇到特殊困难,应立即请示科室负责人或上级医师,若遇重大问题呈报医务科和分管院长。违反上述规定,造成纠纷或事故者要严肃处理。

4、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手术切口情况、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物的性质、预防伤口感染,坚持无菌操作,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药指征,防止并发症发生。如需进行第二次手术必须向主管院长、医务科报告。

(五)儿科

1、向患儿家长(监护人)讲明病情,征得家人(监护人)同意后,方可进行检查、治疗。加强留观患儿的规范管理,做到有条不紊,注意观察变化,随时记录。

2、病儿入院后,要经常与家长保持关系,对病重和病危患儿除反复向家长讲明病情和危险情况外并要求家长陪同。需作特殊检查的患儿也应事前向家长讲明病情和危险情况外并要求家长陪同。需作特殊检查的患儿也应事前向家长讲明检查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取得家长同意后方可实施检查。

3、儿科医护人员一定要熟记小儿用药剂量,以及各种药适应症,毒副作用,特别是在新近引进的新药使用中,更要加强观察,以防出现意外。

4、要特别注意儿科各种诊断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使其能完好运转。重要设备要有专人保管,并有使用登记,有交接和维护记录,要保持科内电源、开关、插座完好,并注意责任到人。

(六)内科

(1)进一步加强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提高查房质量和病历书写内涵质量,对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要认真作好记录,保证资料完整。要学会保护病人,也要保护自己。

(2)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关心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要求,细致直观地作好解释工作,尊重病人和家属的自尊心,防止态度生硬引发的纠纷。

(3)要有学者风度,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努力提高科室和医院的声誉,使科室对病员更具有吸引力,为内科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七)药剂科

1、药房、库房管理人员,要随时清查库房药物的有效期,发药、领药人员更要注意药品的失效期。

2、窗口药剂人员发药时,要认真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药品剂量、服法,严禁把不同药物装在同一个药盒内,严防发错药品,发药人员发药后要认真签上姓名。

3、窗口药剂人员有责任监督处方质量,对不合格处方坚决拒绝发药,待修改核对后,方可发药。

(八)妇产科

1、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术前审批和讨论制度。充分估手术风险、难度,减少漏诊、误诊及失误。

2、妇产科特别是产科,涉及母婴双方的生命安全,为妇产科医、护、助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内人员应当团结协作,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3、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做好解释工作,尊重病人及家属的意见,防止因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的纠纷。

4、认真学习婴儿生理、病理知识,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治能力。婴儿查房应当规范、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家长说明情况,及时救治。

医疗质量有关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医疗差错的防范又是提高医疗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且得到认真执行,医院管理水平才能得到加强,医疗质量才可能提高,也才可能出效益,出人才,我们的事业也才可能发展。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