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范文 > 条据书信 > 检讨书 > 毛主席在花山课后反思(汇总5篇)正文

毛主席在花山课后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2-11-15 12:33:38

主席花山课后反思(通用5篇)

毛主席在花山课后反思 篇1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语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在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中解决的,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第一次是同学们站着“斗”,一部分学生读完,另一部分学生马上站起来接上。大家“斗志昂扬”。第二次是坐着“斗”,第三次是扒着“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鲜活地读出了鹬与蚌的“争”:它们为利益斗强——“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它们为利益斗狠——“干死你”“饿死你”。它们为利益斗,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面环节设计好以后,我想让学生在学完这篇寓言后,我想让学生能更进一步体会鹬蚌相争的后果,进而体会出故事的寓意。最后让学生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怎么想?鹬蚌又会怎么想?学生基本上能说到:渔夫很高兴,平白捡了个便宜。而鹬蚌则很后悔,早知道就不争吵了,最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然后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老师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引出历史故事:赵攻打燕国,燕王派说客苏代去说服赵王,请他不要攻打燕。苏代会怎么说呢?让个别学生扮演苏代,自己扮演赵王,其他同学做大臣。扮演苏代的学生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赵王听,然后让大臣判断,还打不打,并说明了理由。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第三者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毛主席在花山课后反思 篇2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一、揭题质疑,理清文路。

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再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主席是怎样一个人。

二、研读课文,走近主席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通过理解这些句子,让学生对毛主席作为伟人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通过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表现人物品质时所采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丰满人物的形象。

三、聚焦矛盾,升华主题

在探究文中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后,让学生思考一下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知道从三件小事体现的伟人的普通人的情怀。最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下我想对毛主席说的话,或者是对村民说的话,总结回顾全文内容。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设计上最大的问题,还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研讨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上,特别是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没有过多的放手,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这篇课文篇幅虽长,但内容的理解并不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生完全能自己读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内容的感知理解方面,少花点功夫,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提供思维交流碰撞的平台。

毛主席在花山课后反思 篇3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系群众,我鼓励学生:“你们也很注重阅读,关注细节,找到很多细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质。”在激励下,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更高,许多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大概是因为文章体现毛主席的关心体贴群众,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更能体会,更有话说。

教授本课时,自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在花山的几件事。接着,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于毛泽东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毛泽东的情怀。正暗合了选编课文意义所在。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双边交流较好,注重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运用鼓励性言语进行反馈,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结合单元主题,以毛泽东跟大家说再见的结尾较成功。

毛主席在花山课后反思 篇4

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先用成语引入,这些成语都包含着一个故事,顺理成章的揭示课题,并板书:惊弓之鸟。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看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课题说明白。这样大家都充满渴望的去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课题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惊弓之鸟就是受到惊吓的鸟。然后我问这里的鸟之谁?学生马上说是大雁。

接着我让学生再和伙伴一起分角色去读课文,看文中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不仅知道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还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在学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后,我问学生,更羸真的为什么会这样自信呢?然后再引导学生读第九节,这样学生就能够边读边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只大雁因为受过一次箭伤还没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所以只要它一听见弓箭的响声,就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伤口一裂开就掉下来了。

其实它不是箭射下来的,而是被吓下来的。学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有无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就说,自己以前被狗咬过,所以只要一看见狗就感到很害怕,还有的说怕蛇,有的说怕马蜂等等。学生会用这个成语了,在让他们自己归纳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现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学生在充分读书以后,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弄明白。

毛主席在花山课后反思 篇5

《毛主席在花山》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都是关于毛泽东。这篇课文选编的理由有两个:其一、了解毛泽东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情怀。其二、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尝试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前几篇课文所学到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还是按照以前方法让他们先快速阅读课文(因为文章很长),自己提出文中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字形的字词。而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快速阅读,明白“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去叙写了几件事?”。完成了对文章的把握后,我让学生先自行找出你觉得文中最好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且在小组里边交流一下。等到小组汇报的时候,我就让每个小组推选出“最有分享价值”的几句。结果,学生的回答都非常踊跃,找出来的句子也非常的有分享价值。可是这时候出现“中断”:原因是我再问深一层次,谈谈认为所找到的这些句子的分享价值在哪里?突然间学生语塞了,他们无法说到自己喜欢的原因,也不能准确到位地把握妙处所在。这时候,我开始启发,可是效果并不佳。顿时我觉得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不够的。

为此,我再将问题抛给他们“你觉得要理解好这篇文章,理解好刚才的句子还应该弄明白什么问题?请你提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出来”。这一步我同样是让学生小组去讨论的。结果有不少的同学提出了些不具什么研讨价值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帮助解答了。而最终根据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即场打入屏幕上,而且问题与我预设的较接近)。然后,我再让学生小组里边去讨论解决。从这个答疑的结果来看,学生领悟得虽达到一些层次,可是没有到预设的程度。而这时,下课铃响起了······

整节课来看,教师确实轻松了很多。学生也确实承担了不少的学习任务,他们也确实在积极地充当了“主体”的角色。可是,从教学的时间来说,这短短四十分钟不能负载如此多的容量;从学习的效果来说,也比预期的打了折扣。那么我的问题就来了:我是否还得再花半节课来完成一节自读课没有完成的任务?那么教学时间怎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确实有可取的地方,然而我们教师的引导工作要怎样确切到位?自主学习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的什么程度才行?希望各位老师给我答疑,不胜受恩感激。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