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优秀8篇】正文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4-02-01 18:12:32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的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教材中出现的成语,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阶梯教室上课,老师对大家提点要求,即同学们必须在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如果你吞吞吐吐或者回答不上来时也不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我不会对大家求全责备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把这节课上好?请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老师刚才说的这一段话有什么特点?(成语)你知道老师讲了哪些成语吗?(生答,投影成语)

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成语?在我们的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成语蕴含的内容很丰富,表现力很强。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增色添彩、生动形象。(投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文本,复习成语的有关知识和怎样正确使用成语。

板书:成语复习

(二) 学生归类 交流成语

1、 请同学们按本册练习中出现的成语进行归类,教大家记住他们。(生打开书,按练习归类,也可四人合作讨论归类)

2、生交流(投影)——(齐读成语)

成语归类:

练习一:描写景物的。P24

练习二:与学习知识有关的。P40

练习三:描述了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诸葛亮的特点。P58

练习四:赞美医护人员崇高品质的。P79

练习五:描绘的是小鸟傍晚归巢是在林中嬉戏的情景。P101

练习六:勾画不同的说话神态。P119

练习七:关于改革开放、睦邻和好。举荐人才、科教兴国的。P138

3、小结:

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关键看谁记得最多、最牢。当然光积累很多成语还不够,更主要的是会恰当地使用成语。老师这里准备了三级阶梯的练习,看大家运用得怎样?(发练习题)

三、成语闯关

[一]第一阶梯:你能用吗?

本册书中写人的动作、写景物的成语等很多,现在我们重点检查大家头脑中有没有这样一些成语,能不能在具体要求下用一用。(要求:现独立练习,提前练习完的学生可与同学交流,然后集体看屏幕指导)

(投影)

1 ,描写“说”的成语很多,下列成语侧重于表现说话时的神态,你能写出几个来吗?

(1) 说话有顾虑,想说而不敢说: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2) 说话滔滔不绝,十分精彩巧妙: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3) 说话时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的样子:高谈阔论、眉飞色舞。

(4) 说话搪塞应付,含含糊糊:闪烁其词、支支吾吾。

2, 写成语比赛。

A你能用几个成语来赞美医护人员崇高的品质吗?

B“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历史故事,请你再写几个有关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C按照情境写成语

(1)上课时,王宁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用成语这样来描述:

(2)看着那滚滚的黄河,真令人非常害怕啊! 可以用成语这样来描述:

[二]第二阶梯:你会用吗?

师导言:我们有那么多成语在头脑中“随时待命”,在生活中应用,在运用中考虑用得准不准,用得合不合适,所以第二阶梯是看你会不会用。

(投影)

1、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投影齐读)

初出( )庐 才华横( ) ( )事如神 胆大心( )

鞠躬尽( ) 死而后( ) 独木难( ) ( )天无力

成群( )对 欢呼( )跃 眼花( )乱

无( )无束

(1)父亲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全压在母亲的肩上,她( ),已经是身心憔悴了。

(2)他的哥哥在读大学期间,一家报社里就发表了他好几篇文章,真可以称得上( )。

(3)说他是冒失鬼吧,可他( ),一些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得很周到。

(4)敬爱的。周恩来,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真是( ),( )。

(5)清明节,少先队员们( )到烈士陵园去扫墓

(6)“神六”多人多天在太空遨游,当它成功着陆时,人们( )

2、请你们运用你所知道的一个恰当的成语,评价课文中的人和物。(投影齐读)

竹可桢:______ 刘备:______

诸葛亮:______ 祁黄羊 :______

公仪休:______ 叶欣护士长:______

老天鹅:______ 黄河: ______

第三阶梯:你善用吗?

师导言:大家对成语积累很丰富,而且用的很准确,不仅如此,地去使用成语,提高我们还要有意识应用成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下面请看一个小学生写的片段,他就缺乏使用成语的意识,大家还是先独立完成(发练习题)(投影)

(2)生练后投影正确答案(齐读)

[师小结:使用成语要恰如其分,并不是任意堆砌]

四,总结

1、 师:成语运用的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因此,不断地积累并梳理所学过的成语,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同学们,上了这节成语复习课,你有什么感受吗?用带有成语的一句话来表达。

五、作业

描写一个场面,如劳动场面等,至少用上四个成语,并用------------ 标出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2

复习内容:阅读练习

复习重点:审清题意,明确一句完整的话的要点。

复习难点:正确解答并认真检查,留下审题检查的痕迹。

复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你们会照样子说一句话吗?

二、明确复习目标

例1:力力画画。(谁、干什么)

例2:妈妈是工人。(谁、是、职业)

这样的句子我们首先要给出一个主人公(谁),再说他在干什么或者做什么的,两者都说清楚了,句子就完整了。像写这样的句子,我们最好写我们会写的字。

三、词语

谁:我们你们他们它们人们我你他它小文小方小力小马小羊小牛女儿儿子女生小朋友小宝贝

时间: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上午下午中午白天

地点:竹林山头工厂森林

职业:工人木工工头会长

在干什么:开门打水扫地打伞看星星开灯扫水打毛衣看月牙

看天看白云看大山看田地看牛羊

四、练习

1、用上以上的词,说一句话:谁在干什么?

2、用上以上的词,说一句话:谁是什么?

3、把词语连成句子:生日是今天爷爷的

找关键词:是在会

标出排好的`序号

连词成句

检查

五、

在做这样的练习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去做,尽量写自己会写的字。注意结合题目要求去检查,修改。

六、小记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与认识。

2、能较熟练地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等。

3、能较好地复习或背诵所要求掌握的篇目。

4、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要求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第一二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内容

1、《给予是快乐的》

①你是怎样理解“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一句话的?

②加深感知“车停后,小男孩。”这一节。

2、《黄鹤楼送别》

①读课文有感情地读描写诗句意思的语句。

②能熟背课文中的两首诗。

③积累本课的对早春描写的词语。

3、《郑成功》

①能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

②让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描写收复的一小节。

③说一说郑成功是一位怎样的人。

二、感知破折号的用法。

1、说说有哪些用法。

2、让学生列举一些例子。

三、积累春联

1、每人都要积累3-4幅,并且同桌互相交流。

2、注意对好上下联,以及字的'正确书写。

四、默写词语

1、默写部分:

慷慨激昂载歌载舞街头巷尾绵延

繁花似锦烟雾迷蒙融洽慰劳暂时

炫耀橱窗给予礼物轿车

2、根据学生默写的情况进行指导。

五、习题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郑成功》这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的史实,歌颂了。

②年轻的诗人李白在(时间)(地点)为大诗人(谁)饯行。

2、写出一幅反映欣欣向荣的春联:

3、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晒、洞、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吃饱、晒太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想画面。

3、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的朗读,找出依据,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你见过一百多年的老屋吗?想象一下老屋的样子,怎么想都可以,读童话就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老屋之“老”)今天,就让我们去课文中找一找老屋总也不倒的原因吧!

2、板书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3、教师配乐范读。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相信同学们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三、朗读练习。

1、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暴、壁、晒”。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暴”是上下结构,注意“氺”不要写成“水”。

“壁”下面的“土”要写得宽一些,能托住“辟”,与它相近的字“劈”注意区分。

“晒”左右结构,左面的“日”字旁千万不要写成“目”字旁。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在老屋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哪些呢?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你能说说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屋为什么准备倒下去?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老屋存在的时间、老屋现在的样子、用途等方面想象、讲述。

(3)老屋已经这么老了,根据这一点,你能预测出什么结果?你的预测和课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吗?在朗读这一、二个自然段的时候,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点,然后练习练习。

(5)指名朗读,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2、第三、四、五自然段。

(1)“等等,老屋!”这是谁在和老屋说话?他和老屋说了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品读下列句子:

①“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猫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品质?

②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从加点的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做?

3、第六自然段。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读完这句话,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第几自然段?用笔画一画。

(2)有哪些小动物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他们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老屋每一次都是怎么做的?

(4)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老屋,帮助了那么多遇到困难的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去做?

三、分角色朗读,现身表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选择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堂上情景再现。

四、续写故事。

还有谁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按照文章的写法,想一想,写一写。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理解并累积“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

2、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告示板的内容。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桃园主人对来客的信任以及来客被信任的喜悦。

4、学习通过猫和狗的描写来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告示板:桃林——自采——三里路

2、师:同学们,这是竖在路边的一块告示板,看到这块告示板,你能猜到些什么呢?(两人交流)

3、生交流。注意说清三要素:三里路、桃林、自采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的课文就是从这块告示板开始的。先来看学习小建议。

出示学习小建议:

⑴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查字典,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并把带点字的音节抄写下来。

根深叶茂——( )( )

沁人心脾——( )( )

馋涎欲滴——( )( )

(3)思考:是谁被这块告示牌吸引了,又是怎样自己采桃子的,结果又如何?

【说明】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小建议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小建议中可以解决一般的字词、把课文读通顺的问题,还可以用些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大致内容,以便主要内容的概括。

5、学生反馈。

①出示答案,学生核对;

②概括主要内容:按照提示,把三个问题的答案自然地连接起来。

6、揭示课题:

师:就是这样一个自己动手采摘桃子的故事,为什么要以《信任》为题呢?

(出示课题)让我们再来深入地读读课文。(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1、教师质疑。

●刚才读了课文,文中写了是谁信任谁啊?(主人信任来摘桃子的客人。)

如果我们要写桃园主人信任客人可以抓住主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活动来体现他对客人的信任,文章中有没有这样的描写?我们来找找看。

【说明】

此处教师的质疑,目的在于提示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方法的注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特别之处。这样的感悟,理解会更深刻。

2、生交流:

●屋前有一张木桌……祝您愉快!

①这张留言条是谁写的?(主人)板书:留言条

师:在这里,主人出现了吗?(没有)是通过一张留言条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

②哪个词特别能感受到主人非常信任来客。(尽管)

尽管自己采,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怎样采?(在这个桃林里随意摘,无限量的采摘桃子。)师:主人完完全全信任每一位来客!

③读一读。

【说明】

体会句子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又能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同时对句子的朗读指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④如果是你看到这张留言条,会怎么想?

师小结:留言条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对来客的信任,也是这份信任换来了来客自觉的言行。

板书:——

过渡:还有直接描写主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吗?找找看。(没有)那么你们是怎么感受到主人对客人的这份信任的呢?再读读课文,划出句子。

【说明】

教师的再次质疑,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全心投入到研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中来。一边读文,一边思考着。既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又深层次地去挖掘作者表达上的特点,以及感悟到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教师的教学始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既让课堂具有了思维容量,学习语文不仅是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同时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考方向,由表及里去研读课文。

●汽车行驶了大约三里路时,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板书:狗等

●狗在我们身边跳跃欢吠,然后撒腿向前跑去。

①师:为什么找这句写狗的句子?

②生交流。

③跳跃欢吠:“吠”字什么意思?通常指狗叫,所以这里是个犬字。

④想象一下,小狗在作者的身边跳着叫着,会叫什么呀?

⑤师:叫完了,撒腿就跑,显然是在为作者领路啦!多热情、多灵巧的小家伙啊!一下子成了我们的向导。板书:领路

⑥朗读指导:你喜欢这样的小狗吗?(喜欢)谁来读?

●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里就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①师:这些狗可真机灵,带我们进入桃林,还负责领我们回去。

②朗读指导:这样机灵的小狗人见人爱。 (请女同学来读)

●我们见那人读了桌上的留言,提上篮子,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狗朝果园走去。

①师:还是个非常称职的向导呢!

②朗读指导:把小狗的这份热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请男同学来读)

●我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

①你能为这只大花猫找一份工作吗?(收银员)

②师:这只猫真的会收钱吗?所以要加双引号。

板书:猫

“收钱”

3、朗读并体会桃园主人对来客的信任。

①师:现在我们养狗是因为喜欢狗,养着做宠物,但是以前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养狗吗?(是为了看门。)因为狗一见陌生人都要大叫一番。这个果林里的狗见了陌生人不仅不大叫而且还特别热情。猫见了生人也不怕了,为什么?

②学生交流。

师小结:是主人对来客的信任,让果园里的狗和猫也对人产生了信任。

板书:————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聪明!文中始终没有出现过桃园主人,但是你们却找到了那么多描写狗和猫的句子,来感受到了主人对客人的信任。真棒!

4、感受被信任的喜悦。

①师:我们一起读课文2—5小节,老师来读这些写狗和猫的句子,你们读其他内容。再来说说,如果是在这样的果林里摘桃子,心情会怎样?

②生交流:心情愉悦,舒畅。那作者呢?(也很愉快)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

【说明】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读正确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这一板块对于读的设计既到位,又巧妙。教师对于每一句学生找到的句子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融入了情感,感悟更深;师生的合作读,又旨在暗示学生们去体会所读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情感已经与主人公融合为一体了。

③生交流:(媒体随机出示三句句子)

●“能啊,”我看着那几条狗大声说,“喂,小家伙们,你们愿意去桃林吗?”

●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哩。

●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

④在这片果林里摘桃子是那样的喜悦,现在你们能说说这份喜悦源自于哪里吗?(生交流)

师:在这里,这份喜悦也是桃园主人带给我们的,但是,桃园主人也没有出现啊,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啦!

板书:喜悦——

师小结:这份喜悦也来自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让人产生了喜悦之情。所以说“信任”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剂润滑剂,真的很重要,而且信任是相互的。所以,你看“信任”两个字,就是两个单人旁。

板书:单人旁描红

5、朗读全文。

三、小结课文,体会人与人信任以及被信任的喜悦。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有了一次特别的经历,走进了一片没有人管理的果林里去摘桃。虽然桃园主人始终都没有出现过,但是从立在公路边的告示牌,到压在竹篮下的留言条,以及遇上热情好客的狗和不怕生人的猫,都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对我们的信任,也因为这份信任让我们充满了喜悦。

板书:画框

【说明】

利用板书进行总结课文,帮助学生很好地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很清晰地把课文内容进行了整理,板块分明;同时也让学生形象地感悟到作者是通过对猫和狗的描写来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告示板狗等领路信任留言条

猫“收钱”喜悦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6

一、复习课文:

1、张衡是(汉)朝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

2、读《爱迪生救妈妈》,想:

(1)爱迪生为什么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出办法来救自己的妈妈?

因为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动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知识,所以他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出办法救自己的妈妈。

(2)爱迪生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来救妈妈?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这样,医生就能给他妈妈做手术了。

3、我们人类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

二、背诵:

1、背诵136页“我会填”。

(1)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2)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3)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2、背诵149页“我会读”和“读读背背”。

3、我国古代有许多科学成就。其中,(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被称为四大发明。我国现代有很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同其他科学家一起攻关,终于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三、听写:

勺子 玉石 组成 发炎 珍珠 离开 香油 严寒 眼珠 数学 钻石 睡觉 严重 寒冷 鸡肉

距离 石油 钻研 检查 染色 传达 团结 斥责 负责 炎热 夸奖 研究 油条 睡眠 分类

羊肉 离别 耐心 查看 调查 谜语 传染 夸张 珍贵 珠宝 种类 严格 奖状 小组 灭亡

寒冬 责备 团圆 人类 历史 地球 气温 时间 道理 生活 植物 灭绝 儿童团员 北斗星

环顾四周 恍然大悟

四、比较组词:

勺(勺子) 玉(玉石) 组(组成) 珠(珍珠) 钻(钻研) 睡(睡觉) 璃(玻璃)

勾(勾画) 主(主要) 祖(祖国) 株(株连) 粘(粘贴) 垂(垂头) 离(离开)

拒(拒绝) 油(石油) 斥(训斥) 炎(发炎) 桨(船桨) 肉(肥肉) 迷(迷路)

距(距离) 由(由于) 诉(告诉) 谈(谈话) 奖(奖状) 内(内部) 谜(谜语)

传(传播) 严(严寒) 撒(撒野) 仰(仰头) 汉(汉族) 捡(捡拾) 性(性别)

转(转动) 炎(炎热) 散(散文) 迎(迎接) 汗(汗水) 检(检查) 姓(姓名)

五、近义词:

清楚—(清晰) 果然—(果真) 著名—(有名) 钻研—(研究) 急忙—(连忙)

六、量词:

一(个)孩子 一(颗)星星 一(把)勺子 一(面)镜子

七、拓展:爱迪生一生共发明(两千多)项发明,包括(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课文中讲述的三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心安理得”的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根据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结合自身实际,说说学习文章后的感受,明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心安理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入文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仔细听,想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听录音后,出示填空练习;在法国东南部一个叫“爱归里”的小镇上,一对年逾八旬的老人,每天清晨,而街坊邻里也时常。学生交流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句子: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双方分别指的是谁?他们的付出与得到分别是什么?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第一节,想想,交流

板书:心安理得理解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们都有付出,所以得到时都那么心安理得)

中间补充:作者在当时得到一大捧鲜花觉得心安理得吗?(在当时觉得有些意外,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齐读句子

4、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朗读

二、合作学习

1、课文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之外,又给大家讲述了另外两件事,也是很耐人寻味。接下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你们感兴趣的一件事,仔细读读,要求:(出示)认真读课文,找找这件事中每人的付出和得到是什么?他们心安理得吗?

板书:付出得到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集中交流

预设

第二件事;

出示:如果我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困难时看到这张纸条,心想:想想、说说

(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朗读句子: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遗憾。

第三件事;

“我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好一阵感动”

讨论;

我感动什么?“有没有必要留雨具?”

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心安理得了)

为什么?(这次是作者自觉的行为)

朗读句子

三、深化主题领悟中心

1、我遇到的三件事,从意外到遗憾到感动,由得到的不安到付出的心安,从作者的三次体会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享受心安理得?

2、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理解:随时随地毫无愧色

交流: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是接受,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3、读中心句,体会含义。交流感受

4、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作者也深受感动,并且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学校前段时间举行的“学会感恩,爱心义卖”活动。(出示有关的画面)播放《爱的奉献》,观看义卖活动。

5、出示说话练习

在爱心义卖活动中,我,觉得心安理得。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享受心安理得》,作者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这种精神带给了我们,但愿我们能把这种共识带回家里,也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得很快乐。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及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把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技巧;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阅读中词语的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语文游戏——填词

展示课件:

种语言

遇见未来的话叫——(预言)

应允别人的话叫——( )

非常著名的话叫——( )

不满抱怨的话叫——( )

写在书前的`话叫——( )

表示决心的话叫——( )

2、这是一道词语解释题,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所以,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词语的理解。

二、教方法、学方法

(一)词语的理解

展示课件:(一)词语的理解

1、师:词语的理解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在我们平时学习语文进行阅读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阅读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呢?

2、生:同义词换词;联系生活等。

3、师:老师在这里也总结出一些有关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4、(播放课件,同时引导学生读)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1、拆分组词法2、同义换词法 3、联系生活法

4、就地取材法5、联系上下文

5、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方法”)

展示课件:

(1)、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静,非常沉着。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6、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些句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中的词语。

7、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句子)

8、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5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

9、师:说一说你解释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用了哪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呢?

10、老师引导学生解释其余的词语。

11、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再说一说,读一读。

12、引导学生总结(老师扳着手指头数着):拆分组词法 同义词换词法联系生活法

13、师:还有哪种方法没有用到?(就地取材法 联系上下文) 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

14、展示课件(并引导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5、师:说说哪句话可以解释“张冠李戴”呢?(引导学生指出句子)这种理解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法”。

16、师:张冠李戴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这段话里还有哪个词说明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17、师:我们按字面怎么理解“囫囵吞枣”这个词呢?(指名学生解释词语)这个解释是它正确的意思吗?

18、师小结: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在一句话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系上下文。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解词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二)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复习“阅读中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展示课件:1、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章的过渡句指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2、师: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和过渡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查找中心句和过渡句呢?

一般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呢?常见的过渡方式有几种? (播放课件并引导生齐读)

中心句的位置:

1. 从题目去找。

2. 从总起句去找。

3. 从结尾上去找。

4、从议论句上去找。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