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白杨教案最新14篇正文

白杨教案最新14篇

时间:2024-10-21 14:48:27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白杨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以听、说、读、写的方式感知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文字,整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2、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初步养成自然美与社会美的鉴别与判断能力,达到与作者心灵上、情感上的共鸣。

3、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2、内隐外现,让学生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教学难点】

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挂图出示:

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看图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美。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大戈壁的荒凉?你又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白杨树的'高大挺拔?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戈壁的荒凉与白杨树的挺拔。

二、重点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过渡: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却长得这样高大挺拔呢?让我们一起来重点研读课文二、三两段。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

课文《白杨》是单纯地介绍白杨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这一点,把这个句子划下来。

2、交流后出示重点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这是个什么句式?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估计学生会用上不是而是,既又,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让学生比较用哪个最恰当。)

3、第一次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研读主题: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⑴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分头研读。

⑵汇报研读成果,重点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①这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③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⑶感情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第二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研读主题: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意?

⑴导入:

爸爸借介绍白杨树,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意。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⑵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⑶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⑷再次研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深入理解爸爸的心。

重点挑选一句研究话里边包含的意思。可以独自研读,也可以同桌讨论。

⑸指名展示研读成果:

①研究第一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②研究第二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③研究第三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⑹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表达出来。

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以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为话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说出来。

四、作业

把以上内容写成一段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 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白杨》教案 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难点:

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1、请学生结合资料搜寻和预习谈谈对白杨的认识。

2、看图画,认识戈壁和白杨树。

二、要求初读,整体感知

提初读要求: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③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指导难点字词:“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指导读书,了解内容

1、要求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爸爸的介绍,此番理解含义不要求非常深入,只要学生能大致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的`坚强就可以了。

3、顺着学生的感受指导他们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指导交流,加深印象

指导交流喜欢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家听。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 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特点,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两篇。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学习难点:

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树吗?在哪儿看到过?你能用词语或句子形容你们看到的白杨吗?

生:高大挺拔

生:粗长,树叶郁郁葱葱。

生:很有生命力。

师:这是我们眼中的白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父亲”眼中的白杨是不在公园,校园,庭院里,而是长在(出示课件)祖国的西部茫茫沙海中的白杨。我们一起读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白杨。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出示词语)戈壁 清晰 介绍 新疆 陷入 浑黄一体

师:通过预习,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你对戈壁有了怎样的认识?

书中也对大戈壁进行了描写,让我们一起读读。(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再读课文,了解白杨。

师:就是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大戈壁中,挺立着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师:文中是怎样写白杨的?把描写白杨的句子画下来。好吗?边读书,边画出有关句子,同时也可以圈出重点词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划有关句子。

2、师生交流有关白杨的句子。

生1:“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杨的特点是“高大挺秀”(出示课件)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的确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在赞美它呢?

生:在别的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并不觉得它怎么样,但是在满目浑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直的白杨树,却让人觉得她绿得特别好看。

师:“绿”得很秀。还有想法吗?

生: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那白中返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与喜悦,所以人们以为她很“秀”。

师:太好了,你的话语给我们的教室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从这个“秀”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样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读出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生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的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随机出示句子)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生:哪儿需要它就在哪里生长,从来不选择。我从“哪儿”一词看出白杨适应力很强。

师:(板书:哪儿……哪儿适应力强)我们可以想象到(引读)城市需要它---

生:白杨树就在城市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默默无闻的舒展风姿,供人欣赏。

师:乡村需要它,它就扎根乡村

师:学校需要它-----

生:就在学校扎根,生长,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心甘情愿地挽起肩膀,让孩子们在它的树阴下嬉戏玩耍。现在,西部沙漠需要它,生:它就在沙漠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筑成防风林墙,保护着黄土高原。

在爸爸的心目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白杨非常坚强。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从“不管”、“总是”这一对关联词语可以看出白杨非常坚强。

师:(板书:坚强)

师:在这戈壁滩上白杨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生:漫天卷地的风沙。

师:会遇到什么样的雨雪。

生:瓢泼样的大雨和鹅毛般的大雪。

师:还会遭到什么样的洪水。

生:汹涌的洪水。

师:还会遇到怎样的干旱呢?

生:寸草不生。

师:大家想白杨树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当漫天风沙袭都吹不倒它,它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谁能再读一下。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师:狂风暴雨压不挎它,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土地出现裂纹,寸草不生它无所畏惧;洪水如猛兽袭来它从不退缩,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巍然不动。让我们大家再来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孩子们,爸爸只是在向你们介绍白杨树吗?(学生摇头)

师:爸爸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自学,和同桌交流。)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戈壁滩的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去支援新疆。

师:他们到这里是要改善这里的环境。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是因为爸爸也希望下一代也来建设新疆,也希望他们像白杨树一样那样高大。

师:你的意思新疆这样贫瘠,有他们这一代人来建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的心!

师: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播放课件)那他在表白什么心呢?出示课件:

生:爸爸在表白自己一颗建设新疆的心。

师:爸爸要成为新疆的建设者。

师:爸爸既然想表达自己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愿望,那他为什么要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呢?

生:因为爸爸想让他的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坚韧不拔。想让他的孩子也去新疆参加建设。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呢? 生:......

生:和教师一起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爸爸的介绍像一粒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望着火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

师:爸爸,你在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希望以后也有很多人这样。

师:也有很多建设者像你一样到这里来。(指另一学生)爸爸,你在沉思什么呢?

生:我想在戈壁滩上多种一些白杨树,把戈壁滩变成绿洲。

师: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他们能来吗?(生点头)此时,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孩子你能理解这微笑的深刻含义吗?

生:爸爸是高兴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建设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爸爸此时是在高兴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新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我们四一班的“小白杨”,也许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因为---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他本来可以在繁华的都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却毅然自愿到贫苦的山村去支教。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师:正是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奔赴了新疆,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今日的新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放今日新疆的画面)昔日那个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

师:不止新疆,祖国的西部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好。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记住这生长在我国西北一种普通的树。

生:白杨。

师:更要记住的是这具有白杨精神的……

生:建设者。

最后,让我们在阎维文的《小白杨》这首歌中共同祝愿我们祖国的西部更加的繁荣,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祖国处处像花园一样!

《白杨》教案 5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

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 “借物喻人”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 6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如何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如何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白杨》教案 7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1、视频《戈壁风光》。

2、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知道了这一课主要讲爸爸在去新疆的路上,通过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内心。那么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又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白杨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绍白杨的话,然后认真读读这几句,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

2、全班交流:

⑴ 找生读句子。

⑵ 交流:

① 第一句: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过渡:现在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下面我们就去大戈壁看一看。

(播放课件:戈壁风光。)

师引导: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 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就默默无闻地舒枝展叶,绿化城市;农村需要,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防风挡沙;戈壁需要它,它就扎根戈壁,成为铁路线上的卫士。看,风沙刮来了,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雨雪打来了,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干旱袭来了,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洪水涌来了,白杨像磐石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现在,你就放开声朗读这段,把自己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师: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话里有着深刻的含义,而 此时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生结合课文回答。

3、师导:课文中用了三个只知道,实际上暗含着孩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弄明白: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5、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四、“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自己读16自然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五、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交流练笔。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

《白杨》教案 8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 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教案 9

一、由情景导入,适时展示目标

出示课题后,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边出示课件——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边说:同学们,这就是白杨树,在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情景的创设将白杨与他的生长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适时的展示教学目标,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前后巧妙联系,学生读中领悟

了解白杨特点后,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恰当、适时的点拨,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时机,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交流后生逐句读,师逐句问,然后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电脑屏幕显示三组图片:荒凉的戈壁滩,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把15、16自然段连起来读,想想爸爸和白杨有什么联系,体会爸爸的心理解课文内容,想想建设者和白杨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白杨,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白杨》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 6 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 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 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 1—9 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 12 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 13 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 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 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 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 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 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 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白杨》教案 11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新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白杨》教案 12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白杨》教案 1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 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 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 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 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 齐读。

⑵ 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板书设计】

白 杨

高大挺秀 赞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借物喻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白杨》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体会白杨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

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3、导入新课: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⑵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指导名读、小组读,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⑴ 爸爸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⑵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几棵小树的意思?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

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紧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